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52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唯实事求是才有真理

    很欣赏作者在篇尾的这句话:作为对手和竞争者,中国不能只盯着西方的毛病,必须深刻地理解西方的长处。不理解人家的长处,不理解人家强劲的竞争力,就谈不上在战略上重视对手。西方还没有没落,中国和西方的竞争与合作是长期的。只有放平心态理解西方,并把它当成一件持久的事情来做,以清明的理智面对西方,才是正确的姿态。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透世界,才能更好的看懂中国

      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国的今天,只有重新理解西方,才能获得完整看世界的眼光,建立起真正的全球视野,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历经一年多疫情炼狱,世界正在寻找一个新的路口,今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世界会走向何方,中国又会走出一条什么样的新路,都是需要我们认知深刻思考的问题。看透世界,看懂过去,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想象未来的样子。西方是一种文明,我们要站在文明的高度去看待,西方是一种文化,我们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西方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发展而来的,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大体相似的更好的未来。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比《西方史纲50讲》更全,更有趣

        “史纲” 是从历史中提炼见识的基本方法。史纲不是纯粹的简明史或者极简史,浮皮潦草地看个热闹。它是用鲜明的框架和逻辑,抓住历史演进当中重要的节点,讲一套完整的 “大逻辑”,历史是药引子,大逻辑才是真见识。“史” 是素材,“纲” 是逻辑。李筠老师在书中以 “文明的两纵三横” 的大逻辑来带领我们理解西方。一点个人感受,李筠老师的课和书都比施展老师的更好懂。

          1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何为西方 何为史纲

          李筠老师是我在得到众多大师团队中最欣赏的之一。我最欣赏他的是他那种匠人老师的本色,对于事物分析之透彻清晰令人叹为观止。这本西方史纲是我们对于西方历史了解的一个非常出色的框架读物。可以看出是李筠老师把多年的思考和积累做了非常系统的整理,为我们展现了西方文明 3000 年交错纵横的壮观景象。同时对于书名的两大方向给出了非常深刻的理解。一个是西方是什么?它不是自然地理概念,也不是任何你印象里的标签,而是从特定的基因中,沿着自己的成长逻辑长出来的文明,只有理解它的成长逻辑才能抓住它的实质。另外史纲是什么? “史” 是素材,“纲” 是逻辑。透过对历史素材的解析,最终要呈现的是一套西方文明的大逻辑。按道理是应该打五星的,但是因为这本书基本上就好像是一个大号的之前的课程,所以我就给打了一个四星。不过另外要说一下,李筠老师的前言写的极为精彩,绝对不容错过。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通识与见识

            课程的核心不是破解历史谜团,而是阐明文明成长的道理。它不是通识课意义上把所谓 “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 教给你,而是锻炼对文明的洞察力,让我们学会分析西方世界是以什么样的逻辑一步步成长发展起来的。同样,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与洞察,也是一样相辅相成。建立全球视野,不仅仅需要完整地从空间轴看世界,也要从时间轴看中西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所以,与其说是西方史通识课,不如说它是一门 “见识课”。题外话:基于长见识的阅读目标,也更加令人轻松愉快,少了一些应试和任务式的压力和负担。历史是药引子,大逻辑才是真见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站在文明的高度,从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到现代,纵横 3000 年,通过 50 个重大历史节点,带我们去看清楚西方独特的成长路径,去思考文明兴衰的规律,去把握文明真正的力量。整个书读起来逻辑清晰,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西方文明有其内在的成长逻辑,西方文明的强势有其历史必然性。当今世界,如果不了解西方,就难以理解世界,甚至也无法真正理解我们中国。在中国与美国为首的西方矛盾突显的今天,充分了解西方文明的演变过程,特别是充分了解支撑西方文明的哲学、政治、法律和市场经济这四大支柱,有助于我们客观冷静地认识西方,审视自己,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审时度势地做好战略选择和应对策略,避免进入修昔底德陷阱;有益于我们我们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提升软实力,走好民族复兴之路,让国运长久,人民安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西方史纲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平衡,一如人生呀。从后记中大概看出,这本书深入浅出的原因:面向普通人非专家,说人话,不装。非常欣赏作者脉络清晰的表达。我一直认为真正懂得的人才能把事情讲清楚和简明,故弄玄虚可能是半桶水们的掩护。以前一直喜欢艺文类的书籍,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觉得生活环境里有些更有力量的东西在塑造着艺文环境,就是政治。书中很明确地指出了政治才是硬壳,没有政治的保护,文化艺术将难走长足进步。如作者在对美国崛起的描述中提到好的政治应该是兼具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比如杰弗逊代表的民主和汉密尔顿代表的强力。只有两种力量平衡,社会才易稳定不极端地发展。作者在文末提到,虽然西方文化领域一直强调西方没落说,但从法治、政治、经济等角度思考,西方离没落还很远。这也是我们要面对承认和学习的。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西方历史扫盲

                  对西方历史的梳理,语言通俗,扫盲之作。我也订了课程《西方史纲 50 讲》,是对目前通识教育的非常好的补充,该有的都有了。缺点还是概念先行,制度决定论。受西方文宣洗脑,人类文明发展是个自然进程,不是先有制度后发展,而是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西方文明先进入工业化,有历史机遇,参看《棉花帝国》,由于殖民地大量原材料,催生英国的工业化,(本国劳动力不足,煤矿浅层)等原因,并不是先有先进制度,尤其是对大宪章和五月花的赞誉,和真实历史有争议。西方文明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如同中华文明,文明并不是单一民族的,如苏联和中国受到马克思文明思想的影响,同样西方文明也是融合和吸取了希腊文明,伊斯兰文明等滋养,而不是盎撒民族的独有,全世界人民成为共同体,文明也将融合。另外本书认为西方文明不单是指工业化,我也不认同,社会应该是由生产关系体系来分,农业文明阶段和工业文明阶段,而不是用意识形态划分。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理性为尺,人文为魂:西方文明的基因在于以人的理性丈量万物,将逻辑与追问刻入精神血脉。2. 权力如刃,制度为鞘:文明存续的关键在于驯服暴力,以法治与共和锻造政治的韧性盔甲。3. 文明的悖论:每一次突破都埋下衰亡的种子,最耀眼的成就往往反向哺育野蛮。4. 他者如镜,照见自我:理解西方不是涂抹文化口红,而是借异质文明的棱镜折射自身文明的坐标。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现代化就是西化吗?西方正在衰败吗?来这里找答案吧!

                      这本书从三条主线,讲述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第一条主线是国家发展的演变过程,从古希腊起,古罗马,蛮族,日耳曼,法兰克,欧洲的各国,英国,法国,美国;第二条主线是宗教发展的演变过程,从埃及的多神教,古希腊的神话,古罗马的万神教,到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教廷,教皇等;第三条主线是民主的发展演变过程,从古希腊的民主,到罗马的共和,到帝国,到联邦,到人权。中间穿插了皇权与教会,教皇与贵族,统治阶层与宗教的相互利用,到相互对抗,相互制衡。特别喜欢有关神学方面的内容,奥古斯丁除了提出上帝论、光照论、预定论和自由意志论以外,他还创立了解决耶稣地位的三位一体论、解决人的根本定位的原罪论、解决教会地位的方舟论。至此,奥古斯丁系统地建立起基督教神学。有了这些理论,《圣经》里的种种说法就被理顺了,形成了一个内在一致的体系,信仰得到知识的捍卫,神学营造出来的力量就出现了。奥古斯丁的神学体系中巧妙的构建了完整的神学理论,解决了很多关键的思辨哲学问题。这本书值得反复刷几遍,再对照相应的历史书做拓展阅读,才能领略到作者独特的思维角度,精巧的融合各个故事要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西方理解的困难在于它实际上是多个文化传统、多个历史阶段形成的,它并不像我们中国是一个非常顺承的。我们从秦汉一直数到明清,是非常顺溜的,它其中有很多断裂、很多变化,可能并不是自己去找书就能够查得特别明白的。本书很好地梳理了脉络,并给出承接、变化、更新、变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何谓“史纲”?

                          得到里有很多关于 “史纲” 的课程和内容,比如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张笑宇老师的《现代史纲》、当然还有咱们李筠老师的《西方史纲》、《罗马史纲》和《中世纪史纲》。我一直想找到他们对 “史纲” 下的定义,但各位老师都将重点放在了 “关键词” 或 “新理论” 的解读上:施展老师的 “枢纽理论”、“双循环理论”、“超大规模体” 概念等。张笑宇老师对现代史纲归纳的 “一个模型”、“两条线索” 和 “多重视野” 三个关键词。李筠老师对西方史纲归纳的 “文明的两纵三横”—— 文明与野蛮、古代与现代这两个大尺度;生存的意志和智慧、权力的生成和流转、文明的融合和冲突这三条大线索。看完了之后,我依旧不太明白,何谓 “史纲”?我再找,他们说的 “史纲” 不是什么:它不是面面俱到的通史、它也不是纯粹的简明史或极简史、它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它也不是简单的叙述历史故事...... 李筠老师说,“史纲” 是从历史中提炼见识的基本方法,是用鲜明的框架和逻辑,抓住历史演进当中重要的节点,讲一套完整的 “大逻辑”,历史是药引子,大逻辑才是真见识。“史” 是素材,“纲” 是逻辑。所以,何谓 “史纲”?是 “学习历史的方法”?是 “素材的逻辑”?“史纲” 怎么又变成 “方法” 和 “逻辑” 了呢?我又迷惑了李筠老师还说:这本书的核心是阐明西方文明成长的道理,揭示了西方是沿着什么样的逻辑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它不是通识课意义上把所谓 “你应该知道的西方历史知识” 用通俗易懂的讲法交给你,而是锤炼对文明的洞察力,所以它是一门 “见识课”。好吧,这段话我基本看懂了,这本书读起来确实有很精要的线索和思路,虽然李筠老师只是从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现代西方中选取了 50 个关键节点来讲述,但整体的架构和全局视野确实是非常清晰的。但请恕我愚笨,就算在此刻,我也只大概知道,这本书在讲什么,但,何谓 “史纲”?我还是不清楚😥

                            1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宗教上的个人主义塑造了每个人人格上的独立和平等;哲学和政治哲学上的个人主义塑造了每个人的自然权利是独立和平等的,是优先于国家的;法律上的个人主义塑造了陌生人根据规则就可以有序且公平地交往;经济上的个人主义塑造了陌生人之间互通有无 —— 主观上独立自主,客观上互相帮助 —— 的交易行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西方史纲》

                              这本《西方史纲》讲什么呢?它是不是西方历史通识课?它既是通识课,又不是通识课,准确地说,它是 “见识课”。对于西方历史,大多数人略知一二,特别是有关几个大国 ——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 —— 的事情。不管是中学历史课还是平时看新闻,知识还真不少。而且,现在出国旅行很方便,去欧洲、美国、日本,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对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切身感受。但是,关于西方,可能事情知道了不少,但是道理,并不都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入浅出,获益良多对于一直模糊的西方政治框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主要是读起来不费劲,像是跟你对话,娓娓道来。非常值得好好读一读,从西方文明的出现,到现在西方政治、文化、思想的发展和成熟都有很全面的阐述,强烈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历史观观历史

                                  本书可以帮助看清西方的历史起源,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启发思考西方文化的未来演化方向,乃至思索人类文明的可能演化趋势路径等大问题。这是本纲目并举的好书。自然地,它可以作为继续深入学习研究的线索,帮助跳跃链接至更广阔的历史天地。通往通识知识森林的路上,又多了一位李筠老师做向导,此乃幸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西方史纲

                                    这本书勾画了一幅学习西方历史的精要地图,阐明西方文明成长的道理,揭示出西方是沿着什么样的逻辑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本书用鲜明的框架和逻辑,抓住历史演进当中重要的节点,讲了一套完整的 “大逻辑”。“史” 是素材,“纲” 是逻辑。透过对历史素材的解析,最终呈现的是一套西方文明的大逻辑。所以,这本书并不会带你面面俱到地了解西方,而是寻找独特的 “历史切片” 来帮你透视西方,在这 50 个切片当中把握西方文明成长的逻辑和独特的品质,每一个切片可以建立起一个牢固的知识支点,然后把点连成线,线拼成面,一步步建立起对西方的宏观认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西方史纲》就是带你重新理解西方。如果不了解西方,就难以理解今天的世界,甚至也无法真正理解今天的中国。过去的 100 多年,中国和西方一直在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构造。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国的今天,只有重新理解西方,才能获得完整看世界的眼光,建立起真正的全球视野,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为什么要用 “史纲” 来写西方?因为 “史纲” 是从历史中提炼见识的基本方法,是我和施展和 “大观” 小组的兄弟们共同的研究方法之一。史纲不是纯粹的简明史或者极简史,浮皮潦草地看个热闹。它是用鲜明的框架和逻辑,抓住历史演进当中重要的节点,讲一套完整的 “大逻辑”,历史是药引子,大逻辑才是真见识。“史” 是素材,“纲” 是逻辑。透过对历史素材的解析,最终要呈现的是一套西方文明的大逻辑。所以,这本书不会带你面面俱到地了解西方,而是寻找独特的 “历史切片” 来帮你透视西方,在这 50 个切片当中把握西方文明成长的逻辑和独特的品质,而不是从头到尾连贯地听一遍故事。每一个切片可以建立起一个牢固的知识支点,然后把点连成线,线拼成面,一步步建立起对西方的宏观认识。至于细节,我们随时可以去很多著作或者维基百科里查询。所以,这本书不是泛泛地聊一聊柏拉图的哲学、恺撒的帝国、耶稣的宗教、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伽利略的物理学、莫扎特的交响曲,或者法式大餐、帝国大厦、汽车飞机原子弹…… 我不想把西方的文明成就当作 “文化口红”,让你出门前擦上一点,满足你的虚荣心,把它当作饭后的谈资。脑子里那些散点式的印象,对于真正理解西方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有抓住最关键的大逻辑,把握住历史的演化路径,才能真正理解西方。这本书试图建立一套完整的 “大逻辑” 来理解西方,我把它叫作 “文明的两纵三横”。所谓 “两纵” 是文明与野蛮、古代与现代这两个大尺度,而 “三横” 是生存的意志和智慧、权力的生成和流转、文明的融合和冲突这三条大线索。在这套大逻辑之下,我选取了 50 个最关键的历史节点,把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和现代的西方怎么一路走来描绘清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从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一直到现代的西方发展历史,基督教的出现及发展并分化,到影响西方的法律,政治,制度,国家的过程。以及哲学的发展过程。以及西方的制度的发展过程到优点,问题点。及西方主要国家的发展过程。一个西方历史一概不知的我,通过得到刚刚接触西方哲学,经济学,法律思维的我收货颇多,非常感谢。很多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现代西方文明就是这样一个以个人主义作为微观基础的文明 市场经济会催生新事物 市场竞争也会会分出强者和弱者 个人之间,公司之间都会这样 成熟的个人主义 不是潇洒不羁、不管不顾 而是意识到生命的沉重 —— 在这个世界上 谁都帮不了你 你只能靠自己 “自己选择、自己负责” 是我们每个人躲不开的活法 个人主义带来的利和弊从而变得非常明显!!!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