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民以食为天”由面包串联千年史
非常好看(易读)的一本书,根据主粮面包的演化,梳理西方 6000 年的历史,现代人如果看编年史,缺乏代入感,在主粮面包牵导下,能有更深的体验。农耕相对游牧是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农耕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现代人以为游牧民族是吃肉的,农耕民族吃粮食,是很大的误解,记得我在青岛崂山的渔村和当地朋友喝茶,聊起他们小时候的事儿,那时候渔村很穷,要背着海货和咸鱼翻山越岭到内地去换粮食,渔民的土地贫瘠,种不了粮食,没有粮食才真是要饿肚子,打鱼捞虾的渔民并不是整天吃海鲜。带孩子去现在的农家乐,孩子看老乡养的鸡鸭猪羊,以为农民吃土鸡蛋,吃土猪,其实也就距离现在五十年前,农民孩子一年的学费都是从鸡屁股下面省出来的,鸡蛋是舍不得自己吃的,喂猪用刷锅水和打猪草,去城里争抢泔水,杀口猪就是全家过年了,平时是吃不到肉的。解决温饱也才四十年。本书讲到,如果不是大航海从美洲大陆引进玉米和马铃薯,欧洲长期处于饥荒状态,普通农民是吃不起面包的,因为欧洲没有像中国黄河,周围广阔的河套冲击平原,这些平原没有高大的灌木森林有肥沃的土壤,容易耕种。在铁器都很珍贵的欧洲中世纪,普通人靠人力的刀耕火种是很难开采出适合高产稳产的农田,辛辛苦苦开垦出来的耕地,一场大雨,全部都冲光了,农作物的产量非常低,抑制了人口的增长和繁衍。从饮食方面可以看出,如果看《金瓶梅》就可以知道有钱人的饮食的特点是不怕废柴火,因为只有大量的剩余人力,并且有丰盛的农作物的秸秆,厨房可以昼夜 24 小时都生着火,随时可以吃如蒸,炖这样的食品,而且燃料的丰富也促进了冶炼和铁器发展,所以欧美国家不炒菜,只有中国人炒菜,书中也讲述欧洲的暴发户的豪横就是大吃,吃吐了再吃。400 年前,欧洲和中国人对比生活得像原始人。最近看到个金句:通信的本质是差异性在空间上的传递,差异性在时间上的传递是存储。活字印刷在欧洲流行后,欧州知识界在信息的传播上开始优于东方,西方知识精英致力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北美广阔的农田,也促进了机械化的发展,东方虽然有《天工开物》,可现代的化工业才是打开世界人民的粮仓的钥匙。“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的端在自己手里”,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刚从二战的德国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出来,对面包的重要性刻骨铭心,未来粮食依然是左右战争的重要暗线。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7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面包是神圣的,也是世俗的经由叔叔工厂的初次接触,父亲切面包时的影像,再到当代伟大植物学家的启发之下,成就了作者 H.E. 雅各布写这本书的动力,才能使我们有机会看到这部伟大的著作。这本《了不起的面包:6000 年神圣与日常的历史》,为我们介绍了面包的前世、今生及未来。作为当时方便储存的食物,面包牵引着人类文明的走向。从宗教认为控制了面包就控制了一切,到影响拿破仑的东征,林肯的赢得南北战争,甚至德国人输掉一战…… 小至人际关系,大到政治、宗教、民族、战争,在作者的剖析中,面包(粮食)无不占据着相当大的影响权重。这本书通读完后,看来面包学其实也是一门科学,且根植于许多其他学科。看作者从附录中参考的书籍就有 67 本,从植物学到农业经济,从烘焙技术到政治神学,涉猎甚广。这本书的原版(第一版)出版距今,我估计没有 70 年,也应该有 60 年了,因为作者的妻子还进过集中营…… 这本书能成书,真是太不容易了😂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易读、好看、涨知识,语言幽默本书以面包为主线,串起了从史前时期到二战后的整个人类历史。面包是西方人的主食,但最早开始做面包的却是古埃及人。为什么只有出现以生产谷物为主的大规模农耕后,才能产生国家?而生活在草原世界的游牧民族,和以采集块茎植物为生的田园式自然社会(如非洲)就无法进化出国家呢?因为国家建立的前提是能形成足够的、长期稳定的税收,以维持国家的运转。而只有谷物生产便于收税和长期储存,肉类和块茎植物则不行。在基督教时代,关于圣饼应该是发面的还是死面的,是大麦还是小麦的,还成为教会(东正教与天主教)分裂的导火索。而因为圣饼感染一种无害的真菌,像出血了一样,很多犹太人被诬陷用利刃刺圣饼,被屈打成招后杀害了。本书还讲了燕麦、大麦、小麦、黑麦、玉米粉成为做面包的原料的历史和各地的风俗,古希腊的农耕与神话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古罗马是因征服了西西里、西班牙、埃及,获得了充足的小麦供应和精通烤面包的埃及奴隶后才吃上了小麦面包的。那时候,富人吃白面包,普通人吃全麦面包,穷人吃粗麸皮面包,和现在相反。自此,面包才逐渐成为西方人的主食。人类在历史上一直因天灾人祸,生产力低下,饱受饥荒之苦,直到 19 世纪后,现代农业的四大支柱育种、化肥、机械化、农药相继出现后,才逐渐解决了人类吃饱肚子的问题。而能否解决人民吃饱肚子的问题,决定了一个政权的稳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于一物,见众生沉浮面包之于欧美,是相随数千年的生存方式的选择、是拥有和失去的爱恨情仇、是信仰的来源和载体、是利益纠葛的手段,物质上不一定要小麦和面包,精神上的 “面包有意思”。顾衡老师强烈推荐 “一年只读书目”,故事性够强,一条主线串起了以欧美文化为基调的世界史。为什么小麦征服了人类罗马人为什么如此依赖面包磨坊主和面包师那么 “坏” 德墨忒尔的赐福与惩罚 “圣饼” 怎么就争吵了千年美国的 “小麦” 发家史希特勒的对农民犯下的罪欧洲人怎么就只认小麦面包智慧和工业是硬币的正反面欧洲中世纪怎么就那么惨虽然有个主线,仍感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够热闹,有意思的故事也不少,后半部… 有些不着调的感觉(也许是我没耐心)。毕竟作者想说的是农业之于人类历史,面包对西方文明来说意义远大于文字本身。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从面包的角度切入去了解人类发展史面包史是一门科学,根植于许多其他学科,从植物学到农业经济,从烘焙技术到政治和神学,涉猎甚广。我们在达・芬奇的日记中读到,大地是有生命的,岩石是筋骨,植被是头发,而水流则是血液。这并不是诗意的夸张,而是完完全全的现实。大地的确是有生命的,种种液体在它体内流动。它的每一部分都与其他部分一脉相连,共同律动。在大地上生长的万物都由大地联结在一起,呼吸空气,吸收养分,接受阳光雨露的滋养,向下扎根,向上成长。万物相生相克。艺术家称这种神秘的法则为 “和谐”,不过我们最好称之为 “平衡”。万事万物都互相依存,没有谁能够孤立存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古埃及的另一项重要遗产古埃及留给后世的遗产,除了其灿烂的文明与金字塔,还有面包。第一位做出面包的古埃及人肯定想不到,以这种技术产出的口粮能直接影响美国南北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负走向。在西方,“面包” 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粮食的别称,是人民温饱的象征;而对于东方世界,面包则用了很长时间才勉强挤进人们的餐桌。据史料记载,我国是在明末清初才知道这种西洋饼的存在,大概是因为面包的制作中有黄油乳品等当时国人不使用的原料,何况我们还有性价比更高的老百姓吃了 1700 多年的馒头。作为北方人,我对面食的喜爱可能是刻在 DNA 里的,面包自然也在我的 “爱吃名单” 之中。从喜欢花里胡哨的装饰与夹心,到简单健康的全麦,对面包类型的偏好也能反映出当下的生活态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开卷有意思,闭卷没头绪。2023 年读完的第八本书,近 30 万字的《了不起的面包》。这本书是《顾恒读好书》专栏极力推荐的(原话 “大家都很忙,每周读一本书比较难。但是这一年你怎么也得读一本吧?只读一本的话,那就读这一本,相信我,它不会让你失望的。”)。说句不装逼的话,这本书读起来没有顾恒老师说的那么好,可能我的认知只能处理 “小姨子和老板卷款走人” 的那种低层次的读物吧!虽然没咋看懂,但是我还是要试着说两句。作者以面包为抓手,把史前文明直至二战结束的历史从粮食(面包)的角度大概说了一遍。从谷物的驯化到埃及人发明面包,从拿破仑战争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甚至宗教改革等方面,从面包原材料的改变(小麦、黑麦、玉米、土豆、泥土……)到趋于纯粹(纯小麦)的精加工,面包对历史事件、技术革新、宗教变革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无处不在。类似写法的书籍也有很多,比如《纸的文化史》(我还没看)、《左手咖啡,右手世界》等等,都是用一种物品串联整个即使,从微观的角度解读历史。虽然读的时候感觉有点意思,但无奈我这记性差,读完几乎也就等于忘光了。真是开卷时颇感有趣,掩书时忘光所见。[苦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