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6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白描的手法记录父亲的一生

    《一个男人的位置》作者用自然的语气,白描的手法记录父亲的一生,较《一个女人的故事》更像一本小说,少了一些平淡朴素,多了一些清新简约。读这本书,最被触动的地方是赊账,同为贫苦人民,所以没有拒绝,如果我是他父亲,或者当事人就会拒绝,一家人的生存更重要😂,可能带有一些私人情感在里面。   这个作品比较短,读起来也没有啥压力,就是开始要逼自己读一下,跳出舒适区,不管读什么书都能把这本书读完,减少自己阅读的偏好和限制,这也许就是阅读的意义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男人”是一个尊称

      静静地读完了这部小说。回头,静静地看着书的封面,不由地想起身边走过路过的一个个男人,他或他们值得被称为 “一个男人”。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生活在平凡中的人们诠释真实才是艺术的最高命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用冷酷的观察揭示了困扰她父亲一生的耻辱

          在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两个月后父亲去世了,安妮・埃尔诺以此为契机,讲述了一个男人的一生。他出生于世纪之交,不得不早早离开学校,先是当农民,然后在工厂做工,后来成为诺曼底一家小杂货店的店主,直到 1967 年去世。他自我克制,勤奋工作,谨言慎行,努力维持着一个男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却始终无法摆脱对滑落回下层社会的恐惧。作者用冷酷的观察揭示了困扰她父亲一生的耻辱,以及因阶层限制带来的父女之间的疏远和痛苦。这本父亲的传记也是一名知识分子女儿背叛的故事背叛她的父母、她的成长环境,在亲情和耻辱之间,在归属和疏离之间的分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母亲那本书让我害怕看到妈妈变老,读这本父亲让我有冲动记下我记得的关于我爸爸的一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2 年诺奖得主安妮・艾尔诺的小说。半自传半小说的写作是艾尔诺的一种写作方式。故事是以艾尔诺的父亲为原型,出生于 19 世纪与 20 世纪的世纪之交,去世与 20 世纪的中叶,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格局的重新洗牌。在艾尔诺的笔下,没有更多聚焦于外部环境如何激烈地变化,还是以平凡人们的平凡生活为创作的底色和母题。以本书为例,这个男人平凡的一生确实泛善可陈,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骄人成绩。他用自己的一生在变化的社会中努力地生活。正如书的推荐语所说,“他自我克制,勤奋工作,努力维持着一个男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却始终无法摆脱对滑落回下层社会的恐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校对问题

                有些校对问题(文字倒置),影响阅读体验,请再校对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实而深刻的纪念

                  父女关系是很难写的一个主题,至少我提笔的时候无所适从,从疼爱到陌路就是一整个人生。读过作者的《一个女人的故事》,这本同样是第三人称加第一人称视角,父亲想要改变生活的奋斗、看到女儿上升阶层后那种卑微而痛苦的心态、父亲老了之后垂暮之感,朴实而深刻地写了出来,一个男人在战后、在家庭、在社会该有什么位置?而位置是男人毕生的目标,有了才安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描写父亲。文笔质朴,观察细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社会原本就是不公平的,也无需公平,因为人和人原本就不同。以前,我总是问为什么不能公平?现在终于明白不公平是有道理的。不然,笔者为什么会和丈夫离婚呢?根源在于他们不属于一个阶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真实

                        作者和父母这种亲密又疏离的感觉,让我感同身受,虽然我们处在不同的时空和地域。这种感受真的让人无奈又伤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写作功力深厚,寥寥数语,就一针见血,平铺直叙似乎毫无波澜的字词之下,又有着深厚而不轻易表达或者是面对面时绝对不会说出来的情感。一个人,在家庭,单位,社会,子女,不同身份地位的转变和始终不曾改变跟随一生的根源,在一句句近乎白描的手法中展现出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阶层变节者”的自我和解

                            阅读过程中几度落泪。父母穷尽一生为你插上翅膀,当你真正能够飞翔到天空中的世界,却难免以俯视的姿态去看待地上的一切。你心痛着,却也早已无法适应下坠;他们为你满心欢喜着,接受着似乎理所应当的俯视,也许他们偶尔会想起你婴孩时期仰慕他们的眼睛。于是爱变成了你们之间所剩无多的纽带,也变成了你们之间相互的隐痛。“阶层变节者” 安妮・埃尔诺,在父亲去世后书写了父亲的一生。在写实创作中保持客观地凝视,是对 “自我” 很大的挑战。尤其越是描写与自己至亲、生活连结越紧密的人,“自我” 在叙述的过程中,就总是会不知不觉地生长出来。但安妮・埃尔诺写得真好!写出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疏离与亲密的并存感。始终与 “自我” 保持距离的近乎冰冷的文字,却让读者紧跟着埃尔诺体验了她和父母撕裂的一生。埃尔诺曾说:“写作是把利刃”,她的确用这把利刃剖开了自己,也剖进了读者的心。交代完父亲的一生,最后她写到:“他曾经用自行车把我从家里带到学校,从河岸的一边带到另一边,无论雨天还是晴天。” 我想她在写作中最终治愈了这份相互的隐痛吧,因为她记住了最重要的东西,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卑与渴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男人的位置

                                由于贫穷,生存就会成为最大的命题:“孩子们的肚子里总是有蛔虫。为了驱虫,人们就在他们的衬衣里面靠近肚脐的地方缝上一个装满大蒜的小袋子。冬天,在孩子们的耳朵里塞上棉花。”(《一个男人的位置》)由于贫穷,人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