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突厥帝国
看日本和欧美的写的世界史和本国史很有感慨,中国人其实是历史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历史如同我们的宗教,过去我们的误区在于忽略了「历史的立场」,立场不同同样是历史学家,但对材料的取舍和取材的角度是不同的,如同同样拍摄同一个场景,取景和剪辑的不同,呈现的内容也会不同,不讲中国近代史,就是世界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中国学者还处于欧美历史书籍的全盘摘抄阶段,没有自己国家角度的解读和叙述。本书是关于奥斯曼帝国,因为西方一直和伊斯兰世界从十字军东征到一战奥斯曼帝国解体,千年的仇怨,西方关于奥斯曼帝国的历史自然会有侧重,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这本书会透露更多的信息。奥斯曼帝国鼎盛时代横跨欧亚非,现在的土耳其只是当年帝国的残留,现在中东的黎凡特地区,欧洲的巴尔干地区,当时都处于帝国管辖,现在的民族矛盾和战争都是过往的延续。奥斯曼帝国的管理是国家向各地派遣法官,这些统一培训熟悉伊斯兰法的 “欧莱玛” 负责帝国各地的司法裁判,军队就是如同安禄山一样的雇佣军,给这些骑士的报酬包括战争是战利品,特别的是 “蒂玛尔制” 征税权授予复员战士,各地的税收是谈好价格的包税制,收税官是这些还乡骑士和当地不同宗教领袖。各地宗教自由,但非穆斯林需要交人头税,有农业税,重点是商业税,所以世界上最会做生意的不是犹太人,而是黎巴嫩人(黎凡特地区都是商业高手)。・当时的穆斯林妇女地位比其他文明都高,男人能 “娶” 4 个老婆,但男人是 “走婚” 的,所以不是娶而是嫁给 4 个老婆,女人的面纱,反而让女人个人更自由,一切的关键是女人财务独立,男人需要给女人生活费,但女人有自己的家,财务独立男人管不着。奥斯曼帝国能维持 500 年,在于把持商路,当欧洲地区天主教不可收利息,到处驱赶犹太人的中世纪,奥斯曼帝国完全容纳犹太人,只要交税,欢迎共同经商致富。・奥斯曼帝国的没落起始于败于匈牙利人,让绿色停止扩张,而巴尔干地区的连年征战,和俄罗斯的十几次战争,突厥人遇到同属草原民族的匈奴和鞑靼人陷于缠斗,大航海削弱了丝绸之路和君士坦丁堡的价值,等到印度次大陆也落入英国掌握,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不可避免,这里要强调的是,历史上只有中华文明是真正的大一统管理,而且管理不断下沉和细化,如精耕细作,本身就抑制扩张(管不过来),军队是为了防御。而其他文明都是承包形式的家族联合,奥斯曼帝国繁盛期伊斯坦布尔的统治者也只有 14% 的直接税,其他都是依靠各种特许经营授权,包括 “治外法权”,因此帝国需要占据特殊地理位置和不断扩张,以此换取雇佣军的效忠。所以现在黎凡特地区的各派势力,表面上虽然一致对外,但首先也会各自打各自的算盘。对中东伊斯兰地区,要分清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虽然都信仰伊斯兰,阿拉伯帝国(632-1258 年)属于教主建立的中东原住民穆斯林国家,蒙古人来了以后,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带兵攻入了伊拉克和叙利亚,灭掉了阿拔斯王朝,自此宣告阿拉伯帝国的彻底终结。阿拉伯帝国虽然没了,可阿拉伯文明却依旧流传了下来,中国元朝 70 年游牧民族蒙古人就被原住民农耕汉人赶走了,而在中东,巴尔干地区,印度,喀什,蒙古帝国西部的两个分支,伊尔汗国和金帐汗国为了方便统治管理都皈依信奉伊斯兰教,这就是奥斯曼帝国,应该称为突厥帝国。这也才能明白虽然都信奉伊斯兰教,但波斯(伊朗)和阿拉伯(埃及,沙特等)和土耳其(突厥)还是有很深的裂痕,而基督教阵营天主教,盎撒新教和罗斯东正教也是派系林立。康熙曾说:「君修一座庙,胜养十万兵」,宗教是管理游牧民族的基层组织,教派也就是政权更替的后果。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多民族国家如何凝聚奥斯曼帝国疆域广阔,人种信仰杂居,到了近代民族主义觉醒,各自独立,“均质” 国民的努力失败。不同的民族,信仰的精神文化根源造成了巴尔干地区的不稳定。想起《中国史纲 50 讲》里说过,大清帝国把汉满蒙回藏整的服服帖帖,也是因为皇帝在各自的文化信仰中也是宗教领袖,大概类似唐太宗也被突厥奉为 “天可汗”。到了近代,这招可能没戏了,民族意识觉醒了嘛!现在想想,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提出太伟大了,能给好几亿中国人找到精神根源。奥斯曼帝国如果当年也有这样的概念提出,现在是否可以有个更稳定的巴尔干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本书讲述了奥斯曼帝国从 14 世纪开始发家到 19 世纪分崩离析的跨越五百年的历史。历史上的奥斯曼帝国沿着发源于安纳托利亚,在巴尔干半岛发展壮大,又反过来征服安纳托利亚的路径演化。本书结合各种史料,对帝国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解读。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奥斯曼帝国中女性的地位并不像我们刻板印象中的那么低微。相反,妻子的财产与丈夫的财产完全分开是伊斯兰法的重要特征,女性的地位因财产权而得到保障,。女性甚至可以通过她们信得过的男性(父亲、兄弟、丈夫、儿子)以及女性商人,在都市的经济活动中理财赚钱。沧海桑田,曾经幅员辽阔的奥斯曼帝国如今缩水变成了土耳其。在长达五百年的统治期间,奥斯曼帝国并没有给其统治疆域内的各族人民植入属于帝国的共同的历史记忆,这从如今生活在巴尔干、安纳托利亚和中东地区的现代人并不认同自己 “奥斯曼帝国后裔” 的身份上略见一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西亚病人的内生强大!日本从 19 世纪明治维新开始,就在持续关注奥斯曼帝国的问题。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和奥斯曼帝国其实都面临着列强的欺负。那日本有没有可能逆袭呢?这个问题意识,对于日本学者是一直存在的。直到今天,日本学界对于奥斯曼帝国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已经经过六代学者,积累了一百五十多年。这本书的作者林佳世子属于第五代,她是目前日本国内这个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学者之一。《奥斯曼帝国:五百年的和平》就是她的代表作。《奥斯曼帝国:五百年的和平》是奥斯曼帝国的通史作品,从尚处部落时期一直介绍到其一战后解体。其中可见穆罕默德二世、苏莱曼一世等卓越君主的征战开拓、由大宰相和职业官僚达成的长期安定统治、以伊斯坦布尔为中心成熟的奥斯曼文化,展示出多文明多宗教共存的帝国历史图卷。奥斯曼帝国被欧洲人称作 “西亚病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它被锤得稀巴烂。宰割它的不只有英国、法国、意大利这些列强,就连希腊、亚美尼亚也都来纷纷跑来踩一脚,分杯羹。奥斯曼帝国一次性失去了百分之七十的土地。这么看来,奥斯曼帝国确实弱得一塌糊涂,但是真实情况是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可是世界上最乱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叙利亚、伊拉克、利比亚、巴勒斯坦、克里米亚,还有被称为 “欧洲火药桶” 的巴尔干。这里不仅有伊斯兰教,还有犹太教、天主教、东正教。教派内部都打得死去活来,不同宗教放在一起就更不用说了。很多国家想要收拾这个烂摊子,结果不仅都无功而返,还沾了一身泥。正是所谓的 “西亚病夫” 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家族,把这个极其复杂的地区统合在一起,维持了数百年的和平。作者认为达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奥斯曼的大本营策略和统治上的妥协策略。与其说是奥斯曼一以贯之的铁腕政策,倒不如说是面对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时,所演化出的一套权宜之计。奥斯曼帝国的结果令人唏嘘,虽然所有的帝国都要瓦解,但是像奥斯曼帝国这样,瓦解得这么彻底的,甚至没有国家愿意成为它的 “后继者”,并不常见。拿清朝来说,它在近代也像奥斯曼帝国一样被称为 “病夫”,也被列强侵占很多土地,但主体部分却被今天的中国继承下来了。作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一是因为地缘政治,由于奥斯曼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陆,直接面临着北方的俄罗斯、奥地利,地中海方向的英国、法国的竞争。因为地缘位置极为重要和敏感。欧洲一直都有一个肢解奥斯曼帝国的企图。奥斯曼帝国面临的外部威胁要远比近代中国更严重。二是因为中国有一个在数量、财力占突出优势的主体民族 —— 汉族,非常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但奥斯曼帝国的人口、宗教和文化问题极其复杂,经历了几百年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帝国境内近一半的人口是基督徒。这些人与欧洲国家的关系显得格外密切和特殊。一旦有变,很容易分崩离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