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962 年,21 岁的鲍勃・迪伦写下了《答案在风中飘》(Blowing in the Wind)。这是一首简朴又真诚的歌,典型的民谣节奏 4/4 拍,听两遍就能轻轻松松跟着哼唱。本书《答案在风中飘》是鲍勃・迪伦在 2016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首部全新作品。他于 2010 年开始创作本书,历时十余年。书中分两种字体,楷体是迪伦对歌词的进一步演绎,宋体是歌手、唱法和词曲作者鲜为人知的背景介绍。是什么塑造出打动人心的音乐作品?迪伦这些来路不明的八卦相当具有启发性。阅读这本书,仿佛迪伦就坐在你面前,真诚而热切地分享他最为质朴的思考,根本不在乎你懂不懂音乐创作。透过他的评论和这 66 首歌,我们得以一窥作者的音乐态度,在他对世界的娓娓道来中,没有责备、嘲笑或教训,他表达了关心,似乎仅此而已。你从中察觉自己陷入某种麻烦,开始审视整个人生。如今,神经崩溃是一个适用范围宽泛到可笑的词,可以用来指各种状况,而人类状态中的个体特殊性被切得活像 19 世纪 40 年代爱尔兰大饥荒期间的一份马铃薯那么薄。毫无疑问,有些人也会认为这是一种政治不正确的讽刺,尽管马铃薯是爱尔兰人的廉价主食,并且在 1845 年被一种真菌摧毁了一半。怎样才能讲一个好故事。他说,灌木丛里有一千条响尾蛇算不上什么新闻,虽然它们逃逸在外,但这个数字太大了。然而,随着这些蛇陆续被捕获,公众的兴趣也开始膨胀。接下来,外面的蛇数量会越来越少,趋近于零,重要的不是风险逐渐降低;重要的是,还有一条蛇依然未被抓获,这会令所有人心惊肉跳。到最后只剩下一条蛇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对这个故事置之不理。他告诉赫比,关键在于,聪明的记者会把最后一条蛇藏在自己的桌子里,这样他就可以同时控制新闻和受众。如今,媒体上充斥着海量内容,人们只需要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就可以在专门的流媒体上尽情享用。24 小时不间断的布鲁斯、冲浪音乐、左翼的抱怨、右翼的刁难,还有任何你能想到的信仰。有些故事和旅鼠自杀一样有趣,而且完全是真实的,比如,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鲸鱼的歌声莫名其妙地降低了 30% 的音调。但是这些故事都被埋藏在动物纪录片频道之中,可能永远不会令公众浮想联翩。事实证明,让人们闭嘴的最好方法不是剥夺他们的论坛,而是让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论坛。最终,大多数人都会去听他们本来就知道的东西,读他们本来就同意的东西。这相当于让一个八岁的孩子自己选择饮食。他们肯定会每顿饭都选巧克力,最后搞得营养不良,一口烂牙,吃成 500 磅的大胖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吟游诗人的记录,是故事,也是思想的流淌。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相同的时刻,都有着不止一个层次的意义。如果现在没有发生,那么从前就不曾发生。音乐和故事,还有鲍勃迪伦的哲学,就这样交汇在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英国创作歌手、音乐制作人,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职业生涯,常与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英国朋克和新浪潮运动联系在一起,并在后来的音乐生涯中尝试多种风格。他广受好评的首张专辑《我的目标是真实的》(My Aim Is True)于 1977 年发行。不久后他成立了自己的伴奏乐队 “吸引力”(The Attractions)。1978 的《年度模特》是他同样大受好评的第二张专辑。《加油干》表面讲述歌手拼命追求女孩的经历,实际带有对摇滚乐和摇滚歌手生活方式的讽刺意味,科斯特洛曾称这首歌音乐上的灵感来自迪伦的《地下乡愁蓝调》(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答案在风中飘

          鲍勃迪伦精选 66 首 1920–2000 年代老派歌曲(布鲁斯、蓝草、爵士)并逐一进行创作分析,他的乐评绝非技术分析,而是将歌曲作为触发个人哲思的引信。每一首歌都化作一块棱镜,折射出那个激荡年代的光谱,而答案始终在风中低语,等待被聆听。受限于时代背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可能无法引起太多的共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翻译得可真好!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