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97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孤勇者的自白——我读《我与地坛》

    重新再看《我与地坛》还是因为余华,因为余华的一个段子。余华说,当年他和马原、刘震云把史铁生扛上火车,去到沈阳。还跟沈阳文学院的孩子一起踢球,在一个篮球场上面踢,用篮球架下面的框作为龙门。那史铁生怎么踢啊?让他当守门员。余华说,史铁生当守门员,谁都不敢朝他射门。说完哈哈大笑。这个段子让我看到的是中国的作家们真的是一起成长的,除了上面四个还有莫言、西川、苏童等等都是跟余华他们一起玩。第二个想到的是,余华他们打破了禁忌,让史铁生踢足球不是让他出丑吗?史铁生曾经写过,他坐了轮椅后,家里人连 “走”、“跑” 这样的字眼都不敢在他面前说。但是跟余华他们一起折腾,他是愿意的,守门员都愿意当。而史铁生曾经写过的那句话,就是在《我与地坛》的《我与地坛》。是的,《我与地坛》是一本书名,也是一篇文章标题。那篇文章,我们应该都读过,在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本,肯定都有它的节选。就是因为它出现在语文课本,我们才不喜欢它。我们要做它带来的阅读理解,去概括它的中心思想、去分析它某句话的意思,甚至背诵一些著名段落。我们都不知道做这些有什么用?但是有一天,你长大了,你重新再回顾这些文章,你会发现当年真的是没看懂。就像大家常说的听李宗盛的歌的那个感觉: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这些年陆陆续续读了史铁生的一些小说和文章,例如说《命若琴弦》、《昼信耶稣夜信佛》,发现他的文字可读性很强,思考得很深很远。他的人虽然被轮椅所限制,但是他的思想早就遨游宇宙,纵横古今。就是失去了自由,他才更渴望自由,才更自由地发挥。就像我们脚好好的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有一天脚受伤了,你才会去感受它,去怀念它,并发誓康复后要好好待它。只是我们好了之后,我们都会忘了原来失去的感觉,而史铁生一直没有康复,所以他才上天入地地想。这些 “想” 当中,我觉得《我与地坛》这本书最有代表性。我越看越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我就在下面划了一根线,最后这本书是我在得到电子划线最多的一本,好多都值得仔细琢磨。这本书又不止说他个人,还说他那个年代,他那个年代的人与事。我感觉陈年喜应该看过这本书,因为有些文字风格来看,陈年喜跟史铁生有点像,所以你喜欢看《微尘》、《活着就是冲天一喊》,你也可以看看这本书。当然,史铁生肯定更厉害些,因为感觉变化很多。有时候像一首诗,让人沉吟。有时候像一首歌,朗朗上口。有时候像一部电影,回味无穷。我看完的时候总会停一下,回味一下,如果有个镜头,应该会拍出我的思绪随他的文章飞走的感觉,就是那种镜头慢慢拉远留下我一个人的画面。如果要推荐一篇大家都适合看的文章,我觉得是《好运设计》,看完或许大家都会有我上面那种回味的感觉。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人生,你会怎么设计呢?是不是要有完美的身材和健康的体魄?是不是要儿孙满堂和胜友如云?是要有 “伯爵的地位” 和 “肖邦的隽永”?是不是这样就有美满的人生呢?史铁生给你答案,不仅用一篇文章,还用一整本书。

      12
      1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经典之作。作者用质朴而深沉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关于那个时代生命、亲情与自然的动人画卷。它让人们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净土;在迷茫的人生路上,看到了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无论命运如何残酷,只要心中有爱,希望不灭,生命就会永远充满力量。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温暖又悲切的散文集

        有几篇多次激发了我那敏感的泪腺,让它生发出泪液,只是忍着没让它肆无忌惮的流下。以前觉得这辈子做个普通人可真没意思,现在想想能一辈子做个普通人过上普通人的日子,其实是很不容易的,起码有的人从一开始就注定没办法成为普通人。当苦难来临时,是什么让你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动力?是意义。但意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你在生活的磨砺下逐渐发现的。人年纪越大,越会怀念已故的亲人,尤其是母亲。人总要爱着点什么,因为它会提醒你,你还活着。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苦难是强者的磨刀石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史铁生是一个修行者,一个有趣的灵魂虽然受困于一个残疾的躯壳,但是这也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去体验生的意义和对待死的态度。一个人老了,他需要换一部身体再来人间。人终将一死,如果以目的讨论意义那么将陷入虚无,以过程来探讨意义才是正途,一个精彩的过程并不一定是一个万事顺心的过程,逆境同样也会诞生出精彩的人生,何等的大彻大悟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你想了解如何在苦难中与自己和解,找到生命的力量,我推荐你看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什么是苦难中的生命觉醒呢?作者告诉我们,他在双腿残疾后,常在地坛中沉思,从地坛的草木、光影里,逐渐看清苦难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审视生命的契机 —— 他写母亲的默默守护,写对命运的追问,字里行间都是从绝望中生出的对生活的珍视。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正在经历迷茫或困境的人,希望它能像一束光,让你在困顿中感受到温暖与前行的力量。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夜失眠,可以读一读的史铁生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大家对待它的方式不尽相同,有人痛苦、有人倾诉,而我,总是喜欢在最心灰意冷的时候,一个人静静的翻着《我与地坛》,去感受史铁生分享自己 “身残志坚” 的日子里那些值得收藏的思考。
              这本书并没有什么鸡血,没有太过曲折的情节,尽是生活的点滴,简简单单、平平淡淡。读起来给人一种生命好似悲情的话剧,但是悲剧中又蕴含着希望。就像这一句: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情,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都不会错过的事。
              如果你在生活中也时常感受到了小焦虑、小压抑、小痛苦,读一读史铁生的内心独白,可能会有柳暗花明的喜悦。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清明节纪念史铁生

                昨天清明去了雍和宫,与地坛公园只隔一条街道。回想起行家老师文化参考里面提到的史铁生,回来又重新读了行家老师的文章,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1972 年,21 岁的史铁生,他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一下子,"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同样的,这个问题也落在了母亲的心里:《我与地坛》中写到的母亲: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 ——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想起电影《李焕英》里的小玲,其实女儿儿子都一样,多么想让母亲为自己骄傲。史铁生一开始的写作目的很简单、很真诚,仅仅是 "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他说,"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来分享这一点点快乐。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后来,他的写作动力就深邃了起来。行家老师认为史铁生最重要的小说是《务虚笔记》。著名哲学家邓晓芒老师的评论是:史铁生的 "务虚" 就是超越。我们日常太务实了,现在需要有一段时间让我们来想想务虚的问题,超越一切,包括物质利益,包括身体上的健康或者是痛苦。他站在务虚的层次上,悟到了自己的残疾也是人类的普遍命运,任何人都有他的局限性,也有他的限度,可以说是残疾的程度不同而已。在史铁生笔下,人的命运是偶然的,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而是首先要认命。认命以后是面对生死的问题,生死取决于你的生命力是否强悍。他的人虽然残废了,但是自由意志可以觉醒。人一旦发挥自己的自由意志,就可以拿既定的命运去干自己想干的事,史铁生选择了文学,选择了一条务虚之路。清明节纪念史铁生,作为这本书的书评。史铁生因为写下的文字而不朽,他在用他的文字告诉我们:人通往自由的可能性就摆在那里,史铁生能走通,任何人都可能走通,这是一个作家能够送给世界的最伟大的礼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无所谓幸与不幸,只是两种不同境遇的比较罢了

                  🍀很多人都在探讨人生的意义,史铁生给出了他的答案。🍀他说:"我四肢健全时,常抱怨周围环境糟糕;瘫痪后,怀念当初可以行走奔跑的日子;几年后长了褥疮,又怀念起前两年安稳坐在轮椅上的时光;后来得了尿毒症,又开始怀念当初长褥疮的时候;又过了一些年,要透析,清醒的时间很少,便又开始怀念起刚得尿毒症的时候。人生无所谓幸与不幸,只是两种不同境遇的比较罢了。"🍀在崇尚自由的时代,很幸运我们拥有无限选择的自由。而不幸的也是因为选择太多,选择的代价太沉重让我们的精力耗散在选择里,我们最缺是给自己选择限制的能力,从而能集中精力破局而出。🍀被病魔困在轮椅上是很不幸,封死很多路,但也让作者专心的在写作这扇窗里破局而出,成为一个正常人都无法企及的存在。🍀差别造就了这个鲜活的世界。有丑女才能造就了美人,懦夫衬照了英雄。有了众生的苦难才度化了佛祖。🍀最后用作者名言结尾:“一个人出生了,死也就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试着好好活”。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不错的散文!

                      3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铁生在这里记录了双腿残废,但不是怨天尤人,更不是摇尾乞怜。铁生以更宏大的视野,更宽阔的胸怀记录人生百态,书写宇宙苍生,体悟人生思考,怀念美好人间。铁生的笔触直抵人心,地坛已不止是一个地方,也不止是一个意向,地坛已是铁生,与他相依相伴,与他融为一体,一起走过这美好的人间。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通透的心,孩童的魂

                        哪怕世界有再多的恶,史铁生对这个世界也没有什么恶意,没有抱怨,而是坦然接受,这一点容易与那些,对世界充满善意的读者有共鸣。史铁生的乐观和坚强更令人称道,还有他对世事一叶知秋的通透。历经沧桑,还能以孩童的天真、浪漫去看世界,一直保持着孩童的美好愿望,知世故但不世故,我眼里的史铁生就是这样独特。无论是生病,还是发生任何难过的事,史铁生总能冷静地面对,从时光缝隙里探寻生命的意义,语言平实、质朴而又亲切,潺潺流水而又润物无声。史铁生写作的年代,没有今天这么充盈的物质条件,更没有便利的交通、通信设施。单纯的环境反而让人知足常乐,懂得珍惜。史铁生说:生在穷乡僻壤,有孤陋寡闻之虞,不好;生在贵府名门,又有骄狂愚妄之险,也不好。生在一个介于此二者之间的位置上怎么样?嗯,可能不错。如果要说 00 后有什么好,我会觉得,我出生在最好的时代,因为我出生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最后一代。小时候不用承受物质条件的匮乏,也不会因为抖音而失去最好的动画片。小学和幼儿园,正是国产动画片开花的时候,能够接触三观最正的动画片(围棋少年,蓝猫淘气三千问,巴啦啦小魔仙,家有儿女,猫和老鼠),以前没有智能手机,没得看,只能看电视上定时播出的动画片,只能玩按键机的游戏,只知道跟着外公看北京奥运会。刚上小学那会,只要有蜘蛛纸牌和三维弹球玩,就能乐开花,也没有上不完的补习班。但是现在的小学生一言难尽,有些人已经没有喜欢看的动画片了,只知道刷抖音和玩杂七杂八的手机游戏,也丝毫不关心冬奥会上的奖牌。由于家长对各类考试的焦虑,平时让孩子天天上补习班,已经让孩子丧失兴趣爱好。现在的小朋友幸福感好像没有那么强,因为物质上什么都有,不用辗转反侧地期盼也不用努力,反而无所适从。原本觉得理所当然的童年,当了一回补习老师才知道,那个单纯的年代已经回不去了!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站在更高的视角看,才发现曾经无比幸福,珍惜当下吧。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这本书千万别在晚上读,不然大概率你会哭出来。我看到有些地方感受了什么叫做老泪纵横,其实作者的表达并不是煽情,他的表达反而是克制的、点到即止的。当你的情绪想再深入走下去的时候作者已经停下了他的表达欲望,这种时刻反而会给你一个思考的空间。我哭的点并不是他的所有内容,而是在某些特定的情感之处,他写道母亲、写道母亲对于他的担心、他事后对母亲的愧疚和反省,那种描写手段很打动人,甚至是让你有点难受的,看着看着你就会跟着作者去想,想着想着你的眼泪就出来了。还有作者的文字功底还是很扎实的,很多词语的运用,比喻的东西都是非常恰到好处同时又是你想象不到的。这本书的好即在于情感的输出浓度之厚又在于文字功底之扎实。所以每当讲到稀松平常的人和事时,如果没有好的文字功底和表达能力,那么文字就一定会显得枯燥和多余,但是这本书完全不会让你有这种感受。我常常觉得一个写自我反思的东西,它首先得真挚才会显得真实继而才会深刻,不然你的反思就会显得华而不实很空洞,这本书里你就能够感受到作者那种深刻的反思,尤其是对于母亲这块,是真的好,总而言之,这本书值得你们去看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地坛情怀。🌸

                            像我这样穷困的,浮躁的,落单的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研究怎么赚钱的青年小伙,怎么可能还有心思,耐下性子去感受祖国大地的人文古迹,历史风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的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以心绪对应四季呢?春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以梦呢?以梦对应四季呢?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你也是插队的?” 我问她。“你也是?” 听得出来,她早已知道了。“你哪届?”“老初二。你呢?”“我六八,老初一。你哪儿?”“陕北。你哪儿?”“我内蒙。” 这就行了,全明白了,这样的招呼是我们这代人的专利,这样的问答立刻把我们拉近。我料定,几十年后这样的对话仍会在一些白发苍苍的人中间流行,仍是他们之间最亲切的问候和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后世的语言学者会煞费苦心地对此做一番考证,正儿八经地写一篇论文去得一个学位。曾有一代少年由衷地向往那样的烽火硝烟。(“首长,让我们上前线吧,都快把人憋死了!”“怎么,着急了?放心,有你们的仗打。”)是呀,打死敌人你就是英雄,被敌人打死你就还是英雄,这可是多么值得!故而冲锋号一响,银幕上炮火横飞 —— 一批年轻人撂倒了另一批年轻人,一些被怀念的恋人消灭了另一些被怀念的恋人 —— 场内立刻一片欢腾。是嘛,少男少女们花钱买票是为什么来的?开心,兴奋,自由欢叫,激情涌泄。这让我想通了如今的 “追星族”。少年狂热古今无异,给他个偶像他就发烧,终于烧到哪儿去就不好说。比如我们这一代,忽然间就烧进了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 了,造反了,大批判了,电影是没的看了,电影院全关张了,电影统统地有问题了。电影厂也不再神秘,敞开大门,有请各位帮忙造反。有一回去北影看大字报,发现昔日的偶像都成了 “黑帮”,看来看去心里怪怪的。“黄世仁” 和 “穆仁智” 一类倒也罢了,可 “洪常青” 和 “许云峰” 等等怎么回事?一旦弯在台上挨斗,可还是那般大义凛然?明白明白,要把演员和角色择开,但是明白归明白,心里还是怪怪的。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 这话让她无地自容。这话让她独自愁叹。这话让她几十年的苦熬忽然间变成屈辱。她要补偿这罪孽。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儿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 —— 她说过:得跟上时代。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 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 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 ——” 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 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喜欢这本书,轻松解压,平淡的事情,丰富的感情。全书朗读的,读出声那种,总共 11 个半小时。给我的感觉,类似的还有李娟的书,三毛的书,还有《呼和兰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品读生命的感动,感受作品的魅力

                                  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与一座废弃古园之间的生命连接,多么深刻,多么富有生命力。即便长大成人,依然记忆犹新。地坛给予了史铁生坚韧的毅力,适应环境,重获新生,收获信仰,也见证了地坛的成长。生命的意义在于极致的雕琢,美好,精致,丰富内心,获得惊喜,每一个人都有雕琢自己生命的权利,匠心独运。地坛的魅力在于它的独到,自在独行,不在意世风的肆虐,也不在意现实环境的雨打风吹,可以看书,可以思考,生命中的一处幽静僻所,生命需要静,才有力量前行,心静,才能获得精彩!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座古园,它是宁静致远的存在,也是洗涤生命的神圣之地,它会在我们生命中给予我们爱自己的动力,也会一直熠熠生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的精神一隅

                                    我记得第一次读《我与地坛》,实际上是初中,具体几年级早已忘记,只是记得当初老师发下几张考卷那么大的纸,上面印有《我与地坛》那一篇文章。我也不懂为何自己至今还保留着这份课堂上的记忆,尽管它们是散碎的,因为老师似乎还说了几句话指导我们阅读我已忘记,当时教室是安静还是吵闹我也记不清,我只是记得强迫自己看完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史铁生,写的东西怎么和鲁迅一样,干干巴巴的,生涩极了。直到上了高中,再读鲁迅,再读史铁生,或是其他伟大的作家才发现:这一字一句,俱是真章,他们应该没想过要让我们感人肺腑,却真真地让我们涕泗横流。逐渐长大,逐渐经历,我们才能发现史铁生们多么杰出。有了他们的精神遗存,才有我们现在的精神文明。再说回本书,史老的文字是极让我佩服的,他的文字质朴纯真,而以我为例,我还是处在那个 “为赋新词强说愁” 的年纪,我不时写些东西,我自知我的文字常常显得矫揉造作,无法免俗,我不知道我有没有机会 “却道天凉好个秋”,但没有或许也是件好事,因为我还保有着更多的少年意气。我现在还达不到史老的境界,甚至或许我永远都达不到,但我仍会继续阅读,继续写字,继续寻找。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能够乐观生活。我想史老就是这样的人,地坛是史老的精神角落,我希望,我们也能找到自己的精神一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加入强推给孩子们的书单!

                                      在想到孩子们初中的时候,如果老师不提,我就悄悄地把书不经意间放在家里各种明显的地方,或者假装说:“你们还小,不能看!” 惹得他们心痒痒。友情、爱情、死亡、自我价值… 到青春期肯定自然而然会想这些了,而作者的视角应该能让自我开始膨胀起来的孩子们也拍案叫绝或暗自神伤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人

                                        里面对母亲的描写,着实感动。文字细腻动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在地坛,地坛在我

                                          史铁生先生走遍了地坛每一个角落,追忆一些人和往事,那是他心之栖息地。虽然身体禁锢在轮椅上,但他的心灵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从 “我在地坛” 到 “地坛在我”,总让我感到有个失魂落魄的少年,甚至有些孤僻,内心忧郁沉重,却讲着有人情味的故事,努力享受着生死间的博弈,也总有办法让自己超越现实,和他描述的一切景象融为一体。笔触细腻,真诚,辽阔,梦幻,令人动容。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