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安妮・埃尔诺是当代法国文坛上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和简洁细腻的笔触展现了 “二战” 后法国的平民生活,尤其是当代法国女性的内心世界。《一个男人的位置》荣获 1984 年勒诺多文学奖,并由此进入了大学的课堂,成为学者们研究的课题。《一个男人的位置》属自传体小说。它们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我” 既是叙述者又是女主人公,作品的 “女性特征” 可谓直截了当。这两部小说分别讲述了出身贫寒的 “我” 与父亲、母亲之间既亲近又隔膜的复杂情感。她在《一个男人的位置》中是这样说的:“我要以我的父亲为主题,书写他的生活,书写我在青春期时与他之间的距离。虽然这种距离是一种阶级距离,但它又是极其特殊的,不可言说的,就像爱的分离。” 小说以真实平实的笔触,记录了 “我” 在父母的期望与呵护下,在渐渐朝资产阶级阶层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之间出现的不平衡。通过叙述 “我” 与父母亲逐渐产生隔膜的过程,写实性地再现了法国 “二战” 后时期下层百姓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作者在其作品里给我们展示的真实情景,首先表现的是当时人们贫穷的社会生活状态:“他们住在一间很矮的茅屋里,屋顶是用草盖成的,地面是泥土的。在扫地前,必须洒上水。…… 人们总是提前几个月就会想到亲朋的婚礼或是领圣餐活动,他们带着空了三天的肚子参加,以便更好地享受机会。村里有一个患猩红热的小孩病情刚有所好转,由于大人拼命地给小孩往嘴里喂鸡肉,孩子在呕吐时呛死了。” 安妮・埃尔诺的女性自传体小说创作书写的大多是个体的感受,讲述的是女性人物自己的故事,但同时,她的叙述也涵盖了一般社会意义上的个人和群体。在她的作品里,个人和社会的维度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运用个人的故事去理解和展示其赖以生存的社会,这种手法拓展了传统女性文学狭隘的视野。女主人公内心的矛盾来源于她同时生活于两个阶层。她在平民阶层里长大,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同时她又跳出了出身阶层的桎梏,迈入了一个更高的阶层,然后以一个全新的视角俯瞰她所曾经生活过的世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作者用冷酷的观察揭示了困扰她父亲一生的耻辱在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两个月后父亲去世了,安妮・埃尔诺以此为契机,讲述了一个男人的一生。他出生于世纪之交,不得不早早离开学校,先是当农民,然后在工厂做工,后来成为诺曼底一家小杂货店的店主,直到 1967 年去世。他自我克制,勤奋工作,谨言慎行,努力维持着一个男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却始终无法摆脱对滑落回下层社会的恐惧。作者用冷酷的观察揭示了困扰她父亲一生的耻辱,以及因阶层限制带来的父女之间的疏远和痛苦。这本父亲的传记也是一名知识分子女儿背叛的故事背叛她的父母、她的成长环境,在亲情和耻辱之间,在归属和疏离之间的分裂。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一个男人的位置主题:自传体叙述、父亲的一生、阶层流动、家庭关系 一、核心内容与主题《一个男人的位置》是安妮・埃尔诺 "家庭自传" 系列的重要作品,以冷静克制的笔触描绘了她父亲的一生。父亲出身贫寒,从小在农场劳作,经历战争、工厂打工,最终成为小店铺经营者。书中围绕三个核心主题展开: 1. 父爱的沉默与沉重:父亲通过卖店搬家、支持女儿教育(成为 "读书的奇怪女孩")等行动,将 "希望女儿过上更好生活" 的理想置于自身抱负之上。遗物中的录取名单、对女儿朋友隆重接待等细节,展现了含蓄却浓烈的爱。 2. 阶层跨越的挣扎与矛盾:父亲凭借勤奋从底层跃升至小资产阶级,却始终自卑于文化缺失。他在 "自豪" 与 "恐惧露怯" 间徘徊,例如在知识分子面前缄默,或过度讨好女儿的同学,折射出阶层差异带来的心理创伤。 3. 疏离与代际隔阂:女儿接受高等教育后逐渐成为 "更高级阶层" 的代表,两人对话逐渐空洞("再没有别的"),见面减少。爱成为阶层跨越的代价,父女间只剩下 "无法逾越的认知鸿沟"。 二、写作风格与特点 1. 平白行文,克制而深刻:埃尔诺摒弃华丽修辞,用简洁直述的语言呈现真实。例如,父亲去世的场景以旁观者视角书写,情感藏在细节中(如衬衫袖口的袖钉、提前理发见外孙)。 2. 碎片化回忆与结构创新:未按时间顺序叙事,从父亲葬礼切入,穿插人生各阶段片段,强化 "回望" 的距离感与疏离主题。 3. 社会学视角:个人故事映射群体命运,将父亲的挣扎与法国战后平民阶层困境结合,赋予个体经历普遍性。 三、关键情节与象征 - "再没有别的" 对话:女儿归家说饿,父亲回应可随意取食,随后无话可谈。象征物质支持与精神隔阂的并存。 - 钱包中的录取简报:贴身携带数十年的遗物,隐喻父亲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女儿,也暗示其自身未实现的抱负。 - 店铺经营与土地逃离:从农场到店铺的转变,既是经济跃升,也是文化身份的困境 —— 父亲始终未真正融入中产阶层。 四、思考与启示 1. 阶层流动的悖论:父亲用一生推动女儿向上流动,却因此失去与她的精神共鸣。现代社会中,教育带来的阶层跨越常伴随家庭内部的撕裂。 2. 爱的代价与无奈:无私的爱可能成为束缚双方的绳索。父女皆无过错,但代际差异在时代与阶层变迁中不可调和。 3. 沉默的男性形象:父亲作为沉默的劳动者,其情感、尊严与脆弱被时代与阶层规则压抑,折射出更广泛的社会现象。 五、个人感受与评价 《一个男人的位置》以薄薄篇幅承载厚重主题,埃尔诺的冷静笔调反而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书中没有激烈冲突,却通过日常细节累积出令人窒息的疏离感。阅读时不断联想到自身与父母的关系,尤其是 "向上流动" 带来的微妙变化。书中对阶层心理的刻画极具穿透力,翻译虽偶有瑕疵(如部分书评提及),但整体仍保持了原作风貌。 《一个男人的位置》不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是对阶层固化时代中个体命运的深刻凝视。它提醒我们:在追求 "更好生活" 的路上,那些被牺牲的对话、被压抑的尊严,或许才是更值得审视的 "位置"。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他把我养大,为了让我享受到他一无所知的奢华。一个男人的位置全书看完之后,我罕见地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是来自书里的一句话:他把我养大,为了让我享受到他一无所知的奢华。这句话和安妮・埃尔诺在《一个女人的故事》中对母亲的描述 “她每天从早到晚卖土豆和牛奶,就是为了让我能够坐在阶梯教室里听老师讲柏拉图。” 一样,给予我千斤的冲击和震撼。我和安妮之间相差了快 60 年的岁月,但通过文字,我对她所描述的种种产生了极大的共情和共鸣。全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场景就是父亲为了 “接待” 作者的大学好友来家里玩而忙作一团、细细思考应该用什么吃的招待他们,应该说什么话不会让客人觉得没礼貌。但当作者去其中一个同学家做客时,主人很自然的说话,并没有因为女儿的一位同学的到来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文中说:这个圈子里的一个稀松平常的拜访,他却把它当做盛大的节日,以显示出对我的朋友们的敬意,这样就会被别人视作懂得人情世故的人。这正让她们不自觉地感受到了父亲的低微。还有一个就是作者描述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希望我比他更出色,已经取代了他自己的梦想。” 我想,父亲在一个女孩心目中的形象都会从无所不能的超人,逐渐远去,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不需要他了,他所说所做的都对我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了,就如作者在文中写道:他的话语和他的观念,与我在法语课或哲学课上所学到的,与我坐在同学家里的红丝绒沙发上的所见所闻,已经格格不入了。到最后,就会发现 “我们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于是,沉默的父亲就这样形成了,尽管他可能憋着一肚子的话呢,但如果真要他说,他倒也不知道从何说起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22 年诺奖得主安妮・艾尔诺的小说。半自传半小说的写作是艾尔诺的一种写作方式。故事是以艾尔诺的父亲为原型,出生于 19 世纪与 20 世纪的世纪之交,去世与 20 世纪的中叶,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格局的重新洗牌。在艾尔诺的笔下,没有更多聚焦于外部环境如何激烈地变化,还是以平凡人们的平凡生活为创作的底色和母题。以本书为例,这个男人平凡的一生确实泛善可陈,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骄人成绩。他用自己的一生在变化的社会中努力地生活。正如书的推荐语所说,“他自我克制,勤奋工作,努力维持着一个男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却始终无法摆脱对滑落回下层社会的恐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阶层变节者”的自我和解阅读过程中几度落泪。父母穷尽一生为你插上翅膀,当你真正能够飞翔到天空中的世界,却难免以俯视的姿态去看待地上的一切。你心痛着,却也早已无法适应下坠;他们为你满心欢喜着,接受着似乎理所应当的俯视,也许他们偶尔会想起你婴孩时期仰慕他们的眼睛。于是爱变成了你们之间所剩无多的纽带,也变成了你们之间相互的隐痛。“阶层变节者” 安妮・埃尔诺,在父亲去世后书写了父亲的一生。在写实创作中保持客观地凝视,是对 “自我” 很大的挑战。尤其越是描写与自己至亲、生活连结越紧密的人,“自我” 在叙述的过程中,就总是会不知不觉地生长出来。但安妮・埃尔诺写得真好!写出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疏离与亲密的并存感。始终与 “自我” 保持距离的近乎冰冷的文字,却让读者紧跟着埃尔诺体验了她和父母撕裂的一生。埃尔诺曾说:“写作是把利刃”,她的确用这把利刃剖开了自己,也剖进了读者的心。交代完父亲的一生,最后她写到:“他曾经用自行车把我从家里带到学校,从河岸的一边带到另一边,无论雨天还是晴天。” 我想她在写作中最终治愈了这份相互的隐痛吧,因为她记住了最重要的东西,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