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3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解抑郁,了解抑郁

    抑郁存在于每个人,读来使人可以深思自己的种种过往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已学会了在状态最差时想象好的感受,而这用昂贵的代价换来的技能,像正午的日光,穿透恶魔般的黑暗。” 读完最后一句的时候,正是一个下雨天的午后,我也在等待着阳光的到来。持续的雨,伴着这本有些压抑的书,有些喘不过气。初衷就是想彻底了解一下关于 “抑郁”,也确定一下自己在长期疾病不能痊愈的状态下,有没有抑郁的症状。一本非常用心的纪实作品,200 多页的注释和参考文献、附录。作者本身就是抑郁症患者,有着最深的共情,为了更多人能走出抑郁写这本书,全书 13 章,先从最基本的概念抑郁和崩溃谈起,再到治疗和替代冶疗方法,然后从经济政策历史人群等社会文化、观念变迁讨论抑郁,运用大量的案例,读的过程不轻松,现在很多人有抑郁的潜在因素,处在崩溃边缘的人亦大有人在,同时作者详述了 “成瘾” 和 “自杀” 这两个与抑郁相关的问题,以及它们与抑郁的相互影响。最后从演化、希望、到后来,作者讨论了抑郁的进化心理原因,也展望了抑郁症研究的前景和未来的发展,鼓励患者勇敢地走出抑郁,乐观地对待疾病。值得一读,读完之后至少我不会向这个方向发展,了解抑郁真相,勇敢克服它。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这本书仿佛经历一场悲伤脱敏

        不是所有人都被临床诊断抑郁,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无力的方面。用悲伤来习惯悲伤,以见证更多的无力来麻痹自己的无力。就像书中的一个例子,医生告诉小孩,把脑袋的疼痛放在一个角落,用其他部分做事情。读完能以更丰富的视角看待情绪、对于世事的无奈,它们也有积极作用。从本书获得若干新知:①抗抑郁药从服用一周后开始起效,两周到六周后神经递质恢复正常,而完全发挥作用需要六个月;②治疗抑郁症最有效、特异性最小的办法不是吃药,而是电痉挛疗法;③罹患抑郁症的女性是男性的两倍,但男性的自杀率是女性的四倍,并且男性更容易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而隐瞒自己的抑郁倾向;④抑郁症对儿童而言存在马太效应,因为抑郁会阻碍社交能力的发展,反过来又造成抑郁症恶化;⑤在 4000 名男性样本中,20% 的同性恋和 3.5% 的异性恋都曾经企图自杀;⑥由于统计数据混乱,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是普通人的 25 至 500 倍;⑦历史上对抑郁症的观念构成一条回路:大脑疾病(古希腊)灵魂原罪(中世纪)贵族病(十七世纪)自我放纵(新教)大脑疾病(现代);⑧保护公民免于死亡,还是允许公民有不治疗的自由,是美国法律争论的焦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痛苦,需要被转化而非被遗忘,需要被反对而非被抹去

          这是一本很详细,涉及到非常多细节的大部分。作者不是一个专业的抑郁症治疗师,但从他细腻的文学笔触上,更容易为我们剥开抑郁的细节,不同的人群,以及他们的挣扎。最早在 2000 年初,这本书的初稿,也就是前 12 章,就已经完成了。但是经过了很多年,有很多之前的药物,被很多新出现的药物所替代,因此,作者做了比较细致的更新。抑郁本身,是生也是死,你无法从任何事物中获得愉悦,这是重度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抑郁症的来源以及现象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抑郁症发生的背景。另外,这个症状本身,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渊源,从古希腊时期,就有各种针对抑郁症的表现和治疗方法,包括体液治疗法等。抑郁症本身是一种化学反应,患者本身有时无能为力。想要帮助他们,或者在某个时间段的自己,我们需要静静的陪伴和关注,我们不需要疯狂地试图做些什么,只是无条件地接受或者关注他们,或自己。痛苦,需要被转化而非被遗忘,需要被反对而非被抹去。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本书进行一下结构梳理,并发表一下感性认识

            本书共十三章第一、二章 “抑郁” 和 “崩溃” 对抑郁这一问题进行一个基本的概述,着重写了抑郁症患者的内心感受,此外也包括对抑郁原因、治疗的简单讨论。第三、四章 “治疗” 和 “替代疗法” 着重讨论抑郁症的治疗。首先,作者重点写了药物治疗和谈话治疗两种主要疗法,并强调两种疗法应当搭配使用。其次,作者列举了一些辅助的疗法,包括团体治疗、电痉挛治疗、自我治疗,以及一些 “土方法”。第五、八、九、十章这几章讨论了和抑郁相关的社会文化、观念变迁、经济、政策问题第六、七章 “成瘾” 和 “自杀” 讨论了和抑郁相关的两大问题,以及它们与抑郁相互影响的关系第十一章 “演化”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讨论了抑郁的成因和抑郁对于人类的意义第十二、十三章 “希望” 和 “后来” 展望了抑郁症研究和治疗的未来前景,并鼓励抑郁症患者与疾病作斗争、乐观看待未来作者在前言提出,本书的写作目的有二:共情和秩序,我认为本书达到了这两个目标。作者作为抑郁症患者,可以更好地深入到其他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中,并且用形象细腻的语言去描绘他们和自己的内心感受,这也是这本书相比于抑郁症的理论著作最有优势的地方,它让读者可以更理解抑郁症患者,而不是简单地去同情他们或认为他们 “矫情”。除此之外,作者对于抑郁症的叙述也非常全面,不局限于疾病研究,而是将抑郁症与人的人格结合起来去讲述抑郁的故事。同时,作者在医学、社会政策、历史的内容的写作上,也表现出了非常专业的水准,可以让人从更广阔的横纵视角来理解抑郁症,同时也让读者反思自己对于抑郁症的旧有看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抑郁症,我们的一切相关困惑,作者都有深思熟虑的回答和温情款款的启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正午之魔

                一部关于抑郁的大部头,其中有很多感同身受,我也在其中留下了很多当时的所思所想。有时候,看见别人同样如此,对自己也是一种治愈。抑郁,它就是这么一种 “正午之魔”,哪怕外面晴空万里,此刻内心也可能掉入冰窟般寒冷。       虽然有时候看到一些抑郁的感受,自己会觉得很难受,不舒服,会引发很多坏情绪。可就是在书中,一次次感知自己的不适,在释放中之后,自己的心情反而变得好些了。情绪是需要疏解的,任何人都不能例外。        也许这本书帮助不了你彻底战胜抑郁,但它会告诉你,大多数人的抑郁是怎么样的,你不是孤单一个人。同时,你也要反复告诉自己,不要做任何伤害自己身体的事,我知道,那很难捱,但请你不要自残,不要去死。活着,就那样活着吧,你会挺过去的。       现在的生活是很糟糕,但请你相信,你会翻过去的。我从书中得到了慰藉,还有一点活下去的力量,也请你相信,我们最终都能与抑郁共存,不是非死不可的,但很多治愈只能翻开书中获得,与你共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抑郁症患者可能没有精力读完

                  书中列举大量案例,更像是一本综述。不可否认,书中有很多精彩的硬核内容,尤其是对抑郁症症状的描述,可谓是惟妙惟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不推荐阅读

                    这本书有点变态,前面内容很不错,每章开头内容硬核,然后是故事。后半部分稀松,在后面 200 页是文献。抑郁者不需要阅读这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自称 “抑郁专家”,我想这可真是名副其实,书里对各类文献、研究成果及新闻的大量引用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作者本人就是抑郁症患者,因此全书不但给人 “科学、认真” 的观感,更让人有一种 “我被理解了、我不孤单” 的感受。虽然书的初次出版时间为 2001 年,和现在的研究成果以及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也许存在出入,但不影响其全面性。全书从多个角度剖析了 “抑郁” 这个话题,从发作感受 到治疗方法 到抑郁人群 到抑郁的历史和演化 以及整个社会对抑郁的态度,几乎无所不谈,给了我一些看待抑郁的不同角度,比如贫困人群的抑郁更难被发现或者接纳、人们谈之色变的电击疗法也许是某些抑郁症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抑郁也许是生物为了避免没必要的争斗的产生演化结果等。令人难过的是,作者并没有得出结论 “怎样能让抑郁症痊愈”,这是今天医学上依旧不能解决的问题。治疗抑郁就像一个黑箱,人们不知道到底是哪个环节哪些药物哪种行动缓解了抑郁,甚至抑郁带来的心理生理问题都还存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而侥幸逃离深渊的人也总会保留着一丝担忧,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正午之魔又会回到这里夺走一切。一旦被浸染,就要做好和抑郁一辈子共存的准备,听起实在无奈,但作者也奋力在其中找寻着抑郁的优点。正如作者在 “希望” 一章中写到的:“我恨那些感受,但我知道是它们促使我更深刻地看待生命,去找到并紧握住活着的理由。”—— 每一个从黑暗里走到阳光下的人,必然会更珍惜这一分光明与温暖。最后我想简述一下一下书里很短的一个小故事:作者写书过程中遇到了一对夫妻,两人分别单独找到了作者并倾诉了自己的抑郁,但最后都要求作者不要告诉自己的配偶,两个人都说:“他 / 她没办法理解我的感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其实我看这本书是想知道为什么我生完孩子会特别想自杀,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然而过了那段时间就没有想法了。即使明白是激素影响也没有让我感觉好很多,毕竟后面还有更年期,又是一个激素激烈波动的时期。在看这本书前我不明白,最终人都会死的,为什么一定要去救想自杀的人,救回来还会反复自杀。我初中的时候身边就有自杀的人,有用勺子反复割脉的女孩,还有因为模拟考觉得自己成绩不理想而去跳楼的,人是救回来了,我不知道后面是不是还会继续自杀。在高中暑假时,我看着一个姑娘从对面高层跳下去,因为她外婆被查出来乳腺癌,她觉得自己未来也会得,也会经历那番恐惧,不如及早结果自己。我妈和我一起看的,她做了好几天噩梦,害怕我也会想不开模仿,毕竟那个时候正是所谓压力很大的时期。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其实人生任何时候都会有想死的时候,以前我是不理解自杀的,觉得最后都会死啊,为什么提前退出呢。后来我经历了产后抑郁,我没有去医院,选择了自救,我看了好些心理学方面的书,还听了武志红的心理课。其实那个时候我只是找到了个抓手,事后来说,找到抓手更重要,做什么其实不是那么重要。挺过那个时期就再也没有轻生想法了,所以我对抑郁症比较关注,毕竟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又会像黑山老妖一样找过来。当对生活失去掌控感就会有抑郁症,其实有了这个病症并不是完全不好的,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能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路,而不是模仿别人的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让正午的阳光,穿透心魔

                          装帧也有些意思,拨开外层的清冷,内里还是阳光的正黄 "抑郁是爱的瑕疵,我们是会爱的生物,也就一定会因丧失而绝望,抑郁正是这种绝望的机制" 谁都不会永远有趣,热烈或沉默都是取悦自己的情绪 "治疗抑郁的最好方法是什么,我总会说,要去谈论它,不是要为之激动到歇斯底里的程度,而就是清楚地讲出自己的感受" 而这点,恰恰最不易,我常跟别人说,还好你可以表达,说明病的不重,常常正是那些无法表达的情绪,最刺人心敏感不是对别人,不是怀疑自己,敏感是对自己的爱,认真细致地感受自己的情绪偏差,及时发现,然后修正那么,去拥抱人生的炙热与坦荡吧!世界永远不会荒芜!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