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3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太平天国不是被曾国藩打败的

    太平天国自己的内部组织形式,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以及组织理念都不具有可持续性,只能是当时畸形社会短暂的一个现象,就像流行歌曲一样,最终会归于平谈。天平天国没有外部清朝的军事压力,没有曾国藩的力挽狂澜,自己也会压垮自己。从天京事变就可以看出,内讧的问题就是他自己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最终以一种荒唐的方式结束,给了清朝平叛的机会,这是必然,所以,太平天国被自己打败了,是被时间打败了。打下来和守得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搞破坏和搞建设是两种思路,短期爆发和长治久安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形式。洪秀全的顶层设计不够严谨,只是迎合了当时畸形社会底层人民的基本温饱需求,腐朽清朝提供不了的,洪秀全杨秀清等自己实现了。但时间一长,弊端就凸现出来了,就像天朝田亩制度一样,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终归是理想型的失败案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英语老师说历史

      清王朝虽然垂垂老矣大厦将倾,但那一股股推倒它的力量却着实充满了让人惊讶不已的偶然。袁世凯如是,洪秀全亦如是。这哥俩一个一度占据清朝半壁江山并与之分庭抗礼,另一个北洋重臣,洋务领袖,亲手将清王朝推上了历史的绞刑架。在满清看来,这两个都是罪该万死的叛逆。只是除了这点之外,这两位仁兄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共同点 —— 他们都是科举的淘汰品。袁世凯应试不第之后一怒之下将有所子曰诗云全部烧毁了,然后立志大丈夫当疆场扬名,从此开始了他毁誉参半辉辉煌煌的一生。洪秀全相对袁老兄而言就差多了,他一直到第四次落地之后才突然醒悟 “原来自己居然是耶稣的弟弟”,由此开始直到占据南京盘踞半壁中国。不止一次的听过一些人感叹,若是当年那些阅卷的官吏能笔下超生,将这两人都划入 “体制内”,清朝或许未必会多两个贤臣,但绝对少了两个大患。不过,按照主流的历史观而言,他们不过是历史必然中的两个偶然的小人物罢了,没有他们依然会有别的人出来。我倒是不想说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只是在这两人身上这种观点倒不失为一个很不错的解释。因为,路太窄了。中国的读书人一直以来最大的梦想就是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种人生美好且充满诱惑,但无奈以中国之地域和人口,实在有太多的人在盯着这条路了,多少田舍郎在削尖脑袋争夺每年那几个屈指可数的名额!这使得科举其实变成了一个极小概率事件,而其可怕之处却还不在于几率的渺茫,而是在于这条路是无法回头的。读书人,除了科举之外极少有其他出人头地的途径。这使得一大批知识精英被埋没了,他们中一些人会选择终身应试,落得如范进一般下场。而另外一小部分人则会产生一种逆反的心理。一旦他们产生了诸如 “彼可取而代之” 的念头那么他们的可怕是传统农民起义领袖所万难比拟的。袁世凯是力主废除科举并最终促成此事的。这么做当然是为了兴西学,但谁又能保证这里面没有带着一种复仇的快感。洪秀全没有废科举,只是他从之前的被人挑选变成了现在自己去选人,这之中畸形的报复显而易见。他们都用自己的手段成功的羞辱了那个曾让他们感到羞辱的制度。都说官逼民反,其实一般的苛捐杂税是不会使老百姓造反的。中国人尤其善于忍耐,只要日子过得下去,他们的忍耐力是超乎想象的。而一旦当他们无路可走,那么反弹的力量也同样超乎想象。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见证了西方炮舰的实力之后,曾国藩认为,太平军不过是眼前之敌,洋人才是大清未来真正的强敌。因此,为了防患于未然,并加快镇压太平天国的速度,曾国藩在攻克安庆之后,就在安庆建立了安庆内军械所,集中当时大清的优秀技术人员仿造西方枪炮和舰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写的很一般。

          看了 2 章。看不下去了,越写越轻挑,越写越口水,有些地方可以一带而过,不需要什么只言片语的都详详细细的写出来。会感觉很拖沓。看这类口水书,就看一个精彩,就跟看特效电影一样。就冲精彩去的。结果娓娓道道,絮絮叨叨的变成流水账文章一样。越看越乏味。就看不下去了。或许再版的时候可以改进一些。如果这个书做一个精简版,可能就觉得还能看,至少可以看,也能让像了解历史的人,就跟看小说一样,大概的先浏览一遍。还是缺精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大想法就是,清朝这座要倒塌的大厦,是曾国潘全面的在补救,太平天国只是清朝未期腐朽统治下起义的其中一支大的捻军,毁掉清朝的是清朝自己,毁掉太平天国的是与整个华夏文明做斗争的自己,曾国潘不光补救了清廷,还救了整个华夏,也为这个国家进入新工业时代新文明做足了准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入门通俗读本

              这本书,整体给人的感觉是作者描述了一群脑子不是很正常的信了本土化洋教的农民在历史上基于一些偶然的因素偶然很偶然掀起了时代巨浪然后很必然地被扑灭,最终给曾国藩做了嫁衣的故事。似乎一切还是那么脸谱化,魔怔人洪秀全从头魔怔到尾,曾国藩俨然传统士大夫的典范。虽然不拘泥于官方历史叙述的阶级史观,但但凡带入阶级史观,反而觉得作者是站在传统满族地主阶级立场进行叙述。历史的复杂性有时候挺忌讳脸谱化、主线化的叙述方式,这会让人不禁反问 “这就完了?” “这就是导致了数千万人死亡的太平天国运动?人怎么就死了那么多?” “这就是基督教继景教和利玛窦之后的第三次宗教本土化运动?” “太平天国到底是怎么与天地会以及捻军合流的?” 我想要的一些探讨和答案似乎并没有在这本书中获得答案,当然这也许是太平天国运动本身在史料上的一边倒。我想这其中至少包括了这些因素:一是清朝官方历史记录对于太平天国的极尽抹黑,二是基督教传教史对于太平天国运动这一东方异端的讳莫如深,三是中国当代主流阶级史观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四是太平天国运动从更大历史视野下的与清朝、欧洲在东亚的殖民、中国的近代自我启蒙等因素互动的复杂性。但总归作为一本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始末的介绍性读物,它还是合格的。可以搭配曾国藩传记类书籍一起食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一本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入门普及读物,主线脉络清晰,虽然因此失了一些细节,瑕不掩瑜,通俗好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一看

                  小时候,看过太平天国。这次算是重温吧。意犹未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写得很通俗易懂,也补全了一些稀碎的知识,适合茶余饭后的同学读读来图个乐呵。也不知道前面那个书评的兄台吐槽个啥?对太平天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一看。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