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悉达多 ,因为感到内心的不安,想寻求内心的平静、安宁。但是他发现像他父亲如此纯粹、博学的人都无法获得幸福和安宁,那试问他该如何呢?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是坠入空无,没有 “我”,就没有任何欲望、任何烦恼。他想摆脱自我,结果发现竟对自己一无所知。甚至是惧怕、逃避自己。所以,他下定决心,要正视真实的自己,认识和了解自己。——“开始关注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活着的意义,去追寻各种意义所在。”“意义和本质绝非隐藏在事物背后,它们就在事物当中,在一切事物当中。” 在关注真实世界和面对真实自我的过程中,他遇见了爱情,哪怕他根本不懂爱;他遇到了财富,哪怕他毫无兴趣;最终他沉沦了,以前只会斋戒、等待、思考。现在的他疲乏、绝望,孤独、无意义感。忘记了是如何思考。他逃离了城市,并想在河水里淹死自己。当他得救醒来的时候,他顿悟了。开始向船夫学习,像河水学习。学会了倾听、学会了爱,还有统一、轮回、唵。最终他学会去爱这个世界,爱万物本来的样子。“他的伤口开花了,他的痛苦放出了光彩,他的自我融入了统一中。”“此刻,悉达多停止了与命运抗争,停止了烦恼痛苦。他脸上绽放着睿智的欢乐,心中不再有不合时宜的愿望,它懂得了圆满完美,乐于顺应事变的河流,乐于顺应生活的潮流,满怀着同情,满怀着喜悦,热衷于流淌,隶属于统一。”“看透这个世界,解释它,蔑视它,这可能是思想家的事。可我所关心的,只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这个世界,不憎恨世界和我自己,能够怀着喜爱和欣赏和敬畏之心来观察世界,观察我和万物。” 他的伟大不在于言论,不在于思想,只在于行动,只在于生活。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热爱世界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只有包容这个世界的一切复杂,你才能坦然地接受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任何一种体验,你会知道没有任何一种体验是不应该发生的,你也会接受人就是在某些时刻会必然陷入低谷。但同时你也会比任何时候都相信,生活始终存在无限可能,什么才是 “我”?,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无论求知还是做人,布满荆棘的路只能自己走从万众瞩目的富家子弟,到寻得自我修得慈悲心的摆渡人,悉达多的修行之路确实是很多人思考人生的缩影。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悉达多经历了 5 次顿悟和觉醒。第一次,他离开了婆罗门家庭,去当了沙门。第二次,他离开了沙门,去追随佛陀。第三次,他离开佛陀,去寻找自我。第四次,他离开浪子和富人悉达多,想要杀死自己。第五次,他跟船夫学会了倾听河水,终于大成,走向了圣贤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关于求知、求真的哲学,只不过,不是充满理念和逻辑的哲学,而是一种生命哲学。如何 “得道”?何为 “修成正果”?前四次的顿悟,悉达多更像一位自修罗汉,向内寻求自我。沙门阶段,“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通过隔绝外界物欲让自己专注思考;浪子与富人阶段则是走向另一个极端,沉浸在享乐与爱欲中,最后发觉终点只是 “无聊”。极端的苦和极端的享乐,终将只是 “穿过” 人生的生命体验。自修罗汉是自己做好的第一步,人的修行还是要放到众生当中。常说 “我佛慈悲”,最终修炼出一颗慈悲心,实现 “大我”。只是无论求知还是做人,在这本书里,都是同一件事,都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险路。但是,没有任何人能替你走完这条路,你只能自己去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像河水学习,不停流动,常看常新悉达多从小读了许多经书,自视甚高,看不上父亲的婆罗门,跟发小果文达一起追随乔达摩的沙门,他在听佛陀讲经时顿悟了知识可以传达,但智慧不能,只有自己亲身去体验七情六欲才能真正成佛。悉达多拜了卡玛拉和迦马斯瓦弥为师,学会了情爱和经商。人是环境的产物,他开始沉迷贪嗔痴,天天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在某一天突然厌倦了这样的生活。重生之后的悉达多和一个船夫学当摆渡人,当他渐渐回到四大皆空的日子时,儿子出现了。他和儿子之间的矛盾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未解决的冲突和创伤会在潜意识中变着花样反复出现,直到个体能面对并战胜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绝知此事要躬行发烧期间逛书店读完的这本书,谈不上震撼,但是引发了很多思考。【由奢入简难】以前对奢的理解局限于生活品质,不关注内心精神。悉达多在中年之前有三个本领:思考、等待和禁食。后来爱情去经商开始放弃这些东西了,悉达多开始讨厌自己了。我读到这里的时候预测后面的结果:悉达多以后肯定过不了苦修的日子了。结果是我太狭隘了。我理解的奢对悉达多来说而是靠拢【有等级的爱】悉达多先后经历五种分离:1、与父母分离;2、与挚友分离;3、与爱人分离;4、与世俗分离;5、与骨肉分离;最难的是与儿子的分离,也是悉达多最难克服的。即便是继离开了也想要偷着回去看望,把世俗 “父爱” 通过文字演绎的淋漓尽致。作为他者的读者和瓦苏蒂瓦也都知道小悉达多不属于这里,甚至悉达多本人也知道,但是也做不到。 小悉达多想回归世俗生活的渴望不亚于少年时悉达多离家寻找真理的决绝!悉达多的父亲是不是也偷偷打听过儿子的下落,有没有溺水?那一刻让我想起了中学课本上一个情节:一个父亲想锻炼孩子勇敢让孩子独自夜晚划船渡河,然后自己偷偷在后面跟着。 这其实解读为 “父爱” 现在孩子角度可以解读为不信任!强如悉达多也难逃 “我都是为了你好” 的魔爪。我们也能看出佛教或者婆罗门教和儒家传统的冲突,儒家讲究百善孝为先,人家那先抛弃孝。【不经历无法开悟】什么人最可怕?不是愤怒的人,而是没有弱点的人。如果一个人你觉得很稳,会觉得这是天赋还是教养么!那一定是他经历了足够多而去看淡了。所以说为什么浪子回头金不换,因为经过足够的 “势能差”,“平淡” 的人会连对抗日常琐事的能力都没有,怎么做到泰山崩而不乱呢。悉达多有幸和一个开悟过的大师聊过,就觉得 “为什么大家说的内容差不多,他说出来为何这么有力量”,悉达多反复问大师 “每天寻找真理能得到真理么”。悉达多坚信需要经历才能顿悟。【不同频的人不能做朋友】悉达多中年时和少年挚友果文达偶遇这一场景在书店给我看哭了。两个分别按照不同方向寻找真理数十年之间的交流,本以为是彻夜长谈没想到是寒暄两句记录上路。果文达通过修行寻找真理,悉达多通过实践寻找【思考】再见少年拉满弓,不惧岁月不惧风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因缘聚合,在一位师兄的推荐下,有幸阅读了赫尔曼・黑塞的哲理小说《悉达多》,感受颇多。作者黑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佛教徒,而是从小在基督教家庭中成长,之后又广泛涉猎东方哲学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作品在二战后给予了许多人精神慰藉。小说以古印度为背景,虚构了婆罗门种姓的悉达多经历沙门苦行,沉溺世俗财富与情欲,最后 “以河为师” 寻求解脱之道。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小说的内容的确能激发当下人们个体内在觉醒,重新审视和构建个人生活和社会认知,可以说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比如小说中涉及到时间是否存在、性爱与爱、父与子,倾听河流教导以及反复多次出现生命主体之 “阿特曼”,这些内容看似是一个个桥段,但实际上深刻反映出作者对佛教、印度教、道教等东方思想的深刻思考。你也不难从中联想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等思想,当然你甚至会仔细思辨佛教中无众生我以及印度教阿特曼之我的区别。可以说这部小说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此,作者像是伸出了一只橄榄枝,跨越时空,向读者招手,抑或你也是古印度的那位主人公悉达多,经历了世间的风情万种,最后也在苦苦追寻求证解脱之道。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主人公选择离开佛陀 “乔达摩”,而走上自我体证之路,这体现出作者对佛教 “依教奉行” 的最大批判。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以西方视角为本位的研究发掘东方思想,简单点说更像是一种跨文化的哲学整合,这种思想认识恰恰正是当代学佛之人最大的弊病。如何理解佛教思想,如何以佛教为本位的进行智慧修行意义重大,事关解脱根本之法,事关脱离生死轮回根本之道。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