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研究品牌理论必读书
这本书的好处在于,给你一个品牌理论发展的全貌,破除我们心中固守的某个品牌方法和理论。它并没有讲透任何一种品牌的理论,但让你了解了全球品牌实战和研究领域的不同角度。比如说起品牌,大部分人知道的就是定位。其实定位只是众多品牌方法中的一个,有它的局限和适用条件,从过去 200 年的时间看,定位理论的提出者特劳特大概是对品牌理论重要贡献者之一,而不是最重要的人之一。最重要的人,包括阿克,凯勒和卡普菲克,地位更高。本书的作者卢泰宏,是国内营销领域的大师,中山大学教授,兼具实战和理论领域经验,他的论述,相当可信。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6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一本关于品牌历史脉络的文献综述作者是营销学教授卢泰宏,也算是中国营销界的泰斗了。如果你想从这本书上找到解决品牌问题的方法,那就要失望了。这本书只是梳理了品牌理论尤其是学术部分的发展脉络,书中没有讲透任何一种思想、理念或者方法。刘润老师把学科分为有公理体系和无公理体系,有公理的比如数学,无公理的比如人文社科,经济学就是典型。有公理体系的学科观点方法对不对,大家算一下推导证明一下就行了,但是无公理体系的学科就是没办法了,大家只能辩论争吵,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典型的就是经济学,当然还有品牌学,品牌学的一个观点都是能找各种案例支撑,也能找到一堆反例,听谁的?通常的方式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随便囿于一个方法体系。所以看这本书的价值之一就是了解一下品牌的学术研究全貌,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听得更全面,也能更有判断。但是作为一个品牌咨询从业人员,我特别提醒一下,品牌理论的学术研究,大多是以全球 500 强品牌或者历史悠久品牌为研究对象,起码也是知名度超高的品牌,所以很多案例都是演绎型案例,就是把一个品牌的成功归结他想表达的观点上,比如沃尔沃的成功是因为定位安全,星巴克的成功是因为品牌体验,甚至把 NIKE 的成功归结为 “Just do it”…… 这些都不是成功的 “真因”,毕竟品牌建设只是企业经营的其中一个因素,既不必要也不充分。所以看的时候首先自己不被骗了。最后,看了这本书你就明白,在国内 “风靡” 的 “定位”,其实在书中篇幅非常小,里斯和特劳特在品牌学术里的地位也并不那么高。作者称为现代品牌理论集大成者提出 “品牌战略” 的凯勒,提出 “品牌资产” 的阿克,我们很多品牌从业人员都没听过。所以看看这书也算是增加一些行业的知识面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没看完西方和东方文化显然是不一样的,且每个时代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显然这个时代品牌命名不能单指某个产品,因为产品太多了。比如同仁堂,他肯定不是说同仁堂牌六味地黄丸,他卖的是他对工艺的要求,中国讲 “仁义礼智信”,直指商业道德。比如大众汽车,大众是品牌,大众是指德国制造,直指工具属性。他还会细分场景。高尔夫,POLO,帕萨特,都是直接指向生活方式。比如得到,他要给到用户获得感。因为他是在互联网上卖文字的,是虚拟产品。知识这玩意摸不着看不见。法无定法,根据产品和销售场景寻找解决方案。人类文化共通之处是用有形的东西消除人们对不确定性恐惧。用钻石的昂贵来证明爱情的忠诚。银行用石狮子证明其财力。不用刻意讲故事,行动本身就是故事。总之品牌是一套组合拳,用来降低用户选择难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2024.6.6强烈推荐卢泰宏的这本书品牌简史,怎么能写得这么精彩。极大拓展了我对于品牌的认识。书里面提到的很多人我竟然一点也不认识。阿克,凯勒等人,我是一点也不知道。我就熟悉广告教皇奥格威以及定位的那俩人,还有营销的科特勒。原来品牌也是一点一点发展过来了。之前读广告史的时候,虽然也是知道。但是没有这么细。以前几乎没有品牌的概念,最初有品牌(更多体现为商标),单纯就是为了区分和卖得更多。直到人们慢慢把品牌抽出来,又慢慢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这个过程真的是有很多理论上的不同。比如阿克提出来了的 “品牌资产” 最开始最正式让人们认识到了品牌是一项资产,企业的重要资产。后来还有凯勒提出来的基于顾客的品牌,还有科特勒慢慢提出来深化的品牌在互联网下已经不再单方面的企业输出,而且与网友共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品牌思想简史卢泰宏教授的《品牌思想简史 》是品牌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著作,系统梳理了品牌思想的起源、演进脉络及现代发展,结合理论与实践,揭示了品牌本质与战略逻辑。以下为本书的核心内容:品牌本质的再定义:突破传统商标或产品标识的局限,重新定义品牌为承载文化符号、价值载体与情感纽带的存在,其核心在于通过差异化识别与持续互动,构建消费者心智中的独特地位。品牌思想的范式演进:表现为从产品附属品到独立战略资产的转变。早期品牌作为防假冒工具,现代品牌则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其价值通过品牌资产理论(如阿克模型)得到系统性验证。研究视角的转向:凯勒提出的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CBBE)模型 ,标志着品牌研究重心从企业视角转向消费者认知与体验,强调品牌需通过感知质量、品牌忠诚等维度建立长期关系。东西方品牌思想的融合与差异:对比西方品牌资产理论,提出中国市场的 “关系驱动” 特征(如茅台通过文化认同构建品牌壁垒),并强调需基于中国文化语境探索本土化创新路径。方法论创新:提出品牌识别、延伸、架构等系统性方法论。例如,阿克以 “品牌愿景” 框架重构传统识别系统,推动品牌战略从静态标识向动态价值管理升级。数字化冲击与应对:数字化技术重构品牌管理规则,催生数据隐私保护、AI 交互设计、虚拟品牌(如元宇宙场景)等新议题,要求企业重新定义品牌与消费者的连接方式。可持续发展导向:品牌需平衡商业价值与生态伦理,将社会责任融入品牌核心价值,实现商业目标与生态价值的共生。书中通过对比东西方品牌发展路径,揭示文化差异对品牌战略的深刻影响,为本土品牌全球化与全球化品牌本土化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启示。读后感:品牌的外在形象通过具象化符号系统(如广告语、品牌标识、视觉设计及品牌叙事)构建感知触点;其内在价值则由功能价值(产品性能与服务)、情感价值(用户情绪共鸣)及象征价值(身份认同与文化符号)三维构成。品牌建设的核心目标在于提炼用户价值主张,以产品真实价值为根基,与用户价值达成共识,并以简洁有力的信息载体(如品牌口号、核心标识)实现核心价值的高效精准传递,从而降低用户决策成本与选择风险,并在此过程中强化企业的市场渗透能力与溢价空间,最终实现品牌资产的可持续增值。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品牌发展脉络正如书名,本书在讲品牌发展的整体脉络,几乎收录了所有影响品牌发展的学者和事件。品牌,从刚开始的区分和别人的不同,到以销售为核心,再到以和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为核心,再到现在的变为我们的品牌等。书中有时间线,也有人物线,也有欧美之间的对比,内容相对丰富。品牌发展在 1980 年左右从 “传统” 到 “现代”,又在 2010 年从 “现代” 到 “数字化”,现代品牌思想正在出现裂变。不论是学者还是普罗大众,对品牌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如果不是做品牌研究或工作需要或特别感兴趣,不建议读这本书,因为可能太多枯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