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5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玫瑰的名字》…昔日玫瑰以其名留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修道院七天里发生六起谋杀,线索不约而同指向了修道院最宏伟的建筑图书馆,一座神秘的迷宫。威廉以为,历史遗留的痕迹就像事物的符号,符号与符号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他可以像解开迷宫规则一样,根据普遍规律找到那些痕迹之间的联系,最终发现真相。图书馆藏书的规则正是像威廉所信奉的宇宙秩序一样,是按照某种符号规则编码了所有图书。然而,威廉虽然凭才智接近了真相,却发现六起谋杀案并非像他最初推断的那样是按照《启示录》七声号角的顺序、有计划的谋杀,它们之间的一致纯属巧合而已……《启示录》说,世界末日到来时,会有七个天使依次吹响七个号角。第一声号角会降下冰雹和鲜血。第二声号角令海的三分之一变成血。第三声号角令燃烧的巨星落入江河。第四声号角让太阳的三分之一、月亮的三分之一、星辰的三分之一都被击打变黑。第五声号角令地下飞出戴头盔、长蝎尾的蝗虫。第六声号角会松绑四位堕落天使,骑着马为世间带来死亡。第七声号角过后,一只代表撒旦、代号 666 的大红龙将现世,展开最后的善恶之战。在威赚的侦案中,似乎案情正如启示录预言,然而真相只是一个喜剧方式的滑稽悲剧…… 真相有点儿滑稽。图书馆助理用《论喜剧》这本禁书,引诱插画师的发生肉体关系,画家羞愧跳楼自杀,临死前把进入暗室的密码给了那位精通希腊文的学者。学者将书盗出,阅后身体不适,想去厨房寻求帮助却死在那里。图书馆助理发现了尸体,为免受牵连,把尸体扔到猪血桶里,伪装成淹死。助理本人也好奇地翻阅此书,不料当晚被威廉师徒撞见,虽然从密室逃脱,但中毒后身体不适,想洗个澡舒服一下,不料就这样死在浴缸里。草药师对此毒早有认识,因而有机会第一时间去他住处拿走那本书,不料看到一半被图书馆长随手抄起的浑天仪砸死。图书馆长是受老馆长唆使干了此事。老馆长还警告他这本书有一千只蝎子那么毒,可他却忍不住看看到底什么书让他杀了人,终于也被毒死。所谓启示录式的连环杀人案,不过是一群偷看禁书的人在误打误撞的闹剧…… 这本书怕是至少看上三遍才能领略其妙处。第一遍是杀人悬疑,连续不断地杀人事件,以及侦案中撞破的种种丑闻。第二遍是解图书馆迷宫及其象征。第三遍是威廉怎样从智慧的傲慢中得到痛苦的领悟,这个领悟也就本书的名字。威廉的推理与辩论头头是道,却对宗教争端毫无助益,也没有阻止任何罪案的发生,还促成图书馆和修道院最终被烧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要妄想把世上所有知识一网打尽,更不要强迫世界按照自己的那点认知来运行。知识如玫瑰芳香,而玫瑰有如此丰富的象征,以至于落到几乎毫无意义的地步。昔日玫瑰以其名留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石木翻书每天翻翻书)

      5
      1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玫瑰之名

      我越是读着这些残缺的书目,就越是深信那是偶然的结果,并不包含任何信息。但这些不完整的书页却陪伴我度过余生,我视其为神谕,经常查阅。我仿佛觉得,现在我写在纸页上的,就是你,不知情的读者,现在所读的,无非是一些拼凑起来的文集摘录,一首形象的颂歌,一篇无尽的字谜,不过是转述并重复那些残存的纸页上的片断对我的启示。我不知道是我一直在谈论它们,还是它们通过我的嘴说出来。然而,不管是哪一种可能,我越是向我自己叙述它们其中的故事,我越是搞不明白,故事中是否有阴谋设计,这一连串事件的发生,是否超越自然,或是超越与事件有关联的时代。这对于我这个行将就木的年迈僧侣来说,是个艰苦的事情,不知道我所写的是否有某种含义,或者含义不止一种,而是很多,或者根本没有任何含义。然而,我这样失去明辨事物的能力,也许意味着巨大的黑暗已快临近,那正是无穷的黑暗向已衰老的世界投下的阴影产生的效果。如今巴比伦的荣耀在哪里?昔日的皑皑白雪在哪里?大地跳着死亡之舞,我时常觉得多瑙河上满载狂人的船只正驶向一个黑暗之地。我只能沉默。静静地独自坐着跟上帝说话,是一件多么快乐、有益、惬意和温馨的事情啊!不久,我将重新开始我的生命,我不再相信那是上帝的荣耀,虽然我所属教会的修道院院长们总是那样谆谆教导我;也不再相信那是上帝的欢乐,虽然当时的方济各修士们都那样相信,甚而不再相信那是虔诚。上帝是唱高调的虚无,‘现在’和‘这里’都碰触不到它。很快我将进入这片广阔的沙漠之中,它平坦而浩瀚,在那里一颗真正慈悲的心会得到无上的幸福。我将沉入超凡的黑暗,在无声的寂静和难以言喻的和谐之中消融,而在我那样沉溺时,一切平等和不平等都将逐渐消失,而我的灵魂将在那深渊中得以超脱,不再知道平等和不平等或任何别的;所有的差异都将被忘却。我将回到简单的根基之中;回到寂静的沙漠之中,在那里,人们从无任何差别;回到心灵隐秘之处,在那里,没有人处于适合自己的位置。我将沉浸在寂静而渺无人迹的神的境界,在那里,没有作品也没有形象。我留下这份手稿,不知道为谁而写,也不知主题是什么:stat rosa pristina nominenomina nuda tenemus。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正的魔鬼是“宗教的傲慢,不苟言笑的虔诚,容不得诱惑的狂妄”

        这本书分为七天的时辰流程叙述,缘由是威廉修士与他的弟子为皇帝与教皇调查一起修道院的杀人案。七天内以时间流程为轴,叙述威廉如何获得最终的结论:申正经:(有时候阿德索按古老的习俗称之为早课)凌晨两点半至三点。赞美经:(古老的传统称之为晨祷)清晨五点至六点,黎明时分结束。晨祷:约七点半,破晓前。辰时经:约九点。午时经:中午(在僧侣们无需下田干活的修道院里,也是冬季午餐的时候)。午后经:下午两点至三点。夕祷:将近四点半落日时分(按教义规定,在夜幕降临之前用晚餐)。晚祷:约六点(七点之前僧侣就寝)。阅读这本书,我有几点获得:对修道院的生活方式的认识:虽然本书是一本小说,但因其以时间为轴,详细的描述了修道院中的僧侣是如何生活,一百五十个仆人伺候六十个僧侣。小说附上了一张修道院的地图,阅读前我在本子上画了一遍,配套设施完善,书中还对楼堡等大厅里的雕塑做了很深的描述,想象力激发。每个人都有睿智的思维,却执拗于对神的信仰去为自己谋利益。第五天 午后经 参事厅里贝尔纳对食品总管的审判,语言中透露着睿智,作为审判长能找到自己想得到的结果,但是透过歪曲事实的 "神旨" 为自己谋利益,贝尔纳不是唯一如此风格的 "带着神旨" 的人。这场审判方位和空间感很足,一边阅读一边画出人物各自的站位,画面感展现在眼前. 3. 为图书馆毁灭而痛心图书馆在书中一直很神秘,僧侣的每日功课,需要抄写古书,但不是今天一样谁都可以进入图书馆,在书中只有图书馆长可以进入,僧侣向馆长借用图书,僧侣去翻阅图书目录时,只有馆长看得懂的索引,这样是为了保证图书馆知识唯一的传承。知识代表接收神旨的路径之一,对民众知识启迪或许会曲解神意,所以僧侣们尤其谨慎。谨慎导致部分僧侣对 知识的贪婪,最终整座图书馆宝库被烧毁。顾衡老师解读的书中蕴含的符号学知识 "能指" 与 "所指"" 语言学家索绪尔把符号区分为两个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指和能指。符号世界描述现实世界、评价现实世界,并赋予现实世界以意义,但它本身却不是现实世界。"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符号赋予生命以意义,但对符号的迷信会给世界带来灾难

          “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玫瑰之名,是人依托玫瑰的实体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一个符号。感知过玫瑰这个实体的人们,听到或看到玫瑰的名字,就似乎能闻到玫瑰的芳香,感觉到玫瑰尖锐的刺,谈到玫瑰的时候,知道彼此谈到的是同一种植物,尽管他们来自世界不同的地方。然而,随着 “玫瑰” 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涵,它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越来越丰富,概念的边界却变得越来越模糊。你如果搜玫瑰在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中的象征,会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你在今人的画作中看到一个人手持玫瑰的时候,那支玫瑰大概率已完全脱离了玫瑰的实体,而仅剩下它的象征意义了。评论家们会以自己的理解去解释它的象征意义,并企图通过不亚于一场杀戮的口诛笔伐,清除与之不同的观念,使自己的观念成为唯一正确的答案,并用自己的 “正统” 观念去统领普通观众。抽象的能力使人区别于动物,符号赋予生命以意义。然而,当人以为符号就是生活本身,符号就是真理,掌握了符号的解释权,就是掌握了真理的时候,人就会入魔道,打着 “真理” 的旗号去统治他人,以暴力欺压、清除异类。看看本书中那些令人昏头涨脑、可笑至极的宗教辩论,珍藏的自欺欺人的代表权力的所谓圣物,那些只珍视书本,而对 “异教徒” 毫无怜悯之心的宗教狂人,杀人狂魔。他们执着地沉迷在符号世界里,却看不到手中的玫瑰早已灰飞烟灭,只剩下玫瑰之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玫瑰的名字》

            《玫瑰的名字》发生在中世纪的一座修道院,修士威廉与弟子阿德索来到修道院,为皇帝与教皇的调解做准备。二人刚一到达,修道院就发生了命案。精于推理的威廉受院长委托着手调查,但命案并没有停止,每天都有一个人死于非命。修道院里那座迷宫一样的藏书馆蕴含着诸多秘密。当秘密被揭穿之际,命案也真相大白。最后,修道院在大火中付之一炬。本书核心内容:一、主人公威廉师徒在修道院里经历的种种冒险,这部分我们主要关注小说中侦探故事的部分,一步步来看为什么侦探最后大败。二、小说中的知识和哲学,结合埃科精神导师博尔赫斯的两个经典短篇,看知识分子的成与败。三、这个奇特的书名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符号对我们的人生有何种影响。《玫瑰的名字》是一部知识型的推理小说。表面上,小说以一个中世纪的修道院为舞台,上演了一出连续杀人事件,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小说借这个案件牵扯出修士的生活百态,以及知识分子永恒的追求和困境。第一,《玫瑰的名字》是一本糅合了通俗侦探故事和高端宗教哲学的经典之作。书中的威廉相信理性和知识的力量,结果却完全以瞎猫碰死老鼠的方式破了案,并且导致了象征信仰和修道院和象征知识的图书团都毁于大火。这是埃科对于知识分子的一种反讽。第二,为了探索知识分子的终极理想和终极困境,我们把《玫瑰的名字》追溯到构思的源头,即博尔赫斯的两个短篇小说《巴别塔图书馆》和《死亡与指南针》,并且指出,虽然知识分子永远不可能像上帝一样全知全能,但只要保持必要的谦卑,就不至于酿成大错。第三,《玫瑰的名字》这个书名,它本身没有固定的解释,需要读者自己进行创造性的误读。正是因为有这种误读的存在,文学作品才有丰富的价值,人生才会有别样的精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感受

              说实话这本书真的没怎么读懂,里面充斥了太多有关宗教学的知识,在我看来都有点像胡言乱语了,真的不太懂。不知道作者想通过如此曲折的故事传达些什么。有关于符号学的真的是只言片语。什么都没读懂。实在太过于晦涩难懂。书读完了,连杀人动机都不明白。也不明白那本书到底意味着些什么。到底意味着什么。真的不懂。于 2021.6.15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感想

                  听说是一本智识小说,是符号学的教材级典范。受自己的常识限制,虽然读的慢,也没有读的清楚。这是 2021 年读完的最后一本书,也是顾衡好书榜想介绍的最后一本书。因此,在最后一天也读了顾衡介绍的玫瑰的名字这本书。还是不清。希望能够再读一遍,毕竟有很多人都推荐。希望那时能够打个高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玫瑰的名字 书评 在跳过了大部分教义、历史典故的科普,忽略了各种派别讨论、争辩后,终于勉强读完。当然,要是没有顾衡老师在《顾衡好书榜》的推荐,我不会开始这本看起来就很难的小说。在顾衡老师 “这本小说涉及各种学科 —— 欧洲中世纪历史、基督教神学、符号学、后现代哲学、古希腊典籍,就像人文学科的一个统考。我把它视为一个读书人的成年礼” 这句考语之下,相信我是不及格。 这是一本鲁迅所说的 “才学小说”。正常小说是虚构一个故事。用米兰・昆德拉的话说,就是 “在悬置道德的前提下,想像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才学小说是把小说当作一个工具,来讲一个道理或者一门学问。不过,毕竟小说只是个幌子,讲道理才是才学小说的目的。所以对才学小说的可读性就不要有太高的期望。 作者埃科作为一个符号学专家,关注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以符号为工具对现实世界和我们自己进行探索,到底能不能抵达真相? 语言学家索绪尔把符号区分为两个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指和能指。所指是一个概念,是物理存在在大脑中的抽象;能指,指的就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文字、语音等等。把符号区分为所指和能指,只是方便你了解符号的内部结构,就像切开一个橙子让你看到里面。但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的。用索绪尔自己的话说就是:“没有所指的能指没有意义,而没有能指的所指则无法想像”。 以上,都是源自顾衡老师的课件,我自己给不出如此精炼全局的表达,干脆照抄。 列夫・托尔斯泰在写《安娜・卡列尼娜》时,想写一个受人唾弃的放荡女人,结果越写越爱她,虽然爱,还是把安娜写死了,边写边老泪纵横,在给读者回信时,托尔斯泰说,是安娜自己要死,我没有办法…… 埃科,则把角色摆弄得服服帖帖,一个个客服 NPC,让跳舞就跳舞,让读诗就读诗,一点儿不含糊…… 大概,这就是才学小说的区别。 如果我相信小说解释权在读者的话,埃科这部书真没有那么邪乎,没有宝塔般庄严的结构,没有人物的丰满形象,没有那么多草蛇灰线。 在故事的结尾,正派与反派大决战时,亚里士多德被拉出来做背书,作者借主角威廉之口,假托了一部《诗学》第二卷,用 “笑” 作为武器,来表达对符号异化的不满和反抗。威廉认为,真正的魔鬼是 “宗教的傲慢,不苟言笑的虔诚,容不得诱惑的狂妄…… 魔鬼正是从对真理的极度热爱和誓死捍卫中诞生”。也回应了之前长篇累牍的讨论 ——“基督究竟会不会笑?” 这个,作为知识分子最大的噩梦,应该是点到就懂了,不用分析了。 书中威廉所说的,“爱人类的人的使命就是让真理变得滑稽可笑”,在各个时代我们都能看到践行,而且践行者在各自的时代大多都被看成是异类。 当下的例子,比如说脱口秀。不愿意懂的人就真不懂了,懂的人,却只有装这一条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次听说这种小说的品类叫才学小说,埃科是披着符号学和侦探小说的外衣讨论知识分子,整个故事是博尔赫斯巴别塔图书馆和死亡与指南针这两个著名短篇的综合扩大版(埃科也有意提示读者这一点,他最后告诉了我们图书馆长的名字叫布尔戈斯的豪尔赫,这感觉就像什么呢,就像你读篇论文突然惊喜地发现尼玛这论文分析框架是抄的吧结果最后作者给你来了一个注释),小说主旨也是博尔赫斯这两个短篇所呈现的知识分子终极困境:第一,知识太多但生命太短;第二,知识分子对现实无能为力。埃科实际上用两个绝妙的反讽解构了这个重大困境,一个是小说尾声图书馆老馆长解释为什么要禁止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二卷的论喜剧时,令人印象深刻的表述:笑能瓦解一切严肃的东西,人一旦笑了,就不再需要上帝了;一个是小说最后的一把三天三夜的火烧尽了整个图书馆和修道院。不过埃科和博尔赫斯的困境,可能有两个人提供过很好的出路:学理上不妨回到哈耶克,人生上不妨回到庄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唯有生命之真,才会触及内心的感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豪尔赫认为,如果人们的信仰动摇,魔鬼就将趁虚而入。而威廉却认为,真正的魔鬼是 “宗教的傲慢,不苟言笑的虔诚,容不得诱惑的狂妄…… 魔鬼正是从对真理的极度热爱和誓死捍卫中诞生”。魔鬼并不是物质的巨擘泰斗(有形之物),魔鬼是精神的狂傲,是不带微笑的信仰,是向来不被质疑的真理。敌基督可以由虔诚本身萌生,由对上帝和真理过度的挚爱产生,就如同异教产生于圣人,妖魔产生于先知一样。对预言者和那些打算为真理而死的人要有所畏惧,阿德索,因为他们往往让许多人跟他们一样去死,而且还常常死在他们前头,有时甚至代替他们去死。(“昔日的玫瑰芳香已逝,我们拥有的只是空空的名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玫瑰的名字》最后的这场大火描绘得惊心动魄,如果说听书时对这个藏书馆毁于这场大火而心生惋惜与不舍的话,那在读到这里的时候,却希望大火把这个藏污纳垢、充满了虚荣、卑劣、自私、下流、疯狂的教堂(修道院照样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人性)连同这个藏书闻名遐迩却不让人们自由获取知识的藏书馆一起毁灭吧~~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 翁贝托・埃科最后这句话,让人有点明白这本书名的来由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阅读生涯的成人礼

                              今天是 423 读书日,从这本才学小说以后,改变自己一直以来的读书习惯。偶尔动用知识储备把一些书读厚,平时再以保持读书兴趣和消磨时间的方式,把一些书读薄。这本玫瑰的名字是披着侦探悬疑外衣的才学小说,没有符号学、欧洲中世纪历史、基督教历史和宗教神学等一系列的知识做后盾,会看得云里雾里。直到后半部分才想起来了李筠老师的《西方史纲》,翻阅巩固了中世纪这段,才对小说中大篇幅的的描述宗教斗争教派斗争和最后大家都在藏书室里寻找的那本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有了些许的感觉。作者埃科作为符号学专家,用一个侦探悬疑小说的手法去揭示了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以现在的知识储备也只能看到这个程度了,暂且放下,静待以后哪个契机再来打开这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挑战一读

                                一本第一次阅读的才学小说,咬牙坚持通读之前从未接触、思考、归纳过的有关符号学书,通过顾衡老师的解读了解了烧脑的 “所指与能指” 之间的关系;      其中中世纪基督教宗派之争、七宗罪,著名的阿维尼翁之囚,埃及罗马文化的传承,人心中上帝与撒旦的纠缠等等;      昔日的玫瑰芳香已逝,留下的只是空空名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和作者不匹配的读者的书评

                                  作者文气充足,笔力雄健,烹制出一盘龙肝凤髓。可是我这个读者只会嚼着肘子才能觉出香来。中间停了很长时间,最终没太读懂,觉得有点遗憾… 不过作者的确功力深厚,有位前辈高人曾说这书是本才学小说,信哉。虽然作者把丰富的知识压缩进去了,但通体却肥瘦均匀、形态大方。既没让知识冲垮了小说,也没让小说限制了知识,书里那大段大段的高热量、高位阶的对话,仅仅句式的编排就让我有一种想背诵下来的冲动。那位前辈说:这本书是读书人的成年礼。说来惭愧,我自觉尚在学步之年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修道院迷云

                                    没有想到我会被一个十三世纪欧洲修道院的故事吸引。一个周末,为自己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有大量的哲学思辨和宗教内容其实是看不懂的,还有一些设计几何的问题也需要我好好消化,但是依然喜欢作者给我勾勒出的神秘世界,在以下三个方面,我想写一点笔记。第一点,爱情比知识更重要,这是贯穿全文的核心概念,也是玫瑰的名字这个题目的由来,讨论是抽象的符号重要还是有温度的体验更重要;第二点,关于中世纪建筑和艺术,这本书让我生平第一次想要去关注那个黑暗年代的艺术,听格里高利圣咏,不仅仅是乏味和些许恐怖;第三点,是关于如何讲一个好故事。1980 年本书出版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读者褒贬不一,有的人觉得他不是一本称职的推理小说,而有的人却把他奉为经典。除去大量分析的部分,我扪心自问这本书吸不吸引人,应该是很吸引人的。每一个人的性格很鲜明,经历很复杂,人格中黑暗的成分让你相信他一定是凶手,到最后又证明并不是。看这本书在于我想读一些逻辑严密却能引人入胜的作品,学习作者把控读者的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算不上书评的感受

                                      顾老师好书榜推荐,读了好几个月才读完,因为知识实在贫乏,书中关于宗教发展历程、历史背景、教堂设施、人物关系等等的描述真得看着费劲,就是一开始的人物名字也把我搞晕了,看着看着就想放弃。还好坚持了下来,虽然还是看得一知半解,不过还算看明白了一点,坚持某种理念到了不容思辨、质疑的程度,就会产生理解的偏差,自以为是的上帝视角,反而会产生邪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玫瑰的自由

                                        首先谈笑的问题


                                        笑是人性的弱点,由笑引发的思考。
                                        我认为,笑是人性情感的最真实流露,这笑或许是大笑、狂笑、浅笑、淫笑、奸笑、癫笑……
                                        可以说,人有多少种笑,也就有多少种内在的情感潜伏在内在的灵魂深处,好比数学中的映射。外在的情绪符号(笑或喜怒哀乐爱恨惧)映射着内在的显意识或潜意识。
                                        为什么修行之人,要用不同的观点去论证或阐述笑呢?请允许我以下无知浅薄的偏见去做一番说道。上帝是否存在,本身是无法证伪或无法证实的,有人认为存在,有人认为不存在。
                                        圣经是不是上帝的话,亦如是。从不同版本的圣经在反推圣经不是上帝的话。从两个路径去探索,一个路径是之所以有不同的版本,是因为人们在不听从上帝的话而建设巴别塔之后而言语不同的人记录了各自言语的圣经而流传下不同版本;另一个路径是圣经不是上帝的话,而是由基督之后的不同使徒修行者为了所谓传教布道之目的而不断论证抢夺所谓的传教话语权的需要而定下的版本。
                                        为了修行之需要,笑是否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或祷告的时候笑是不是对上帝的不尊重或对修行之人对礼拜之神的不虔诚呢?是否允许笑必然会成为不同虔诚派的论争导火索。
                                        有人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笑了。信上帝者言,上帝的笑,显示了人类的幼稚。无神论者言,上帝的笑恰恰是体现了 “人造神” 而赋予神更多人性的呈现。

                                        其次是知识是否应该共享?诚然,每一个看书的人似乎都希望这世界上所有的书都能自由的获得并能够阅读之。其实,不然。
                                        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武侠小说中关于所谓正统继承人的考察与选拔来看,无不充满着各种久经考验,尔虞我诈的桥段。
                                        知识的垄断与权力的垄断同样令向往者饱受折磨与虐待。人们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中 “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 便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求知取经史。
                                        知识的传播以及其他
                                        当某一信息愿发布某信息时候,当某人转发之后,他人再转发一次,或者复制粘贴某些内容的时候。某人或许会觉得不考虑某人的感受的时候,或者不同意他人评论的时候便自以为是转发其文而胡乱胡说八道而故作师者言:格局促狭。
                                        而又有人善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却又不敢言本业之事而非得评论他方之事以映照本业之事,恰如武大郎知潘金莲戴绿帽子而大郎非得跟潘金莲说武松老婆戴绿帽子,娘子你有何高见一样。
                                        试问是不是圣人说过的话,他人便不能说,或者自认为自己才有传播权而他人无此权;或者只有自己有诠释权而他人毫无理解能力而武断的要求后来者接受首先诠释人的观点呢。
                                        或许这就是为何知识体系或宗教流派裂变的一大原因吧,不同的人有不同认知度,有不同的解说,知识传承的衍变也会像生物基因突变那样,变得越来越突破人们的认知能力。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