评分及书评

4.7
2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没有过不去的坎,越不过的山

    有不少同学说自己有很多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人人都有苦恼,当有感觉过不去的坎儿时,可以看看这本《越过内心那座山》,英文名 “The Gift”,可能不少同学听过。作者叫伊娃・埃格尔(Edith Eva Eger),老太太年轻的时候(16 岁)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种地狱环境中生存了下来 (这不是越过一座山,这是越过地狱群山了)。还不仅如此。战后的她,取得了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在大学做教授,并且积极帮人们摆脱心理困境(上奥普拉脱口秀,写书,尽可能的用自己的经历来帮助大家,她写的自传 "拥抱可能",The Choice,奥普拉读后说了一句话:埃格尔的故事将永远改变我)。《越过内心那座山》,英文名 “The Gift:12 Lessons to Save Your Life”。老太太 90 多岁时为自己这本书写了个序,用自己的经历,和一辈子的心理学研究,来领着大家摆脱内心的泥潭和牢笼,重新把路走通,走宽。她说,Suffering is universal. But victimhood is optional.(苦难是人生常态,但心态则可以选择)如果你感觉有苦恼,有过不去的坎儿,那读读这本《越过内心那座山》。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单】《拥抱可能》(The ChoiceEmbrace the Possible)《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for Meaning)《八十天环游地球》(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歌单】华尔兹舞曲《蓝色多瑙河》你是自己人生旅程的总导演,我邀请你按照最适合你的方式使用这本书。为了让你踏上自由之旅,我在这里提供三个初始路标。改变就是要打破那些不再对我们有益的习惯和模式。当你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你就会成为真正的自己。#助己助人成长计划 #读书会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打开心门,找回自我

        这是一本心理学领域的疗愈指南,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自身找原因,从自身找出路。本书作者是著名的心理学博士埃格尔,是在 50 岁左右获得的这一荣誉和殊荣。她身上最具有感召精神和典型标签的是她是一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我相信很多人听到 "奥斯维辛" 这个臭名昭著的美名字的时候,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可能为之一震,我也知道这是正常人反应和感受。因为它毕竟代表着太多的邪恶和反人类。我们知道,在那种地方,在那个惨绝人寰的环境下能生存下来的人,将是多么的有意志力,多么的具有常人不能想象之毅力和心志,将是多么的内心强大支撑着自己不会垮掉。我想这种精神和磨砺是值得每个人敬仰和钦佩的。他们必有常人不能理解的痛苦,也有常人不能体会的心态,那是何等的坚韧不拔。在坐着幸存获救的以后人生中,还是选择从事心理行业,或许是给自己救赎的通路,或许也是通过救赎别人的过程,最终也能救赎自己。在经历那一切之后,你不可能还是一个完整无暇的清水心境。在集中营的日子,每天都活在痛苦和恐惧之中,今天不知道明天还会有太阳升起。活在饥饿和卑贱之中,任人宰割;活的没有任何尊严,没有自我的人格,一切都会随时湮灭。在这种环境中,怎么保证自己的心理不出问题,怎么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保持自己还是一个正常人的状态。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力量。就哪怕在作者获救多年以后,过回正常人生活多年以后,自己的内心中还是会有多种的心理问题的折磨。看着至亲之人的死亡,而我独活,我是不是有罪;对于自己的过往,不敢与孩子们诉说,是否会遭受他们的歧视或是给他们带来其他的非议;对于当年集中营中的施暴者,内心对他们多年的仇恨和愤怒,又该如何表达,如何发泄;等等…。这些都是作为经历过的人被给与遗留的心理障碍,而要如何越过这些障碍,才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这里面列出了十二个普遍的心理问题的类型,基本覆盖了我们大多数人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就算不是完全契合,我们也都多多少少可以从中找到我们面临的问题的影子。对号入座,代入你自己的故事和情感,通过和作者的表达相联结,直达你的内心,找到你的根源。我们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各种不同的事件,各种纷繁的人际关系,但是所有这些,林林总总,都是与我们自己的内心有关,一切的发生,都是从你的心中发出的。树大根深,枝繁叶茂,一切纠葛和怨恨,都是根本的支撑。是你困住了自己的内心,把心中的所思所忧缠绕住自己的心灵。心门封闭,那里就是你给自己建造的牢笼,走不出来,只会越陷越深。面对人生的种种问题,怎么找到锁住自己的牢笼的钥匙,这里面也都给了具体的方法和指导。你是困在哪一个牢笼里面,你被困的缘起是什么?你要怎么去救赎自己的心灵。这里也都给了你很深刻的剖析,你的自由就掌握在你自己手中。选择以何种态度,何种方式,何种心理动机去面对,去回应,去拿钥匙,这都关乎你走出自己内心牢笼的速度和深度。你的自由由你自己做主,找回内心的自我,才能体会到自我的强大,自我的自由和轻盈。我们可以用光点燃光,也可以用温暖传递温暖,还可以用生命影响生命。打开你内心的枷锁,放飞心灵的自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越过内心那座山之自我疗愈。

          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个可怕的地方,幸存下来了一批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比如这本书,比如《活出生命的意义》。曾经的苦难是内心的一座山,越过以后,你就完成了自我的疗愈。为何总是会对那些伤害念念不忘,是因为我们用了 “受害者” 的心态去看待一切。哪怕,用 “一切都过去了” 来安慰自己,也是同样的心态。我是苦难的幸存者,不是受害者。宽恕不是你给别人的东西,宽恕是释放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接纳、爱与感恩,做幸存者而不做受害者

            最喜欢的一句话:其实你遇到的那些悲惨遭遇都是人生最好的 “礼物” 和宝贵的财富,这些礼物不停地让你更好地调整自己,进行认知解离,更加包容与接纳自己,去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接纳自己无法改变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沮丧、对抗、和谐” 无限的循环下去,也许就是吵吵闹闹、不离不弃的糟糠夫妻的一辈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神牢笼无处不在,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受害者型:为什么是我?逃避型:忽略自身感受。秘密型:隐藏或无视过往的创伤。自我忽视型:为别人而活。内疚和羞耻型:自我责备,觉得自己不配。未解决的悲伤型:为过去的事感到遗憾。僵化思维型:面对冲突,缺乏心里灵活性,视角单一。怨恨型:对他人充满幻想以及不切实际的期待。恐惧型:习惯旧的生活模式,害怕做出新的尝试。评判型:内心的纳粹,专制独裁主义。绝望型:对未来的悲观想象。不宽恕型:不放过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切的一切的答案都在自己心中,人生不用向外求,让自己拥有一颗纯粹的心,世界的样子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他人,好人好自己!你的心就是你的世界,没有谁能决定你,只有你自己!心自由人生就自由!同时心中有无限的希望和可能!放下找回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值得一读

                    亲爱的,我祝愿你也能选择让自己逃脱牢笼,让自己获得自由;祝愿你能让自己的那些痛苦变为人生的重要经验教训;也祝愿你能够选择给后代留下哪种精神遗产 —— 你可以传递痛苦,当然,也可以留下礼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实用的心理自助手册

                      作者从集中营幸存者这个独一无二的身份,铺垫了本书的强大震慑力。想想,她这样的遭遇还能这样坚持积极,坚持疗愈,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创伤天然存在,也是有时间阶段的存在。比起其他的心理书籍,书里的案例都是关于普通人会遇到的职场、婚姻、疾病等真实案例,都一致地说明,人是可以带着创伤、活在当下,创伤是促使人改变的方式。不要理想主义,但总能选择希望和活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16岁在集中营,50多年治疗创伤,95岁的心理医生治愈了。

                        你是不是平时给家里孩子老人买东西很痛快,给自己却舍不得?会不会因为婆婆给哥哥家看孩子而没给自己家看,有事先找你而觉得不平衡? 有没有因为小时候被父母送走而心升怨恨久久得不到释怀?自我忽视,受害者、不宽恕、怨恨等等都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思维模式,你有没有深受其中?《翻越内心那座山》是一本心理学的著作,作者埃格尔博士是集中营幸存者,她 16 岁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呆了八个月,经历了触目惊心的场面,家人除了姐姐跟她一起幸存,其余都遇难。目前已经 95 岁的高龄了,从事心理治疗工作超过 40 年,为各式各样的人做过心理治疗,也帮助很多患有焦虑和抑郁症的人们以及改善人们之间的关系。 《翻越内心那座山》介绍了十二种心理学常见的模式,然后根据这种模式给出对策,你可以根据问题直接对号入座,随时翻看。里面很多真实案例,这也是她运用心理学理论帮助他人以及和自己和解的记录。  身体在阳光下,思维在囚牢里。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明明可以行动自由,却认为自己不自由,不敢行动。 喜马拉雅山在我们环境当中算是最高的,高不可攀,但实际上内心中尤其是潜意识的那座冰山才是最深的。因为如此所以,我才好奇一个经过了生死苦难的人,能够幸存下来人是靠怎样的勇气。然而埃格尔博士虽然逃脱了纳粹的魔掌,却被自己的心魔所打败。 作者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一次痛苦经历。有一次她得了很重的病需要住院接受手术,但是浑身插满了管子疼痛不已。于是她心里有个念头是我不要活了,太痛苦了。但是医生和家人都非常的鼓励她然后告诉她再坚持一下。然后她就突然想到了那些让她感到快乐和有希望的事。比如家人的期待、小朋友的快乐以及为他们准备食物时的那份油然的自信和成就感。然后她就打消了想要放弃的念头。所以内心纳粹其实才是最让人痛苦和折磨的,哪怕是从最恶劣的环境里呆过,也仍然没有逃脱。但是如果你掌握了它们的规律,知道它们的存在方式就可以用正确的方法解决。 作者的母亲曾经对她说过,没人能清除你已经植入头脑中的想法。我们头脑中的想法和信念往往决定而且常常限制我们的一些想法和行为。而这些被限制的信念,总是通过一些特别的方式表现出来。就像作者一样,她无法改变集中营中的任何的情况。唯一能改变的是对自己的恐惧和绝望做出怎样的反应。集中营生活很悲惨,好多人死于饥饿。甚至还出现了吃死人的情况,但是她忍住了。即便是最饥饿的时候,她也觉得是有选择自由的,还可以去吃草,而不是像那些人一样去吃人。这也是为什么她能够活着走出集中营的原因之一。人最大的限制,来自于头脑认为的不自由。她在里面详细介绍了当时解救集中营的具体场面。“第 71 部兵团前来解放这个集中营时,我躺在泥泞的地上,躺在一堆死尸和将要死去的人中间。我还记得士兵的脸上吃惊的表情。在获得自由的最初几个小时里,我看到有些还有行走能力的囚徒走出了大门。过了一会儿他们又回来了,无精打采地坐在潮湿的草地上,或者坐在营房前的泥地上,动弹不得。” 这样的描写是不是让你感到绝望如同灰色的云雾一样笼罩着你,哪怕你已经获得行动自由,你的信念被囚禁了,你仍然会做出这样不自由的行为。所以打开信念的牢笼才是最重要的。2. 受害者模式像祥林嫂,不断重复痛苦,永远也说不完。受害者模式是我们日常当中最容易陷入的模式。我们经常在一些事情当中受挫觉得痛苦、不舒服不顺畅,然后就觉得自己是受害者。看起来我们表面上可能有,身体的、物质的损失但实际上在另一个方面也有可能在某个事件当中是加害者。所以仅仅从片段是不足以了解整个全貌,像盲人摸象,大家各执一词。就像那个跟婆婆吵架被扇了一巴掌的媳妇。事实是:她婆婆扇了她一巴掌。但是这个场景在十年里她的脑子里被播放了无数遍。于是这个伤害就被无限放大。然后她自己认为是受害者。就开始了不断地哭诉求关注求安慰。当她从二元对立的场景跳出来,把关注点从原来的 —— 为什么是我?到现在 —— 怎么样了?就会从这个情绪当中醒来,从而去做出选择,以及用什么样的行为去应对。噩梦就消失了。当你的心灵被囚禁的时候,我们脑海中最为顽固的往往是破坏性的信息。受害者其实是一种心智僵化的状态,他们的注意力焦点在过去。总在思量自己的失败、损失,在头脑里关注我不能做什么,我没有做什么。所以其实就像那个钟表一样,你把那个指针拨到现在。关注现在的每一刻,就会摆脱原来痛苦的那种情况。3. 放下评判,选择同情。佛陀也有过去,罪犯也有未来。埃格尔博士提到自己曾那个出言不逊、有着种族暴力倾向的 14 岁男孩的冒犯。这让她认识到,自己其实可以用同情代替评判。识别出我们人类的共同的人性,实践爱的回归。你可以选择如何回应,而不是对那些消极的念头做出反应。我们天生就有爱的能力,只是在后天习得了恨。里面提到了她与心魔作斗争的一些过程。比如说她想掩盖自己是集中营幸存者的事实,不想让子孙后代知道这一痛苦。但是,越是隐藏,越是有人想要了解,面对自己,她有时候会觉得无所适从,因为不想要回到那种惨绝人寰的回忆当中去,所以试图掩盖、逃避。毕竟她的父母家人都是在那个地方去世的。再次踏上那个地方,会让她触发伤痛、悲愤不已。但是想要真正的疗愈这个伤痛就必须正视它。于是,作者邀请姐姐跟她一起去集中营的遗址,但被拒绝了。于是她自己去。当她再次回到那个地方的时候,虽然仍旧还有很大的负面情绪。但已经能够消解一部分。没人能在你脑袋里架设篱笆和围墙,只要你的意识里认为你是自由的。当我们生活在评判型的牢笼时,不仅在伤害别人,也在伤害自己。而自由意味着可以作出选择,哪怕是在最恶劣的环境。
                        作者给出评判型牢笼的三个主要的方式:你最讨厌的人是你最好的老师,想想他想要教给我们什么。
                        去罗列一些我们成长过程中把人分类的不同方法。然后去观察这些评判是如何影响你的人际关系的。他们是否在限制你的选择?你想传递下去的遗产是什么?把它们写下来作为给后代制造美好的素材。埃格尔博士用自己从恐怖而深层的创伤中获得治愈的亲身案例,和指导和支持他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面对那些深藏在内心深处的心灵枷锁也是可以解除的。我想这也是她写这本书的理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摘录 & 笔记  【“获得自由的关键是不断成为真正的自己”,这是伊迪丝・埃格尔博士给出的提示。】   是的,不能困在过去和痛苦中,因为改变不了,专注什么就得到什么,专注拥有的选择权利,也就有了选择的可能,而不只有报怨和责备(关键于事无补)【受害者心态是一种心智的僵化状态,它将你困在过去、困在痛苦中,让你总是在思量自己的失败和损失,总是在头脑中问自己 “我不能做什么” 和 “我没有做什么”。】 了解了痛苦的来源,可以针对性地判断自己实际情况,从而及时调整到减少或没有痛苦的状态。 可以用精要主义去除那些我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也可以用断舍离打消不必要的贪念。【期待落空是人们的普遍体验。大多数人遭受痛苦是因为拥有某些不想要的东西或者想要某些没有的东西。】为什么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呢?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了想做的选择就足够了,没必要再为了别人的挑剔来为难自己【如果你仍然追求证明自己,你就仍然身处精神牢笼之中。】不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就会执着于那个假设的完美中,从而被束缚住了【自由取决于接纳我们不完美的整体,放弃对完美的苛求。】心得 LEARNINGS 自由,是很多人都在追求的。但有多少人真正停下来思考过,到底什么是自由。也许每个人的定义都不相同,但如很多书中说的,本质上 “自由就是不断的成为真正的自己”,才能真正越过内心的那座山,得到追求中的自由。最难翻过的应该是自己内心中的山。书中的那些案例,很多的处境在现实中很多人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甚至也有就是在现实中根本无法翻过去的坎。但在作者的心理辅导下,大部分的来访者最终都翻过了内心那座山,很不可思议的获利了新生,包括作者自己,作为最残酷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少数的幸存者,并成功地从 “受害者” 真正升华为 “幸存者”。希望每位读者也都能够觉知自己内心的那座山,并且能够越过去,取得新生。心态决定一切,如果一直秉持着 “受害者” 心态,以习得性无助来面对生活,总在问自己 “为什么是我”“我不能做什么”,就只能承受随后而来的痛苦、后悔、难过。 如果看到的是不论什么时候,自己都是有选择的权力,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放弃对完美的苛求,去除不需要的,断绝无意义的贪念,就会迎来自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逃脱意识的牢笼

                            此书让我意识到这些牢笼的存在,并告诉我们身体本身就有能力走出来,只要我们愿意选择如此。此书利用作者本人和来访者的故事的力量,以及作者专业的心理学思考,提供了清晰有力的实施工具,让我意识到牢笼的存在后可以借助她提供的方法走出来。虽然我目前没有、未来也不大可能会经历文章中提到的诸如大屠杀、枪击、家庭暴力等较极端事件,但日常生活工作中内心偶尔或经常升起的绝望、恐惧、怨恨、委屈、羞愧、评判,均能在此书中找到好的应对方法,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突破心灵的枷锁,成为真实的自己

                              首先这本书的作者:伊迪丝・伊娃・埃格尔,50 岁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95 岁仍以旺盛、坚韧的生命力从事着助人工作,并坚持写作至今,令人钦佩。作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作者用自己的经历和存在主义理论诠释了生命和环境的积极互动。在匈牙利古老文化的熏陶与激励下,她战胜了极端环境,超越了自我。她的 “选择疗法” 融合了积极心理学的因素,这在本书的诸多案例中均有体现。作者用亲身经历的事件和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个案向读者揭示了一个个束缚人们思维的牢笼,同时分享了打开这些牢笼的 “钥匙”。她给出的建议通俗易懂、易于操作。十二个普遍的心里问题包括:受害者心态、逃避、自我忽视、秘密、内疚与羞愧、未解决的悲伤、僵化思维、怨恨、恐惧、评判、绝望、不宽恕,这些枷锁几乎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所以阅读这本书可以解开你心中的各种困扰和纠结,强烈推荐给每个得到的同学。以下是作者的原话:即使生活充满了无数的创伤和痛苦,让你痛不欲生、悲伤难过,甚至濒临死亡,它仍然是一份礼物。当我们让自己被囚禁在对惩罚、失败和被遗弃的恐惧中,我们的这份礼物就受到了损坏。同样,对许可的需要、羞耻和责备、优越感和自卑感以及对掌控力的需要都会使我们的心灵成为囚徒,也会使生活给我们的礼物受到损坏。庆贺自己获得了生活这份礼物就意味着,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存活下来,也要找到生活给予我们的这份礼物。总而言之,要为自己的生命庆贺,让自己活在快乐、爱意和激情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越过内心那座山

                                我们不能赶走痛苦,也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过,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生活中的礼物,甚至可以学会珍惜自己的创伤,即使我们生活中遇到很大的困难,很严重的创伤,几乎痛不欲生,濒临绝境,但那始终是一份礼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总会不经意间就陷入各种各样的囚笼,而这些囚笼都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我们以为是外部环境给的,所以竟不知自己还有可以选择的权利。是的,我们是有选择的权利和机会的,就看你当下选择了什么。正视痛苦,并化解痛苦带给我们的伤痛,我们选择疗愈伤痛,而不是越陷越深。别人的错误 ,并不是拿来惩罚自己的囚笼,我们是自由的,可以选择如何成为最好的自己,先从发现自己开始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解决问题

                                    从心理层面解决心理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其实你遇到的那些悲惨遭遇都是人生最好的 “礼物” 和宝贵的财富,这些礼物不停地让你更好地调整自己,进行认知解离,更加包容与接纳自己,去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接纳自己无法改变的。持续践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即使生活充满了无数的创伤和痛苦,让你痛不欲生、悲伤难过,甚至濒临死亡,它仍然是一份礼物。当我们让自己被囚禁在对惩罚、失败和被遗弃的恐惧中,我们的这份礼物就受到了损坏。同样,对许可的需要、羞耻和责备、优越感和自卑感以及对掌控力的需要都会使我们的心灵成为囚徒,也会使生活给我们的礼物受到损坏。庆贺自己获得了生活这份礼物就意味着,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存活下来,也要找到生活给予我们的这份礼物。总而言之,要为自己的生命庆贺,让自己活在快乐、爱意和激情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在烛火下,能找到最黑暗的影子

                                          读书:越过内心那座山 1-​这本书拿起过 3 次,今天算是终于看完了。​书里讲了 12 个心理问题的解决;每次看这本书时都有种贪念:12 种,好多,能不能我自己总结一下?​前 2 次没达成,于是放下;​还好,今天再次拿起。​​2 - 今天给同事开会时,我居然说出 “我执” 这个词了;​嗯,既是对方的 “执”,亦是 “我的执”;​说出这个词的瞬间,我想,我该再次拿起这本书。​​3 - 关系,与人,与事,与自己;与过去,与未来,与当下;​当把 12 种心理问题放在这个四象限图,发现:当下,自己,是解药。​​4 - 你在烛光下,能找到最黑暗的影子。​是啊,表面上,是你照到了别人的不足;其实也是你自己… 你的不接受,才让这个不足显眼。力,是​相互的。​​换句话说,​你羡慕别人的地方,藏着你的天赋。​​烛光下,你看到了别人的能力而产生羡慕;而反过来,这正是你有,却暂时未被发掘的天赋。​​5 - 解除的方法:觉察,解构,行动​觉察是看到自己的情绪;​如:别人的评价让我反感;​解构:我到底是反感这个评价,还是反感我就是这样的人被指出?​如果,我不是这样的人,而被人评价了,那就是对方认知水平的问题;​如果我是这样的人,被人评价了,那怕什么?我都是这样的人了,还怕人说?​​6 - 向小孩子学当下​辛迪家儿子(1 岁多)在我家住了一阵了,老公对辛迪说:你儿子在这吃得惯,住得惯,都不记得你了… 在​小朋友那,当下谁跟我玩,有什么东西吃,环境舒不舒服,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念过去,怕未来,厌恶未知…​​每个 “执念” 都是一座牢… 自己为自己建的精神牢笼~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