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38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踏踏实实做人做事

    书中,作者提到,要想在每个岗位上都能够得到领导的赏识和重用,不外乎要做到以下六点:一是能吃苦耐劳,把本分的事情干好;二是不怨天尤人,把每份工作都当作机会;三是为领导分忧解难,领导交代的任务他能够想方设法去完成,从不推卸工作;四是工作上有创新,既不墨守成规,又能够一步一个脚印;五是为人诚恳,工作上不投机取巧,对待领导不阿谀奉承,对待同事不阳奉阴违;六是心态积极向上,追求进步但不为升官发财,升迁上受到挫折能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

      4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政府的职能转变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看《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比较具体记录中国大一统社会的县治生态。我出生在北京,“宰相门前七品官”,从小知道一般中央文件先传达到司局级之后是县团级,在部委工作,处级算个干部,但谁也没当回事,一样和老百姓挤公交车,骑自行车上班。后来出差到地方,才领略到 “县太爷” 的官威,那真是一跺脚抖三抖。特别是 10-20 年前,“吏治” 的问题很突出。本书是近期的基础调研,自然很官样,但也确实反映近年来治理初见成效,中国从农业国家进入现代工业化国家,政府必然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过去为官是 “青天大老爷” 为民做主,清朝县太爷杜凤治还算个规矩清官,生财之道是剿匪(军事),诉讼(公检法)和教育,这三项在现代组织结构中都已经剥离,垂直管理。前 30 年的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重大财源,现在国资委的介入,地方政府虽然还有机会赚钱,但风险也提高了,目前的基层政府逐步向大型物业公司转型,物业公司属于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大部分职位没什么技术含量,尤其是基层干部工作并不轻松,数据化和信息化,也让服务过程处处留痕,千年传统 “官” 都是流动的,吏可能形成当地势力和派系,我居住的山东,应该是最热衷考公的,千方百计安排子女进入,这对年轻人真的好吗?脱离贫困的唯一出路是承担风险,现代社会最难的是名利双收。

        1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度解读中国县乡的一本书

        6 月份利用半个多月的时间看了杨华的《县乡中国》,对当下的县乡中国我是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我曾在县级计经委工作,后在组织部门从事干部管理工作,跟乡镇各级干部打交道。陌生是对 18 大以后顶层设计改革后的乡镇工作内容以及对干部考核方法感到陌生,原考核是重点工作考核,一部分列为中心工作,乡镇有一定的自主权利,有工作创新的空间。现在更多的强调了规范化和程序化。杨华老师的调查可以说很深入,深入调查也成就了深度思考。这本书很值得从事组织工作以及乡镇管理工作的干部读一读,并就某些管理方法及内容做出实质性改变与调整,使之激发活力,促进县乡更好发展。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可多得的理解基层政治权利结构的好书!

          因为工作原因,从上海到浙江的一个县城。发现这里与政府官员打交道,与上海有很多不同,之前累积出的经验,很多在这里用不上,感觉发不出力。刚好遇见这本书,一口气,从头到尾细细读完,醍醐灌顶!整个读书的过程中,内心反响出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原来是这样啊!强烈推荐给要与县乡镇政府处理关系的人,仔细品读一番,定有收获!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县乡里的政治

            这几年看过一部自己认为惊为天人的电影,1994 年的《背靠背,脸对脸》,里面只有咱中国人能懂的办公室政治,被一众老戏骨勾勒得惟妙惟俏。今天看完了《县乡中国》,这本书又从偏理论层面拔高了一个高度,在搞政治的同时,更加务实。收获非常多,管好一个乡镇,可比管好一块业务要复杂太多。业务能力,上下级关系,群众关系,平层关系,少了哪一项都不能。最赞的是结尾的布副科长案例,太生动了,也可以拍成一部不错的叙事片。本书越读越来劲,很赞~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方面县委县政府整合部门资源的能力增强,另一方面部门业务转化为县级政治任务的趋势加强,就很可能出现这样的局面:条块关系一改过去合作、竞争、博弈的 “条块结合” 状态,转变成 “条块合一” 的状态。所有的工作(无论重要与否)都变成县级党委政府重视的工作,部门从过去完成业务工作转变成推动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主要扮演协调、督查、考核的角色。县域条块关系问题由部门与县级党委政府的目标不一致矛盾,转变为部门与乡镇的权责不匹配矛盾。悖论现象:“条条专政” 与 “块块扩权” 并存最近几年在县域调研,笔者发现从中央到地方部门的权力在强化,同时县一级党委政府对部门资源的整合能力也在增强。这是一个悖论现象。按常理,条线部门代表中央权威。十八大之后,中央权威增强,条线部门的权力增加,其不受地方党委政府干预执行政策的能力增强。从条线部门的隶属来讲,条线部门的垂直程度增加,而其直属地方党委政府的程度减弱。这一点在环保部门体现较为明显。中央加强生态环保工作,各省对相关机构的隶属关系进行调整,县区一级的生态环境局不再是本级政府的隶属部门,而是转由地级市直接管理,改称 “市分局”,其领导班子成员由地级市生态环境局任免。与之类似的还有工商局。垂直程度最高的当属四大银行驻县区分行。生态环境局的垂管化减少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干预,后者对其资源的整合能力减弱,而中央对各级局机构的直接调动权力增强,即中央命令可以通过条线系统直达基层,而中间受各级党委政府的妨碍较少。国家环保风暴及相应的约谈制度,对地方的震慑作用很大。部门权力从中央直达基层,绕开了地方党委政府,可能产生一些问题,那就是不顾地方实际刚性行使权力,政策会带来一些负外部性,对地方(基层)党委政府的治理产生消极影响,需要地方党委政府 “擦屁股”。由于带着 “尚方宝剑” 下来,条线部门对地方(基层)意见置之不理,表现出权力 “傲慢” 的一面,因此常常被斥为 “条条专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书搞懂中国县乡

                全书从县域治理的内部视角出发,分为县域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县域治理的自主空间、基层干部的机理与发展,四个大的篇章做了生动和形象的解读。作者的文笔细腻生动,内容讲述清晰,让我这个对县乡政治、文化、民生一窍不通的人也能轻松读懂。比如 “领导的权威如何书里:单位政治与一线政治” 这个小节里讲的,就对我这个部门管理者很有帮助。“单位政治” 关键是领导是否有政治地位和政治前途,能否获取下级忠诚和组织动员下级;“一线政治” 是能否直接解决问题,是否具备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对一线领导的要求,也是下级对领导的期待。如果作为领导,可以同时满足要求和期待,就可以与下属建立 “权威 - 忠诚” 的关系,从而便于组织动员开展工作。像这样实用性很强的内容,书中很多,希望有需要的朋友们都去看看。“县官”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位置仍然关键。一个优秀的县级官员,应该既是政务官也是事务官。县级行政是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搞懂县乡文化,对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搞懂县官,就相当于掌握了国家最重要的行政机关负责人的核心技能,对于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好书一本,五星推荐~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县乡制度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706 本)#2024 年读书主题(九)社会学 - 社会热点问题《县乡中国》(251)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社会学的领域开始,选择社会热点问题的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五本是《县乡中国》,“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来听一曲学术界的 “山歌”。县乡政府是如何运作的?国家的各项政策是如何在县域社会落地的?县级党委政府与乡镇党委政府如何互动?县级党委政府如何调动乡镇的工作积极性?县域领导干部如何树立权威?乡镇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做工作?县域中的基层干部的状况和发展前景如何?本书深描中国政治的实际运行,对上述问题做了抽丝剥茧、入木三分的剖析,是一本展现县乡政治生态的写实白描书。书中真实再现、集中探讨了县乡政治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经验,涉及中央与地方、顶层与一线、领导与干部、政治与治理、属事与属地、跨级与上级、监督与自主等基层治理的基本主题。书中讲述了大量人们耳熟能详又耐人寻味的真实案例,揭示了县乡政治运作的深层逻辑和机理,抓住事物本质而又生动形象,尝试学理分析而又深入浅出,是 “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 的范本。2、精彩内容:①条块关系:博弈与均衡一方面县委县政府整合部门资源的能力增强,另一方面部门业务转化为县级政治任务的趋势加强,就很可能出现这样的局面:条块关系一改过去合作、竞争、博弈的 “条块结合” 状态,转变成 “条块合一” 的状态。所有的工作(无论重要与否)都变成县级党委政府重视的工作,部门从过去完成业务工作转变成推动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主要扮演协调、督查、考核的角色。县级党委政府在这一时期也完成了权力扩张。主要表现:一是对条线部门资源的整合能力增强,整合的速度加快、力度加大;二是县委书记自主的空间加大,只要他想干的事情,全县条线部门就会集中资源助其实现。县委书记可以组织动员全县资源,依照其战略意图 “经营县城”,实现县城在短期内变化的目标。县级党委政府以脱贫攻坚的名义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般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双组长制)的指挥部,下设九大职能部室,如指挥部办公室、宣传部、产业发展部、项目建设管理部、金融服务部、社会保障部、纪律作风部、资金管理部、扶贫协作部,将不同的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作为成员纳入相关部室。这使不同单位在相关部室内部的关系,由之前的部门间关系转变成组织内部关系,这样便于调用相关部门的资源及协调行动。②资源与考核:条块体制中的支配关系过去,条块关系问题的核心是协调县级部门与县委县政府的关系。随着双方矛盾性减弱、一致性增强,条块关系演变成县级部门与乡镇街道的关系。部门要支配乡镇,乡镇要自主,乡镇干部要 “自救”,就会采取各种反制手段,如避责、形式主义等。如何处理好部门与乡镇的关系,是当前条块关系研究面临的新课题。“手里没有米,唤鸡都不来。” 没有项目资源,科局便千方百计地将自己的工作纳入县级党委政府的综合考核中,将之转化成县委县政府的工作,由县委县政府布置给乡镇,自己则成了监督考核方。只要部门的某项工作纳入了县级综合考核,该部门就会成为考核组成员,它就有了指挥乡镇的 “尚方宝剑”。资源支配是一种正向激励的手段,是部门调动下级的一贯做法。在该激励措施下,完成部门工作的主动权在乡镇手中,部门只是布置了任务,并不对如何、何时完成任务做细致规定,乡镇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工作。③县乡科层制党委书记不仅掌握了乡镇的人事权,还掌握了乡镇的财权和事权。一般来说,财权掌握在政府一把手的手中。但是,在乡镇,签字权力在书记手中。乡镇长不直接掌握任何权力。所谓 “科层化”,就是政府机构(部门)设置是否完整、权力行使是否独立。如果部门设置完整,本级部门又能独立行使职能权力,那么说明科层化程度较高,反之则低。科层化是现代国家构建的重要途径和体现。但是,在乡镇一级的政府部门,一方面,部门是不完整的,即并不是所有的部门在乡镇都有设置;另一方面,这些不完整的部门,大多也是县级部门的派出机构,它们没有独立的行政职能,其人事权、财权和行政权力都掌握在上级部门手中,与乡镇没有隶属关系,乡镇长没有权力调动它们。乡镇是最基层的一线,上面各个部门的事情都得在这里贯彻下去。但是,乡镇一级责权利又最不匹配,乡镇干部事情很多、责任很大,而职权却很小。要把事情办好,乡镇干部、乡镇党委书记就得在机制、手段、技术、方式、方法上创新。所以,经过乡镇党委书记岗位锻炼的人,在治理技术上、群众工作上、资源动员上、关系协调上、政治技巧上都是好手。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423破万卷:了解县乡就是了解中国

                    🔆李永强:出品推荐人《县乡中国》1. 非常真实再现了县乡中的各种人事、权力等问题,了解县乡就是了解中国。2. 扎实、接地气、有温度,作者每年至少有三个月扎根基层。3. 学术成果的出圈,上市一周就加印。未来还会出一系列相关书籍,助力我国的乡村振兴。🔆罗胖:最值钱的不是道理而是事实,对这个世界的热爱,感受力,这种扑面而来的真实。阿尔兹海默症,怎么对他们?做了一个假的公交站,老人都想回家,要坐车,就会一直在这里等车,护士们就能在这里找到他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县委基层见真章

                      最近在看《县委大院》,由胡歌主演的晓鸽书记,在要经济还是要环保的事情中,一贯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环保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短期可能要关停一些厂子,导致很多员工失业没有饭吃,但是如果一味退让,让这些厂子再经营下去,损害的是子孙后代的利益,只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即便光明县的经济排名一直在后面,书记还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做这个事情。甚至和艾县长沟通的时候说到,我也可以不搞,我任期一到去另外一个地方,如果下一任是您艾县长,您觉得我要怎么做。我这么做并不是仅仅是为了您艾县长,而是希望在光明县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干一些实事,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县乡治理体系的深刻洞见

                        本书从县域治理的内部视角出发,对县域治理体系、县域治理能力、县域治理的自主空间、基层干部的激励与发展,做了生动和形象的解读。作者通过深入调研,对县乡治理体系中的特点、问题、解决方法做了详细深入的叙述,读了这本书,我对于县乡体制的认识有了一个大的跃迁,强烈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县域治理现代化:在心亦在行!

                          读完《县乡中国 -- 县域治理现代化》有感:县官不如现管 -- 这不是什么约定俗成的良象,更不是适合国家公序良俗的认知;是人性情理法的博弈与共生,是体制改革实际存在有待优化的 bug。       郡县治,天下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县镇治理上,是要以结果为导向,还是倚重于过程规范化管理?如以结果为导向,必然会为了完成目标不择手段;损害到民众的利益,若以过程规范为目的,势必流向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我们国家地理环境、民生民情错综复杂,各不相同;不可能凭借一张图纸绘全国。       书中分析了公务员、事业编的特质,对如何完成编制,协同管理;提供了生动有趣的例子,特别对事业编并给予剖析;因事业编没有政治前途,能够激励的在于提高经济价值,另有就是提高个人荣誉,满足个人情绪价值;以求能在实际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政治认同!       在县镇事务管理,无论是条快分管,还是片线结合;问责制、打分制,河长制等制度的实行,规避一些了在实际工作中,由人情世故导致人情关、面子关、冷水关产生的执事压力(如贿选)。大大的提高了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事尽其功的作用。书中通过布主任的学习工作历程,归纳在体制内做事六点心得:一是能吃苦耐劳,把本分的事情干好;二是不怨天尤人,把每份工作都当作机会;三是为领导分忧解难,领导交代的任务他能够想方设法去完成,从不推卸工作;四是工作上有创新,既不墨守成规,又能够一步一个脚印;五是为人诚恳,工作上不投机取巧,对待领导不阿谀奉承,对待同事不阳奉阴违;六是心态积极向上,追求进步但不为升官发财,升迁上受到挫折能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做人做事不亏心!       有悟于这六点不止于体制内适用,在其他范畴也适用;在上位时,切莫鞭打快牛,赏罚不明,奖懒罚勤;能做到知人善用,激励相容;激发自驱力,以价值驱动(个人荣誉、晋升,经济奖励),目标管理为导向,辅于流程梳理、降低偏离目标任务可能性;并鼓励让其有自主性的完成任务。       这本书对于管理在线事业编或者在职公务员,是一本具有参考意义的基础书,开卷有益,有感分享,值得推荐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县官不如现管” 是一句俗语,通俗理解是 “管事的” 不如 “办事的”,这是长期以来国家治理的实践样态,乃至于成了基层社会的共识。站在国家的角度,“县官不如现管” 当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意味着正式权力很可能被非正式权力所歪曲、架空,国家治理的统一性和有效性都无法实现。时至今日,“县官不如现管” 仍然是一个有待解释的国家治理命题,本书基于基层丰富的实践场景,试图回答县域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和路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知道 4.5 分怎么打。这是本良心书。比较客观地体现了基层组织机构的现实状况。能体会基层年轻干部和做实事干部的不容易。祈祷他们能不忘初心,不要变得油滑,油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观点独特,思想深邃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作者有扎实的调研资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当下县域治理的实际情形有深刻洞察。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国家治理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问题,没有最优解,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永远是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中,达到一个相对更好的状态。省市县乡村 5 级政府,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上级政府想要贯彻落实政策,就需要乡村两级政府去执行去落实。在这个过程中,强监管能够有效促进落实,但同时也会带来形式主义的问题。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从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管理变得更加细化,许多的任务由行政的业务转变为政治性的任务,政策的落实得到大大的提升,但是同时乡村的工作变得愈加的繁忙,各个部门的业务都想方设法转变为县委县政府的综合考核,县级部门由以前的执行转变为监督,各种督查巡查导致乡镇任务繁重,并且随时担心被问责。由此带来乡镇工作的形式主义抬头。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也由于上级政策的刚性执行,下级在执行的过程中政策执行的谈判空间被压缩。逐渐的就转变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乡镇基层一线的治理它是复杂性多变性的,不能简单地以一个统一化、标准化的流程去处理。这就是基层治理实践当中需要把握的平衡。如何在体质框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机制的创新,这是一线领导者面临的挑战。针对体制内中年公务员,事业编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当下依然没有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镇村两级工作越来越难了

                                  这本《县乡中国》是一本社科类的著作,书中分四个板块分别收录了作者的数十篇文章,有的文章类似于论文性质,有的类似于调研报告,有的是作者给别的书作的序。这些文章大多写于十九大至二十大期间。在我的认知体系里,书中写到的内容还是比较接近当下县乡政府及各部门实际情况的。可能有些内容因为地域差异存在一些不同。​      虽然作者在书中没有呈现出充分的调研数据和严密的论证过程,但是作者能够基于真实的走访调研提出不同于官方主流的独立思考这种精神还是很令我佩服的。诸如:      县乡工作是 “结果导向” 更有利于激发基层的积极性还是 “过程导向” 更有利于激发基层的积极性?“顶层设计” 是激发了基层创新还是限制了基层创新?“一票否决” 是强化了领导关注度还是分散了领导注意力?      作者通过调研,发出了基层干部职工的真实声音:过于强调 “过程导向”,落实 “顶层设计”,政策落实过程中只准 “规定动作” 不许 “自选动作”,确实有利于保证中央政策的权威性、执行的规范性,但往往因为上面的政策制定过细,难以考虑到基层的不同实情,这样反而导致基层为了避免执行过程不走样,不被追责,只能被迫用形式主义来应对。最典型的就是步步 “留痕”,因此难以看到基层基于实情进行机制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工作被纳入 “一票否决” 中,基层特别是镇村两级的工作压力陡然增加,原本捉襟见肘的基层工作人员难以事事安排专人或专班应对,当某个方面出现问题时,上级领导为了自己避责,往往会在上级的上级处理自己的时候,先行顶格处理镇村两级负责人。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基层人员包括乡镇书记镇长他们很难有精力思考符合实情的创新工作,能够确保上面布置的工作不出事就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此外,乡镇一级普遍存在的混编混岗其实是有利于发挥基层主动性的举措之一,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部门要求专业对口,势必造成乡镇工作人员越来越专业化,但是乡镇面对群众的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这种 “上下” 要求的不一致也限制了基层工作的开展。其中 “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政治前途” 等问题也扼杀了基层较多干部尤其是事业编人员的积极性。​      作者敢于这样发出不同于主流的声音是值得点赞的,但是他也未能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者说,作者可能基于自己的角色和身份不便于提出解决方案。这不能不说是这本书最大的遗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这里读懂中国政治

                                    在今天,“县官”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位置仍然关键。这不在于其权力有多大,管辖人口有多少,处理事务有多复杂,而在于县级行政是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某种意义上,“县官” 既是政务官,又是事务官。他们需要有全局意识,主动贯彻中央精神,因此需要对政治原则有深切理解。与此同时,他们又是 “父母官”,需要对一方百姓负责。传统上,一个好的 “县官” 往往既是一个文人或学者,又是一个熟练的行政官员。前一个身份意味着,他对政治伦理有深切体会,维护皇权和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后一个身份则意味着,他能够体察民情,驾驭地方势力,保证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书深描中国政治的实际运行,对县域治理问题作了抽丝剥茧、入木三分的剖析,是一本展现县乡政治生态的写实白描书。作者近年来将研究重点从农村转向县乡,对县域治理中的体制、机制、政策、权力、财政、人事、事务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该书就是作者近年调研和思考的心血之作,是一部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作品。      书中真实再现、集中探讨了县乡政治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经验,涉及中央与地方、顶层与一线、领导与干部、政治与治理、属事与属地、跨级与上级、监督与自主等基层治理的基本主题。讲述了大量人们耳熟能详又耐人寻味的真实案例,揭示了县乡政治运作的深层逻辑和机理,抓住事物本质而又生动形象,尝试学理分析而又深入浅出。是 “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 的范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县域治理是门大学问

                                        县是全要素单位,懂得县治小到治家大到治国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是国家与地方治理的一个交合点,是国家政策能否落实到最基层的关键所在。本书通过一篇篇论文的形式,深入探讨了十八大前后政治任务和业务工作的占比不同造成县域治理的差距,以及干部在其中的成长之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源自作者的一个洞见:十八大后,部门和政府间的条块关系逐渐从 “博弈” 走向 “合一”。更大的背景是:如果不唯 GDP,如何看待一个县委书记的政绩与能力?答案是…… 看变化。然而,一个县委书记想要在两三年任期内做出成绩,单靠财政资金远远不够;他只有以政治任务的名义开展工作,有效调动起分散在各条线部门内部的资源,才有可能成功。作为 “交换”,条线部门的业务工作便被顺理成章地纳入针对乡镇街道的综合考核(属于政治考核的中心工作),条线部门也由业务工作的落实者转身成为中心工作的监督者。由此,县域治理发生了一系列 “深远” 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县域治理的条块关系从县级部门与县级党委政府的目标不一致矛盾,转变为县级部门与乡镇党委政府的责权不匹配矛盾。第二个变化,纳入综合考核的项目大增。由于考核项增多、考核项分值差距变小,任何一项丢分都无法在它项找补,加之许多考核主观色彩浓厚,以致乡镇党委政府必须重视所有部门的项目 / 分值。第三个变化,中心工作客观上已等同于日常工作。中心工作的特点是负向激励、一票否决,并且它们大多无法量化;于是,县域治理方式开始从 18 大前的结果管理为主转为以过程管理为主。“程序正义” 和 “形式主义” 泛滥成灾。 从单一目标导向到多目标并重,是我国政府 “放管服” 改革的必经之路。此限制下,乡镇党委政府要怎样界定组织的核心工作?又应怎样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呢?《县乡中国》给出了一些思路。事实上,我国政府面临的挑战,美国同样存在,且更加棘手。对此,政治学者威尔逊在《美国官僚体系》一书中给出了两步策略:第一步要在目标不清晰的情况下,清晰界定核心任务;第二步,确定核心任务后,要依靠组织文化,实施组织激励。「语道的读书笔记」“数字政府,究竟要数字化什么”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