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5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朴实的文字书写平凡的人生

    很久没有正儿八经的写一本书读书感悟了都是写一些细碎的片段这本书是作者在母亲死后写的一本回忆的故事,我能理解她的挣扎,可能纠结好久才承认母亲确实离她而去了,她准备用文字来留下一些回忆而已。可能因为我现在读的书比较少,联想也比较少,倒是让我联想到读库的一些作品,都是喜欢以朴实的文字来描写真实的情感,简单的叙述记录平凡的生活。虽然平凡,但不停的背景,故事也不同。  读这本书,最被触动的地方是作者和我一样,总是想逃离家,离开母亲的控制,互相也有矛盾,一直到三十岁我才逐渐理解我的母亲,虽然依然存在,但彼此深爱着对方,也为了对方妥协一些事情,但是做自己这件事是人生主线。 这本书我不想看成文学作品,反而把它当作一段珍贵记忆,记录生活,母亲和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忆录的形式追忆母亲一生

      文章篇幅很短!通过回忆录自问自答的形式回忆写实记录母亲的一生!朴实无华的记录着一位母亲想要实现阶级跨越的奋斗史!贫穷使人对生活充满斗志,但也畏惧上层社会人群!将小人物的谨小慎微的心里描写的恰当!同时让人产生一种共鸣!这样的形式颠覆了以往写作形式!其实生活本身就是这样平淡而简单!每代人都在为改变自己和后代的生活而努力!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克制隐忍的告别

        最近在读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作品,这本无意间看到,读到中间渐入佳境,后劲十足,语言朴实,篇幅也不长 ,但是这种深刻的剖析内心、描述母亲和自己的磨合、又带有理性心理分析的作品,确实没读过。总是抽象、克制地去描述,力求中性客观,但是文字背后却有藏不住的感情会透露出来,人会这样审视自己和身边的人吗?以旁观者的角度重述自己的生活,再经历一遍,这必定是痛苦的。和至亲告别,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窄门中抢回的宝贵经验

          每个人有且仅有一个母亲,一般情况下一辈子注定会经历与至亲告别。没有人教,也没有人有更多的经验去指导别人如何体面应对这种情况。当汹涌澎湃的情绪扑面而来时,大多数人都会被包裹,或沉溺,或挣扎,或克制… 最后大概是来不及理性思考就草草埋葬掉记忆,或者这是自我保护机制的迅速响应。作者在惊涛骇浪中冷静解剖自己,回忆过去,乃至最后完稿再读时竟不知道自己写过这些记忆。短短几万字,帮助已经历者跟自己和解,为未经历者留一份抚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篇镜子般的作品

            不可否认,我刚开始尝试阅读这部作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最近追的网文都在等更新,想看看严肃文学,于是专门冲着作者诺贝尔奖得主的名声来的。她的题材是我抗拒又莫名着迷的,如母女关系、近现代社会的变迁等。这些话题在我的生命中都附着复杂且痛苦的烙印,但也许文学的养料就是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让我不禁一次次的绕回原点。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本书的语言这么平实。埃尔诺贴近生活和个人情感的写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带给读者最大的感动,同时也会对令人从个人出发,展望各类社会中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如阶级差异、安乐死、对老弱病残的忽视与照顾。很有幸遇见这一部带给我很多很多共鸣的作品,不过也因此,作者另一部作品《一个男人的位置》我想需要先缓一缓再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很喜欢读这样的书,透过文字了解一个人从生到死重要节点的经历。这里的母亲 1900 后出生,和布鲁克林有棵树的主角是一个年龄段的人,和觉醒年代里的那些青年们也是同一个年龄段。只看过当时的中国人的生活,便会以为全世界都是一样的水深火热。只看到爱尔兰新移民,便会以为到处都是赤贫。这便是书的魅力,当从同一个时代不同地理位置的人的眼中看到不同的世界。会有一种虚幻感,更有一种全局观。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具有原创性。《一个女人的故事》是每个女人的故事。它的力量不在于其主要事件的戏剧性,而在于那些可能被忽视的瞬间,如果不是作者不顾一切地重现她记忆中关于失去的亲人的每一个画面的话。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真诚,这种面对内疚的意志,使安妮・埃尔诺的书具有不同寻常的力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该书短小精悍,以与母亲的日常生活为基本题材,母亲去世后作者通过对母亲日常生活的琐事回忆,以平实朴实且动人心弦的笔触,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不舍与怀念。书中看不到波澜起伏的复杂故事情节,看不到惊心动魄的宏大场面描写,但作者却运用清新简约的语言娓娓道来,把一个个平淡而又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的细节展示在我们面前,将生活的平常与真实贴切地表达出来。将自己的情感压抑在如同潺潺流水般的述说之下,呈现生活的本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想起朱伟老师解读的余华的《活着》,当中有一句说,生命其实是承受力,活下来就要承受时间的标记,时间是无情的。“一切都会过去,明天各人又将各奔前程。生命无所谓长短,无所谓欢乐哀愁,无所谓爱恨得失。一切都要过去,像那些花,那些流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女人的故事

                      《一个女人的故事》是从主角的母亲去世开始的。本以为会是《局外人》一样的开头,没想到却是点滴生活的细碎回忆。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经典作品之一,刚读起来挺平淡的,有种为何现在诺贝尔文学奖就这的感觉。之后经过时间的沉淀加之正在看的心理学漫画《弗洛伊德与为什么鸭》,回想之下,似乎有些明白了,其实随着心理学在网络上火热起来以后,温尼科特的 60 分妈妈的影响力远没有各种原生家庭的 “坑与痛” 大。似乎妈妈就该像弗洛伊德猫那样事无巨细的安慰抱持为什么鸭,而孩子大多都是为什么鸭那样需要各种全方位无条件呵护的普通孩子。但实际上,弗洛伊德猫之所以做的这么好,全因为领养它的主人是个牛逼的心理学家呀!而大多数妈妈都没有那个条件,如《一个女人的故事》里这样,她们只是努力生活着的普通人而已。写作,原来也可以这样。不必辞藻华丽,不必创意满满,真情实意也是一种风格。分裂的母爱,虽然给主角留下了阴影,但是随着时间的沉淀,闪光点愈发耀眼起来。女儿和母亲之间,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来诉说着曾经以为很不起眼的过往。普通的母亲,也因此熠熠生辉起来。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3年的第2本书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80 多岁的姥爷摔伤了,卧床,可能挺不过春节,我感受着我妈妈的哀伤和无力,害怕着失去,正好读到了这本《老喻书单》中推荐的书,也算是在心灵上有一些慰藉,但是,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梳理方式~一边读书一边回忆记忆中的点滴往事,又在计划怎样珍惜现有的时光~时间这个东西,真的是很残忍,可以让你得到,又可以让你失去,无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是作者对母亲和女儿、青春和衰老、梦想和现实的感人叙述。

                          2022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作品。在母亲死于阿尔茨海默症后,作者开始了令人生畏的时光倒流之旅,她试图捕捉真正的女人,那个独立于女儿而存在的女人,那个出生在诺曼底小镇、死在巴黎郊区医院的老年病房里的女人。她探讨了母亲和女儿之间既脆弱又不可动摇的纽带,将她们分开的疏远的世界,以及我们必须失去我们所爱之人这一无法逃避的事实。在这部平静而有力的致敬作品中,埃尔诺想要为她的母亲争取最大的公平:将她描绘成她自己。正如作者所说:“现在我写我的母亲,就像该轮到我重新让母亲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一位女儿都可以来读一读。

                            仅仅读了一段,我就手不释卷了。我被书中细腻而动人的描写,平淡却叩人心扉的语言,以及温情的感同身受所着迷。书中,我看到了自己祖母、母亲、以及自己。简洁易读,代入感强烈。读完,像是被祖母哄睡后醒来,心灵被温柔的抚摸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一段停顿下来,实在后劲太大

                              母亲死了,这是一本记录女儿眼中关于母亲一生的记载和回忆。“我与这世间唯一的纽带消失了”,记录是为了见证存在过,发生过。一个社会底层靠着自己努力,坚强闪耀的女人。她爱着这个小女儿,也期待女儿过上自己曾经向往的生活,跃迁圈层。女儿青春期的成长,母亲避而不谈女性,爱,和未来的规划,那也是对不确定的恐惧和没有把握。女儿和母亲那种爱着,又无法语言沟通的矛盾。父亲病了,母亲独自扛起一个家。中年发福,又想减肥的母亲,和婆婆苗条,规律的外貌刻画了圈层永远都在。母亲再努力着,也是在自己的命运命盘了艰难地走着每一小步。父亲心肌梗死,母亲来到女儿家,为了找到自己的意义,干着所有的家务,照看好孩子们。年龄越大,对环境的生活的安全感要求更高。母亲出了车祸了,依然快速顽强地恢复。这个要强的女性形象,让人心疼。母亲确诊了阿兹海默症,慢慢忘记了孙子,女儿。自己最爱的物件也都不重要了。像 “孩子” 的阿兹海默症老人,却没有资格像个孩子那样被人呵护着。坚强刻印在骨子里的母亲,熬过了 2 个寒冷的冬季,还是离开了。阶层,性别,学历,一道又一道枷锁。一个努力向上拥有奋斗目标,思考进取的底层小学学历女性,这就是一场悲剧吧。躺平本身,未必不是幸福。自我的羞耻感与梦想之间的拉扯,向往的美好与现实生活的磨砺,这一份脚本给予母亲内心的煎熬。向上够不到,向下回不去。人生,真的不要太认真。作者这一本母亲自传的故事,后劲太大了。这不仅仅是女性视角的缩影 ,关于母女之间爱与纠葛的传达,也是跨越阶层不易的写照。死亡,是一场告别。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只是对于活着的人而言,曾经的一切是否真实存在过?一切如梦如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妈妈

                                我是远嫁,很想回去陪陪父母,尤其是我的妈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女人的故事

                                  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也是一个作家讲故事的方式。是一种独特的方式。具有最直接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也让读者更接近一种真实,一种生活,就是那时那地的真实的生活。一个女人的故事,是自己的母亲的一生的描述,也是一生的回顾。由此联系到母亲的家庭和 “我” 的家庭,也是跨越了三代人的世界。通过这一个时间的跨度,我们可以看到那时候的法国社会,当时处于底层社会的人们的一个生活环境是具体的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们可以了解那时人们的心理活动,对于自己命运的把握,和对更好生活的追求。有的人安于现状,“享受当下”,草草结束自己的一生;有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达成更好的目标,或者给子女教育,去让他们能摆脱他们当下现状,去跨越到更高的阶层里去。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里描写的母亲的日常,对母亲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展现了母亲一生要强,不羁敢闯的生命状态。对母亲的情感的剖析,对整个人精神状态的刻画,无不是展现一个母亲的伟大。从细节着眼,把母亲的心理活动和人生轨迹描绘的淋漓尽致,也凸显作者对于自己母亲的深刻情感,对于母亲的那种浓重的爱,血浓于水。生是母亲的贡献,长于母亲的呵护,脱离母亲的独自成家的生活。母亲患病,回归老小孩的状况,到母亲去世,那种悲痛的情感,难以自拔。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朴素的情感,写出来这种写实的风格,最给人那种真情实感的流露。一切是那么流畅与自然。这是一部关于母亲的故事,也是作者自己的故事。它们融合在一起,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可能都不一样,但是足够真实与细腻。那就足够了。母亲节到了,愿每一个伟大的母亲都幸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朴实无华,感同身受

                                    一个女人,平凡,坚强。从她身上能看到自己的母亲和妻子的身影。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但心底深处坚韧倔强的性格是相同的。我也想把这篇文章送给我的母亲和爱人。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传体形式的小说,震撼力可能也主要是基于其真实性,深层次也是窥探别人的隐私,至少是时代的隐私吧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但是在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在那样一座小镇,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乐趣就是尽可能多地知道别人的隐私,对女孩子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监督。” 译者说,作者的写作除了真、简、朴外,还有再写作当下与遗忘环境之间进行切换,有一种把读者带回当时场景的能力,感觉到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自传体

                                        我觉得像这种自传多是作者自己排解情绪,怀念亲人的一种方式。我之前关注莫言的公众号,莫言老师就经常写很多怀念的文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凡的生活值得书写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写我和妈妈的故事。从妈妈的出身、成长、成家后为生活的奔波、生下我后对我的期盼…… 尝试着跳出女儿的身份,去写母亲这一身。人死了,究竟能不能留下什么东西。有,精神和文字。看完这本书,我也想写我那离世的父亲。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