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粤菜随东方明珠起伏

    我虽然是北京土著,但我父亲是广东人,在新马 15 年尝遍了书中说的粤菜,对粤菜算有些认知,餐饮和经济密切相关,传统的广东人闻名的是 “除了四条腿的桌子不吃,其他都吃 “,根源在于南方沿海早期的贫困,蛋白质和碳水不足,因此才食材广阔,又因为偏远,保留了很多古老的烹调手段,早期沿海首先漂洋过海,也让粤菜传遍世界,英文世界很多中餐菜名的发音都是粤语。真正让粤菜名扬四海的其实是香港的经济起飞,四小龙的经济起飞,让潮汕大厨用粤菜的传统技法,再加上引进的名贵食材 + 传统干货泡发长时间疱制,极尽奢华,中国改革开放后,80 年代北京最贵的餐馆 “三刀一斧”,其中三把刀都是粤菜。现在经济发展,全国各地的菜系都丰富起来,过去广东粤菜的多样性成为优点,特别是食材原味的新鲜和火候的精准把握,过去天气寒冷的地方的菜系都比较粗糙和 “乱炖”,因为这样容易保温,菜肴的花样太多,后来的菜上来,前面的都凉了,另外就是天寒地冻,太多清洗对后厨是个麻烦和艰苦的工作。总的来说还是看经济实力,40 年前北京高档的是肯德基、麦当劳和 “加州牛肉面”。粤菜保留中餐另一个优点是对人工要求的繁复,佛跳墙和花胶翅鲍不提,就是潮汕牛肉丸都是费工夫的,现在生活富裕了,珠江沿岸更是搅动脑汁搞吃的,香港辉煌时的文化输出的同时也输出 “食神”。我个人认为潮汕菜系中餐第一,但如果是个外国人不一定认同,不提禾花雀、禾虫的不环保,就是有名的乳鸽和卤鹅头非华人也难体会美味,获得全世界人民一致赞美的只有 “北京烤鸭”。2025 年 #310

      2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满满的幸福,做个岭南人!

      莫道家国远万里,美食深处是故乡。当年华渐老,行动不便,故乡变得遥不可及,记忆也变成了一张张被时光磨损的老唱片,食物便是最后一条回家的路,一条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的幸福之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粤菜

        很后悔读了这本书,因为看完后实在是口水生津,太想吃了!叉烧肉、烧鹅、白切鸡、笋、潮汕牛肉、海鲜、早茶…… 每一样都想去尝一尝。书中的一个理念特别赞同:调料不可少,但作用应该是 “引味”,引出食物本身的味道。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苏浙人评粤菜,本是富足的视角审阅富足,客观且温情脉脉

          苏浙人评粤菜,本是富足的视角审阅富足,客观且温情脉脉。值得推荐给想探寻粤菜美食旅行者,或作为餐前的饮食指南,或作为餐后的查询宝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趣,把美食和情感融合了,贪吃变成了一件美好的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粤菜的名录

              非常感谢作者的描述,让我现在就想飞到广东,大快朵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熟物之法,火候尤重。” 刚到广东不久,我对镬气一说就略有耳闻,以为一道菜热气腾腾地端上来,就算镬气十足了,每次上酒楼吃饭,总会选择靠近厨房的位置,后来才发现自己太肤浅了,这不过是其中的要义之一。一道炒菜,除了 “热” 之外,还讲求 “快”,粤菜中有一个说法,叫 “嫩而不生,仅熟即可”,这要求厨师对每一种食材的品性了如指掌,炒制的过程要眼疾手快,一气呵成,绝不能拖泥带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留住食材的鲜味。另一点是 “干”,干不是没有汁,而是有汁而不见汁,有芡而不见芡,引而不发,含而不露,如少女回眸一笑,盈盈眼波,脉脉含情,娇羞无比,令人心醉。最后一点是 “香”,香味是食物无声的吆喝,美好的食物应该像树上刚刚成熟的水果那样,散发出迷人的馨香。厨师们像指挥家一样,娴熟地指挥着火焰,让食客们闻香垂涎,食欲大涨。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