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5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快乐教育

    “羊道” 三部曲讲的是李娟寄居在一个哈萨克家庭中,这家人是扎克拜妈妈和第四个孩子 20 岁的儿子斯马胡力和妹妹卡西三人,从春天到夏末的转场游牧,用逐个片段记述哈萨克牧民的日常的劳作和生活各种习俗,作者通过形象的强镜头感的描述,克制的文字,现代汉族人的眼光,通过别人的生活和我们自己对照。全世界应该只有汉文化圈对孩子学习内卷并充满焦虑,而游牧民族真心崇尚孩子的自然成长,书中讲个实例,哈萨克人会为每一队迁徙路过家门口的驼队供给热奶茶,一次路上 2 个加起来才 10 岁的孩子,大的孩子拿着暖瓶小的拿着餐包,走了近千米给他们送来奶茶,大孩子小心地把暖瓶放在地上,还晃了晃,看是否平稳,可当她去接妹妹拿的餐包时,还是把暖瓶碰倒,导致暖瓶炸碎,孩子懂事的把暖瓶外壳捡起来带回家,过了半小时孩子,已经怀孕的妈妈自己送来奶茶,说幸好家里有 2 只暖瓶,而两个孩子脸上并没有愧疚的样子,妈妈并不会责备孩子,对比汉族家长对物件损坏的抱怨,李娟感慨不已。牧民家孩子从小(6 岁)就参加劳动,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牧民每个人都在辛勤劳作,但家长对孩子从来没有训斥和责备,每个人都在顽强的生活,说话都是在分享快乐而不是抱怨,哈萨克人的谚语:财产的一半应该属于客人,意思是招待客人得尽心尽力,如果有客人上门,即使主人不在家,客人也可以自由取用主人家的食物,使用主人家的炉灶(因此牧人的毡房不上锁)。在这样群体互助的社会状态,自然没有内卷的动力,当然游牧民族都是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与人为善的互助和讲诚信也是自我生存的需要(否则将孤立无援)。李娟从小和老外婆和外婆在四川生活,有个物质贫乏但自由自在童年,可少年跟随母亲各处漂泊,没有户口在学校被霸凌,外婆和母亲婚姻的不如意,也让她留下不小的阴影,和哈萨克牧民的生活虽然环境艰苦,但心理终于可以放松,每次去市镇采买返回时,离家很远就开始和扎克拜妈妈 “妈妈”“李娟” 相互大声呼唤,这才是孩子回家的样子呀。

      1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世界最后一个放牧生活的民族

      看了 “我的阿勒泰 To the Wonder”, 就停不下来对那片土地的遐想。看了原著。又打开了冬牧场和这部夏牧场。最喜欢的就是关上灯,听贾行家老师的 Avatar 的声音,躺在床上。听。一边听一边用无限的想象力脑补出黑夜,星空,毡房,羊群和骑马放羊的孩子们。想象着他们在寒风中喝着李娟为他们准备的奶茶吃着囊的样子。有的时候听得上了瘾,不想停下来想象。只想更放纵的想象。多可怜呀!只有想象的能耐了。我知道旅行去看看是可以的。哪怕让我经历一次迁徙,都会要了我的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记录牧羊生活,感受草原壮美

        清新流畅地展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羊背上的时光哲学🍑

          羊背上的时光哲学李娟在《羊道深山夏牧场》中,用最朴素的笔触勾勒出哈萨克牧民的转场生活。羊道不仅是牲畜踩出的土路,更是一条连接天地的生命轨迹。在这条蜿蜒的山路上,人与羊共同丈量着四季轮回,用脚步书写着最原始的生存智慧。牧人日复一日地跟随羊群迁徙,看似单调的重复中却蕴含着惊人的生命力。他们懂得尊重自然的节奏,在严酷环境中保持着从容不迫的生存姿态。这种与自然和解的生存哲学,恰是现代人最缺乏的生活智慧。当都市人困在钢筋水泥的牢笼里焦虑不安时,深山牧场上的人们正享受着最纯粹的时光。他们教会我们:生活不在别处,就在脚下这条羊道上;幸福不是追逐的目标,而是与万物共处的当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找回读冬牧场的感觉了!喜欢!可惜没有李娟拍的照片,还想见见这些人。太鲜活了他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忍受着,坚持着,生活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正理解了什么是逐水草而居

                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充满善意的体恤,让李娟的文字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滋润内心,如夏牧场温暖入怀的阳光,又如绿得耀眼的草原。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显然是孤独和艰辛的,但这就是牧民们的生活,与其说是习惯,不如说是顺应,他们是自然的一部分,在与自然有节律的互动中,生活得以继续,生命得以延续,他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彻头彻尾的,深入骨髓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种治愈之旅,充分感受作者笔下大自然的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羁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后一站,吾赛

                    总之,在第三天我们来到了深山夏牧场吾塞 —— 羊群北上的最后一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空时,就慢悠悠的读一下,经常会与文字共鸣,跟随一路前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记录

                        我在 2025 年旁观了李娟的夏牧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灵的游牧之歌

                          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一同踏入那片充满神秘与魅力的草原世界。“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李娟以这般细腻而诗意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前山夏牧场如梦如幻的绝美风光。草原的无垠辽阔、蓝天的深邃高远、白云的自由飘逸,在她的笔下如同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徐徐展开。读者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微风轻柔地拂过面庞,嗅到那弥漫在空气中的青草芬芳,听到羊群此起彼伏的咩咩声。然而,这本书绝非仅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浅尝辄止。李娟用她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感受力,深入地展现了游牧生活的艰辛与坚韧。“大家都在生活,都在履行自己的命运。” 他们随着季节迁徙,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懈抗争,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忱和对传统的执着坚守。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坚定信念,令人深深动容。书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且丰满立体。李娟与哈萨克族牧民们的相处点滴,充满了温暖与感动。“生命自己会寻找出路。因为只有在无际的弯路中,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不停地靠近世界的种种真实之处,才会有强大生活的强大根基。” 他们的善良、淳朴和乐观,在艰难的生活中绽放出人性的璀璨光辉。透过李娟的叙述,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也看到了他们在生活重压下不屈的灵魂。同时,李娟的文字还洋溢着幽默和风趣。她以自嘲的方式讲述着生活中的小插曲,“我发现自己笨得要命,连在地上挖个坑烤馕都烤不好。” 让读者在体会艰辛的同时,也能不禁会心一笑。这种苦中作乐的积极态度,为整本书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温暖色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面对壮阔纯真的世界,她最大敬意是与之保持善意的距离

                            01《前山夏牧场》是《羊道三部曲》的第二部,荣获了 “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文学奖”、“天山文艺奖” 等。晚春时节,李娟跟随扎克拜妈妈一家离开了春牧场,迁徙到了水草丰美的冬库尔夏牧场。冬库尔满目青葱,草嫩汁多,水源充沛,“冷而不寂,万物升腾,生命迹象沸沸扬扬”。李娟在冬库尔的工作包括基本的家务和协助放牧。基本家务有,生炉子、烧热水、每天准备五到十次的茶水、做晚饭、洗碗、收拾被褥,帮忙补卡西和斯马胡力的破衣服(每天都要补)等。摇分离机给牛奶脱脂,帮着赶小牛,帮助小羊入栏。李娟还给自己布置了任务,每天散步,睡觉,确保自己不生病,不给大家添麻烦。02 李娟每天要准备五到十次的茶水,因为对牧民来说,喝茶是相当重要、相当有仪式感的生活内容。牧民的日常劳动非常沉重、非常辛苦,每告一段落就会布茶喝茶,喝完茶才开始休息。喝茶会有简单的程序,并辅以种种食物:摆开矮桌,解开餐布,摊平餐布内的食物,摆上黄油、白油小碟子。有客人来的话,会取新囊添进去,再加入甜奶疙瘩,糖果,稀奶油等。宽裕的人家,还会慷慨地摆上葡萄干、塔尔靡、饼干、杏子汤、椰枣、无花果干……“茶和盐一样,是牧场生活的必需品。它是浑厚的,低处的,是丰富的自然气息的总和 —— 经浓缩后的强烈又沉重的自然气息,极富安全感的气息。”03 阅读李娟的散文,最大感受是,她创造性地将日常语言转化为一种更具表现力的更高形式,生动地描述世界并捕捉人性的声音。在李娟的文字中,我认识了精灵一般存在于山野的女孩苏乎拉。李娟描写初见苏乎拉的感觉,“她总是温和而迷人地微笑,声音里缓缓流动着某种奇妙的惊奇感 —— 似乎对任何细微的动静都入迷不已。” 描写苏乎拉的声音,“那声音真的是非常翩跹啊,像蝴蝶飞得忽忽闪闪,像蝴蝶绚丽的翅子颤抖着拍击明亮的空气。” 描写苏乎拉带来的改变,“她脚步所到之处,有眼睛的都睁大了眼睛,没有眼睛的就睁大心灵。她手指触动的事物,纷纷次第舒展开来,能开花的就开花,不能开花的就深深叹息。” 苏乎拉是亲生父母的长女,一出生就被赠送给了自己的爷爷奶奶(长孙过继为幼子,是哈萨克古老的礼性)。如果没有被赠送的话,苏乎拉可以跟着亲生父母和弟弟在县城生活,做一个简单快乐的城里姑娘。但是她一出生就被留在了牧场,所以苏乎拉向往城市的生活,她努力学习汉语,一心想要改变生活,却因种种原因,不得不回归牧场。“可最终她还是回来了。回到原先的生活,看似心甘情愿步入原来的轨道。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解释。” 李娟对苏乎拉有着非一般的理解和喜爱,苏乎拉在她笔下变得美好神秘,像是这片夏牧场的传奇,是眼下这种古老生活最后显现的一个奇迹。04 李娟笔下斯马胡力的世界,是让人好奇的。斯马胡力宝贵的小黑包中,装着他全部的私有财产:十几张照片、一个小小的电话本和一小把松胶。他每年去阿勒泰市,都会在同一个地方拍相同姿势的照片。他熟悉家里的每一只羊,每一头牛,每一峰骆驼,每天都要去放羊,去探索更远处的荒野。“他赶着羊群翻过一座座大山。重重美景让人疲惫,寂寞也让人心生倦意。于是他系了马,在森林边的大石头上躺倒睡过去了。羊越走越远,他的睡眠却越陷越深。” 李娟去县城,因为不确定哪天回来,斯马胡力便每天骑马去下车的地方等她,接她回去的路上,带她去了一个神秘的有瀑布的地方。“斯马胡力站在水流边,炫耀一般望着我笑。他引我偏离正道,绕到这里,果然给了我一个惊喜。我感受到了他满当当的欢乐与情谊。其实他也孤独。”05 夏牧场的牧民们,过着寂静坚固、理所当然的生活,外人李娟永远无法拥有他们与生俱来的安全感,无法获得他们常年被自然滋养的充实感。孤独的时候,李娟总是一个人走很远很远,却总是无法抵达想去的地方,只能站在高处,久久遥望那里。她记录着云,记录着路,记录下最平凡的一个清晨,记录并收藏一根羽毛。在每个黄昏,闲下来的时光里,她坐在家门口的大石头上观望对面山坡的索勒(一种可爱的动物,可能是旱獭)。她只能旁观,无法融入。“无论如何,我点点滴滴地体会着这孤独...... 我借由这孤独而把持自己,不悲伤,不烦躁,不怨恨,平静清明地一天天生活。记住看到的,藏好得到的。” 面对哈萨克牧民壮阔纯真的世界,她所能付出的最大敬意只能是与之保持善意的距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善良的牧民,真实的李娟

                              书读完了,思绪却还沉浸在书中。勤劳朴实的扎克拜妈妈、大大咧咧的卡西、勇敢坚毅还有略显邋遢的李娟老师,还有最令人难忘的、美丽迷人的苏乎拉,此时我耳边突然响起一支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位好姑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样的文字……

                                生活总是在到来与离开之间,只是经过而已。但是,什么样的生活不是 “经过” 呢?经过大地,经过四季,经过一生,经过亲人和朋友,经过诸多痛苦与欢乐…… 突然间非常难受。真想知道,在遥古的年代里,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事?使得这支人群甘心沉寂在世界上最遥远的角落,披风沐雨,顺天应地,逐水草而居。从南面的荒野沙漠到北方的森林草原,绵延千里地跋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差不多平均一个礼拜搬一次家,几乎得不到片刻停歇…… 据说这是全世界最后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真想知道,到底为着什么,全世界只剩他们坚持到了如今…… 但又怎么能说这样的生活动荡,这样的生活没有根呢?它明明比世上任何一种生存方式都更为深入大地。又怎么能说它脆弱?它依从自然的呼吸韵律而起伏自己的胸膛,它所凭恃的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力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据说这是全世界最后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真想知道,到底为着什么,全世界只剩他们坚持到了如今…… 但又怎么能说这样的生活动荡,这样的生活没有根呢?它明明比世上任何一种生存方式都更为深入大地。又怎么能说它脆弱?它依从自然的呼吸韵律而起伏自己的胸膛,它所凭恃的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力量…… 难以言说。我不知该站出来不顾一切地高声赞美,还是失声痛哭、满心悲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回二十年,我一定要去做一回哈萨克的游牧民族!享受一下最原始的感受!无论是人心还是风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娓娓道来

                                      已如此这般走过了很长岁月…… 这就已经完全习惯了吗?总之,在第三天我们来到了深山夏牧场吾塞 —— 羊群北上的最后一站。第三天和前两天没什么不同。早起,长时间的忙碌和受苦,之后再次被晴朗的天气所安慰,最后是明亮的抵达。我们点滴耗尽缠绵的山路,缓缓抵达视野尽头一块洁白的巨大石壁。绕过它,向上,持续向上,走进最后一段陡峭的林中山路。一路的地面上全是树根,没有泥土。等穿过这片林子,眼前露出一大片空旷的倾斜的草地。我一眼看到最高处尽头上的已如此这般走过了很长岁月艰苦劳累的生活,被作者写的这样优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灵鸡汤

                                        幽默风趣又隽永淳朴  这才是诗歌流淌的文字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