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5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印度和中国南辕北辙

    作者的微信公告号 “随水文存”, 82 年的上海人,我很早就跟了,胖子心细,能减肥的胖子都不容小觑(比如罗畔),因为娶了印度籍太太,在印度长期生活,特别是疫情期间,他写的印度应该是国内看到的最新鲜(考虑到印度和中国一样在飞快发展),最真实(这也是作者最让我推荐的)和细致的(他的公共号文章每篇都是万字长文),很高兴看到结集出书。推荐中国人一定要平心静气的了解印度,因为印度和中国处于完全相反的状态,正确看待印度会让我们打开思路,世界还可以有另外一种活法和想法,中国越来越融合统一成为庞大利维坦,而印度是个万花筒。可以确定未来 10 年中印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人民的幸福要看你生活在哪个圈层和自我的感受,本书让我们思考世界的多样性;印度教是最古老的宗教,相信:灵魂永存,万物有灵,善恶有报和转世轮回。印度是内婚制的国家(包办婚姻),中国是个讲究平等的国家,印度正好相反,从肤色,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无不在彰显阶层,而宗教让所有人认可现状的理所当然。印度婆罗门重视教育,从 1858 年的被英国殖民,让印度知识分子精英集团全盘西化,游走在美苏两强之间的印度也完成了初步的工业化(也有印版的” 二弹一星 “),人口规模已经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未来中印的发展是殊途同归还是另辟蹊径,值得我们拭目以待。毕竟 40 年前外国人看中国的眼光不会比看现在的印度更好,而且现在西方世界都在全力支持印度,印度的体制和精英阶层文化也和西方契合,这样才能证明其制度优越。

      4
      1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在印度看印度》。在跌倒与吃饱之间,印度正在悄然崛起,抢占全球经济高地。“咖喱味” 的经济发展同样可以惊艳全球餐桌。在古印度吠陀时期的《摩奴法典》和《阿闼婆吠陀》中,列举了八种不同的印度教婚姻,这八种婚姻很有意思。●梵天婚姻 (Brahma marriage) 这是印度教比较正统的包办婚姻,父亲给子女物色合适的对象,如果双方家庭都觉得满意,那么就可以安排婚礼,女方父亲需要负责新娘的衣服、首饰和礼物。●提婆婚姻 (Daiva marriage) 提婆 (Deva) 是印度神话里的天神种族,提婆婚姻是把家中的少女作为贡品嫁给神,作为舞者、精神向导在庙宇中工作。不过后来这种婚姻完全脱离了最初的内核。●仙人婚姻 (Arsha marriage) 新郎送给新娘家一头牛,并且要发誓履行照顾好新娘的义务。我觉得这种婚姻算是事实上的彩礼制,但对彩礼的内容有具体的限制。●生主婚姻 (Prajapatya marriage) 生主是印度教对创造者、统治者、某些神祇的一种称呼,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指代,有点儿难解释,大概相当于 “Lord”。生主婚姻有点像现代的民事婚姻,婚礼仪式比较简单,夫妻双方交换誓词就算结婚了。●阿修罗婚姻 (Asura marriage) 新郎给女方家庭彩礼,以此换取新娘。在整个过程中,由双方父母做主,新娘并没有做决定的权利,所以阿修罗婚姻后来也变形了,变成了事实上的 “卖女”,因此广受谴责。阿修罗是印度教神话中天神堕落之后变成的魔族。●乾闼婆婚姻 (Gandharva marriage) 自由恋爱婚姻,只要男女双方两情相悦,不需要双方家庭的同意。由于没有家庭的参与,这种婚姻不会有任何宗教仪式,因此虽然合理,但不被祝福。私奔也属于乾闼婆婚姻。●罗刹婚姻 (Rakshasa marriage) 强抢民女,做压寨夫人。罗刹是印度教中的怪物(罗刹和阿修罗的区别在于:罗刹主要与人类为敌;而阿修罗是天神提婆的敌人)。●毗舍遮婚姻 (Paishacha marriage) 毗舍遮是印度教中的饿鬼。在这八种婚姻中,前四种符合印度教礼法,是被神祝福的婚姻;第五种、第六种属于可接受范围,但不被神所祝福;最后两种则是犯罪行为。印度审美主要围绕着肤色 —— 白即是美!白即是正义!不信你也可以去看那些宝莱坞女明星,有不漂亮的,但绝对没有不白的。印度男人只要娶一个比自己白的姑娘,那就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但问题是,肤色这个东西与种姓又是挂钩的,按照印度对漂亮的定义,这就意味着种姓越高越 “漂亮”。这就造成了悖论 —— 男的都想找漂亮的(白的),可比自己白的通常都属于更高种姓,属于宗教禁忌的 “逆婚”。B 男、C 男、D 男就算有了钱也难以晋升到 A 男,阶级流动的限制进一步加剧了婚姻选择的局限性。这种列车运行的平均不到 100 公里每小时,从德里到瓦拉纳西的 762 公里路程,需要 8 个小时,大致相当于我们中国的 T 字头特快列车的水平。目前最快的 “半高速列车”(Gatimaan Express) 平均时速据说高达 113 公里,所以不少印度人在中国坐过高铁之后都惊呆了,300 多公里每小时简直不科学啊!最近中国又有了时速 620 公里的磁悬浮列车,这对印度人来说绝对是心理层面上的降维打击。在英殖民时期,印度铁路领先中国两个世代,如今中国铁路领先印度两个世代。各种古代文明里面,罗马是特别注重公共卫生的,超前地发展出公共浴室和公共厕所,对罗马帝国来说,这些都是文明的象征;印度则特别注重个人卫生,但这纯属环境所迫 —— 你倒是在这么热的地方不讲卫生试试,各种传染病、皮肤病、寄生虫病分分钟可以致命。印度这么大的国家,只有德里、孟买、加尔各答三个城市有正规的出租车,所谓正规出租车指的是有四个轮子、有统一公司涂装、有计价器的小轿车。印度的主要计程车是三轮突突车,不能算正规出租车,网约车也不算。就连班加罗尔这样的印度第四大城市都没有正规出租车,出租车乃是前三大城市的特权。1948 年 1 月 30 日那天,甘地在德里参加一场晚祷会,抵达会场走向祈祷台时,一位名叫南度蓝姆・高德西 (Nathuram Vinayak Godse) 的青年在现场真心地祝福了甘地,恭敬地向他鞠躬,然后拔出手枪近距离对着甘地的胸口连开三枪。甘地喃喃地说了最后的遗言:“哦,罗摩神!” 同时用手触碰额头表示为凶手祝福,随即倒在血泊中。这种凶手与受害者相互祝福的魔幻场景,恐怕只会在印度出现。其实,高德西与甘地并没有个人恩怨,相反他还十分崇敬作为宗教圣人的甘地;他痛恨的是甘地的 “非暴力” 信念,为了印度整个国家的未来,他必须杀死甘地。高德西完成刺杀后,立马就大声呼唤警察来逮捕自己。更魔幻的是,刺杀案在审理过程中,现场观众都被高德西自我牺牲的民族主义精神深深感动,甚至连甘地的两个儿子都为高德西求情,当时的法官科斯拉 (Gopal Khosla) 后来表示:“如果让这些观众组成陪审团,并负责对高德西的上诉做出裁决的话,他们将以压倒性的多数票判决被告无罪。”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咱的“好”邻居

        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多元的印度,作者随水将印度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以及文化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我则是对于书中关于印度嫁妆这方面更感兴趣。在印度,嫁妆作为一种婚姻习俗,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嫁妆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这方面我国某些地区好像也不遑多让。在书中,作者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现象的真相。通过描写印度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嫁妆习俗,让我们看到了嫁妆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一方面,嫁妆被视为女方家庭对婚姻的投入和祝福,是女方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在一些富裕的家庭中,嫁妆甚至可能包括房产、车辆等贵重物品。然而,这种习俗也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为了支付高额的嫁妆,一些家庭不惜借贷、倾家荡产,甚至导致女儿在婚姻中遭受歧视和虐待。另一方面,嫁妆习俗也反映了印度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在一些地区,嫁妆成为了女方家庭向男方家庭支付的 “补偿”,以弥补女性在婚姻中可能带来的 “损失”。这种观念不仅加剧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也使得嫁妆成为了婚姻谈判的筹码,甚至导致了许多婚姻纠纷和悲剧。作者在书中通过对嫁妆问题的深入剖析,让我们看到了这一习俗背后的社会根源和文化因素。他呼吁我们关注印度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推动社会变革,消除性别不平等现象。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尊重和理解印度的传统文化和习俗,避免以偏概全和片面评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有一个印度妻子,他要在印度安家,他接触对象都是印度平民,印度统治阶级很长时间都是外来户,无论是莫卧儿,还是英国人,印度本土人已经逆来顺受惯了,不像现在一部分中国人还在讲华夷问题。在作者的眼里,印度在变,德里市政府在整治恒河。亚马逊和打车软件也在印度流行,现在的印度会像孟买那样有朝气,不会像加尔各答那样落伍。印度政府会像中国政府有坚定改革决心吗?这会制约印度的发展。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印度的真实生活成了逆境中的生机

            2020 年疫情锁城,作者被困在印度南部的哥印拜陀,太太刚怀了孕,工作却停了。作者将自己的爱好 - 写作化为谋生工具,从微信公众号写起到有了这本书。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去过印度德里旅行,霧霾,混乱和不靠谱使我只想快点逃离,很难想像被困印度一年的生活。作者以生动诙谐的文字带读者走进他在印度的真实生活,脏乱差的环境下不是只有悲情,还充满点点滴滴的生活乐趣,例如在尊牛为神的国度吃价廉物美的 "童子牛" 和喝全世界最好喝的牛奶。把自己的优势变为生机,在脏乱中把握生活的小确幸,正是作者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燃起了我再去理解印度的兴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通过本书更加了解印度 “恒河”,婚嫁文化,印度本地人医院生孩子经历,卫生文化,印度人的 Jugaad 心态,印度人制造产品差的相关原因,印度几代领袖人推动改革演变的情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印度教很早就把人划分成了五个等级 ——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这四个种姓,以及贱民。前三个种姓最早都是雅利安人,被称为 “再生族”(Dvija),具有宗教权利,再生族在 8 到 12 岁期间需要举行一次再生仪式(Upanayana),之后开始学习知识。首陀罗和贱民最早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印度土著达罗毗荼人(也叫达萨人),没有资格参与宗教活动。然而他们虽然没有宗教权利,却有宗教义务,受到宗教礼法的约束。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书打开印度的日常

                  《在印度看印度》推开了一扇通向那个神秘国度的窗口。一口气读下来,我获得了某种安心感。在短视频时代,我们常被割裂、情绪化的片段牵引,被多巴胺驱使着追逐快感,而这本书却让我沉入一种更稳定的理解之流:原来世界依旧可以被耐心讲述,文化依旧值得被细致观察。作者生活在印度,并有一位印度妻子,这种亲密而长期的嵌入,使他对印度的描绘比起大多数 “外来目光” 更具连续性与穿透力。他讲述的不是 “印度的奇观”,而是日常中的真实流动。他愿意进入其中,愿意被文化改变,而不是带着批判或猎奇的视角看待一切。我非常欣赏这种姿态。我的职业经历中曾有与印度人合作的项目,也曾与印度同学相处。那些经历并不总是愉快,甚至有些令人困惑和挫败 —— 比如账单问题,比如高种姓的身份傲慢。但真正让我对印度产生持续兴趣的是印度瑜伽,尤其是与身心实践相关的古老瑜伽,而不是健身房里的体式课程。瑜伽让我开始从不同的认知系统看待印度人的行为,比如他们为何吃素、为何讲究洁净、为何不轻易外宿。这些行为背后并不只是社会结构、资源分配或文化依附那么简单。在我看来,它们是基于对能量运作、业力结构的深刻理解。食物不是营养的简单输入,而是信息和能量的载体。动物与人类在业力结构上是近源的物种,吃它们可能意味着更复杂的业力嵌入。而植物,尤其是自然生长的、未被人为干扰的植物,则更易被转化,少有阻滞。这不是伦理层面的素食,而是能量结构上的选择。同样,对洁净的讲究也不仅仅是家庭氛围或 “妈妈的味道” 的情感投射,更是对身体作为能量系统的细致管理,是对不必要的业力连接的避免。这些理解,让我对作者在书中解释某些现象时的 “合理化路径” 产生一点保留。也许事情没那么复杂,也没那么理性 —— 只是站在不同的认知基点上,有不同的解释系统。总体而言,我喜欢这本书。它不完美,也无法穷尽印度的丰富性,但它代表了一种勇敢:走进异文化、亲自验证、重新思考。正是这种姿态,让世界变得更宽广,也让生命更有弹性和可能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我看的关于印度生活方方面面最好的一本书,没有之一。作者作为上海人,多次旅居印度,并且还娶了印度老婆,在疫情期间被迫留在印度生活,最后甚至在印度生了自己的孩子,他对印度的体验深刻,绝对不是走马观花的表层描述,有着对印度人、印度社会切切生生的生活体验,非常写实传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印度这个国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远远大过我对于非洲、美洲的兴趣。也许是因为印度因为多个民族不断融合冲撞之后的丰富多样的民族性,或者是神秘的恒河传说带来的神秘性,还有也许是印度人奇怪的社会规则,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但是作者在这本书里面将的非常透彻,从各个方面把造成印度人的奇特性格反复说明和推测,虽然也是外者视角,但是作者的观察仔细,是一个值得细看的视角。这里说几个因为作者文章改变了的观点:第一,恒河。恒河作为印度人精神自洁的强大工具,确实在过去被各种主播推而广之,让我们觉得印度人傻傻的,任何东西都丢在恒河里面,又洗又喝,这不是自找麻烦。但是真正的恒河在历史上确实因为含氧量高,具备很强的自洁能力,同时因为从众多的上游、下游支流,加充沛的水量,自然形成了大家都用恒河水来清洁东西的习俗,也慢慢演化出在宗教方面对人从内到外清洁的宗教作用。虽然随着近些年的人口、物质的不断繁华,各种工业废水的增多,造成恒河的污染,但是实际上印度政府也在有意进行治理,恒河不再是想象中的重度污染;第二,素食。因为宗教的原因,印度教中对种种动物都认为是神灵,所以慢慢养成了整个社会都不吃肉的习惯,而且这个习惯还逐步演化成如果有人不吃素,会被认为这个人是不干净的社会认知。最终的社会演化,甚至造成整个社会蛋白质摄入不足,甚至孕妇很多都是体重不够,在饮食层面,大家的食物 90% 是主食,通过油炸、香料、甜味来满足自己的口舌之欲,我想这个对于社会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人体对于食物类型的需求是有要求的,如果不平衡,会造成很多身体潜藏的问题,最终减少健康生活的年限。第三,节俭。因为收入不高,所以任何事情都可以将就。这在印度叫做 “Jugaad",他们在长期的凑合和将就中,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并且形成了整个民族的性格。他们对标准和质量没有概念,任何事能用就行,60 分万岁,这个恰恰就是我们民族严谨认真的反面形象。最近网上很火爆的印度自制大炮自爆就是这个的典型体现。他们认为事情的好坏不是因为自己的努力,一切来源都是神的恩赐和意愿。仿佛因为看透了世界,任何事情都无所畏惧,因为任何事情的好坏都是神让你经历的,神是不能怪罪的,只能坦然受之。如果要去印度旅行,建议一定先看看这本书,作者的推荐都发自肺腑,如果想全面了解印度社会,这本书非常推荐,全面的讲解了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值得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近距离观察印度

                      作者将真实的印度呈现给读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一个长期深入印度的中国人视角来看印度

                        挺不错的,值得一读,从中国路人的视角来看印度,和《不可思议的印度》是两个风格。如果从历史角度和对中国政治角度来看更推荐那一本。这本书是一本有温度生活体验的书,特别是结合疫情影响,体现不同地域对待疫情的不同样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印度不错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长期居住在印度,对于没去过印度的人来讲,通过作者的文章了解印度是不错的,书里也有不少印度的趣闻,以及作者自身的思考,可读性很强,文字口语化程度高,这样的副作用就是稍显啰嗦,总之,这本书对于开阔视野很有帮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比较客观的看印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印度的一把钥匙

                              关注了随水多年公众号 非常佩服他写长文的精神 他作为印度女婿 同时多年旅居印度 以及对印度文化的巨量涉猎 让他对印度文化有真正深刻的理解 我也是从他的文章里了解印度 慢慢学会和印度人打交道 印度市场在我从事的智能穿戴行业是第一大市场 随水的文章让我找到摸索印度市场的路径 当然 出版的书少了很多内容 看公众号可以了解更多内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了解一部分的印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朋友把这书推荐给我的时候只说了两个字:有趣。体验下来,是真的有趣。有多有趣呢,是能够对富士康回撤郑州的新闻表示会心一笑的程度。# 恒河之水天上来,李白也不得不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更新了一部分之前对印度的片片了解,一个国家到底是多元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看啊

                                      我从来没去过印度,一直对印度充满好奇。作者以自己的平民视角,讲述了在印度的旅行及生活经验。这后面的文化,宗教因素,对我来说还是很难整体把握。各邦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神的故事,真是看过就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棒的一部书,关注作者的公众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口气看完这本书,文笔很好,对印度社会的观察很深入,有独到的见解,同时作者对宗教也有深刻的理解,对甘地的分析确实体现出作者对印度的一个认识,那就是理念很先进,手段很落后!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