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7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北大文学教授演讲集

    讲演集,没谈什么教育,只是发些感慨(小圈子),同意作者的读书三策,其中说的好:“鉴赏优先,批判其次”,故事摘抄:先说徐复观读书的故事。抗战中当过蒋介石侍从室秘书的徐复观,抗战结束后以少将军衔退伍,专心做学问,日后成为海外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话说 1943 年他到重庆的勉仁书院找熊十力先生求教。熊十力吩咐先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复观说,这书我读过了。熊十力说,回去再好好读。几天后,徐复观来见熊十力,说那书我又读了,里面有好多错误,这里不对,那里不妥。话还没有说完,熊十力拍案而起,说你这笨蛋,你滚吧,这么读书,一辈子都没有出息。读书先要看它的好处,你整天挑毛病,这样读书,读一百部、一千部、一万部都没有用。徐复观日后追忆,说这件事让他起死回生,明白该如何读书了。本书是小圈子的书,可闲看。文学在现在富裕的时代越来越时髦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学是令人心安的底色

      作为一个长期浸淫在文学院和新闻学院的非典型法学生,选读这本《文学如何教育:人文视野下的文学教育》,也是想听听陈先生这位文学教育者如何解读文学的意义与文学教育的价值。一、文学是一剂良药在这样一个价值观多元化,同时价值观激烈冲突的时代,个人与社会都存在一定的撕裂。于个人而言,科技发展让我们拥有了最真实的虚拟感官世界,但我发觉那种真实的可触摸的感动却越来越少。世界纷繁变幻、信息通达便捷,我们却越来越孤独迷茫。都说当代城市人患上了 "孤独症",我想是的。每天在高压下高负荷运转,我们都在努力扮演好一颗颗螺丝钉的角色,却时常忽略了我们是会思考的 "螺丝钉"。我们需要意义,需要价值感,来充盈我们的精神世界。文学就是这么一剂良药。在自序中陈先生说 "不一定亲历苦难,通过有效的阅读,触摸历史,体会人世的艰难,养成慈悲情怀,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的平常心,同样十分重要。" 这是他在 03 年非典时期写下的,我认为在如今新冠疫情荒诞又撕裂的社会背景下同样适用。二、文学是一座堡垒于社会而言,在理工科和商科等社会科学这等 "显学" 面前,文学是妥妥的边缘学科。文学作为学科的边缘化,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但陈先生提出了他的现实关怀,"人们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我同意,但我还想补充:文化建设以及制度创新,同样也是第一生产力。因为,做大蛋糕固然很重要,如何分蛋糕,以及怎样更好地品尝蛋糕,同样重要。毕竟,辛苦劳作及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增加人类的幸福感。" 我时常说阅读是在构筑我的精神堡垒,那么文学何尝不是人类的精神堡垒呢?朦胧诗派、伤痕文学等,难道不是在反思与回应时代阵痛么? 三、读书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困境,某种意义上,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解决这些难题。" 在六月这个凤凰花开的毕业季,我想以陈先生给北大中文系毕业生的寄语,来谈谈他对文学教育的理解。陈先生作为知识分子,有很强的社会关切意识。他在书中多次提及 "读书人除了知书达理,还讲剑及履及。" 强调若有心改造社会,需要行动先行,而非高谈阔论。此外,他还说要 "守住做人的底线",具体给出的实操性建议是 "三知"——"知书"、"知耻" 与 "知足"。如果允许的话,再添上一条 "知天命"。我认为这 "四知" 就是文学教育,也是我们终一生须追寻的与自己、与社会融洽相处的准则。"知书" 是期望你保持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知耻" 是告诫你做人应 "有所不为"。"知足" 是提醒你人生中必不可少的 "感恩"。而 "知天命" 在我看来有些许无奈的妥协意味,却也的确能让你平和宽容地为人处世。他所理解的 "知天命" 是指 "洞察人生的局限性 —— 才情不同、机遇不同、时代不同,再心高气傲的人,你也必须明白,耕耘与收获并不一定同步。" 是呀,要洞察人生的局限性,但也不能满足于物欲社会的现实,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这所大学,我们永远都还未毕业呀!城市生活的高压快节奏、陌生人社会的距离感还有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的内心世界看似缤纷,却缺了让人心安的底色。我认为这底色是自我认同,是在变化的世界中不变的自我价值追寻。而文学就是这样的一种力量,让你有博雅视野、辩证思维和慈悲情怀,去阅读自己、阅读社会。

        2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学如何教育:人文视野下的文学教育》

        所谓 “文学教育”,既指向大学里的文学类课程,也包含中小学的语文课堂;二者教学宗旨及讲授方式不尽相同,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对于此前刊行的兼及学问体系、学术潮流、学人性格与学科建设的《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本书虽仍以大学为主,但兼及中小学,更重要的是,将历史溯源、文化批评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宗旨是追求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结构上则兼及专业论文与学术随笔;至于十专题的设置,蕴含着我对 “人文视野下的文学教育” 的整体想象以及自我限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为时尚及潮流所裹挟,在相对宽松、自由且优雅的燕园里独立思考,努力耕耘,每年都会从这里走出若干杰出人才。今天在座新生 305,不可能每个人日后都取得伟大的业绩,学校及院系的任务是尽可能提高成才率,落实到具体学生,则希望将来站在第一梯队的,有你们坚定且靓丽的身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学如何教育

            作为一个理科生,这本书着实花了我很长时间才啃下来。其实不论文理,文学素养都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缺的一种能力。大学的意义,主要不在于教你多少知识,而是教会你读书,养成好的眼光、习惯、方法和兴趣,这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你还是学生,可以读一读,增加自己的素养;如果你已经毕业,也可以读一读,阅历的沉淀配以此书会更有升华;如果你是老师,更应该读一读,我们的教育更应该如此。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书首先要欣赏书中内容而非批判,然也!当前在读书中绝大部分人都是批判的占多而肯定的为少,以此来显现其能力。其实找问题是简单的而肯定别人比你自已强是不易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最近几年,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展,理科生似乎越来越得到重视,好像文科没有什么出路。但是,对语文教育的忽视,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博士生不会写文章,大学生演讲不能正确的表达,成为人才发展的瓶颈。做为北京大学文学系主任陈平原教授这部《文学如何教育:人文视野下的文学教育》就文学诸现象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引发的所感值得我们深思。作为社会上有追求的一代人,有时间阅读调查,有能力独立思考,有意志自由表达,有机会影响社会。在大学,培养一些人文素养,主要不在于教你多少知识,而是教会你读书,养成好的眼光、习惯、方法和兴趣。这才是最主要的事情。语文课的教学,因兼具求知和审美,最可能使得整个学习过程 “其乐无穷”。让我们一起学习语文,体会文学的美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找到了写作阶梯

                  写作要从想表达我为起始点,从想表达到表达清楚,这个就是有逻辑讲清楚一件事。这是要写作的最重要基础。能表达清楚,就可以写下来。写下来自己再复读文稿的过程中就能发现自己表达不清楚,不准确的地方。就是开始修改文稿。这个时候在读书,就会发现同一件事的不同侧面的描述,同一角度不同表达方式。这从能写到会改,这是个反复练习迭代的过程。从想表达起步,到表达清楚,到能用文字记录 再到他人看懂,到他人想读  到他人有启发 到影响他人的思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如何做文学

                    看这本书的目的是想要了解一下如何写作,如何与读者相处,如何做文学。我在书中得到的一条洞见,文学并非由于文笔的隽秀或者词藻的华丽吸引人,而是来源于作者经历他的思考和观察,以及对这种思考观察的准确描述,这些是需要时间去慢慢积累的。只有多读多思考,多写多看,才能慢慢积累出有价值有沉淀的文字。其他部分很多是谈到如何做学术,如何在大学中做文学,这部分我觉得谈起来比较空泛,暂时对像我的价值不是很大。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学需要重视

                      由于近代科技落后,近几十年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目共睹。理科工科越来越受重视,这是好事。但由于对文科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相对落后不少,甚至民间有些文科无用论。其实文科的作用在于人文,在于精神,在于道德,在于情操。社会还是需要把文科重视起来。解决部分问题,驱散迷茫,彷徨,和不知道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书人的才气的确是横溢的自如收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政治立场的差异,有经济利益的纠葛,有长幼有序的代沟,还有性别的、宗教的、地位的区隔,但最顽固、最隐晦、最堂而皇之的,是‘学科文化’在作怪。双方都‘出于公心’,但就是说不到一起。不同学科的教授,对于学问之真假、好坏、大小的理解,很可能天差地别;而‘学富五车’的学者们,一旦顶起牛来,真是‘百折不回’。有时候是胸襟的问题,有时候则缘于学科文化的差异。” 带入学科文化的眼光,观察最近三十年中国人文学的命运,当会有比较通达的见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现阶段对于中国的教育,有孩子的中国家长普遍比较焦虑,又加上中国这几十年的巨大变化,发展之快,影响了了家长在教育上的判断!世俗的成功,让这代人急功近利,拼命奔跑,已经无暇顾及周围的风景。对于文化的培养与养成觉得以无关紧要!世俗的成功可以让我们跑到退休!可退休之后之后的几十年要如何面对,这已然成为每个人要面对的问题!感谢作者对于文学的深入洞见!迷茫时不妨看看此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位资深文化学者的教育忧思录

                              在经济已经腾飞、技术不断进步、文化似乎也很繁荣的时代里,在海量信息空前易得的网络世界,如果说当下的我们竟然会在本土文化的传续中找不到自己身处何地,迷失方向,怎么说都让人难以相信。但是,只要稍加关注一下周围喧闹的社会舆论,便会发现民众的思维和表达,总体而言实在难称进步。文明与文化的同步迈进,依然任重道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一种完整而饱满的理解中,人文与科学本来就是殊途同归的,本就用不着和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刷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北大现在还好吗?

                                    对北大学生的自视甚高,我虽略有怨言,但表示理解和同情。记得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开学典礼上,老师都告诫我们要谦虚谨慎。但在北大,经常听到的却是鼓励:要立大志向,做大学问。…… 在一个讲究实惠,普遍缺乏理想性的时代,北大学生的 “迂阔” 和 “狂傲”,还是挺可爱的。只是为了让其日后走上社会,别摔太大的跟斗,必要的时候,会敲打敲打。但有言在先,将北大学生训练得全都谦恭有礼、循规蹈矩、不越雷池半步,那绝不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