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自由职业者的中年危机
这两年经历的事,在这本书里找到共鸣,日本修改了《劳动者派遣法》,用人雇佣方有义务履行 “三年之约”,这个义务是厚生劳动省规定,本来是维护劳动者利益,非正式职员的派遣期须限制在三年之内。三年之后,倘若雇佣方仍然雇佣该派遣劳动者,雇佣方须将其转为正式职员或合同工,并与其签订直接雇佣合同。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企业多以 “遵守法律” 的旗号,非但没有与派遣职员签订直接雇佣合同,还在三年到期之前终止结束雇佣关系,之所以如此是利益所致,非正式职员与正式职员除社会保障待遇区别外,非正式雇员只有正常员工收入四分之一,但法律的规定,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来调整派遣加人或者减员。换句话说,派遣职员成了企业阀门的调节器,有了性价比更高的派遣员工,企业更不可能增加正式雇员人数。 就像在国内,得不到保障的低收入群体现状,以前雇佣员工会在试用期工资打折转正上社保,且社保按最低标准不缴纳公积金情况,虽不合理,也有点保障了,而近几年开放了劳务派遣,灵活用工于企业可谓是及时雨。国家是站在资本的角度,保护企业而制定出这样的用人政策,但现状是打工人生存现状更差了,工资支付对不上用人单位,干完这月不知道下月在不在,动荡的就业形态像浮萍一样,又怎么奢望老有所依。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人到中年,打工艰难互联网大厂有个神奇的 35 岁,就是说超过这个年龄段的往往会被辞退。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为了降本增效开除年纪大的牛马,让位给年轻的更有性价比。《中年漂流:无法逃离的就业困境》里作者小林美希所关注的就是这样特殊的一群人。Ta 们或许从事不同的行业和工作,但都有相似之处:人到中年,身处职场,打工艰难。大龄牛马,难逃被弃。1. 迷惘廿年日本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那就是失去的十年,在书中被称为 “迷惘的十年” 可作者成书之时变成了 “迷惘的二十年”。考虑到其大致写于 2008 年金融危机后,我们不妨大胆猜测廿年可能会继续持续,特别是遇上了疫情的当口。若是结合作者的另一本书《就业冰河》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说是其续作。某种程度上也是记录下 “就业冰河时期一代” 在开局不利之后的悲惨命运。一步踩空,处处落败。时运不济,命运不公。如此形容,倒也不为过,可作者处于自身境遇的关注和思考还是值得借鉴。换言之这不是作者一个人面临的现状,更是许多人不得不接受的现实。然而面对如此重大的社会问题,该出手施以援手的却迟迟不见动静。作者在描写了各个具体案例的同时也借着现实中企业的一些创新之举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可惜就实际效果而言,杯水车薪,更多是带有象征意义的方案。指出问题,痛陈利弊,收效甚微。这可以说是对本书的简单概括。对于最该行动的政府,作者不知是太过失望还是其他原因,没有留出太多的笔墨,让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悬而未决。不管是对于记者还是一个作者,我们自然不能做出太多的要求,有些时候能让更多的人看见问题的存在就已经很不错了。可作为普通人,我们还需要更为实际的解决方案。换言之遇不上书中那些良心企业又该何去何从。2. 一生漂流《工作漂流》一书曾以几位职场人的职业轨迹展现了日本社会打工人的真实世界,对于本书中的人来说,略微有些不同。这些人不是主动选择,而是被迫接受。《隐性社会规则》里那种在国企和公务员队伍里论资排辈的安逸工作不是不想要,而是压根就沾不上边。没有新手保护期的应届生直接开启了困难模式,或许说地狱模式也不过分。同人不同命。没赶上好运气想要再逆天改命更是没有机会。在日本这样一个固定的社会下变成了一颗可有可无、用完即弃的螺丝钉。哪怕从事着看似体面的工作,也依然和《巨兽》里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一样随时可能会被遗弃。按道理说不期待最好的结果已经很务实了,可现实的选择常常会不断挑战你的下限。年富力强之时许多工作还可以胜任,可随着年龄增长和体力不济,可以选择的空间大大缩减。网上如今流传着新时代的铁人三项,那就是快递、外卖和网约车。更为糟糕一点是《岂不怀归》里三和大神干的那种日结工作。这种漂流的生活若没有亲身体验过,不妨看看《我在北京送快递》里胡安焉讲述的故事。3. 生而为女原本就已经艰难的环境下,群体之间也常常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男女之间赤裸裸的性别歧视,在职场上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哪怕知晓这一公开的秘密,或许可以了解资方那种过于精明的算计也依然会让人感到气愤。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就是结婚和生育带来的天然门槛。让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日本有相关法律规定作为临时员工三年之后就应该被接纳成为正式员工,可这不光没有帮助到打工人,反而是适得其反。对于书中的一些女性员工更是赤裸裸的背刺。原本以为本着互相理解和支持的想法将自己的生育计划开诚布公,却没想到此后出现的不是被接纳,反而是各种理由的劝退。明着不能让你走,被迫穿上小鞋后你也是寸步难行。《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以及《妻子的思秋期》里还有一条可以成为家庭主妇的退路,然而如今这条本就充满挑战的选项也很难存在。对于那些单身女性来说或许像大林三佐子女士一样惨死街头的命运更难避免了。4. 一路下滑《朝不保夕的人》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真相,那就是各行各业有大量的工作变成了临时的。这就意味着原来那些有正式员工做的现在交给外包或者临时的做。说好听点就自由组合,说不好听就是用完即弃。《有工作的穷人》聚集日韩等国家,让人看到工作不光不能致富,反而可能致贫。《老龄化的老虎》里韩国政府和财阀的合谋更是让大批人在年老体衰时纷纷失业,不得不在老年之后重新再就业。不管是老年人再就业还是书中那些年轻人和中年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就是一路下滑的就业通道。简单来说,你所能碰到的工作不光没有应有的福利,还面临巨大的风险,更为扎心的是收入微薄、入不敷出。光是生存就已经耗费了所有的力气,确实可以说艰难。可要是耗费了所有的力气也难以保证生存,是不是更为绝望?这不是在危言耸听。书中的日本自不多提,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好不到哪里去,《为何生活越来越像走钢索》可以带你近距离了解美国的普罗大众。5. 社会顽疾显而易见,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早已不是说个体勤劳就可以解决的了,这可以说是影响到所有人的社会顽疾。以日本为例,不敢说所有人都面临此等困境,但这随时会发生在大多数普通人身上。即便是那些幸运儿也不要太过高兴,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将你那信心爆棚的安全感彻底消失。没有了社会的安全网络,孤军奋战,哪怕是天选之人也很难如爽剧里那样轻松逆袭。关注个体的命运,思考社会的根源。《制造贫困》里指出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是美国系统制造的结果,简单挪用到日本或许不太恰当,但也可以提供一些启示。结合《精英陷阱》里的思考,我倒想起了《东大女子》里那些精英女性的困局,不少顶着高学历光环的女性竟然沦为了风俗行业的从业人员,背后的原因更是发人深省。我们常说世界不是一片孤岛,可抱着侥幸心理的不在少数,或许等到事情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才会意识到。可惜到那时,往往就为时已晚。及早行动是必要的,可回归现实我们会感到安心吗?6. 写在最后作为揭露社会丑恶的记者常常不太受欢迎,人们时常会犯斩杀信使的错误。可惜没有那个传递坏消息的人,它自己不会自动消失,反而会变得更为糟糕。作者为社会敲响了警钟,不过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更像是丧钟。丧钟为谁而鸣?不只是书中的日本,更是在时代浪潮下渺小的你我。是该积极应对还是自欺欺人?作为一本指出问题但没有给出有效解决方案的书多少有些让人觉得不够过瘾,可惜面对如此重要的问题还真没有想象中的灵丹妙药。或许有些个体的命运会被改写,可想要改变大多数人的就难过登天。我们不能只挑容易的去做,要去做正确的事。个人也好,社会也罢。可稍微冷静一点就会发现指望那些短视的政客多少有些痴人说梦,哪怕是《当总统撒谎》里那些被人爱戴的政治家也未能免俗。作者给出的建议就像微弱的星光,更像冬日里的太阳。聊胜于无,有一个还算不错的起点总比无处下手要好点,至于此后能迭代更新出什么结果就不得而知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