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人类文明变迁、社会转型、文化重建的大视野,来探寻百年乡土中国文学史中的审美想象和农民“新人”形象的审美建构。

内容简介

本书力图为21世纪正在进行中的乡土中国社会转型、文化重建提供来自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精神镜鉴和思想资源,推进中华现代文化的建设和新世纪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

百年来乡土中国历经“千年未有之剧变”,而且这一社会转型、文化重构,依然持续性存在于当代中国历史历程之中。事实上,作为一个“乡土中国”及其“农民新人”形象,这是众多典型文化、代表性作家的审美结晶,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成果和文化形态之所在,更是百年来民族文化思维、审美想象的独特思想逻辑的特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乡土中国文化重建的审美新探索
  • 绪论 文化转型和中国乡土文学创作的演变
  • 第一章 鲁迅对乡土中国文化转型的三种思想认知及其形象谱系
  • 第一节 “病中国”、国民性批判与老中国儿女
  • 第二节 乡土乐园、优美人性与“中国美少年”
  • 第三节 被遮蔽的民间、不死的魂灵与独立运行的乡土文化系统
  • 第二章 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对“老中国儿女”的文化批判与深情悲悯
  • 第一节 “乡土文学”民俗叙事中的国民性文化批判主题
  • 一、民俗在叙事序列中建构的国民性文化批判主题
  • 二、全知视角下建构的国民性文化批判主题
  • 三、民俗意象建构的启蒙主题
  • 第二节 “乡土文学”民俗文化呈现的“悲哀的”“活的灵魂”
  • 一、民俗在叙事进程中的情感表达
  • 二、民俗在多重声音下的人性建构
  • 三、民俗伦理在异化中呈现的扭曲灵魂
  • 第三节 从《柚子》《黄金》到《愤怒的乡村》:乡土生活中的“阿Q”及其悲剧
  • 一、柚子与头颅:看客本质与阿Q式农民的悲剧
  • 二、未完成的现代性:阿Q的黄金梦
  • 三、革命的“野火”:愤怒的乡村救赎
  • 结语
  • 第四节 师陀《果园城记》中的“乡土中国”一隅及其“乡民”形象
  • 一、“乡土中国”的缩影
  • 二、“果园城”的子民
  • 三、东方专制文化的悲剧
  • 第三章 赵树理“农民文学”新乡土文化与鲜活的“地之子”
  • 第一节 “土气息、泥滋味”的山药蛋派文学
  • 第二节 赵树理:百年中国新文学独异的审美经验存在
  • 一、语言大众化的民间文化基因与创作碰壁的艺术反思
  • 二、“文摊文学家”:语言大众化审美理念的自觉
  • 三、思想先锋的“问题小说”
  • 第三节 赵树理后期“中间人物论”视域下的农民形象探究
  • 一、展现变革中小人物的性格复杂性
  • 二、中间人物的转变暗示旧思想被新思想所取代
  • 第四章 新乡土中国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探索与农民新人的审美建构
  • 第一节 高干大:乡土中国新式农民英雄与社会主义新道路探索者
  • 第二节 柳青《创业史》的“新乡土中国”与社会主义道路的“领路人”形象
  • 一、《创业史》的创作来源
  • 二、旧社会农民形象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领路人”形象
  • 三、文化转型期的救济传统
  • 第三节 豫剧《朝阳沟》:知识青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想象
  • 结语
  • 第五章 新时期乡土中国文化重建的审美书写与历史返观
  • 第一节 高晓声和何士光:新时期乡村世界的“灵魂摆渡工”
  • 一、甩不掉的“旧包袱”
  • 二、农村美的灵魂的彰显
  • 三、新农民未来图景的隐忧与警示
  • 结语
  • 第二节 阎连科:“乡土中国”的“日光流年”及其“无物之阵”
  • 一、农民成长中的“年月日”与“日光流年”的“疼痛”
  • 二、反抗宿命的悲剧与“无物之阵”
  • 结语
  • 第三节 《古船》:乡土中国百年的精神隐喻与历史罪恶救赎的“天问”
  • 一、近四十年《古船》研究的历史细节
  • 二、洼狸镇:百年乡土中国剧变的精神缩影
  • 三、洼狸镇最大精神隐秘:乡土伦理文化下的个体存在
  • 四、隋抱朴:追问乡土中国救赎道路的人
  • 五、叙述的复调:《古船》独特的艺术构造
  • 结语
  • 第四节 陈忠实:寻找民族文化精魂的“关中大儒”
  • 一、追随生活和大师的成长脚步
  • 二、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 三、“寄情白鹿,叩问人生”的民族精魂书写
  • 结语
  • 第五节 莫言《生死疲劳》:当代农民主体性意识的欲望诉求与精神抗争
  • 一、从人性到动物性:缺席的在场者西门闹
  • 二、从坚守到捍卫:在场的缺席者蓝脸
  • 三、从结束到开端:重述历史者蓝千岁
  • 结语
  • 第六章 新世纪乡土中国社会的艰难转型与“地之子”的痛苦蜕变
  • 第一节 贾平凹《带灯》:“新乡镇中国”的“当下现实主义”审美书写
  • 一、乡镇:百年乡土文学忽略的叙事空间
  • 二、“新乡镇中国”的整体性审美书写
  • 三、“新乡镇中国”的当下现实主义叙事逻辑
  • 四、“新伦理政治”与野性精神之恋
  • 第二节 梁鸿“梁庄书写”:新世纪乡土中国现代性蜕变的痛苦灵魂
  • 一、百年“乡土中国”审美叙述的变迁
  • 二、梁庄:丢了魂的“乡土中国”
  • 三、出梁庄:乡土中国城市化的迷途
  • 四、梁庄未来道路的思考
  • 结语
  • 第三节 刘玉栋“新乡土叙事”:新世纪乡土中国的温情乡愁
  • 结语
  • 第四节 叶炜“农村三部曲”:新乡土中国巨变的精神守望与艺术探索
  • 一、回归本真的、原汁原味的文学书写
  • 二、两种文明的交锋、冲击与新希望的萌生
  • 三、源自乡土大地的叙事理念
  • 四、问题、局限与未完成的审美想象
  • 第五节 付秀莹《陌上》:乡土中国隐秘的心灵断代史
  • 第七章 多元文化视域下文明模式转换、文化转型的审美书写
  • 第一节 “第四世界”“第三自然”与东方生态智慧的诗性想象
  • 一、生态危机的精神背景与鄂温克“第四世界”的书写
  • 二、东方生态思想意蕴的诗性审美想象
  • 三、《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现代性焦虑与“第三自然”的生态伦理
  • 第二节 当代鄂伦春族社会转型下的心灵秘史及其文化伦理
  • 第三节 当代藏族生活与文化原生态的审美书写
  • 一、叙事形式的新探索
  • 二、藏文化的描绘与思索
  • 三、对藏民人心人性的思考
  • 四、个性且有生命力的表达
  • 第四节 人心有“道”自有道:赵德发《乾道坤道》的当代文化建构
  • 一、世俗化语境下传统道教文化的被解构
  • 二、时代困境下的个体突出重围
  • 三、《乾道坤道》的成就与缺憾
  • 第五节 新世纪城镇化时代的乡土叙事、文化转型与农民形象建构走向
  • 一、城镇化时代的生态主义乡土叙事
  • 二、进不去的城与回不去的乡——新乡土中国经验叙事
  • 三、新乡镇中国——乡土中国文学叙事空间的拓展
  • 结语
  • 第八章 百年文化时空下的乡土中国“农民梦”及其审美嬗变
  • 第一节 “中国新现代性”与百年文学史的“民生”主题
  • 一、“能不能活下去”:生存的首要问题和新文学的叙事主题
  • 二、“如何活下去”的阶级觉醒:革命文学与生活现代性
  • 三、“活得怎样”:新时期文学的欲望觉醒、人格独立与自我救赎
  • 四、从“生活”之欲到“为什么活着”的精神之思
  • 第二节 百年乡土中国农民城市梦的审美嬗变
  • 一、“以善抗恶”:祥子与城市的对峙和覆灭
  • 二、“以恶抗恶”:五龙与城市的仇恨和征服
  • 三、“以善寻善”:高兴与城市的平等对话
  • 四、“车”“米”“肾”“垃圾”:农民城市梦的物质性隐喻
  • 结语
  • 第三节 百年革命文化语境下中国农民的“精神成长”史
  • 一、“辛亥革命”天空下阿Q的“儿女之情”与“革命幻想”
  • 二、土地革命天空下“阿Q”的艰难觉醒与夭折的革命爱情
  • 三、从农民成长为英雄战士的“新儿女英雄传”
  • 四、《历史的天空》:“新儿女英雄”在新世纪的重新书写
  • 五、后革命时代与“历史天空的黑洞”
  • 第四节 从“老中国儿女”到“土豆大王”的当代农民“传奇”
  • 第五节 乡土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艺术创新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