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0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同时拥有上帝视角和个体视角,去感受一个剧变的时代

    所谓 "巨人的陨落",其实就是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整个欧洲大陆带来的政治与社会变迁,导致旧秩序、旧势力的陨落。 这部小说篇幅不小,将近 60 万字。但你别觉得它又是讲历史、讲战争,篇幅又长,就觉得很头大看不下去。恰恰相反,这部小说的妙处就是,它写得一点儿也不枯燥和厚重,它在非常严谨的史实基础,和虚构的小人物命运之间平衡把握得极好。可以这么说,它有网络文学的流畅和轻巧的优点,但又没有网络文学那种动不动写飞了的缺点。所以这本书有一个特别自信的营销话术,叫做读者平均 3 个通宵就会读完它,暗含的意思是,我的剧情引人入胜,你没读完根本舍不得睡。它的作者肯・福莱特,也被贴了个奇特的标签,叫 "通宵小说大师"。 可以想见,这部小说写得很精彩。但我推荐你读一读它不是因为精彩本身,而是因为它能提供一种特殊的体验,这就是:同时拥有上帝视角和个体视角,去感受一个剧变的时代。这就是这部小说我认为最有意思的地方。你能把自己代入小说里的某个角色里去,进而获得一种奇妙体验反差: 一方面,你对一战是清楚的,是有宏观的历史概念的,你知道那是一场多大量级的剧变,带来的影响和伤害会有多么深远;另一方面呢,你又像小说里的小人物们一样,已经在漩涡中心了,但没法完全意识到世界在发生什么,也没法意识到自己将会怎样直接、间接地参与战争、改变欧洲大陆的秩序,同时也被历史所改变。

      6
      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微弱的光

      如权游般复杂,英国线、德国线、美国线、俄国线,每一条历史的矢量汇成时代的奔流,汇聚在威尔士的伯爵府邸中,汇聚在法国北部索姆河阴冷泥泞的战壕里,汇聚在西伯利亚一望无垠的绝望处,汇聚在巴黎伪装成和平的休战中。透过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会看到一个时代无可挽回的落幕和一个新时代在大声啼哭中诞生。落幕,总少不了温情脉脉,那个时代的激情和背叛,有来自矿井和机械厂打工人的思绪,有来自为了和平而奔走的蓬勃身影,有来自邮递员身后母亲掩门而泣的悲鸣!那些仇恨和不解,那些反思和理性,那些近乎迂腐的执拗与坚持伴随着近乎平庸的恶性,烟消云散了!在这个意义上,落幕化作一场诀别,义无反顾!新世界会好吗?“稀里糊涂的,我们的那些小伙子就去了战场,当我们意识到这场战争的旷日持久和无意义时,周遭的一切都已经改变了。终于结束了!我们欢欣鼓舞,无论如何,新世界已经向我们敞开怀抱,但愿我们能放下骄傲和仇恨,但愿前方就是光明!” 阿伯罗温的小比利在坑道里醒来,原来他被周围的黑暗吓昏过去,或许是因为小比利昨晚太兴奋,在他的身后,昏暗的安全灯躺在那,坑道壁上那些陈旧的文字犹如他在教堂里看到的那些壁画一样,泛着微弱的光。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让你轻松了解一战史

        #乐读英文原版书 2021 年 - 第 10 本 巨人的陨落 Ken Follett 的书总是很长, "巨人的陨落"985 页,Audible 音频 30 小时多一点,熟悉他的用词后,听读起原版顺畅许多。我对一战的历史一直是模模糊糊的,听了顾衡老师的课才对一战的起因,为什么要打,怎么打的,战前战后各国的算计有所了解,而 Ken 的 "巨人的陨落" 用英、徳、美、俄五个家族的故事对这段历史做了精彩演绎。跟据 Ken 的后记,他写这个系列的时候,专门请了不少历史学家做顾问,他谈到书中涉及到历史的地方:"我的原则是:要么某一场景真实发生过,或者有可能发生;要么某些话真正说过,或者有可能说。" 有人评价 Ken 的书人物太脸谱化,我倒是觉得读起来象看好莱坞大片一样欢畅淋漓,又能通过当时普通人的起伏生活了解一段历史,岂不快哉!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读经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战以及帝国时代的落幕

            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一战前后欧洲大陆一代人的故事。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用真实的历史和人物作为基本架构,再用虚构的人物去丰富故事的内容和细节,读起来既有历史感又有代入感。    书中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出身高贵极力维护传统和旧有秩序的贵族菲茨;同样出身高贵但绝不守旧又极力避免战争的沃尔特;出生于英国工人阶层从做女仆开始最终依靠智慧和努力跻身政界的艾瑟尔;还有被俄国沙皇迫害从小颠沛流离最终成为推翻沙皇统治的重要角色格雷戈夫。    这些不同的人物,不管是上层的贵族还是底层的贫民,他们的命运都被时代的大势所裹挟,被政治家的一次次选择所决定。当然不同的人物也在命运面前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可以说是时代和个人共同决定了命运的走向。   一战的诡异之处在于无论是政治家还是普通士兵,到最后都不知道他们为谁而战,似乎他们都被恐惧驱使而战。一战是一个历史的分水岭,就像书名所表达的,巨人的陨落,意味着帝国时代的落幕。此战让德意志帝国解体,德国开始进入现代国家;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分裂成几个小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直接被肢解,从此退出巴尔干地区和中东地区;沙皇俄国也在战争和十月革命的双重夹击下悲惨地终结,苏联从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阅读这本书的快感来自于波澜壮阔的真实历史背景以及荡气回肠的精彩的故事叙述。如果觉得一战的背景还不够清晰,可以延伸阅读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 — 一个欧洲人的回忆》。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茨威格在写下这本书之后不久就选择了自杀,目睹了欧洲精神的没落让他不堪重负,彻底绝望。    总之,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阅读它,并感恩我们生活的和平时代,我们只是幸运地生活在这个时代,但是那些苦难的岁月不应该被轻易忘记。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巨人的陨落》填补了我对一战历史的认知空白。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一战的认知基本来自高中课本,残存的印象用几句话就能概括:“一战始于 1914 年,终于 1918 年,其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 - 斐迪南大公遇刺。持续四年,是一场帝国主义争夺利益的世界大战。” 对于这场基本塑造了近代欧洲形态的大战,我们的历史课只给了寥寥几页。比较奇怪的是,影视作品也不太喜欢一战题材,近年来除了斯皮尔伯格的《战马》好像没什么优秀的作品。相反,二战题材则备受青睐,发生在欧洲大陆战场的《敦刻尔克》,发生在太平洋战场的《血战钢锯岭》,发生在英国的《至暗时刻》,更不要提我们耳熟能详的《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兄弟连》了。教育和娱乐的双重忽略,让我对一战所知甚少。阅读《巨人的陨落》很好的弥补了我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作者构思新奇,并没有采用上帝视角,而是通过设计几个虚构人物,以体验的方式 “经历” 了一战中重要的历史事件,让读者也有一种亲历者的感觉。作为 “亲历者” 中的一员,以下几个观感印象深刻,其中有一些是因为以前不知道,现在知晓了,有一些是以前一知半解,现在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巨人的陨落》对我而言不太像一本小说,更像是一本 “科普” 读物,带来的是一种获得新知的愉悦和快感。一次大战是如何爆发的?以前只知道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巴尔干火药桶,从而成为了一次大战的导火索。至于斐迪南大公是谁?为什么他会被刺杀?凶手是谁?他的死亡为什么会引发整个欧洲的火力冲突,对此我就不甚了了了。我们跟随小说中两个人物 —— 沃尔特和罗伯特会对这萨拉热窝事件有一个基本认识。沃尔特和罗伯特两人是表兄弟。沃尔特是德国的军事贵族,一战前的身份是德国驻英国的外交官;罗伯特是奥匈帝国的贵族,战前也是奥匈帝国驻英国的外交官。两个人的亲戚身份,也象征了两个国家的亲密关系。萨拉热窝发生时,两人都在伦敦,罗伯特非常愤怒,因为斐迪南大公正是当时奥匈帝国的皇储,而当时的奥皇已经 84 岁了,皇帝老迈,太子遇刺,换做你是奥匈帝国的外交官,这口气也是咽不下。罗伯特的表哥沃尔特反应相对冷静一些,毕竟不是自己国家的太子,他更关心的是刺杀斐迪南大公的凶手是谁,凶手背后的政治势力又是什么企图,以及此事件对德国的外交政策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案子很快就查清楚了,凶手是一名塞尔维亚青年,武器也来自于塞尔维亚的特情机构,动机也不难理解,当时奥匈帝国想要开疆拓土,将塞尔维亚等几个临近小国并进奥匈帝国,人家塞尔维亚的爱国青年当然非常愤怒,于是趁奥匈帝国太子爷在萨拉热窝巡游的时候给他刺杀了。案子不复杂,但是此案造成的连锁反应则是大多人始料未及的。“奥地利必须对塞尔维亚采取行动” 罗伯特的态度代表了奥匈帝国的立场。奥地利想要惩罚塞尔维亚,惩罚的最高级别当然就是发动入侵战争。当然奥皇自己干这种事情还是有点慌,于是写信寻求自己的老邻居德皇的支持。德国其实跟这事儿没啥直接关系,但是德皇还是选择力挺奥地利,不光因为他们两个是亲戚(实际上当时欧洲大陆的君主多半都沾亲带故,都是生殖力旺盛的维多利亚女王的后代们)更重要的是德国的老对手沙俄选择支持塞尔维亚,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俄国支持塞尔维亚的理由也非常容易理解。包含塞尔维亚在内的整个南斯拉夫地区正是沙俄和欧洲大陆的缓冲带,军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谁向前迈一步,对方都将受到巨大威胁。大国之间拉帮结伙分裂了欧洲,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利益站队逐渐清晰,形成了一次世界大战的对抗势力。至于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历史学家有很多种观点,其中奥匈帝国的衰落,民族主义觉醒都是重要因素。从本书描述的萨拉热窝事件后各国的反应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会爆发,正是因为欧洲大国期待一场战争。” 每个国家都跃跃欲试,挥舞着拳头,急不可待的想要展示自己的武力值,他们都认为自己能赢得战争,从而扩展国家的势力范围。工业革命给欧洲带来了空前的科技进步,人类在 1914 年拥有了以前不可想象的超能力,也许正是这种傲慢的自信将人类带入了一场长达四年的噩梦。西线的堑壕战和东线的革命一提到战争场面,我们立马想到了轰鸣俯冲的飞机,此起彼伏的爆炸,凶恶的坦克矩阵缓慢行进,同时射出一发发致命炮弹,士兵们同仇敌忾,手持武器,在硝烟中奋勇向前。可是这样的场景在一战中是不存在的。飞机在一战中主要用来侦查,而不是轰炸。坦克还没有被大规模应用,一战时士兵用来进攻的武器主要还是大炮,机枪还有臭名卓著的毒气。大部分时间士兵呆在堑壕里。战争双方挖壕,架铁丝网,埋地雷,都非常有一套。攻守力量的不平衡,导致了一战大规模的人员死亡。让我们跟随《巨人的陨落》中另外两个主人公,矿工出身的英国士兵比利和信仰布尔什维克的俄国士兵雷戈里感受一下一战的实际情况。比利参与了英国远征军,和法国一起抗击德国。他参与了 1916 年 7 月到 11 月的索姆河战役。在这场被成为绞肉机的战役中,英军先是发起了密集的炮轰,7 天之内向德国阵地发射了约 150 万发炮弹,呲花都没这么放的,企图炸平德国的战壕,消灭德军的有生力量。炮轰后派步兵冲锋,消灭残余敌军。这种很傻很天真的战略思维和冷兵器时代并无太大差别,先是派弓箭手远距离打击,然后再派骑兵或者步兵冲锋。比利作为一名被趋使普通士兵,见识了这场战役的残酷和荒谬。炮轰结束后,两军阵前的空地上布满了弹坑,比利不知道对面是不是有德国人,军官一声令下,他毫无选择的扑向德军战壕。德国人没有被 7 天连续的炮轰摧毁,他们的只是向后退了一点点,在第二道战壕里静候猎物上门,爬出战壕的英军成了活靶子,他们一排一排的倒下,又一排一排的冲上来。英法联军接近 4 个月的总攻,并没有将德国军队赶出法国,他们用了 79 万鲜活生命,仅仅将战线向前推进了 5-12 公里。整个索姆河战役伤亡 130 万人,是一战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这些耸人听闻的数字背后,我们在比利眼中看到的是弹坑中残破的躯体,堑壕里肮脏的环境,军官们盲目的乐观和无知,士兵的绝望和无奈。格雷戈里的战斗在东线,俄国是当时欧洲最落后也是最穷困的国家,沙皇的统治本就岌岌可危,此时征兵发起战争,无异于饮鸩止渴。格雷戈里就是这样一个被征招而来的士兵,他不想为沙皇拼命,只想在这场战争中活下来。《巨人的陨落》对东方战线着墨不多,更多的是表现沙皇俄国内部的矛盾,以此为背景讲述了苏联崛起的故事。其中两个小故事很有趣。故事一是关于俄国革命的火种。列宁回到俄国搞运动是德国人支持的,德国人不但将流亡在欧洲大陆的列宁和 托洛茨基等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偷运回俄国,同时还提供了大量资金供宣传之用,列宁也不负众望,通过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夺取了政权,随后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条约,割地赔款,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 年德国人通过政治手段成功取得了东方战场的胜利,结束了两线作战。第二个小故事是关于十月革命的,这是我们历史课本的重要知识点。在我的头脑里,十月革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列宁领导工人阶级,武装夺取了政权。实际上,十月革命夺取冬宫(临时政府所在地)更像是一种象征意义,水兵们向空中开炮,不像是为了战斗,更像是在放烟花,布尔什维克的军队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武力反抗,直接占领了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的官员。十月革命并没有太多人牺牲,列宁兵不血刃,就夺取了政权。真正的流血是布尔什维克掌权后的事情了。一战前后的欧洲地图一战几乎塑造了现在欧洲的地缘边界。一战前德国,奥匈帝国几乎占据欧中中部,国土面积辽阔。战后,两个国家都被肢解,德国失去了大量领土,在其东边出现了一个灭国很久的国家 - 波兰。其南部的奥匈帝国则被拆分的更细碎,奥地利匈牙利国名还在,面积大大缩小,罗马尼亚,新出现的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则占据了其退让的部分。波罗的海三国也出现在地图上。欧洲变成了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样子。战争中出力最多的英法疆界变化并不大,法国拿回来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建立了莱茵河非军事区。英国孤悬海外,没有什么领土诉求,极力维护着欧洲大陆的平衡,不在希望再出现一个超级强国,与英国隔海分庭抗礼。一战后英法美主持的巴黎和会签订了诸多条约,其中以对德的《凡尔赛条约》最为著名。这些条约并没有给人类社会带来和平,反而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二十年后,一一引爆。《巨人的陨落》中的巨人说的是欧洲的几个大国,我想这不仅包括了战败的德奥,也包括了虽胜尤败的英法俄,那些曾经赫赫扬名的大帝国,在合力发起了一场世界大战后,耗尽了所有力气,最终从天空中一一划落。读罢让人唏嘘不已。正所谓,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战背景下五路人马五条叙事线:威尔士的矿工少年和他的被伯爵抛弃后成长为女权政治家的女佣姐姐、美国政治权贵家族的青年外交家、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兰伯爵和他的致力于民主女权和改革的妹妹,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战争的发生是各方影响的结果,看大事件是怎样由各路小人物一起推动的,看小人物在大事件下又受到怎样的影响。真实的历史,虛构的小人物故事,却也穿插了真实的历史人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如果说还想象不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场景,或者想更多故事化的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那这本书非常合适,作者从一战发生前到结束后,通过参战的几个主要国家中的人物关系清晰的讲了一战的过程。以前只是知道一战的很多事件但并不连贯,但看了这本书后对一战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让你真实感受一战前后的历史

                    通过英格兰,威尔士,俄国,美国和德国五个家族的故事,重现了 1911 至 1923 年间一战前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作者有非凡的故事组织能力,驾轻就熟地把生活在世界不同地方,不同阶层的五个家族串联起来,让你真实地感受到一战前后世界的转变。令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战争的残酷和无稽,我一边佩服明知一战即将在 5 分钟内结束仍冲锋陷阵的战士的勇敢,一边怀疑他们所作的牺牲的意义。二是一战过后英格兰菲茨赫伯特伯爵家族的没落和威尔士矿工子女比利和艾瑟尔的崛起。如比利在书中的末尾所说菲茨伯爵等贵族 “很勇敢,但他们固执己见,不承认失误。他们在战略上有失误,战术上也有失误,他们的通信系统很差,思想也已经过时。但他们不肯改变自己的想法,直到造成数百万人的死亡。” 读后庆幸残酷的一战过后,一个新的时代已经降临 “无论在军队还是在其他各行各业,一个人要获得提拔,靠的是头脑,而不是出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现象级营销背后的真好书

                      2016 年这部书成为了「现象级」图书,「全球平均三个通宵读完」也成了熊猫君图书营销的封神之作,后来这部书已经补齐到九册,《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永恒的边缘》成为不朽的世纪三部曲。


                      对于国内的读者来说,一战往往没有二战来得熟悉。如果想用轻松点的方式把这段历史补补课,那么这套书就是首选推荐。
                      一本好书可以让你花上几天时间去过另外一段人生,这本书则可以让你结结实实的过上另一个时代的几段不同的人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近距离的观看一个个旺盛生命的生长 —— 威尔士的矿工少年、刚失恋的美国法律系大学生、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兰伯爵、痴情的德国特工,权利、欲望、爱情、勇敢、懦弱、机智和狡猾穿插在真实和虚构的历史人物中,我时常忘记这是一部小说,而像是被福莱特硬生生的拉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中,感受远处大地震动带来的恐惧和兴奋。如果真的给我整整三天,我也许真的能够一口气读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进入小说参与一战

                        一直有个疑问,德国、法国、俄国、英国这些欧洲国家为什么要打一战?为什么一战付出千万人死亡的代价,欧洲人好像也没有吸取太多的教训,十几年后,二战又爆发了。甚至人们认为一战就是上半场,二战就是下半场,一战到底发生了什么?      福斯特就是通过几个人的视角来讲述一战这个重大历史事件。      阅读时会随着几个主人公在时代中的遭遇去看整个一战的来龙去脉,和在大时代中人的悲欢离合。      这样的写法让每个人都有了传奇性,他们有些人甚至深度参与甚至某种程度决定了历史的走向,他们在历史的现场,我好像跟随他们也在历史现场,这种阅读体验非常美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8个主角,4个国家,1场战争,10个年头

                          英国兄妹俩,威尔士姐弟俩,俄国兄弟俩,美国和德国各 1 名年轻外交官,在一战前后各自的故事,有相同也有不同。通过平凡人的视角,揭示了人类自身的不可控所带来的残酷战争。除了战争,本身描述的其实还是爱大于恨。任何时候,生活还得继续。小说的笔触细腻且吸引人,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写出了历史的体感

                            看了历史。通过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把一战中的英、德、美、俄四国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的淋漓尽致。更看见了历史中的人,那些不同阶层的人们是怎么去亲历一段历史的。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我们都身处一段历史之中,事实上。并没有多少去推动一段历史的机会,但我们可以去感受,去把握趋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父、子、孙三代的时代史诗

                              老肯的《巨人的陨落》三部曲分为三册发行,每一册有三本。第一册为《巨人的陨落》,第二册为《世界的凛冬》,第三册为《永恒的边缘》。三部曲的主要人物依次从父辈转到子辈再转到孙辈,作者的描写方式大体一致,整个九本书我认为重点突出的是 “小” 字和 “大” 字。首先 “小” 体现的是小人物。虽然书中出现了诸如丘吉尔、希特勒、罗斯福等这些改变世界格局的大人物,但作者将小说的笔墨更多去刻画类似矿工、女仆、流浪者的小人物。其次 “小” 体现的是小场面。作者不将目光落在宏大的战争场面描写,而更多是借小说人物的视角来描写小规模战争和被俘的战争经历。而 “大” 字首先体现的是宏大的关系网络,里面的人物关系因时代背景和战争经历而尤为复杂。婚姻缔结关系、婚姻破裂关系、离婚再婚偷情等等都使小说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许许多多的小人物结合而成的大时代背景,小人物的思想起伏和生存状态无一不在表现着时代的主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天龙八部》到《巨人的陨落》

                                把肯福莱特和金庸类比尽管不甚恰当,但充满了意趣。虽然欧美并没有武侠,我也不觉得骑士小说和武侠有什么可比性,但这本书的气格和流畅的阅读体验都跟当年看金庸有相似的感觉。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阶级的群像,因为国家和个人的选择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唯一的遗憾是没有法国和意大利的群像。总之很久没有这种看闲书也能看得进入心流状态的感觉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战全景图

                                  一部绝对经典的鸿篇巨制,从多个角度全景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始末。小说描绘的第一个场景是威尔士贵族菲茨伯爵在自己的庄园接待英王乔治五世,引出了大部分主要人物,包括菲茨的妹妹黛末(一位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后来和沃尔特结为伉俪),沃尔特(德国外交官,其父为德皇好友),格斯(美国总统威尔逊助手团队成员),艾瑟尔(菲茨庄园的女管家,与菲茨偷情意外怀孕,被赶出庄园独立生存,后来成为一个卓越的女政治家),比利(艾瑟尔的弟弟,矿工›士兵›工党议员),以及后来出场的俄国两兄弟,格里戈里和列夫。虽然是虚构的人物,却被刻画得个个生动饱满、真实可感,从这些来自参与一战主要国家各个阶层的人物的生活场景的急剧动荡和命运的起伏跌宕之中,不知不觉地被带入那段波澜壮阔而又悲伤残酷的历史之中。全方位了解一战历史的同时,也更加体会到和平的可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历史事件中的大人物与小百姓

                                    交织的故事线,让我们随一个个故事人物公同经历一战这个大事件。有愤怒,有感叹,为相爱的人们相聚而微笑。战争结束,人们的生活还在继续,充满了希望,亦埋藏着变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想了解一战历史知识,又止步于大部头专业书籍,这套历史小说是个很好的入门选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所以世界不是属于我的

                                        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属于我的。


                                        书封上铿锵有力的句子让我激动地期待和这部巨著的相遇,可真正等我读完了一部三册《巨人的陨落》,心里真的是百感杂陈。有评论说,这是一部讲述一群年轻的疯子,理想家,狂想家试图改变世界并差点毁掉世界的故事。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正确的。
                                        这是在一战即将爆发的极端环境的构架下,每个人都在主动或被动地做出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向自己内心的圣地的故事。
                                        这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演绎的曾经,他们明知会不可避免走向死亡,他们仍然把自己的热烈燃烧点亮光芒;这是一幕幕泛黄的历史,丘吉尔曾说: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你就能拥有多远的未来。(The farther backward you can look, the farther forward you are likely to see.)。
                                        你看到了吗?
                                        百年前的历史,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挣扎痛苦,他们的期待无奈,他们的爱情仇恨,他们的狭隘和大度,他们的过去和未来;这是一场场永不落幕的场景,从威尔士的矿井到英国王宫,从美国华盛顿到德国间谍组织,从加迪夫到沙皇时代的安德烈王子…… 作者信笔一挥瞬间宕开一笔,把你从一种情绪里浸入另一种环境中,情绪的余韵还在,针对的事件和主角已然不同。
                                        比利的出场给人的感觉就是像就带着深刻不可缓解的命运矛盾感。
                                        我既相信他能做到自己想做到的事情,又深深地怀疑他的未来会不会被权势掌握者坑杀,抹掉。上到国王议会勋爵,下至将军排长工头,种种凛然森森的制度压在他们头顶;而他在不见天日的矿井井底,挣扎着生存,他以父亲为榜样,始终不忘记自己肩上的责任、应有的权利和心中的良知,终于活出自己精彩,在经历了重重磨难,几近绝望之后。
                                        一开始,从第一眼开始,一见到艾瑟尔这个姑娘,我就感觉到了一片阴影笼罩了过来,好像看着她一步步走进猎人设下的的圈套而不自知。看着她聪明地处理各种关系,看着她自如地做着女管家,看着她灵活聪慧的生活是一种享受。
                                        相信我,上帝最喜欢的就是咬一口完美的苹果。
                                        菲次是她的劫难,也是她的涅槃。女人的坚韧和软弱总是如影随形。
                                        看着她一步步对菲次迷恋,沉迷,终于警觉还是放不下…… 劫难之处在于,一如你所设想,她终于成为了他的猎物,最终被吞噬,被玩弄,被抛弃,被流浪,可悲的是这一切是她自愿的。涅槃是因为,艾瑟尔本就有自己的坚持和想法,菲次的薄情寡义反而让艾瑟尔看清了更多的东西,懂了自己艰难生存的目的和要去抗争的对象。
                                        就算如此,在比利一家,特别是艾瑟尔面前,菲次决不能奢望原谅。
                                        这本书里还有好多有性格的人,掩卷也遮掩不住他们的特色。
                                        沃尔特,一个不只是会执行命令,有自己的想法愿意为爱情牺牲事业的德国外交官;茉黛,一个生长于英国勋爵之家却致力于女性政治经济平等权的好像永远生机勃勃的女子;格斯,一个在战争和外交斡旋中成长了许多,终于懂得爱和谅解的美国年轻人;列夫,一个残酷黑暗到令人不忍的地步,虽然他有能迷倒女人的魅力微笑;格雷戈里,一个温柔的哥哥,一个软弱的爱人,一个改变国家的革命家……
                                        故事有结局,历史却没有。艾瑟尔终于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也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
                                        可是接下来呢,1919 年一战终于结束,可是啊,不到 20 年,二战又会开始,这就是读历史类小说的憋屈感吧,我知道真相,我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可是我什么也不能改变,只能看着这些人用尽全力挣扎,针锋相对战争,万般无奈放弃,无可奈何妥协,雄心勃勃再来。
                                        1919 年,沃尔特和茉黛的爱情历经磨难终于修成正果,在战后千疮百孔的德国他们艰难有爱的活着;艾瑟尔的孩子,劳埃德机灵活泼;比利的孩子们刚刚七八岁;列夫的黛西很聪敏。
                                        可是他们还是会在战争里生活,1939 年,希特勒,波兰,二战。
                                        结束了吗?不,只有二十年的中场休息。
                                        我们看到了,料到了,可谁也改变不了。
                                        这是一本让人读了还想读,读完了还想要续集的书。 笔下有乾坤,神游不觉累。
                                        我知道我什么都改变不了,但是我更想知道这世界究竟发生过什么?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
                                        《历史的教训》第十一章里,杜兰特说:“在过去有历史记录的 3421 年中,只有 268 年没有发生过战争。” 我们得承认,战争现在是竞争和人类物种自然选择的最终形式。
                                        我觉得这段话是《巨人的陨落》最好的脚注:
                                        “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战争是贵族之间的竞争,与人民无关。
                                        但是到了二十世纪,随着信息、交通、武器和宣传方式的进步,战争已经成为人民战争,平民也像战士一样被卷入其中,为了赢得胜利,需要大规模地毁坏财产与生命。
                                        现在的一场战争能把用几个世纪建设的城市、创造的艺术、逐渐形成的文明习惯化为乌有。
                                        在今天的战争中,唯一可以稍感自慰的,就是战争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的进步,那些致命的发明,假如没有在普遍的贫困与野蛮中被遗忘,也许会有助于人类在未来的和平时期,推动物质进步。”
                                        近乎残酷的冷静剖析,杜兰特做到了极致,而把这段话放在结尾而不是开始,是因为相比较于充满箴言的历史教训,我更喜欢自己在故事中去发掘未知,感受人性。
                                        巨人的陨落,不到三通宵读完,我在等待续集,希望能看到人性闪光,世界崛起。
                                        虽然已知道结局,还是忍不住期待。
                                        ----via 断断 2016 年阅读后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巨人陨落之后

                                          蒸汽机的应用带来了人类生产力的前所未有发展,工业革命产生的巨额财富支撑起日不落帝国。英王乔治五世加冕让帝国一片欢腾,海晏河清的政局和欣欣向荣的国运犹如巨人的守护。大英帝国坚不可摧。1911 年夏天,一切都遵循着英国贵族的预想有条不紊的朝着既定方向发展。肯・福莱特《巨人的陨落》拉开了他的大幕。


                                          肯・福莱特是享誉世界的大师级通俗小说作家,擅长惊悚小说和历史小说,1989 年出版的《圣殿春秋》至今长盛不衰。而我们将要看到的《巨人的陨落》是其全新历史小说《世纪三部曲》中的开篇之作。《Winter of the World》(凛冬世界),《Edge of Eternity》(永恒边缘)英文版也已全部付梓。2012 年《巨人的陨落》甫一出版就占据各大书店畅销榜,4 年后我们终于迎来中文版。
                                          《巨人的陨落》横跨亚欧大陆,横跨大西洋和太平洋,把英国、美国、德国、俄国的五个家族的在一战前后,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中的悲欢离合,硝烟、情欲、亲情、革命、热血、家庭、阴谋…… 次第呈现在大家面前,让人眼花缭乱。虽然是通俗文学,但是紧扣爱情、战争、家族、成长这些文学的母题,流畅而跌宕的叙事让人大呼过瘾,极其考究的历史细节和虚构的情节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作者的历史的考证极为苛刻,让小说在严谨的历史事实中推进使人虚实难辨,颇有 “通俗小说之王望” 大仲马的遗风。
                                          无怪乎读者、书迷和媒体交口称赞,自觉不自觉地把《巨人的陨落》小说同查尔斯・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与马里奥・普佐联系起来。
                                          小说人物群像中的贵族菲茨家的英国上流社会生活同煤矿产业工人社区的生活的对比,仿佛从狄更斯双城记中汲取了灵感;而沃尔特与茉黛的爱情,德军在东西两线同英法联军以及沙皇军队的残酷战事又让人回味起战争与和平中的相关情节;格雷戈里的弟弟列夫在美国的生活,不禁要让人联想起《教父》当中的种种。
                                          肯・福莱特将作品名字定为《巨人的陨落》,其实又是站在文学巨人肩上,从伟大作品之上源源不断地输送素材与灵感,让小说更加饱满、充实,不敢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也形成一股吸引人一口读完的叙事风暴,读之酣畅淋漓,回味无穷。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02 周年,明年是俄国十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 100 周年。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开启现代社会的大转型,和平、稳定、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战争这个永恒的主题在世界各地还在不断上演。枪炮声并未在 100 年后的本世纪消逝。而我想,《世纪三部曲》一定是以反战,呼吁和平为贯穿始终的主题的。
                                          《巨人的陨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世纪前的残酷杀戮,一个个年轻的生命为了未知的目的走向屠场,无谓的牺牲宝贵的生命。以至于肯・福莱特借作品发出怒吼:人类数以百万地屠杀自己的同类,使大地上的美景变成布满弹坑和铁丝网的废墟,这种动物世间绝无仅有。
                                          惨烈而令人焦头烂额的一战让各方历进煎熬。时任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议会发表议和演说时讲到:“任何一个人或一些人,放纵这场冲突,或者是在没有充足理由的情况下肆意延长这场可怕的冲突,那么他灵魂所担负的罪孽就连大洋之水都无法洗清”。我们仿佛看到悲悯和良知的复苏,政治家开始审视自身和国家的灵魂。
                                          但是,劳合・乔治接着讲到:“任何一个人或一些人,如果出于疲惫和绝望,而不是崇高目标,放弃我们因理想而投身的事业,而且这项事业已经接近完成,那将会是任何一位政治家所能犯下的损失最为惨重的怯懦之罪”。这是一种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置人于死地的口吻。一战结束,文明的欧洲遭受巨大劫难,和平之花并没有破土而出,法国德国的世仇没有半点消解,英国又和德国结下仇怨,苛刻的条件让德意志几近崩溃。短暂的和平即将在 1937 年再次被战火吞噬。
                                          巨人的陨落,陨落的是什么?
                                          陨落的是用仁义道德粉饰的皇家尊严与权威;陨落的是文明之光下的阴影喷涌而出把这世界变成修罗场;陨落的是人们心向往之的美好生活与和平;陨落的是旧秩序,德意志第一帝国和奥匈帝国;陨落的是逆潮流而动而不合时宜的贵族风度。
                                          肯・福莱特对人物的描写不仅来源于寥寥数笔从衣着等客观方面精妙的描写,还在于它能够聊聊几个字,就妙笔生花的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内在特点,让人印象深刻得到记住他的主人公。
                                          “凭借完美无瑕的礼仪姿态,他们会带领世界走向毁灭。” 小说主人公来掌管着威尔士和约克郡大片土地的英格兰贵族 —— 菲茨赫伯特的傲慢与无能是否跃然纸上。
                                          “他愿意为德国的利益而死 —— 但没有心爱的女人,他也不愿意活着。” 德国贵族,青年外交官与军人,沃尔特的敢爱敢恨的特点呼之欲出。
                                          “从长远来看,放纵底层是残酷的” 菲茨趾高气扬的妻子、俄国公主 —— 碧公主,漠视底层人民,蛇蝎心肠的对世俗的鄙视和恶意是不是惟妙惟肖。
                                          而旧世界被炸烂和打碎之后,巨人陨落势必有新的力量崛起。
                                          女权。妇女在战争中的作用,一战前妇女无论是在社会生活中抑或是战争中都只从事一些生产被服、照顾伤员等一些辅助性的劳动。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她们肩负起生产重型机械和社会主要生产活动的重任,并且用事实证明了她们完全能够胜任昔日被认为是男人才能从事的工作。艾瑟尔参加下议院选举更把女权推向了参与政治,决定国家命运这种昔日被认为不可能由女性参与的政治活动中来。小说主人公,本是主仆的女勋爵茉黛和来自旷工家庭的女管家艾瑟尔,殊途同归,双姝有分歧亦有合作,最终都成为了为妇女权益而呐喊的旗手和斗士。彰显了肯・福莱特追求男女平等的理念。
                                          民众的觉醒、民主思想的深入人心和贵族阶层、等级制度的土崩瓦解。迂腐、高傲、无知、官僚味浓厚的贵族军官带领年轻的平民阶级士兵走向死亡,许多人甚至都还来不及开枪,就在密集队形的冲锋中死与机枪倾泻出的弹雨下。马恩河,凡尔登就像无妄之灾的笼罩在参战双方或者说多方军队的头上,每天推进几十米的焦灼战局给前线官兵带来的不是和平的期盼,而是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绝望。而比利采取灵活战术保全了自己的威尔士家乡排,格里高利也毫不犹豫的带领手下的士兵远离自杀式的冲锋。群众的智慧和贵族的愚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肯・福莱特对民众的智慧、勇敢、团结和觉醒是充满敬佩的褒扬的。
                                          世界秩序的崩溃与重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整个欧洲的仿佛都沉浸在政治联姻所带来的一团和气当中,欧洲各国的统治者们都沾亲带故,然而巴尔干半岛一个微小的火星却点燃了整个大陆的积蓄压抑的能量,旧的秩序在数百万生命逝去中被炸得粉碎。德皇退位、俄国十月革命沙皇统治终结、奥匈帝国被分割从地图上消失。旧有的君权一次被从欧洲大陆上扫除,属于民众的未来正在如星火燃烧,但是未来到底是怎样呢。
                                          民众的声音在这里:英国军队在一战中由 “学校郊游都管理不好的上层阶级军官的指挥下战斗”,然而 “战争是由我们这样的人,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打赢的,他们没有受过教育,但并不愚蠢”。
                                          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来自威尔士的,前文提到过的艾瑟尔的弟弟,勇敢、坚韧、充满智慧的 —— 比利。因为揭发英国军队在俄罗斯参与颠覆苏维埃的军事行动而被逮捕。出狱后他与自己选区的贵族,也是战争中他的上司的菲茨赫伯特伯爵进行选举演讲。
                                          比利越过前排望着矿工群体 —— 这些强壮、勇敢的人们生来一无所有,靠自己的力量求生,养活家人。“工人兄弟们,” 他说,“我们才是未来!”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