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9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一样的成功学著作

    本书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是非常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特别擅长将社会学、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书写传播,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启发。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普罗大众发掘成功的奥秘,探索天才的本质,发现更为深刻实用的成功途径,为自己、为社会带来新的认识个指引。这是一本不一样的成功学著作。本书的核心主题就是:那些成功的天才,在书中称之为 “异类(outliers)”,他们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顶尖的成就,不是因为先天的聪明才智,而是因为后天的 “优势积累”,与其说是非凡的成就取决于天赋,不如说其取决于机遇。成功不是随机事件。成功是一系列可预知的、强而有力的优势环境和机遇带来的结果。这种优势既包括主观上的努力、付出、刻意练习等,又包括客观上的聪明才智、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家庭条件、成长平台,时代潮流、甚至是出生的月份。这些因素和机遇既和我们传统的认识相符合,比如说天道酬勤,又不断地颠覆一些我们既有的刻板认知,值得好好品味。格拉德威尔在全书一开篇就举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为什么加拿大青年冰球运动员中,出生在 1-3 月份的队员占了总队员数的 40% 以上?原因很简单,因为冰球队员的选拔时间是每年的 1 月 1 号,在此日期之后出生的孩子,就只能等明年才能再参加选拔,这就让他们比同队的人多了几个月的成长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多了一点点成熟的优势。而正是这一点点优势,在专业化的集中训练之下被不断积累放大,最终成为他们的致胜秘诀,让他们更有机会成为赛场上的明星,而不是观众席上的看客看看,仅仅是晚出生一两个月,比同队的人年龄大上几个月,就能决定你是成为领袖还是成为跟随者。3 出生的时间,竟然是除了热情、天赋、勤奋之外,影响一个人成就的重要因素?这是不是让人大跌眼镜?此外还有一个更贴切的例子。假定入学年龄按 9 月 1 日划分,那么同一个班级里 8 月出生的孩子实际上比 9 月出生的孩子整整小了一岁,可是他们却要一起上课。年龄大的孩子早早获得更多的自信,这种自信会一直持续到他们的大学入学成绩高 10% 的可观测效应。而这种优势如果能继续保持,那么未来通过不断积累,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生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正如冰球队员的成长经历一样,因年龄大几个月而显现的微弱优势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最终引导孩子走向成功或不成功,自信或不自信的轨道中,其影响会延续许多年。从这个角度考虑,如果你想让孩子在体育或者学习方面占有一点点先发优势,控制孩子出生的月份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格拉德威尔在这本书中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理论,也是使得此书火爆畅销经久不衰的一个理论,就是著名的 “10000 小时定理”。心理学家 K. 安德斯・埃里克森(K.Anders Ericsson)和他的两名同事在顶尖水平的柏林音乐学院展开的一项研究。在该学院一些教授的配合下,他们将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分为 3 组。第 1 组由最优秀的明星学生组成,他们个个都有成为世界级独奏家的潜质;第 2 组则由那些仅被认为不错的学生组成;第 3 组由那些将来不太可能成为职业演奏家,只可能在公立学校当音乐教师的学生组成。研究发现,三个组的学生都在 5 岁左右开始接触并练习小提琴,但是到了 20 岁左右,最优秀的第 1 组成员平均练习超过了 10000 小时。作为对照,第 2 组学生到 20 岁时的练琴时间累计为 8000 小时,而 “未来的音乐教师们” 的练琴时间累计只有 4000 小时多一点儿。埃里克森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结论是:第一,根本没有 “与生俱来的天才”—— 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第二,也不存在 “劳苦命”—— 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却无法比别人更优秀。研究结果表明,一旦一位演奏者进入顶级音乐学校,唯一能使他出人头地的方法就是:刻苦练习。成功的要素在这个阶段变得简单明了。还有一点是,那些顶级演奏家,他们练琴不只是比其他人更加努力,而是比其他人努力十倍,甚至百倍。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地艰苦练习,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量。事实上,研究者就练习时长给出了一个神奇的临界量:10000 小时。但是要注意,这个 10000 小时是指有效练习的时间,而不是所有时间都算。练习,不是为了让你一次就做到最好,练习,是为了让你变得越来越好。天道酬勤,古人诚不欺我也。梅耶。马斯克在她的自传《人生由我》中写到:“表面上看,我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我有很好的父母,他们给了我良好的教育,但是我用自己的收入继续接受教育,这也就是我能够成功地在三个国家的多个城市开展我自己的事业的原因。从我的模特工作上来讲,我长得像我美丽的母亲,也从我英俊的父亲那里遗传了身高,因此我很幸运。模特事业给了我少量的额外收入,而且,在我七十一岁的当下,这份收入已经变得非常优渥。或许我可以把这一切称为幸运,但是你得知道,为了这项事业,我已经努力了五十年。直到现在,每一分钟、每一小时、每一天,我都仍然在努力地维持我的健康和身材。这不是幸运,一切都是努力的结果。如果你并非生而显贵,你需要找到你的天赋,并努力工作。你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你周围的每个人分享你的成果。我建议你忘记自己的出身。有句谚语说:“二十一岁意味着再世为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工作越努力,运气就越容易找到你。” 梅耶。马斯克从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无论是在生活优渥的南非,还是在艰难苦困的加拿大时期,无论是在她 21 岁时,还是在她 71 岁时,她都坚持着自己的道路,做喜欢的事,做正确的事。为此她整整奋斗、拼搏了五十年!哪有什么天生如此,只是有人天天坚持。如果这本书到这里就结束了,那就当做一本鞭策人努力付出的鸡汤文看看就可以了。但是它并没有完结。勤奋是一个很容易让人麻痹的词语,它将一切都归结于个人的努力,我命由我不由天,让人热血澎湃。可惜我们不是活在故事里,而是活在当下复杂的真实世界里。本书的核心主题是异类的形成是一个优势积累的模式。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之所以能够在一个领域中做到最顶级,往往不是一个单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而是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协同、起作用,有些因素你想到想不到。这种优势或者正面影响一点一滴的积累放大,最后量变产生了质变。成功不是随机事件。成功是一系列可预知的、强而有力的优势环境和机遇带来的结果。没有这些因素和机遇的帮助,哪怕你在冰球上、小提琴上真正的投入了一万小时有效练习时间,你也未必能够成为顶尖高手。勤奋和努力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我们要相信努力的力量,相信天道酬勤,但是,不要迷信努力,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勤劳就可以实现梦想。冰球队员如果没有在专业的训练体系下训练,没有加入到最强的那一队,那么他未来的成就能达到多高就是个问题了。小提琴手没有在世界顶尖音乐学院进行系统化的训练,没有名师大家的专业指导,那么他还能成为顶级的小提琴家吗?格拉德威尔是不认同仅仅依靠个人努力就能成为一流高手这种事的,那是鸡汤,不是现实。在冰球队员那个例子中,出生月份这种难以想象的因素,竟然会影响冰球队员的成就,就连一万个小时天才定律也和其他很多外部条件相关。你不能太穷,你的家庭条件要能够供得起你去学习、练习,这样你不需要为谋生而浪费时间。如果你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不得不分出一部分时间去谋生,那你就不可能达到一万个小时的训练标准。你还必须有机会进入一个专业的系统内,接受正规的、科学的、体系化的训练,而不是自己随心所欲的瞎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外部因素影响内部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缺一不可。就像巴菲特说的,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山坡。那条很长的坡道,才是影响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所以格拉德威尔总结说,成功者的优势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比如出生的日期,比如天赋,比如敏锐程度。有些是后天养成的,比如你很勤奋,很努力,通过刻苦训练可以去争取的,可是有些真的就只是运气。运气,真的很让人丧气。但这就是真实世界的运作规律,你在乎或者不在乎,你满意或者不满意,它就在那里,不悲不喜。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援引《新约・马太福音》,把这种现象叫作 “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成功者,换句话说,就是获得这些特殊机遇的人,他们因此最终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富有者因享受更多的减税优惠从而变得更富有;成绩优异的学生因获得了更优秀的老师的指导、更多的关注,从而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冰球队 9 岁至 10 岁的孩子中年纪稍大者获得了更多的指导和训练,从而变得更优秀。在社会学领域,所谓的成功就是 “优势积累” 的结果。这个世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而成功也是一个多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复杂事件,并不是一个由单因素决定的线性系统。所以,对于最出类拔萃的人而言,与其说成功取决于天赋,不如说成功取决于各种优势的积累,天时地利人和等等因素缺一不可,这样的模式才有可能成就异类。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这样的事实确实非常打击人,但是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正所谓知耻而后勇,当我们深刻认识到除了自身努力外,可能更要重视外部环境和时机的因素,只有能够理解外部时机和环境对成功的重要影响,只有明白了这个世界真正的运转机制以后,我们才能更理智地对待自己的失败,更谦虚地看待自己的成就,更正确平和地过好这一生。同时我们也要明白,纵然是时势造英雄,站在风口上的人有机会飞得更高更远,但是机遇依旧还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既要发现、趁着时代的趋势和潮流,更要不断磨炼自己的实力,尽人事,听天命,不枉此生。与其浑浑噩噩,不如看清楚现实之后再做出选择。时刻对世界保持敬畏,时刻让自己保持谦逊,因为这个世界和你想象中的也许大不相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原著笔记 | 这么会写故事的畅销作家多来几个吧

      《异类》的副标题是成功的故事,而只有了解作者的人知道副标题里的第一关键词不是 "成功" 而是 "故事"。🗺一 作者背景与经历 Time 评选的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 100 人中有他,Forbes 评选的 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 20 本商业书中他的 The Tipping Point 排第 6。- 作者继承了父亲的数学和母亲的心理学方面的优势,再结合自身的历史背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风。正如书名 Outliers 所体现的,他擅长用另类的视角观察事物,并且用简洁明快,极具舞台表现力的呈现方式带领读者看到他眼中的场景。- 他在 The Washington Post 撰稿多年,1996 年转场 The New Yorker《纽约客》,后者与他的特长匹配度更高,于是他拥有了一个合适的舞台。🌊🟡作品风格与难度;🟡我的阅读节奏;🟡配套 TED 说实话,如果不擅长挑选,现在的畅销书很容易踩雷。许多作品泛泛而谈没有辨识度,太多标题响亮实则内容逻辑不能自洽,所以我刚翻开异类的时候依然没有抱过高的期待。那是一个晚上,睡前已有点疲惫,但他文字的鲜明风格吸引了我,很少有人像写小说和综艺剧本一样写成功学。- 他的用词并不复杂,我用了三天的时间看完本书,并不是完全专注的模式也进行得不累,全程基本没有查词,第一遍读完只用一支浅蓝色荧光笔标注,可以说是非常流畅的阅读体验了。- 同时,我还看了他的 TED 演讲,总共有 3 个,第一个的性格特色最为明显,看他在舞台上的即兴演讲,应该是有准备大纲但没有逐字稿。情绪饱满眼神机智,顶着一头特立独行的发型,经常会讲着讲着又插入一些补充观点,这和他写作时一致,他的书中有篇幅很长的作者注,这很少见。🗝🔷赏析评价作者特长;🔷主题学习计划清单(含书单与播客)他的文风不算精湛,但妙语连珠,他说故事好于说理。我们读书的时候,并不需要赞同作者的每一个论点,如果他能提供一个新颖的角度让我们获得启发,那就是收获。就这本书来说,我学习他对人物动作,静物场景的描写,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富有时空感的记叙。向每一位优秀的人学习他最大的特长,是一种享受。- 读完这本,我还会读他的其他作品原著,包含:The Tipping Point《引爆点》,Blink《眨眼之间》,What The Dog Saw《大开眼界》(发表于外刊纽约客的 19 篇精选文章合集)。还有播客,他主持了一档名叫 Revisionist History Podcast,从声音中可以听出,从他第一场 TED 演讲至今,成熟了很多。有趣的灵魂难遇到,我会持续分享我读原著的细节和方法,让我们一起把简单书读透彻,复杂书读明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这角度果然异类

        这是一本研究如何成功的书,分析了成功的背后那些常被人忽略的因素,具体分析了这些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全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机遇,说明机遇在人的成功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这些机遇包括时代的、社会转型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第二部分讲文化传承对人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以及对人的影响。在机遇的部分 书中重点强调以下四点:马太效应:一些原本微小的、偶然的、潜在的优势使他们获益,这种优势被人当作是他个人的能力和天赋,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更多地关照、机会、资源,使得优势不断加强。这种强者恒强的 “马太效应” 最终使那些具备微小优势和机遇的人,最终成长为非同凡响的人。10000 小时:专业技能需要 10000 小时的反复练习才能成为大师。特殊的环境和时机提供了他坚持 10000 小时的机遇,而这种特殊的环境最终造就了特殊的英雄。高智商 vs 实用智商:智商只要达到 120,再高也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因此,只要知道一个孩子足够聪明后,就无需知道他 IQ 的数值。起更大作用的是 “实用智商”(类似我们常说的情商),即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团队合作,与权威人士沟通并说服他,利用自己的优势争取更大权益的能力。而实用智商的获得,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家庭环境。时代的机遇:你面临什么样的时代给予的机遇,取决于你生在什么时候。你是哪个时代的人,就应该把握那个时代的先机。最终,时代的机遇,智商 + 实用智商,成长的环境共同构成了成功的要素。至于在文化传承的部分,书中则是指出两项重点:一是权力距离指数,也就是指在特定文化中,重视和尊重权威的程度。比如韩国这个指数就高,美国就低。不同权力距离指数的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二是稻田文化。中国人种稻子的工作量远远大于其他民族的工作方式,因此造就了中国人的勤劳、执着的特点,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特质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对上面诸多因素的分析,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成功绝不是一个人仅仅靠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而完成的,绝不是 “个人行为”, 成功受到时运、机会、文化传承、家庭背影等多方面影响。认清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了解成功的本质,调整前进的方向,抓住眼前的机遇。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知道甲壳虫乐队成功的原因吗?

          这是一本带我们发现成功背后隐藏规律的书,主要介绍了两部分内容。第 1 部分着重于介绍机遇对个人成功的影响,第 2 部分则着重于介绍文化差异对个人成功的影响。1. 机遇(1)马太效应这个概念源自于《新约马太福音》: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加拿大冰球队有一个分组规则,当年的 1 月 1 号到 12 月 31 号之间出生的人,会被分为一组。在这个组中,年龄最大的孩子和年龄最小的孩子,有可能相差 12 个月。在孩子小的时候,12 个月的差距会让他们的表现有明显的差异。那些年龄稍大的孩子,因而在各种比赛中会获得微弱的优势。这种优势会体现在,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到更专业的辅导和更多的训练。在他们长大后,这种优势会持续放大,在最终的国家队中,出生在 1 月到 3 月的人会占大部分。这个事情告诉我们,开始的一点点微小差异,会逐渐放大,变成最后的巨大优势。(2)10000 小时定律甲壳虫乐队是全球最著名的摇滚乐队,他们的成功源自于一次 “汉堡之旅”。在那里,他们要每天晚上演奏 5 个小时以上,一周演奏 7 天。这就要求他们不断的去练习新的风格,否则观众早就听腻了。在那次汉堡之旅的高强度练习之后,甲壳虫乐队的整体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因为他们后面的音乐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尔盖茨有着显著的家庭背景,但他的成功更归功于他在一次暑期的编程之旅。在那期间,他最早接触了分式操作系统,并且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编程上。人们都相信天才理论,但是在智商高于一定门槛之后,成功更在于 10000 小时训练理论。(3)社交与家庭有一个天才少年兰根,智商非常高,但是在学校里屡屡碰壁,最终也没有取得更高的成就。另外一个人,奥本海默,主导了美国原子弹项目。他并不是智商最高的那一类人,而且行动怪异,思想偏激,甚至有谋杀导师的倾向。但最终,他被麻省理工学院的格罗夫斯少将看中,担任原子弹项目的负责人。他并没有比兰根更聪明,但是在如何从社会中获取想要的东西方面,他有天然的悟性,这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交能力和情商的重要性。2. 文化传承(1)权力距离指数权力距离指数,指的是民众服从权威的程度。作者以一个韩国飞机失事的事件为例子,在一次飞行任务中,副机长明确的发现了机长决策中的漏洞。然而,由于语调不够激烈,态度不够坚决,延误了时机,导致了空难的发生。在危难关头,提高说话的语调,可以降低权力距离指数,从而让群体更加理性,更容易选出最优的决策。在书中,以上这些精妙的例子还有很多,看完让人拍案叫绝。很多现象背后,竟然是如此微妙的差异,和如此显著的原因。读完这本书后,一方面让我们能够认识到不同人成功的原因千差万别,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我们更容易把握住机遇,在机遇来临时紧紧抓住它。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识别那些重要的而且不是自己可控的因素

            读后感:1、作者通过调研世界杰出人士的成功经历,得出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所处时代、个人努力程度、运气机遇缺一不可。2、本书是 1 万小时定律的出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任何人对一项技能有效训练 1 万小时,并不能保证获得非常大的成功,这个只是必要条件。3、书中各类示例甚至是作者自身的成长经历,体现了环境对人的重要性,因此个人要有效识别哪些环境对自己起到的是正向作用。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天赋、努力与环境

              从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来看《异类》,以为会很枯燥,想翻翻而已,没想到一口气读完。原来 1 万小时定律来源于此。想成就一番事业,天赋、努力与环境缺一不可。环境包括家庭背景、所处时代、所在位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异类让我们更深入的思考对成功的多重因素的作用。打开思维,寻找不一样的角度看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一样的成功启示

                  成功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合适,也受个人文化背景等的影响,但尽管如此,成功的人必是努力的人,且是努力程度远超同辈之人。自问聪明吗?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成功又如何会是自己!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然后在工作中积极努力,10000 小时的 “刻意练习” 来精进自己。对于自己现在做的工作,学一段时间后可能就能基本胜任,但如何才能做得更好?这需要努力,需要思考,而不是简单的低水平重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0000 小时定律” 在书中被用以审视个人成功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运气和努力

                      我们都意识到机会 / 运气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当机会眷顾你的时候你能抓得住吗?因为当机会摆到你面前的时候看起来并不那么诱人。很多情况下,抓住这个机会意味着你需要承当责任和压力,甚至接受挑战。有些时候,还需要你放弃你已经有的一些东西。很多人就会权衡眼前所见的利弊而选择放弃机会。比如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多的 "被卡脖子" 的半导体产业。对于国内的半导体设备和产品制造公司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机会,从国家的层面会大力扶植其发展,特别是之前许多不被看好的设备厂商现在变成了香饽饽。国产半导体设备的技术迭代会加速,国产替代会成为主流。但是这个替代过程是艰难的,技术落后是现实,需要研发人员投入精力,加班加点做技术攻关。但是待遇并不能和国际大厂的匹配,而且还面临项目失败被裁员的风险。当然其中不乏几家独角兽,比如北方华创、中星微和华海清科成功在其所专注的领域实现国产替代,公司也成功上市员工的付出获得物质回报。面对这样的机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比如在外企大厂工作的人会当心自己没有办法适应不确定性而选择放弃加入这个潮流之中。真正能抓住机会的人大都不会纠结眼前的得失。他们或是对所面对的机会很执着,亦或是具备很强的拼搏精神。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人一定要有梦想,说不定哪一天就实现了呢!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根本没有 “与生俱来的天才”—— 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2、也不存在 “劳苦命”—— 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却无法比别人更优秀。研究结果表明,一旦一位演奏者进入顶级音乐学校,唯一能使他出人头地的方法就是:刻苦练习。​3、成功人士不可能独自走向成功,他们总是特定地点和特定环境的产物。​4、为了把握机遇,你必须有任劳任怨的美德,而犹太移民愿意苦干。他们愿意自我牺牲,他们生活节俭,善于储蓄,对投资精打细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异类

                          么是异类?“异类” 是一个科学术语,被用于描述超出正常经验的事物或现象。在巴黎的夏天,我们预计大多数日子会介于 “温暖” 和 “高温” 之间。但是,如果你在八月中旬的某一天发现温度降至零下,那么那天就是一个 “异类”。尽管我们对巴黎的夏季为何温暖或炎热了然于心,但对于为何在夏季可能出现寒冷的天气却知之甚少。在这本书中,我对那些可以被称作 “异类” 的人非常感兴趣 —— 那些出于某种原因而获得非凡成就的,以至于超出一般经验的杰出的人,他们像八月的寒冷天气一样困扰着我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成功除了努力,还需一定的天赋异禀

                            此书通过各个事例、故事的铺陈串讲,充分点出成功背后的多重因素,如文化传承等。正如作者所言,“异类” 能成为 “异类”,不仅仅源于他们自己的努力,还源于许多不同的人和许多不同的境况所做出的贡献。这意味着社会可以比我们想象的更深刻地决定个体的成功,并决定其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成功。因此,今后不能总说 “坚持就是胜利,努力就能成功”,单个条件不成立,必须放入整个社会环境去浸染和思考了。没错,这的确算是一个令人鼓舞、振奋人心的想法。因为以此条件而言,应该会有更多人拥有这样的 “天赋异禀”,成为 “异类”,从而彰显更多的社会公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褒贬不一,喜忧参半

                              本书的前半部分容易理解,后半部分实在难以理解作者写这些内容的想法,后半部分多是故事。一万小时理论和关于机遇、政策、势的讲解很好。本书很薄,总体优质,但也不值得看第二遍,没有太有价值的内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成功=机遇+文化背景

                                《异类》启发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成功 = 机遇 + 文化背景这本书是想探讨成功背后的原因,成为 “异类” 不是因为有多么好的天赋,而是 “恰巧” 出生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这个文化下。讨论成功也不应该单看个体,而是看它所处的整个环境。正如作者所说,成功不是随机事件,是由一系列可以预知的强有力的环境优势和机会共同铸就的。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某种文化环境之中,而文化环境又是集优点、弱点、素质、倾向等各种属性于一身的综合体,我们要正视这一事实,我们不应割裂我们的行为与成长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本书的观点或许是 “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时势造英雄,要成为风口上的猪,首先得处在有大风的时代。不过当风口到来,机会也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成为“异类”看命,但你要好好苟住

                                  当我们被社会制度眷顾,被时代红利砸中,被文化优势熏陶而不自知时,我们要谦卑,我们只是海浪中的幸运小浪花,我们也要拿好这份幸运当仁不让 “异类” 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之人,是那些耐心等待,当机遇到来时就当仁不让地把握住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万万没想到(精装增补版)》p54,《和这个世界讲讲道理》p162,《习惯心理学》p123。 阅读马尔科姆第 2 本书,上一本是《陌生人效应》。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作为批判性思维练习的书,因为书里的故事带有作者个人的事后偏见,并没有做实证研究,可以想想作者的结论是否正确。尤其是作者在本书中提到的 “一万小时定理” 被原作者心理学家安德森・埃里克森在《刻意练习》中专门作为反面典型批评。 不建议阅读,不建议购买。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更精细的说明了成功的维度。“为什么我们懂了很多道理却还过不好这一生?”,本书会解决一部分这个问题。大的成功需要努力、天赋和机遇,书中的例子详述了机遇是怎么作用于人的成功的,同时还说了文化对于人的发展的影响,以及文化造成的成功与事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两天时间看完这本书,主要动力来自于作者赋予它极强的可读性,由浅入深,体现独特的洞察,观点极致有趣,逻辑缜密。作为模型收集者,这本书提供了很多重新看待世界的模型和角度。并且,我找到了 “10000 小时训练” 的源头。实际上这本书的观点,甚至解读我都耳濡目染了,太多我喜欢的人都多少提到过书里内容,但是自己看完还是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书里认为成功其实大部分原因并不来自于自身素质,当然书里并不反对这个说法,也没下定论,留下开放式的问题,供大家继续探索。比如前面提到成功的冰球运动员生日往往是 1~3 月,因为在少年时期选拔,会比其他月份有生理优势,从而随着训练更多和更好的教练,开头的一点点优势被无限放大。随后提出了 “10000 小时定律”,从出生的年代、有更多的机会练习(10000 小时精通)解释了最近舆论中心比尔盖茨的成功,以及乔布斯和披头士的成功。格拉德威尔认为智商具有明显的 “门槛效应”,你无法用智商测试分辨两个聪明人。因而把成功原因更多归因于天赋是背离现实的。为什么美国顶级律所的合伙人都具有以下共同点:出生在 1930 年附近,犹太裔,父母从事服装、皮革销售工作?因为当时是生育低谷,教育资源充分,并且因为是犹太裔,毕业之后大律所因为身份原因不会录用你,你有机会进入私人律所。你的父母从事服装业这类将自主性、复合性和付出就有回报的理念传达给你。当你 40 岁时,正值 15 年的企业并购黄金时代,当年 “白鞋公司” 律师们不愿做的事,你早已干了 10000 小时。其次成功受文化影响,大韩航空频繁空难的原因是,副机长处在高权力距离指数的文化中,对机长使用委婉语气商量,但机长因为极度疲劳已经无力做出正确判断。空难并非是重大技术问题,仅仅是几个小的文化差异 bug 引起一连串误会导致。最后让公司都使用英语来克服一些服从权威的问题。作为投资顾问,很少会有大家意见统一的时候,因为波动本身就是随机的,你看多时我看空就非常正常。但是老总让我管理投顾团队必须拿出统一的观点,如果跟师父观点不一致,就去同他辩论,不是你说服他,就是他说服你。我内心冒出无数个 “尴尬”,因为叫他一声师父,我不可能跟他争辩。哪怕最后他是错的,我是对的,也不可能发生争辩。因此趁早独立成体系是我必须得做的事,否则就没有 “协同效应” 可言。(以前争论过,被认为是杠精,一旦提出不同观点,会被师父长篇大论反驳,当他是对的,他会让我看,他错的时候则没有表示。我现在非常讨厌争论本身。)然后是为什么亚洲人数学天生好,好像智商更高一样。实际来源于我们的数字表达很准确。留学法国时候,体验过他们算两位数乘法,可真是煎熬,但你如果知道法国人念双音节 “90” 是 “quatre-vingt-dix(4*20-10)” 就能体会了。还有一点是 “稻田文明” 使我们非常勤劳,多劳多得,比非这类文明的人基础教育要多 50-60% 的时间,如果还不能做得更好,那才是智商有缺陷。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看待成功的新角度,如此多偶然,当然也离不开背后的文化传承。我很快翻开了他另外一本书。#10000 小时阅读计划# 9876h24min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现实的书,

                                          书中的例子有点扎到我了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