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眼耳鼻舌身意间蹊径独寻, 色声香味触法中胜事自明
在名为 “大脑” 的音乐厅里,一场灵魂之乐永不落幕。表象、心智、意识,这三个声部由原我、核心和自传体自我共同演绎,编织出人类精神活动的日常旋律。这场演奏的乐谱从何而来?演奏家是谁?目的何在?效果如何?未来乐章又将如何调色?神经学、哲学和脑科学专家达马西奥,这位音乐发烧友中的专业大师,正引领我们深入探究这些问题。佛陀,作为智慧与意识领域的先驱,基于人间观察与逻辑推演,对上述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读。佛家认为,在二元对立的主客结构中,要先否定感官的准确性和客体的真实性,进而否定感受的必要性;再进一步否定主体及自我的真实性,从而从根本上否定 “我执” 的必要性。然而,作者达马西奥展现的图景却截然不同。他指出,无意识机制早于意识机制诞生,运行速度也数倍于后者,在生命管理领域成效显著。意识是后来者,得益于自我的积极参与,才逐渐成为生命管理的引导者和规划者。没有自我,人类无法理解存在,无法学习知识、高效沟通,更无法反省与深思。讽刺的是,佛教用以否定自我及意识的武器 —— 学习、沟通、反省、反思,其源头却常被信众忽视。作者通过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证明,展示了 “自我” 在神经心理层面的活动及其后果,揭示了 “自我” 作为一种心理加工过程的真实存在,及其对意识形成的重要性。关于情绪,作者也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情绪是人类快乐与痛苦的根源,其来龙去脉值得深入探究。与佛教将正负情绪与善恶心理挂钩不同,他相信情绪是一种复杂而高度自动化的行为程序。当外界刺激被感知时,神经系统会自动产生电化学反应,导致面部表情、姿势乃至脏器和内环境的改变。这种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是躯体内部的一种行为,其外显称为感受,是躯体接受改变后的觉知状态。虽然基于基因和后天记忆形成的偏好不同,同一事物对不同人带来的情绪刺激和感受也不尽相同,但情绪反应本身是不可控的。在意识到发生什么事之前,情绪已经产生。所谓的情绪管理,实际上是意识对情绪表达进行的干预。外表虽看似平静,体内却可能电闪雷鸣、惊涛骇浪。因此,我们不必为烦恼而烦恼,更不必以超自然的口吻去解读。既然躲不掉,那就努力提高自我认知,以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风雨。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