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86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向外观察世界,向内审视自己,让改变从自己发生。

    项飙老师的这本书,强烈建议我们每个人都用心读一下。真不愧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对话录。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乡绅精神」这一历史中重要的文化支撑力,他们没有拯救全人类那么宏大的理想,而是能够管理好自己身边这片小小的宇宙,管理好自己附近的一些事。人生活中的原则不是靠抽象理念来维持的,都是靠具体的社会关系,这个当然是儒家的思想,但它确实有它的道理。乡绅精神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人只有从内在拥有一股力量,才能对抗这个世界巨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这种独特的思想,与这个世界保持理性的距离感,这就是最适合当代人的独特的叙事方法。往大了说,中国历史上的强大中心,很大程度上是靠把这个中心内化,每个地方都觉得自己是个小中心,然后都把自己作为方法,不断跟着时代潮流向前迭代,所以每一代人都会比较从容。所以我们只有看懂过去,才能看清现在,看见未来。努力把自己嵌入到这个巨大的世界里,而不是去定义别人。每个人过的都是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能把自己作为方法,不断与这个世界交汇。

      3
      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他人启发自己

      启发俱乐部推荐的书,直播结束后开始翻看。在得到,你不知道在哪个转角,就能与有趣而有收获的知识不期而遇,这大概是学习最有意思的地方。从一问一答中,看一个思想者对事物认知的深度,把自己当方法,我们其实一直把著书者当方法。

        3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董助必读书单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从内打破自我认知,改变自己或许才能改变世界。突然让我想起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下室里有一块墓碑,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曾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可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一些,那我就改变我的国家吧!可当我到了暮年的时候我发现,我根本没有能力改变的我国家;于是我最大的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可是这也是不可能的;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如果当初我仅仅是从改变自己开始,也许我就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也许我就能为我的国家做一点事情,然后谁知道呢!说不定我能改变世界。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把自己当作方法是一面镜子

          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一照可以知道自己的叙事有多宏大我们写报告做计划好像就是要高于生活,写的很拽很正式,但似乎忘了报告、计划都是为了生活,吃喝拉撒应该是优先考虑的照一照可以知道自己有多向往中心乡绅精神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自我,不走千军万马的独木桥,实事求是的戴着镣铐跳舞,乡绅是人民代表照一照可以知道自己看历史是不是在回头看例如他说文革不是完全错的,60 年代一些干部已经开始坐小车、穿皮鞋,肚子越来越大,毛说,这样下去不行,那有什么办法,只好发动群众。的确,历史无法评价,因为当下是它的产物,没有那段历史就没有当下,基于假设的答案又有何意义呢

            3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抛开宏大叙事,用更实在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把自己作为方法》这本书的载体为谈话的形式,看过的类似形式的书有《被讨厌的勇气》,好评如潮。相比于传统的议论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书有个好处,就是读者更容易跟随对话双方的思路进行思考。对话是情境化的,更接地气,读者更容易产生思想共鸣。该用什么具体的视角来完成自我的思考方法呢?项飙称之为图景叙述。顾名思义,就是给世界划出一个图景来。这个方法不在机械,而在精确;机械是拍照式的,而精确是通过看清方方面面的细节,抓住问题现在是什么,内在的矛盾是什么、将会是什么?发现不同事情之间隐秘联系,对未来做具体描述。和图景叙述相对立的,就是宏大叙事。宏大叙事我们很熟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就是标准的宏大叙事腔调。真是天下滔滔,舍我其谁,但这话怕遇上不解风情的实用主义哲学家。胡适的一个晚辈对他说:自己要继承 “横渠四句” 的士人情怀。胡适就问他:你祖父和我是朋友,他是天文学家。请你解释给我听听:什么叫 “为天地立心”?哪个天?哪个地?说话不能没有实证根据,你这只是在抒发情绪。我们可能没意识到,自己到底有多习惯 “宏大叙事”。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更实在的方式来想问题。你是一位老年人,那就去观察当地人怎么安排退休生活。你是个学生,可以看看当地青少年课余在做些什么。进行一番近距离的、图景式的观察。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温度的理解和融入社会

              一本以访谈形式写的书,第一观感可能会让人怀疑内容会不会太散?口头说的会不会不够深入?这样的书会不会显得有点随意?作者吴琦特意解释了这个问题,对谈是个特别迷人的形式,通过观点的碰撞、有时甚至把对方逼到墙角时才能压榨出最真实的观点。吴琦老师正是想做到这一点。项飚老师是个特别真诚的人类学家,他在北大因为 “浙江村” 的调查报告早早成名,后来去了牛津读博士、当学者,但他却说自己缺乏专业学术上的扎实基础,这是之前在贾老师的课程里听到的,当时不太理解,看完书后大概理解了,成名和搞学术属于不太重合的两方面,他用自己的方法给人类学提供了范例。说回 “把自己作为方法” 这个书名,这是个挺难理解的名字,但隐约中又觉得里面包含着很正确的道理。我自己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书名的:首先,什么是人类学家?简单说就是研究人类呗,但这又相当于什么都没说。可以通过与生物学家来对比,生物学家研究某个种群,一定是站在决对的外部视角来观察和实验的,以此发现规律;但研究人类族群就不一样了,你想真正理解一个群体或一个民族,站在外部是看不清的。你得深入到族群里,跟他们同吃同住,一起生活,把自己当做其中的一分子,然后再跳出来,用人类学的视角进行总结。项飚老师的浙江村研究就属于这种,他后来都跟浙江村的人保持比较好的关系。所以从这个角度,对于人类学研究,自己就是方法,也只有把自己当做方法才能做出好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待世界和自己生活的态度。项飚老师讲了自己的舅舅,他是温州典型的乡绅式的人物,他了解当地每家人,甚至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相互关系,他熟悉当地的鱼饼、虾丸怎么做,好像他生活的目的就是把自己这个小社会照顾好、运行好。这是个我们,至少是我很不熟悉的角度。我们历来习惯于宏大叙事,说的都是世界、民族怎么怎么样,但你爸妈发生了什么事、你家小区最近出了什么问题、当地传统美食怎么做正宗,可能从来没关注过。我觉得这可能跟社会发展阶段有关系,在迅速变化和转型的社会里,新的空间不断被打开,就需要人们总是关注外部的变化、发现新的地盘。这也有个问题,就是真实的生活会比较干瘪、没有温度。现在我们经济已经到某个水平,是要转回头关注身边的事,照顾好身边的人了,还有能力的话就像乡绅一样造福自己的社区。这是我理解的,我们与世界和社会的相处要把自己作为方法去感受、去生活,来维护好自己的社区和家庭,才是一个幸福感特别强的人。除此之外,既然是研究人类,那几乎所有维度都会研究到,项飚老师也给出了很多不同的视角,有些事我们身处其中是一种认知,但从人类学角度却是另一个解读;有些事我们完全是外部角度去看热闹,人类学家真正研究下去又有不同的发现。说实话他的有些对社会现象的解读我读不太懂,不过感觉他是更深的解读,这本书值得经常翻翻,应该会常读常新。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把自己作为方法》

                人们急于向前奔,无暇审视来时路,人们也安于种种陈词滥调,在喧哗的众声中发出更大的声响,鲜少去辨析自己更敏感、更独特的声音。这不仅需要一个诚实、丰沛的谈话者,也需要一个敏锐、耐心的提问者。他们穿梭于不同时空,同时紧紧抓住个人思想之锚。

                  3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自我成长的核心是掌握正确的认知方法

                  把自己作为方法不是要突出自己的优越性,而是在外界变化中做到如何自省和影响他人。1⃣️ “方法” 首先是一种勇气自我发展的核心在于自身,谁也无法替你成长,只有理清自我,向内求,才可发现自己的薄弱点,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补强自己。对内激发自己对于外界的好奇,时刻保持敬畏之心。通过对自我的审视和对内心需求的确认,以此来获得对于外界探索的力量,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对外寻求刺激打开封闭的自己。每个人都有找回自我的意识和欲望,只不过我们被暂时压抑的情绪所影响而无动于衷。一旦我们能够找到刺激,就能重新绷紧自己的心铉,帮助自己找回自我。2⃣️竞争意识损害竞争力如果我们总是盯着外界,想要通过战胜别人来获得成果,那么即便我们再强大,也会有失败的那一天。3⃣️竞争是一场动态的博弈竞争中任何因素都有可能成为最终成败的关键。因此,一场动态的博弈就需要我们关注好细节,从细节入手,才能通过放弃竞争的方式,获取真正的竞争力,做到 “ 不可胜在己”,努力保持自己不可被战胜的状态。4⃣️竞争不是要打败所有对手,而是要让自己始终不下牌桌我们没有必要与别人一直正面冲突,而是不断内化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让自己可以始终不下牌桌,赢得最终的胜利。5⃣️真正的竞争力在于自我实力的提升当我们注意力从竞争对手身上拿开,回到自己的竞争力本身,就是最好的竞争方式。把注意力放在竞争对手身上,我们就容易被对方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所迷惑,而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时,你才能发现真正的机会,和真正的风险,以及你真正需要提升的地方。赢的基础,不在于你胜过了多少人,只在于不断提升的竞争力。6⃣️把自己作为一种方法是一种自我鞭策成功没有捷径,但有方法,你总能通过对的人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当你的眼界开阔时,你就自然而然的拥有了你独特的方法,支撑着你一步一步走下去。当我们陷入困境,不要先否定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是要试着从问题的对立面分析自己的优势及处境,因为总有人能在危机时刻爆发出惊人的能量,这是一种求生欲,也是一种不服输的表象。7⃣️写在最后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重新开始,但每个人都可以从现在开始创造全新的未来。从现在起,你可以着手去做那些对人生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世界中只有一种真正的自我价值,那就是看到了世间的冷暖,还继续自我贡献,把自己作为一种方法,用自己热爱的方式过自己的一生,我们便能从挑战中看到机会,从困境中看到希望。

                    6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社会人类学家的视角看世界

                    如何看待和理解社会问题,项飙给出很多全新的视角和观点。如人的再生产等。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实践当中,每个人反思的动机、能力和工具都比较有限,每天的主要任务是把这一天过完,把任务完成,因为有分工,大家都要线性地往前进。反思的意思是,你要阻止自己,要把自己停住,不要线性地往前冲,想一想为什么今天要这么做,不能用别的方式。这个精神可能是有意思的一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把自己的经历问题化,是了解世界的开始

                      方法首先是一种勇气,不一定要遵守那么多的惯例,不一定要听什么主流意见,想做的事不一定做不成,同行的人也不一定会掉队。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脑袋长在自己的肩膀上,别人看问题和我不一样,我为什么就要大动肝火呢?项飙在书里也发问:遇到问题,是先愤怒还是先好奇?是尽量温和地把事情描述清楚,还是直接去判断?这就是一种能不能 “把自己作为方法” 的体现。1. 自我” 不再是一个自足的概念,而是一个可以检验的命题,在不同的层级和权重上,取不同的分寸和距离,而不止于一些抒情或模糊的话语。2. 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解释它为什么成功,我们需要知道这个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当然很有道理,现在自由派认为特朗普当选是灾难性的,就是不看它背后的合理性。而伯林的观点是,我们不知道苏联的成功背后是不是有一定的必然性,一个历史事实可能是很多偶然因素造成的,也不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今天能做的是根据已有的历史经验、我们自己的道德原则,给人们发出警示,提醒大家可能的危险在哪里,可能会带来什么新的影响,我们要做好准备,而不仅仅是解释既成事实。这两种思路都很重要。3. 我们为什么会焦虑,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对今天没有清晰的认识,总觉得自己现在所处的地方不对,和自己认为的有差距。一个解决方案可能是佛学里讲的专注,对自己身边做非常细微的观察,当下的重要性也是在这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把自己活成目标

                          项飚从温州,北京,牛津,新加坡,再回到牛津的历程,冷眼观察现代社会的变迁,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确实需要向大众和知识分子解释现象,而非所谓堆砌术语的学术。自然科学解释自然,社会科学解释社会,解释社会还挺好玩,和解释大自然同样好玩😄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人不错,书不行

                            书一般,但对项飚本人还是一直比较欣赏,72 年生人,90 年军训那届的北大生,70 后正赶上中国最好的财富发展期,能在国外常年钻研的温州人也算个异类。浙江村调查和印度劳工中介调查都是不错的案例,书中他也介绍牛津的风格是不拽 “大词”,也一直以温州人的接地气自豪,知道他是看许知远的十三邀访谈,他确实谈吐通俗简白,也有儒雅的一面。但不喜欢此书是因为项飚也说因为知识的普及,资讯的检索方便,知识分子不能再以 “知道” 分子自居,只是个记录者,在本专业当然是专家,非专业就很老百姓了,并不是戴个牛津教授的名头就能指点江山,访谈记录者太空泛,整本书没有讲透,专业性读者关心的谈的太少,牛津和新加坡等海外生活也太浮光掠影,不如张力奋的《牛津笔记》。看此书不如 B 站听本人的讲座还能多些收获。温州人的务实精神和李光耀比较契合,项飚一直对新加坡赞誉有加。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站在望远镜式的人类学家视角看世界

                              大概是对《老俞对谈录》的移情,亦或是跨年演讲那句关注近处的金句,亦或是笑来老师提醒我对 “识人断物” 能力的提升,总之,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人类学视角,比如中心与边缘、乡绅精神、流动、人的再生产等等概念,加深自己对于身处环境纵向和横向的理解。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 “望远镜” 视角,有兴趣可作拓展阅读🍀🍀🍀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图景叙述与世界、历史的连接

                                在去年九月的《贾行家文化参考》课堂,提到过这本书,谈到一种看问题的方式叫 “图景叙述”,因为与我正在深耕的可视化思维领域的某些知识点有相通之处,所以特别关注。它其实是提倡一种思维模式和呈现方法,拒绝宏大叙述,而用定位空间和时间的双重维度,架构与世界、与历史的关系。项飙以新加坡为例,做了非常精妙的解读。新加坡作为身处边缘地带的弹丸小国,有着与生俱来的危机感,所以它的出发点和态度非常简单,就是努力把自己嵌入到世界中,而不是去定义或评判别人。作为一个在新加坡旅居过四年的异乡人,新加坡定位自身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国民,small but smart,确实令人钦佩。由此我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图景思维的广博内涵,它的直观具体、深入浅出,以及多元立体的包容度,都是新时代新机遇所呼唤的轻盈表达,相信在未来的多领域也将更加长袖善舞。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靠近,融入,走出来,思考

                                  《把自己作为方法》是一本谈话体裁的书,一问一答,娓娓道来,读起来容易走进书中,同提问者一起思考发问,同回答者一起思考解答。把自己作为一个研究视角,从自身出发,从身边看起,从附近看起;不偏执,不急于判断,不急于下结论;符合规律,符合人性。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反而应该学会慢下来,多看看周围,多思考后再重新出发。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审视自我,是为了找到时代的确定性

                                    《把自己作为方法》是 2021 年我心目中的最佳书籍。它以访谈对话的形式,记录了项飙老师对这个时代的思辨,所讨论的内容并没有刻意聚焦在某一话题领域,至今印象较深的有项飙老师讲述了他如何在西方主导的社会学话语体系中,超越国家、民族的局限,写成《全球 “猎身”》。项飙老师并没有刻意标榜自己的民族身份,转而站在一个更高的全球公民视野,去探讨我们是谁,需要怎样的生活方式。我从中读到了一个自由自在的有趣灵魂。参考这种对话体,我与阎俊霖老师也开始了近半年的隔空书信对话,还给对话起了一个类似的名字,叫 “把自己作为试验田”。时代越动荡,越需要像项飙老师这样的思考者,让我们看到另一种可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把自己作为方法》

                                      就是因为这句 “对沿途遇到的问题有狩猎般的决心和精确” 而毫不犹豫地选择看这本书,直至看完,终于有了自己的发言权,遂做简单分享。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看两位大师一来一回的思想对话碰撞,当真是其乐无穷。尤其是项飙老师的很多思想和观点,一看就是一个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学者,谦逊温良,理性客观,坦荡如砥,不卑不亢。为此,推荐这本书,理由如下:一、全方位看待问题。项飙教授习惯于从事物的多重维度去解释和引导,层层抽丝剥茧,直到挖掘到本质,书中很多这样的案例可以说明。二、有自己独立的研究风格,侧重于从具体明确的方式来阐述,而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虚无视角,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实在。三、坦然承认自己在理论方面的不足,并勇于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指正,用平等好奇的方式去和青年人交流,没有一点学者架子,深受尊重和认可。总而言之,此书一上映就得豆瓣 9.0 的高度好评,在听书嘉年华上,罗胖也是倾情推荐,虽然是访谈对话,但不拘泥于固有的传统形式,别有洞天且耳目一新。最后,说说我对书名《把自己作为方法》的理解:要有自己对于这个世界清醒而又客观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有自己成熟而又理性的思想体系,有自己独立的观察认知,保持自己与外界的分寸感和界限,善于用多元思维去理解分析问题,对知识永远心怀敬畏和好奇,对沿途遇到的问题有狩猎般的探索决心,此谓之 “把自己作为方法”。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这本书更具体、更内在的对话对象,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人,比如学者、艺术家、学生,以及从事其他职业但一直保持读书和思考习惯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因为我们谈话的线索之一始终是知识如何更有效地介入社会,而项飙老师的学术风格和行为方式,他对人类学的创造性运用,对 80 年代 “文化热” 的批评,都是在知识分子关怀的基础上对这个传统的主动反省。在新的技术条件和社会结构中,他释放出的转型信号,正是新一代知识人施展自己的想象和行动力的起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剧烈的思考

                                          剧烈的思考,反映在生活里,有时就只剩一点淡淡的余味和痕迹。本书中,项飙老师不断用简洁表达着剧烈的思考。把模糊的想法清晰化,并用直白的语言表述出来,需要很高的造诣。这种示范,展现的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思维进程,并在思想和实践之间来回拉扯。思考需要冲破虚荣和短视,摆脱了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找到了一种平衡、持续的热情。边界被打破,新意才会创造出来。人生是怎样构成的?理解世界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理解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看你愿不愿意把自己摆在对方的位置上。有时是愿不愿意,有时又是能不能够,愿不愿意看主观,能不能够需要方法。“方法” 是一种勇气,需要放下自我。问题可以一点点辨析清楚,工作可以一点点循序完成,狭窄的自我也可以一点点舒展。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