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从语言上穿越中国
首先强调一点,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却是披着通俗外衣的非常正经的学术著作,严谨但不失有趣。回答了你能想到的几乎所有的语音、语言、方言上的奇奇怪怪的问题。中国这么大,语言问题的确是个不能忽略的问题。这里面,大有学问。 而且,如果你能静下心来,仔细品读每一个拼音,体会古代的和不同方言中的汉字发音的区别,才能更加真切地体会汉语的变迁。 粤语真的保留了很多古代汉语的发音吗?“抗日神剧” 里日本人说话真的那么奇怪吗?黑话是电视上看到的样子吗?温州话真的在抗日战争中起过重大作用吗?南甜背咸的格局在历史上居然是相反的? 本书将带你穿越广博的中国 “宇宙”,从时间到空间,全方位无死角。在语言或者说方言上,仔仔细细地走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让你更加了解这些地方的历史变迁。 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其实,有人的地方,得先有语言。人流动,语言就迁移。时间流动,语言就演化。语言的变迁,是另外一部丰富的历史。现在全国及至全世界的语言分布,都有很多历史原因。 读了这本书,你就不太会对不同的方言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有特别大的意见” 了。 2020 年春节期间,读了《这里是中国》。这本书是带你在空间上领略我们的大好河山,祖国的秀丽风光,令人赞叹。《东言西语》则是在语言变迁的时间上带你穿越时空。不一样的风土人情,造就了不一样的语言。面前的中国,更加清晰。 来,开启一场有趣的语言穿越之旅吧!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东言西语》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门槛与难度极高,向来被视为 “绝学”,但《东言西语》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将近 50 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把汉语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谓、外语习得等几乎所有语言核心问题与历史融会贯通,用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连贯逻辑,追寻民族文化,探求家国意识逻辑。本书的核心内容:本次解读从原书中选取了 5 个有意思的语言学故事,从个体的姓名,说到群体方言、帮派黑话,再到国家间的语言交流,通过讲述语言和历史的关系,带你破解语言密码,还原一个历史上的中国。本书顺着语言这条线索,带我们踏上了一条穿越之旅,一路追溯到了上古时代,再一步步走到现在。在这趟旅程中,我们试着去破译语言这串密码,探索语言和历史的关系,从个体的姓名,说到群体中的方言和帮派黑话,再到国家间的语言交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在语言经纬中重识华夏大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章寥寥数语,便将乡音与故乡、乡情紧密相连。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载体、历史见证。《东言西语: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一书,由郑子宁精心撰写,引领读者踏入语言的奇妙世界,挖掘语言背后的中国文化与历史。 这本书以现代汉语方言为经,横观汉语方言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全景,阐明其中凝聚的文化偏见;以古代汉语嬗变为纬,纵览中国语言与传统的历史面貌,揭示遮蔽于下的文化记忆。作者将门槛与难度极高的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化为近 50 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把汉语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谓、外语习得等语言与文化的核心问题融会贯通,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中国认知体系。 书中观点新颖独特,打破诸多固有认知。例如,对于 “粤语更接近古代汉语” 这一流传甚广的说法,作者基于学界以《切韵》《广韵》记录语音作为中古汉语基准的研究,详细阐述粤语与古代汉语的关系。虽粤语保留不少中原旧音,但不能简单认定它就是最接近古汉语的方言。中唐以后北方战乱,汉语演变,而岭南受音变影响小,加之南宋时广中人被认为继承中原洛阳语音,以及宋元明清岭南地区的安定与发展,使得粤语保留部分古音特征。但广州话也存在不合古音之处,可见语言演变的复杂性,不能片面论断。 再如,关于语言相互影响,书中提及汉语与外语、不同方言间的相互作用。在中外交流中,语言接触产生有趣现象,像词汇借用、语法融合等。汉语吸收外来词丰富自身词汇库,外语也受汉语影响。同一语言谱系下,各子语言相互作用,吴语与官话在历史发展中相互渗透,语音、词汇、语法层面都有体现,这展现语言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交流碰撞中不断演变。 从写作手法看,作者叙事巧妙,将复杂专业知识融入生动故事。讲述普通话形成,从古代雅言、官话发展历程,结合朝代更迭、人口迁徙等历史事件,使读者仿佛置身历史长河,见证语言演变。描写方言特点时,穿插生活场景、民间传说,如温州话战时密码的传说,既增添趣味性,又引发读者思考。 《东言西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它让我们意识到,每种语言和方言都是文化瑰宝,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情感。无论是专业研究者,还是普通语言文化爱好者,都能从中汲取知识、获得启发。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多样性面临挑战,这本书更提醒我们重视和保护语言文化遗产,因为它们是我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走向未来的重要钥匙 。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