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6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有三次机会爱上王小波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是我第二喜欢的小说。和第一名《围城》一起领跑。第三名被甩得很远。


      我喜欢这本书有三个理由。
      1、它很给小说这个艺术形式 “拔份”。作为一种艺术,《黄金时代》所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都是那些近些年来拼命抢占 “小说” 这个艺术份额的其他艺术形式没法儿使用的。比如影视。
      说得再直白点,最好的小说,应该是电影导演拿它完全没办法的作品。
      如果我是一个导演,让我把《黄金时代》改编成电影,我就安排一男一女,在云南一个茅草屋里,把整部小说读一遍。
      2、我惊奇于语言竟能如此随意地跳进跳出,而不失真诚。
      我一直认为,半疯半狂的文字,是最美的。但要是真疯。
      疯的反面是沉重。有的文字重得如灌了铅,几行读下来,霉气扑鼻。这样的东西,其实就是很多人口中的所谓 “文采”。好像巴洛克风格的欧洲蛋糕贵族大宅,看着就腻。
      有的文字,癫狂得过了份,失去了真诚。像是个特意给你惊喜的人,他并没有自己,一切都是为了让你惊奇。这不对。小说是:你有一个故事,必须要讲给我 —— 我才愿意听。
      《黄金时代》的叙事节奏,轻盈而真诚。它用匀速的节奏,带着我在时空里跳进跳出,我惊奇于王小波怎么把握住了这柔和的节奏,竟能让我如此享受 “时空的奔波”。
      3、我读出了真爱的孤独。
      在《黄金时代》里,王小波在写风,写性,写大眼睛的耕牛,写一个黑高男人肩上扛着一个屁股浑圆的女人,另一手拿着一把猎枪下山 —— 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字里行间,他都在写另外两个字:孤独。如果用一个金句概括这本书,那就是:爱到最深处,世界居然反而变成了,只剩你一人。
      你可能会分三次爱上《黄金时代》,第一次是 20 岁读,第二次是 30 岁读,第三次 40 岁。如果 40 岁读了,还不喜欢这本书。那你就不可能喜欢上它了。这完全没问题,也挺好。
      我在想,或许可能真正喜欢一个东西,就是一点也不想为它去做任何辩解和争取吧。

        5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黄到黄金的这条路,并不好走

        终于拜读小波老师锤不死的生猛之作,最大的感触就是:被时间吞噬的警钟,小波在故事里帮我们一点一点找回,只是从黄到黄金的这条路,并不好走,稍有差池就粉身碎骨,这是小波老师拿捏的功力。在这场大型社会实验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表演家,缺少的只是一个批斗的舞台或被窥视的窗户。想必只有足够的曲折与心跳,才能穿越无人区。比如有罪举证的荒谬,比如欲望娱乐的缩影,比如形式斗争的映射,这个过程,就像徒步走了百万步到达布达拉宫 ——【曲折本身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但曲折之后就有了意义】。分别说说三个阶段:1.《黄金时代》全篇故事结构简单,一对搞破鞋的男女从至暗时代一路走来遭遇的匪夷所思。不知道为什么读毕有一种见证破鞋英雄的释然,也许是为不立牌坊的真小人喝彩,也许是为 “交配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的不羁呐喊,总之一幅极富冲击力的画面在我脑海中铺面而来:两名身披黄金甲的白衣骑士,心怀无畏,刀枪不入,像极了《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周杰伦饰演的皇子,沉默刚毅,周围的守门人则全部面露畏色,目送他们穿越黎明。画作叫作《时代的黄金》,承载半生出走,融化所有孤独。【时代笼罩下的世界有多梦幻、多超维,因爱而产生的温度就会有多真实、多穿透】。就像被王二架在肩上的陈清扬那一瞬间的爱恋让人面红耳赤。2.《三十而立》里的王二则变成了星空孤城下的万花筒,不自觉地会让人穿越到冯唐北京三部曲里的秋水,都是充满荷尔蒙和多巴胺的北京故事,都是魂不吝,都是 “伟大友谊” 的拥趸,都是人体结构爱好者,都是盛开在荒诞幽默中的黑色莲花 ,都是寂寞人生路上消磨岁月的灵魂利器。在当代,王二一定是个教学网红,他的致命枷锁只是来源于他领先那个时代太多步了。【领先半步是先驱,领先 N 步是先烈】。3.《似水流年》是一篇非典型伤痕文学的叙述,就像以中性的立场去真实的放到显微镜下纪录而已,不偏不倚。每个人物都在 “时代的灰” 里被吹散、被聚集、再被吹散。当然文中少不了大量以原始欲望为描写的激烈渲染,可以粗鄙的理解为等同于生命力,用最露骨的方式对抗这最荒诞的世界,很明显他的选择成功了,否则小波老师的代表作就不是《黄金时代》而是《绿毛水怪》了。在暴风眼看,是似水流年,星海茫茫,命如流鸢,【而在小波老师笔下则永远将似水的流年结成了冰】。不过个人还是更喜欢他的杂文。比如,附录部分的后记,更对我凡夫俗子的胃。杂文用来阅读自己,小说用来阅读别人,即便我们在小说中看到别人,不过是想从一个又一个的别人身上,找到自己,但这种曲折非我心之所向。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黄金时代是苦的(《黄金时代》读书笔记)

          谁能说清自己的黄金时代是什么时候呢?或许这并不容易吧。二十一岁,王二有好多奢望,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也对,谁的二十一岁不是像天上的云一样,有着无所谓的形状,变化着无限的可能呢。后来,不光王二,我们也都知道了,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所以,只有在那个像云的年代,管它有没有根,管它有没有形状,只要肆意就可以被说成是黄金时代吧。只是这样的肆意,总归是脑子里的肆意,生活仍旧是个锤子,我们也不过是那个受锤的牛。《黄金时代》《似水流年》写得是真好,真的好。在这之前并没有读过王小波,只是听着这个名字无数次地被各种人提起。我总以为文学,或者只谈小说,真的是需要缘分的。在对的时间对上了一部对的小说,真的会有一种超出意料的感动。王二总有一套让人反驳不了的逻辑,“大家都说存在的东西一定不存在,这是因为眼前的一切都是骗局。大家都说不存在的东西一定存在,比如王二,假如他不存在,这个名字从哪里来的。” 顺着他的逻辑,你会发现太多太多生活中的荒谬。是的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可是为什么平时不觉得,只是在小说里就这么荒诞了呢?或许这就是王二的厉害,他就是在平时的生活里能发现美丽下面的那层苦味。书里说:我心里一股苦味,这是我的本色。读过王小波的人,都说他是个有趣的人。只是这种有趣多多少少带着一丝淡淡的无奈。生活本已经是这个样子了,不有趣一些,好像确实太辛苦了一些。哪有什么肆意,哪有什么黄金。不过是对那个本该肆意的哀悼。然而,他仍然是幸运的哪一个,至少他还记得那样肆意的金色,有多少人已经忘掉了呢。人到中年,都说油腻,不如说是对本该的美好习以为常。与其说忘记,不如说是对死掉的奢望已经懒得悼念了。其实曾经的时代是很美的,“天黑下来,阳光逐渐红下去。天边起了一片云,惨白惨白,翻着无数死鱼肚皮,瞪起无数死鱼眼。”“那一夜开头有月光,后来月亮落下去,出来一天的星星,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多。”“太阳照在我身上暖洋洋的,我仰起头来看着太阳,一点也不觉得晃眼,觉得晃眼是以后的事情。那时候它不过是一个金黄色的椭圆形罢了。当时我什么都不知道,但是心里也不是空空荡荡。爱,恨,厌倦,执着,等等,像一把把张开的小伞,一样都没失去,都附着在我身上。” 美,真的很美,只是我们不只是想不起,甚至是懒得想起了。似水流年,谈到自己身上发生的事,这些事看起来就如一个人中了邪躺在河底,眼看潺潺流水,粼粼流光,落叶,浮木,空玻璃瓶,一样一样从身上流过去。没错,中了邪,躺在河底,我们才看得到粼粼流光。只是,没有几个人中过邪,也没有几个人肯躺在河底,憋气,难受。然而,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几乎所有人,都不珍视自己的似水流年。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件东西,所以一个个像丢了魂一样。都丢掉了,真的是苦。只是,生活不就是那个样子,谁又能要求谁怎么样呢。只要是活着,就总有自己的理由,总有生活下去的意义。王二问老刘,怎么都不要脸面了呢,老刘说顾不上了。顾不上的时代,生活仍旧是那个样子,总要生活下去。王二不论如何戏谑,底色总有一次悲凉,这点悲凉或许是与世界的那一丁点不同,然而这不同又让他成为特殊的那一个。然而,生活并不因人而特殊,所以意义总不一样。像我这样的普通人,都丢掉了,哪怕躺在河底也仍旧一无所有。但是,一无所有,也没有什么能妨碍我们享受静夜。也或许,这就是生活的意义了吧。书里说:人生是一条寂寞的路,要有一本有趣的书来消磨旅途。很幸运到了这个年纪才读到这样的书,很幸运在被生活捶了又捶的时候被一本书唤起了悼念。苦吗?还是苦的,然而不苦哪会悼念,没有悼念又哪来的意义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属于个人的“黄金时代”

            关于王二他笔下的王二好像一直都是直杵杵,直楞直楞的,凭着生命本身的力量和热度在生活。我觉得王二看起来是这样的(反抗世俗),但其实他不是为了对着干而对着干,他只是遵从自己的本心。但是别人会认为他是对着干,尤其 “乌合之众”( 或者说主流价值观的维持者更合适)会认为他故意唱反调。 关于陈清扬陈清扬我觉得吧,其实并不是那么传统的,她并不觉得破鞋是不好的,只是在意她不是却被称作是。“破鞋” 和她对自己的认知不一样,所以让产生了对这个世界既有逻辑的一个怀疑,就如同一只猫不是一只狗一样。我一直是觉得陈清扬其实是介于王二和大众之间的一个状态,但她不像王二那样生活,她采取的是消极的对抗这种形式。你说什么,OK,我配合,但是我有我一套自己的逻辑来告诉自己是什么样的。她有个人意识的一个模糊的意识,但不知怎么处理与大众价值观的关系。关于黄金时代 “第一个世纪 —— 被称为‘黄金时代’。在这个世纪中,人类在神创造的世界中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劳动,什么是悲伤。神赐予他们无尽的美食与快乐。这个世纪的人类拥有强壮的身体和神一般的力量,他们不用担心疾病与死亡。他们虔诚的听从神的旨意。当一个人度过漫长的人生之后,他的灵魂会变成精灵环绕着土地。但是这样的时光延续了一百年便很快的终结了。”“觉醒” 后的陈清扬不能再继续之前与王二的互动,对她来说,当时 “未觉醒” 时必然是黄金时代,那时她觉得她那时是为了义气而做,“简单” 而 “快乐”。那对王二来说为什么也是 “黄金时代”?因为他在早早看透后,找到了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通过和陈清扬的 “友谊” 来与世界相处(或是对抗)的方式?关于论证黄金时代第一部分最有趣的是两个论证,第一个论证是王二没有打瞎母狗眼睛,第二个是陈清扬不是破鞋。王二的论证都不是传统的逻辑论证,而是必须要推翻既有的命题,命题不成立,才能论证成功。只要命题成立,那中间怎么论证都是不可能,或者说你怎样论证、论证得再符合逻辑也是无法说服不希望论题成立的人的。所以王二一直很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解就好,因为别人是无法被逻辑说动的,他们甚至只是为了命题而命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代的荒谬与黑色幽默

              抵不住好奇,看起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只听其名,却不知其内容。朋友发给我几个片段,说她高中时看到这里很震惊,因为直白露骨的性描写,让她一下子被惊到了。我对王小波并不了解,只知道他是李银河的前夫,是个黑色幽默的作家,很多人推崇他。朋友发给我的那段是主人公描写自己的生殖器的,但是前后文的内容明显并不是纯粹的写生殖器,而是在描绘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心境,而且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压抑,还有隐隐透露的讽刺。看了之后也挺震惊的,因为我从没看过这种露骨的性描写,联想到《神圣的欢爱》,想知道这篇小说里所呈现出来的关系模式是什么样的,作者对性的态度。找来对这小说的解读,几个关键语:黑色幽默,荒谬的时代,用逻辑推理显现悖谬,直白露骨的性。又看起原著,的确,这小说的这些特征很明显,尤其是直白露骨的性和逻辑推理显现出的悖谬所衬托出来当时的时代的荒谬,对人的愚弄。主人公也是个愚弄陈清扬的男人,用伟大友谊引诱她来性爱,从此走上更加荒谬的路。网上有篇文章的标题这样主张:每个女人都应该做个陈清扬。没有看文章内容,看了标题就很抵触。恐怕这文章的作者是在以偏概全的主张某种价值观了。陈清扬所体现出来的对性的观念和男人的很不一样的,肉体上的性爱是在搞破鞋,是可以搞斗争的,也就是可以批斗的道德问题,可是,一旦她爱上了王二,那就是罪孽,而且应该千刀万剐。在我看来,这是她骨子里的一种对身边人营造出来的古怪的舆论的反抗,是以破罐子破摔的姿态,来反抗。但是王二用伟大的友谊将搞破鞋这种事给美化了,让陈清扬有了更具有伟大性的合理的正名,让她对这种说法着了迷,也让她的心理防线降低了很多。她不知道为什么别人叫她破鞋,也不知道别人要斗争她,也不知道后来又不叫她破鞋了,在她的认知里,这些都是说不通的,因为没发生的事就不应该被认定,所以她没搞破鞋别人叫她破鞋她就搞不懂,后来她搞了破鞋人们偏偏不叫她破鞋了,这也让她不懂,这是当时环境所呈现出来的荒谬,对像陈清扬这种用事实当作真相的人的愚弄,是当时文化大革命对人的愚弄。相互对照的是,王二用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她应该搞破鞋,因为她证明不了自己没搞破鞋。这直接把当时时代的悖谬给有趣的揭露出来了。陈清扬与王二后来写交代材料,领导的反馈简直就是可笑的无聊。从说他们搞破鞋到后来他们承认破鞋了却又不说他们了,整个的转变就是个黑色幽默。就像《让子弹飞》里的一个人明明没有吃两碗粉,可老板偏偏说他吃了两碗,他不承认就说他道德有问题,他争辩不过,就剖开肚子把粉弄出来用碗装,结果是一碗粉,证明是证明了,可是人死了。整个的就是很滑稽却又让人笑不出来。《黄金时代》就是让人觉得滑稽又笑不出来,整个的既压抑又荒诞。可偏偏王小波故意把性直白露骨的写出来,的确增加了一点阅读的调味剂,也增加了对当时时代氛围的反讽,原本正常的性爱你让我写出来,非得要在性爱细节里找罪证,你不是神经病还是什么?小说后半部分都是在写交代材料的事,作者的写作意图昭然若揭。这里面体现出来的男女性关系模式是混合的,既有伙伴关系又有统治关系,陈清扬与王二是比较平等的,但是社会里的男女不是平等的。如果是平等的,就不会有对陈清扬的破鞋舆论,即使被称为破鞋,陈清扬也应该有自我申辩的权利与自由,但是没有,这一点任何人都没有,只要被举报,就无法申辩。当时的社会关系模式就是统治模式。正因为王二对陈清扬表现的比较平等,而其它男人都是用性欲来看陈清扬的,所以她才更愿意找他,把他当作是救命稻草。她自己当然不明白这些,文中也有她这方面的自白,但是她本能的这样行为了。性的确是洪水猛兽,陈清扬与王二的作为就已经说明这点了。很多评论都不会关注陈清扬结了婚这件事,只会夸赞她,但很明显这是另一种极端。人总是这样,当主角的经历具有凄惨或者美好时,就会自然的忽略他的其它一切,把他的一切美好的合理化。这就是所谓的主角光环。陈清扬的确出轨了,这是无法忽视的。她的老公的感受也是无人关注的,王小波也是不会关注这点的,因为他的关注点不是道德问题,而是人在时代下的荒谬。所以不能把这小说过度解读,过度当作某种价值观的宣扬来研究。具体的主题还是回到具体的现实去讨论吧。所以,任何女人都不一定要做陈清扬,就像任何男人不一定要做秦始皇,那不是你,你也不是他。不然,你也可能过成了黑色幽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寻找属于我们的黄金时代,这正是我们的黄金时代

                也许最巧的事情,莫过于 "歪打正着"。完全不在计划之中,却正好赶上新年之际,重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初读黄金时代时,我内心最强烈的,是时不时会冒出的 "小魔鬼"。因为我曾数次幻想着自己就是和陈清扬翻云覆雨的男主角。甚至在梦里,我都去过那样的山间小屋。我甚至想过可以钻进钻出捆成捆的苞米秸所搭成的三角架屋。而再读黄金时代,我发现,书真正的味道,在于人性的味道。我们总希望自己拥有着不同凡响的黄金时代。最好它是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这样我们便可以让自己聚焦于聚光灯之下,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目光。但因为质疑,我们又觉得自己是那样的小人物。甚至会被自己所遗忘。而再读《黄金时代》,我突然觉得,这个黄金时代,永远就是属于小人物们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时代。是和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我们自以为是小人物的人所共同铸就的黄金时代。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觉得自己创造过自己的黄金时代。也许,在那个当下,我们是那样得狼狈不堪,甚至想要逃避。也许,我们曾想过办法,企图抹掉自己认为的不堪回首。但正如书中所说,似水流年。我们从未被岁月所饶恕。所以,时光荏苒。当我们被逼到走投无路,我们才试着大声喊出同样的话,我也可以不饶过岁月。而其实每一个黄金时代的根基,都必须是真实的,是有血有肉的。我们终会记得那些我们最想忘记的自己的难堪,我们终会记得那些我们最想记得的别人的不堪。到后来,我们回头再看,我们觉得,可能原来的生活也不是不可以细品的。于是,我们试着咂了咂嘴,竟然越发觉得有点味道。所以,我们才慢慢觉得,这可以是我们的黄金时代。而这,正是我们的黄金时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今年43岁

                  我今年 43 岁。18 个小时,这是我最认真读过的第一本小说。有三个地方让我久久不能回到正常:1. 大量的关于性爱场面的描写,会让身体有反应,然后直接撞击到脑子和心里 ——What!这样的东西可以在正规平台公开出版发表!我也是某平台的一名签约作者,我写的文字还远没有这么劲爆,就被莫名其妙的毙了。2. 如果只停留在这一层,未免浅薄。故事写的劲爆夸张,只是为了隐喻那个特殊时期的荒诞、无奈和扼腕叹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干不了他本该干的事,为了填饱肚子,为能吃上一只五块钱的鸭子,脑梗死了。为何不要脸面 ——“顾不上了”。3. 作为本能、本性的 —— 饿了要吃,正常男女的生理需求,被压抑扭曲的面目全非。畅快淋漓甚至夸张的描写是一种矫枉过正,是一种以笔为枪的揭露、嘲讽和战斗。除此之外,独特的王氏幽默、像 DNA 双螺旋一样的交织缠绕的推进故事的写法,叹为观止。拜读了,谢谢你王小波先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诚又珍贵

                    我今年三月曾特地去过一趟王小波当年上山下乡的地方,就在云南瑞丽陇川县弄把二队,那里至今保留着王小波故居,也就是当年他们的集体宿舍。黄金时代描写很真诚,它不避讳人的欲望也不避讳那个时代,它是历史的侧面,所以说这部小说很珍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真是一部我之前没见过的,又诡异又幽默的小说。小说的生活很怪诞也许也很真实。每个人的人生也许都很操蛋,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而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那个叫王二的,太滋润了

                        这是一本描写了性的美好的书😳在这本书里,性几乎就是那个特殊的年代彰显自己自由和自主权利的唯一手段。哪些个发出各种沁人心脾的体香的美人们,在时代的面前,就是一个个灰不溜秋黑不拉几的螺丝钉,她们绝望而沉闷地活着,直到遇到了王二这个艳福不浅的小子。我实在是太妒忌他啦。她们用出格和叛逆的性,来宣示自己对于那时代的不解、迷惑和不服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没被禁,要感谢改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正有趣的男人,是雌雄同体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黄金时代啊,说实话,我第一联想到的就是海明威说的,迷惘的一代。 他们之间是很相似的。一个是被战争摧毁了选择,另一个是被政治抹去了选择。关于为什么叫黄金时代,我想是因为自由,和无拘无束的激情。 王小波曾经说过,在没有性的年代,性就是主题。在那个反人性的时代,平淡无奇的日子里,王二渴望着变化,渴望飞扬的生活,而陈清扬也在服从与抵抗之间摇摆不定。 伟大友谊也好,爱情也好,两人相遇的时候,他们合为一个完整的圆,能一起面对未知,这就够了。 而他们两个人也在这段岁月之中获得了成长。陈清扬也说过,她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过朋友,而王二呢,也不合常理的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 没有牵挂和忧愁,荒诞可笑的日子,就是他们的黄金时代吧。而我们或许只在童年曾经拥有。及至今日,渐渐明白《黄金时代》里写的 “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这不是我对世界的怨怼,姑且算做将睡未睡时的呓语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颠覆性和挑战性就是理直气壮地写性,写性器官,写性爱姿势,写勃起,写感官刺激,写它是存在之本,理直气壮地写对它的压抑 扭曲的荒诞。以往文学作品中的性,或者是含蓄的、 隐蔽的,或者是畸形的表达,王小波是把本真的欲望直露在阳光下面,不仅反而写出了干净、健康的性,而且表达出了一种飞扬的东西。” 朱伟老师这段话,就是我喜欢《黄金时代》的原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黄金时代有感

                                一生时间很长,但篇幅往往很短,烙印在我们心中的往往是几个很短的片段以及一段段人生感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旅途和归途,有自己的执着和蹉跎。你得清楚自己什么时候该出发,什么时候该回家,哪里是沿途的风景,哪里是此心安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最好的时代

                                  我一直认为第一人称的小说就是牢骚体。犹如怨妇一般看着一切事物在故纸堆中喋喋不休。但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的喋喋不休确很有章法。按照朱伟老师的说法,“形成缠绕的时空连接。这种结构上有意的时空交错,简洁,改变了承上启下,增强了许多悬念,可读性。” 那个年代,对于经历过的我们父辈,是火焰,是海水。对于我们这代,那是潘多拉魔盒。而下一代呢?估计他们自己也说不清。王小波就是用自己 “经历” 述说那个时代,他要用这样的文字,这样的表现形式让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去感受那个时代人的真实感受。那就是那个时代生活中真实的味道。如果每个看过的人,思考之后不是嬉笑它,禁闭它,而要像一个孩子那样,跌倒后知道爬起来啪啪手,继续向前冲!最后说个轻松的话题,看这本书时知道了可以选择罗胖的声音听书。我尝试了一下。当亲耳听着罗胖一本正经地复述王二的各种推导逻辑时,你知道我的感受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情书

                                    亲爱的王二:              你道除了陈清扬,小转铃,二妞子,小孙..... 之外还有一个在 21 世纪初的人也在爱着你。而且爱的非常热烈。                                        ————— 胡爱珍注:我一般不轻易留名,因为我一直觉得我的名字难听。但一旦涉及到和你相关的东西,我就觉得我要全部的真诚。抱着这样的心理,就不允许我使用我的笔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想到 30 年前,1 条破旧的牛仔裤,1 辆用刚领的工资购买的山地自行车,后因熬夜看世界杯被偷掉了,1 年 4 季凉水浴,生活简单紧巴,不像本书那么纯粹自然有点坏,王二的生活还得再倒退 20 年,但荷尔蒙还是相通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王小波经典三部曲之一,可以抱着比较轻松的心态阅读吧,但对于现在年轻人而言,倒是可以真的认真一读,毕竟这真的是为数不多的让后来者去走近,去了解那些个时代的一个窗口。通过这扇窗户,我们能够更理解中国,更好的预见未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知道要说什么

                                          能这样平淡的将苦难叙述,就像黄连河不缓不急的慢慢流淌,看的人心里很难受。神奇的是越难受,越想看。或许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人能认知解离,去看待遭遇。性教育我也是被极其粗暴的两巴掌教育过,但貌似并没有去多想,大多是鸵鸟一样避开不想。也可能是工作太忙,没有心境去慢慢思考,体验。有人说人生的意义就是尽可能多的生命体验,以此拉长生命纬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失败的。但在这种时候能通过小说代入,感觉自己的节奏也慢了很多很多。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