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如果你还没体会过“醍醐灌顶”,看看这本书吧
读这书时,我激动得写了一首诗。
本书作者是《得到》名师熊逸,不需介绍。这本书的内容又很难介绍,推荐完毕.......
我当然不会这么不负责,下面斗胆介绍几句,与其说本书讲的是春秋,不如说主题是副标题 ——“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本书的时间跨度绝不仅限于春秋,熊老师以他一贯的旁征博引风格,把《春秋》当引子,讲了整个中国古代的学术史,洋洋洒洒写了 50 万字,我光笔记就写了十页,一百多条。所以建议大家挑一段事务不太繁杂的读的时间攻读本书。
你可能好奇本书具体讲了什么,抱歉,我无法总结。只敢保证它会让你醍醐灌顶,而且不止灌一次顶,那感觉真爽。举个例子,《论语》记载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说明孔子应该不信鬼神,可孔子曾曰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又像是迷信鬼神。这是孔老二认知失调了吗?当然不是。
不可否认,孔子是那个时代的聪明人,他深知怪力乱神虚无缥缈,但广大群众深信不疑,精英阶层可以利用各种迷信统治百姓,所以孔子强调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记得看这段时我正趴在床上,读得我后背发凉。真想对熊说一句:“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大暑得闲读《春秋大义》偶作
虚室临河揽碧山,薰风抚树奏高蝉。
得闲漫索春秋义,坐忘寒暑又一年。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2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儒学的核心在政治而非伦理由权力來选择思想,而非思想改造政治。汉武帝 “独尊儒术” 的真实图景,实为儒法合流的统治杂交。董仲舒的 “天人三策” 用灾异论约束皇权看似高尚,结果却是日蚀三十六次对应三十六位帝王被弑的荒谬统计。历代统治者根据需要随意塑造儒家解释,正如黑社会也讲三纲五常,从《论语》论证奴隶制合理性与用《诗经》发现外星人同样可行 —— 思想不过是权力的橡皮泥。书中对专制逻辑的拆解近乎冷酷。三纲五常被类比为《驯狗教程》,忠孝美德则是饲养员管理鸡舍的骗术。当 “善则称君,过则称己” 成为官场生存法则,儒生的最高理想从 “致君尧舜” 退化为精致的犬儒主义。所谓 “通经致用”,不过是用学术金线绣出权力的龙袍。熊逸的笔法带着跨时空的戏谑。让韩愈与哈耶克隔空辩论,请孟子对话泰戈尔,把 “君亲无将” 的经义和现代公司股权类比。这种写法有人嫌旁征博引太散漫,却恰好印证核心观点:所有思想阐释都是当代性的投射。当清代杨树达用 “严夷夏之防” 解读春秋,当维新派借公羊学鼓吹变法,无非是 “六经注我” 的现代版。这本书沉重之处在于揭示:中国两千年学术与政治的缠绵,本质是单向度的榨取。从《春秋》决狱到八股取士,知识阶层自以为掌握道统,实则只是帮权力打磨枷锁的工匠。当熊逸指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完全可能变成 “独尊墨家或阴阳家”,突然就看清了历史的偶然性 —— 被选中的从来不是最智慧的学说,而是最便于捆绑灵魂的绳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看熊逸的书,总有一种看透一切的苍凉感人们赞同一个消极的纲领,即对敌人的憎恨、对富人的忌妒,比赞同一项积极的任务要容易些,这看来几乎是人性的一个法则。若要用一个信条将某个集团牢牢地团结在一起以便共同行动的话,那么,将 “我们” 和 “他们” 对立起来,即向一个集团以外的人进行共同的斗争,则似乎是这个信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那些不仅想要获得对一个政策的支持,而且要获得广大群众的无保留的忠诚的人,都总是运用它来为自己服务。从他们的观点来看,这种共同斗争的巨大优越性在于,它几乎比任何积极的纲领更能够留给他们以较大的自由行动的余地。敌人,不管他是内部的,如 “犹太人” 或者 “富农”,或是外部的,似乎都是一个极权主义领导人的武器库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大家都光明正大地求全局最优,不是很香吗识字的中国人大概都知道 "胜者为王败者寇" 这句话,但知道一句话与理解一句话的距离有十万八千里,理解一句话与能把它应用在实际中又相差十万八千里。说到这里你也许会问,难道光明正大的熊老师就是要通过这本纵横卑阖的大书虚与蛇尾地教会我们像曹操那样诡谲狡诈地 "唯恐天下人负我,只能我负天下人" 吗,绝对不是。如果你觉得是,那实际上也没什么问题,因为如果 "聪明人" 在看透了别有用心的人作弊的动机和方法之后,告之于天下,从而大家能够提前设定好不作弊的游戏规则,那么也许大家真的可以制订出一个充分公正的游戏规则,走向全局最优,而不是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心理暗搓搓地总是企图想要通过耍手腕作弊和抢劫去获得他们相对的局部最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春秋大义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近期正在得到学习熊逸老师的得到课程熊逸书院,被课程中广博的知识,有趣的对照,轻松的解读吸引,对熊逸老师的书籍产生了兴趣,刚好也有得到的电子书会员,把所有熊逸老师的书籍都下载了。按照课程中的顺序,开篇写的就是春秋,因此在书籍选择上也决定从这本书开始看。以前对于中国的传统书籍,都是一种” 敬而远之 “的态度,觉得是好东西,但是看起来太费劲,而且似乎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但是本书还是让我有读下去的兴趣,至少是看完了。于自己而言也是一个进步,并且,决定把其他的书籍一并看完,算是跨出了不小的一步。具体到本书,洋洋洒洒 38 万字,旁征博引,引用了很多当今的书籍,国外的书籍,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本书分了四个章节,从不同方面论述了春秋对于中国传统的影响,包括了律法,思维方式,以及道家的印象。回想一下,可能读完本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发现古文还能这么有趣的去阅读,准备再二刷一次,看看有什么新收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读完熊逸的《春秋大义》,脑中久久萦绕着书里关于《淮南子》如何解读《老子》的那部分,真是太妙了!宏大艰深的哲学思想怎么进入普通人的心灵?《淮南子》给出了绝妙的答案:用小故事讲大道理!原来那些看似深奥无比的《老子》玄思,可以被拆解成一个个生动的寓言、故事和日常智慧。熊逸把这层窗户纸点破了:智慧不必总是板着脸,高高在上。它完全可以像邻家智者讲古一样,深入浅出,贴近生活。这种 “大智慧用小故事承载” 的策略,正是我们老祖先了不起的地方,让思想的种子能在更广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读到这里豁然开朗:经典真正的生命力,或许就藏在它如何走入寻常巷陌、寻常人心。《淮南子》的做法提醒我们,最高明的智慧,往往能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抵达人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一本作者敢写,你不一定敢看的书今天推荐给大家一本 “一身反骨” 的书,读来只觉爽利,犹如鼻塞时候一个救命的喷嚏,一切皆通。01. 大胆,反骨的话是可以说的吗?“翻翻史书很容易知道,官场上的事,什么作奸犯科、巧取豪夺、飞扬跋扈、抢男霸女,所有这些老百姓眼里的滔天大罪在官员的眼里根本就不算回事,只要你站对了队、跟对了人、表足了忠心,就算坏事做绝,也一样可以飞黄腾达;可反过来,站错了队,表错了忠心,就算你再怎么忠于职守、再怎么廉洁奉公,哪天人家一样能把你当贪官办了。” 这是出现在第一章的 “反骨之词”。初读一遍,惊出一身冷汗,连忙合上此书:这,这,这,是能说的吗?官场,难道就是一个是非不分的 “礼” 外之地?这本书的书名《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主题词 “春秋” 大谈特谈的一个 “礼” 字。搜刮一下我对儒家的习得,宣扬的就是人际和谐,孔子说 “君子和而不同”,孟子也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怎么放到历史中,这个 “利” 和 “和” 就变味了,居然讲起了站队和阶层,而且,团结阶层的方式竟然是 “表足了忠心”,哪怕坏事做绝。这到底是 “礼” 还是 “非礼”?春秋时候的礼,到后来的礼,到底还是不是一个意思?作者也不绕弯子,直接给出答案:如果严格而论,“非礼” 一直是两年年历史的主流。“汉朝立国之初,叔孙通为刘邦设计朝仪,使刘邦感受到帝王的尊贵,也认识到了儒者的实用功能。” 比如,最有代表性的汉昭帝时期发生的一件怪事。巫蛊之祸中的那个卫太子回来了!都知道汉武帝晚期,长安卷起一场巫蛊之祸,皇后卫子夫生的太子,卫太子也被冤枉整掉了。动乱过去多年,皇帝也换成了刘弗陵,这时候突然说当初的太子回来了,一场赤裸裸的皇位踢馆即将打响。该怎么办?京兆尹隽不疑立马搬出《左传》,说了一番 “儒家大义”,得出结论是:当初得罪了老爹的儿子已经是个罪人了,现在还谈什么是不是太子?” 立刻抓起来!大家都竖起大拇指:厉害啊,学好《春秋》真重要。可是,这位 “伪” 太子到底是不是卫太子呢?事实没人操心,也无需验证。因为当大家疯狂点赞京兆尹隽不疑的时候,《春秋》就已经被明确了政治功用:礼的作用,是安定社会人心。可是,这种明显是维护权力稳定的操作,怎么就能说成了是维护社会稳定呢?什么时候起,皇权代表了民心呢?什么时候起,老百姓变成了需要教化的对象呢?等等,“教化” 这个词,好像也不是儒家的吧?02. 抽丝剥茧,“反骨” 源于严谨的逻辑抽丝剥茧,娓娓道来,该是这本书最有特点的地方。但凡有一点疑问,作者熊逸老师都会旁征博引,力图把心里的小疙瘩削平。“董仲舒的教做人,好像老百姓全是坏坯子似的,这思想说它不像儒家吧,却和荀子的性恶论很像,而当年在荀子的这个思想里却发展出了法家” 这就很让人疑惑,董仲舒啊董仲舒,你的儒术到底纯不纯?更有甚者,凭啥老百姓需要教化,而皇帝就不需要呢?毕竟,历史上可不缺乏霍乱朝局的坏坯子皇帝。“用光芒万丈的道德情操来循循善诱地教化万民的,却是一个越来越向着不义滑去的皇帝?这就好像用善良、温顺、遵纪守法来教化羊群的,却是一只两眼绿光的豺狼?” 这岂不是荒唐?这便引出全书最主要的部分,董仲舒在那场向天子献计献策的海选中提出的 “天人三策” 到底是干什么的?第一策,君权神授。既然说到老百姓是需要教化的,就会引来一个问题:凭什么皇帝不需要被教化,难道皇帝天生好胚子?董仲舒为了弥补这个 bug,愣是搞出了一个皇帝的合法性。淳朴的老百姓最敬仰什么?苍天。但凡遇到不公平,就要苍天开眼,惩治不公,哪怕在心里下一场雪,也算是对得起自己;但凡做了不好的事,都要警惕是否神明会降罪与我?百姓对苍天是一种天然的、绝对的忠诚。君权神授的提出,把统治者高高地架在空中,以备老百姓仰望苍天的时候顺便仰望一下老天爷的人间代理人 —— 皇帝。推演到这一步,皇帝还是需要被教化的吗?犹如苍天是明镜一样,皇帝也是 ok 的。这也就能解释,为啥每次朝堂动乱,皇帝就和没事人一样,被骂的都是下面的臣子老贼。绝对效忠苍天的情怀就变成了绝对效忠龙椅的思想。第二策,形式主义搞起来。“我们应该承认,这些形式主义确实有着安定人心的作用”。比如,两千来来,“亲贤臣,远小人” 这句话回音不绝,我们几乎信以为真,可是真实的专制体制下的权利运作是什么样的?“即便在上上下下贪成一片、民怨沸腾的时候,皇帝照样会喜欢贪官,而且也会更加忌讳清官。” 因为清官容易得到民心,而和皇帝抢夺民心是最冒险的行为。但因为有了这句话,可以带给人们相信和安心,而这是皇帝们需要的。第三策,天人感应。“董仲舒说,孔子作《春秋》,上察天道,下验人情,网罗古事,考察现实。所以《春秋》所讥讽的,也就是灾害所侵犯的;《春秋》所憎恶的,也就是灾异所降临的。” 不是说好的 “独崇儒术” 吗?孔子明明不语怪力乱神,怎么到了汉武帝时期就开始大搞特搞封建迷信?其实董仲舒是想说,虽然君权神授,但是君主还是要德行配位,至少在发生灾异的时候要反省自身。于是,赶上皇帝做得不到位,就会有两样事情要做,一是罪己诏,二是换年号。为了表达:虽然灾相很多,但我还没坏到家,老天爷还愿意通过灾相管教我;如果真的做不好,我们还可以重头再来。书中说,老百姓有个好忘性,也是可贵的品质。董仲舒的 “天人三策” 像是一个闭合的链条,从君权合理性出发,到如何告知君权,如何体现君权,如何回到 “真是上天的安排”,只要在这个圈子里,汉武帝真的是可劲造都没事儿。这也就怨不得说,“历史上的任何学术,当成为官学之后都只会变成一副样子,无论它曾经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还是其他的什么家,成为官学之后便只有一个‘官家’”。这是全书最后一句我整理出来的 “反骨” 句,真是源于实用二字,终于实用二字。03.“掉书袋子”,逻辑的背后是扎实的事实读完这本书,和朋友聊起来,多半都会听到 “这作者太掉书袋子” 了,各种奇奇怪怪的例子都能放进来,读起来确实很吃力。但是也正因为 “掉书袋子” 的精神,让我反而对书中的每一句 “反骨” 都觉得可信度很高。比如,开篇就引入一个 “杀人无罪,报仇有理” 的案子。武则天时代,一家小小的驿站里发生了一桩命案,死者是中央大员,凶犯是驿站服务生。凶犯杀人之后,并没有逃跑,而是现场拨打 110,等着警察上门抓他。案子不复杂,难点在于如何判刑。因为杀人原因是:替父报仇。中央大员在县公安局当局长的时候,曾经把凶犯的爹给杀了。如果在条文法的社会,那就是根据刑法 × 条规定,被判处死刑;如果在有陪审团决议的普通法系社会,凶犯还真有可能逃过一死,《礼记・檀弓》里孔圣人可是把说了杀父母之仇、杀兄弟之仇、杀叔伯兄弟之仇的报仇方法讲得清清楚楚。证明 “为父报仇,天经地义”,这在儒家经典里被点赞的行为。这场依 “法” 还是依 “礼” 的 battle 就开始了。陈子昂、韩愈、柳宗元这些在我们印象中只是文学家的大家们,纷纷拿起笔刀,开始写逻辑文,绕来绕去,愣是要在 “法” 和 “礼” 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观点,并试图以此为模板,从而让后世不再发生这种混淆的判断。就这部分内容,作者足足写了一章,一桩小案子从《公羊传》的复仇大义谈到爱德华。泰勒的人类学,从萧望之以儒术解决匈奴问题到汉武帝时期张汤亭疑奏谳,在故事中绕晕了,作者才幽幽地抛出一句 “你们口中的礼是原汁原味的儒家经典中的礼吗,你们仿效的礼制真的是对的嘛?”?这感觉就像是在迷宫中已然断粮缺水若干天,忽然天上降临一根绳子,顿时欣喜如狂,哪怕后续爬绳子将耗尽洪荒之力,也觉得是天可怜见的一种恩赐了。不得不说,熊逸老师还真是懂得拿捏阅读情绪的。不经历这么多彼此矛盾但都号称是 “依礼而制” 的故事,如何明白一场正本清源的《春秋大义》该是多么重要,又如何明白后续董仲舒 “天人三策” 的 “儒术” 实际上已经是走样的 “儒家法家” 结合的产物?作者说,这本书连载结束的那天,“我这颗老迈的心竟然起了一丝伤感,感觉好像年轻时走出电影院,蓦然发现自己置身于光天化日之下,车水马龙之间”,而我的感受恰恰相反,读完的那天,我有一种 “拾级而上,抬望眼,一片晴朗有序” 的感觉。因为繁杂的历史读物铺天而来,随意捏取狂侃的偏多,而就一个问题愿意亦步亦趋,清楚道来每一分情绪的来源、每一句判断的事实的书,着实太少了。尾记:希望你我都能有这份耐心读完这本耐心讲历史的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你想要一副眼镜吗?读熊逸的书,除了震撼还是震撼。在惊叹一个人究竟如何拥有这么多 * 知识 * 同时,还会惊叹于那些从来都没有注意到的词背后竟然有那么多的辩论与争吵。而我竟然毫无察觉。春秋大义可能望而生畏,皇权与学术又与我们相去甚远。但本书的内容远远不止于此。人真的有绝对理性吗,如果没有,又如何期待一个圣人呢?为什么会有腹谤罪,为什么不能穿奇装异服?什么,专制皇帝竟然更喜欢贪官?那么多人反对的形式主义,原来和人性暗通款曲?还有,集体利益真的存在吗?好吧,本书就是一个宝藏,到处都是宝箱,就像你玩游戏(如原神)时感叹:靠,这里竟然也有宝箱?希望你也能找到宝箱,华丽的更好。当然,最好的收获是一副眼镜,可以看见不一样世界的眼镜。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还你一个界限模糊的儒法道思想读熊逸的书就像做思维体操,每次读完以后都会产生一种酣畅淋漓的爽感。《春秋大义》犹如一台精密的文化透析仪,熊逸以现代学术的手术刀划开《春秋》的经学外衣,将传统注疏中相互纠缠的伦理判断与历史叙事逐层剥离。这种祛魅式的解读,既非经院式的考据,亦非道学家的说教,而是让沉睡的经典在当代思想场域中重新苏醒的智性实验。不同朝代的人面对经典的解读和处理方式无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态和统治者的需求,巴克森德尔在研究艺术史时所提出的 “时代之眼”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也能产生拨云见日的奇效。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在这本书中,熊毅老师以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和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思辨的中国传统文化世界。通过对《春秋》文本的细致分析和深入解读,熊毅老师不仅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内涵和价值取向,更从皇权与学术的关系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和知识体系的互动关系。他对《春秋》中涉及的政治理论、伦理观念以及社会制度进行了系统梳理,引领读者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所在。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个人兴趣,这本书都将成为您理解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值得每一位对中国古代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