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孤勇者的自白——我读《我与地坛》
重新再看《我与地坛》还是因为余华,因为余华的一个段子。余华说,当年他和马原、刘震云把史铁生扛上火车,去到沈阳。还跟沈阳文学院的孩子一起踢球,在一个篮球场上面踢,用篮球架下面的框作为龙门。那史铁生怎么踢啊?让他当守门员。余华说,史铁生当守门员,谁都不敢朝他射门。说完哈哈大笑。这个段子让我看到的是中国的作家们真的是一起成长的,除了上面四个还有莫言、西川、苏童等等都是跟余华他们一起玩。第二个想到的是,余华他们打破了禁忌,让史铁生踢足球不是让他出丑吗?史铁生曾经写过,他坐了轮椅后,家里人连 “走”、“跑” 这样的字眼都不敢在他面前说。但是跟余华他们一起折腾,他是愿意的,守门员都愿意当。而史铁生曾经写过的那句话,就是在《我与地坛》的《我与地坛》。是的,《我与地坛》是一本书名,也是一篇文章标题。那篇文章,我们应该都读过,在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本,肯定都有它的节选。就是因为它出现在语文课本,我们才不喜欢它。我们要做它带来的阅读理解,去概括它的中心思想、去分析它某句话的意思,甚至背诵一些著名段落。我们都不知道做这些有什么用?但是有一天,你长大了,你重新再回顾这些文章,你会发现当年真的是没看懂。就像大家常说的听李宗盛的歌的那个感觉: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这些年陆陆续续读了史铁生的一些小说和文章,例如说《命若琴弦》、《昼信耶稣夜信佛》,发现他的文字可读性很强,思考得很深很远。他的人虽然被轮椅所限制,但是他的思想早就遨游宇宙,纵横古今。就是失去了自由,他才更渴望自由,才更自由地发挥。就像我们脚好好的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有一天脚受伤了,你才会去感受它,去怀念它,并发誓康复后要好好待它。只是我们好了之后,我们都会忘了原来失去的感觉,而史铁生一直没有康复,所以他才上天入地地想。这些 “想” 当中,我觉得《我与地坛》这本书最有代表性。我越看越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我就在下面划了一根线,最后这本书是我在得到电子划线最多的一本,好多都值得仔细琢磨。这本书又不止说他个人,还说他那个年代,他那个年代的人与事。我感觉陈年喜应该看过这本书,因为有些文字风格来看,陈年喜跟史铁生有点像,所以你喜欢看《微尘》、《活着就是冲天一喊》,你也可以看看这本书。当然,史铁生肯定更厉害些,因为感觉变化很多。有时候像一首诗,让人沉吟。有时候像一首歌,朗朗上口。有时候像一部电影,回味无穷。我看完的时候总会停一下,回味一下,如果有个镜头,应该会拍出我的思绪随他的文章飞走的感觉,就是那种镜头慢慢拉远留下我一个人的画面。如果要推荐一篇大家都适合看的文章,我觉得是《好运设计》,看完或许大家都会有我上面那种回味的感觉。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人生,你会怎么设计呢?是不是要有完美的身材和健康的体魄?是不是要儿孙满堂和胜友如云?是要有 “伯爵的地位” 和 “肖邦的隽永”?是不是这样就有美满的人生呢?史铁生给你答案,不仅用一篇文章,还用一整本书。
1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17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深夜失眠,可以读一读的史铁生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大家对待它的方式不尽相同,有人痛苦、有人倾诉,而我,总是喜欢在最心灰意冷的时候,一个人静静的翻着《我与地坛》,去感受史铁生分享自己 “身残志坚” 的日子里那些值得收藏的思考。
这本书并没有什么鸡血,没有太过曲折的情节,尽是生活的点滴,简简单单、平平淡淡。读起来给人一种生命好似悲情的话剧,但是悲剧中又蕴含着希望。就像这一句: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情,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都不会错过的事。
如果你在生活中也时常感受到了小焦虑、小压抑、小痛苦,读一读史铁生的内心独白,可能会有柳暗花明的喜悦。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清明节纪念史铁生昨天清明去了雍和宫,与地坛公园只隔一条街道。回想起行家老师文化参考里面提到的史铁生,回来又重新读了行家老师的文章,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1972 年,21 岁的史铁生,他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一下子,"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同样的,这个问题也落在了母亲的心里:《我与地坛》中写到的母亲: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 ——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想起电影《李焕英》里的小玲,其实女儿儿子都一样,多么想让母亲为自己骄傲。史铁生一开始的写作目的很简单、很真诚,仅仅是 "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他说,"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来分享这一点点快乐。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后来,他的写作动力就深邃了起来。行家老师认为史铁生最重要的小说是《务虚笔记》。著名哲学家邓晓芒老师的评论是:史铁生的 "务虚" 就是超越。我们日常太务实了,现在需要有一段时间让我们来想想务虚的问题,超越一切,包括物质利益,包括身体上的健康或者是痛苦。他站在务虚的层次上,悟到了自己的残疾也是人类的普遍命运,任何人都有他的局限性,也有他的限度,可以说是残疾的程度不同而已。在史铁生笔下,人的命运是偶然的,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而是首先要认命。认命以后是面对生死的问题,生死取决于你的生命力是否强悍。他的人虽然残废了,但是自由意志可以觉醒。人一旦发挥自己的自由意志,就可以拿既定的命运去干自己想干的事,史铁生选择了文学,选择了一条务虚之路。清明节纪念史铁生,作为这本书的书评。史铁生因为写下的文字而不朽,他在用他的文字告诉我们:人通往自由的可能性就摆在那里,史铁生能走通,任何人都可能走通,这是一个作家能够送给世界的最伟大的礼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生无所谓幸与不幸,只是两种不同境遇的比较罢了🍀很多人都在探讨人生的意义,史铁生给出了他的答案。🍀他说:"我四肢健全时,常抱怨周围环境糟糕;瘫痪后,怀念当初可以行走奔跑的日子;几年后长了褥疮,又怀念起前两年安稳坐在轮椅上的时光;后来得了尿毒症,又开始怀念当初长褥疮的时候;又过了一些年,要透析,清醒的时间很少,便又开始怀念起刚得尿毒症的时候。人生无所谓幸与不幸,只是两种不同境遇的比较罢了。"🍀在崇尚自由的时代,很幸运我们拥有无限选择的自由。而不幸的也是因为选择太多,选择的代价太沉重让我们的精力耗散在选择里,我们最缺是给自己选择限制的能力,从而能集中精力破局而出。🍀被病魔困在轮椅上是很不幸,封死很多路,但也让作者专心的在写作这扇窗里破局而出,成为一个正常人都无法企及的存在。🍀差别造就了这个鲜活的世界。有丑女才能造就了美人,懦夫衬照了英雄。有了众生的苦难才度化了佛祖。🍀最后用作者名言结尾:“一个人出生了,死也就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试着好好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通透的心,孩童的魂哪怕世界有再多的恶,史铁生对这个世界也没有什么恶意,没有抱怨,而是坦然接受,这一点容易与那些,对世界充满善意的读者有共鸣。史铁生的乐观和坚强更令人称道,还有他对世事一叶知秋的通透。历经沧桑,还能以孩童的天真、浪漫去看世界,一直保持着孩童的美好愿望,知世故但不世故,我眼里的史铁生就是这样独特。无论是生病,还是发生任何难过的事,史铁生总能冷静地面对,从时光缝隙里探寻生命的意义,语言平实、质朴而又亲切,潺潺流水而又润物无声。史铁生写作的年代,没有今天这么充盈的物质条件,更没有便利的交通、通信设施。单纯的环境反而让人知足常乐,懂得珍惜。史铁生说:生在穷乡僻壤,有孤陋寡闻之虞,不好;生在贵府名门,又有骄狂愚妄之险,也不好。生在一个介于此二者之间的位置上怎么样?嗯,可能不错。如果要说 00 后有什么好,我会觉得,我出生在最好的时代,因为我出生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最后一代。小时候不用承受物质条件的匮乏,也不会因为抖音而失去最好的动画片。小学和幼儿园,正是国产动画片开花的时候,能够接触三观最正的动画片(围棋少年,蓝猫淘气三千问,巴啦啦小魔仙,家有儿女,猫和老鼠),以前没有智能手机,没得看,只能看电视上定时播出的动画片,只能玩按键机的游戏,只知道跟着外公看北京奥运会。刚上小学那会,只要有蜘蛛纸牌和三维弹球玩,就能乐开花,也没有上不完的补习班。但是现在的小学生一言难尽,有些人已经没有喜欢看的动画片了,只知道刷抖音和玩杂七杂八的手机游戏,也丝毫不关心冬奥会上的奖牌。由于家长对各类考试的焦虑,平时让孩子天天上补习班,已经让孩子丧失兴趣爱好。现在的小朋友幸福感好像没有那么强,因为物质上什么都有,不用辗转反侧地期盼也不用努力,反而无所适从。原本觉得理所当然的童年,当了一回补习老师才知道,那个单纯的年代已经回不去了!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站在更高的视角看,才发现曾经无比幸福,珍惜当下吧。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这本书千万别在晚上读,不然大概率你会哭出来。我看到有些地方感受了什么叫做老泪纵横,其实作者的表达并不是煽情,他的表达反而是克制的、点到即止的。当你的情绪想再深入走下去的时候作者已经停下了他的表达欲望,这种时刻反而会给你一个思考的空间。我哭的点并不是他的所有内容,而是在某些特定的情感之处,他写道母亲、写道母亲对于他的担心、他事后对母亲的愧疚和反省,那种描写手段很打动人,甚至是让你有点难受的,看着看着你就会跟着作者去想,想着想着你的眼泪就出来了。还有作者的文字功底还是很扎实的,很多词语的运用,比喻的东西都是非常恰到好处同时又是你想象不到的。这本书的好即在于情感的输出浓度之厚又在于文字功底之扎实。所以每当讲到稀松平常的人和事时,如果没有好的文字功底和表达能力,那么文字就一定会显得枯燥和多余,但是这本书完全不会让你有这种感受。我常常觉得一个写自我反思的东西,它首先得真挚才会显得真实继而才会深刻,不然你的反思就会显得华而不实很空洞,这本书里你就能够感受到作者那种深刻的反思,尤其是对于母亲这块,是真的好,总而言之,这本书值得你们去看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的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以心绪对应四季呢?春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以梦呢?以梦对应四季呢?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你也是插队的?” 我问她。“你也是?” 听得出来,她早已知道了。“你哪届?”“老初二。你呢?”“我六八,老初一。你哪儿?”“陕北。你哪儿?”“我内蒙。” 这就行了,全明白了,这样的招呼是我们这代人的专利,这样的问答立刻把我们拉近。我料定,几十年后这样的对话仍会在一些白发苍苍的人中间流行,仍是他们之间最亲切的问候和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后世的语言学者会煞费苦心地对此做一番考证,正儿八经地写一篇论文去得一个学位。曾有一代少年由衷地向往那样的烽火硝烟。(“首长,让我们上前线吧,都快把人憋死了!”“怎么,着急了?放心,有你们的仗打。”)是呀,打死敌人你就是英雄,被敌人打死你就还是英雄,这可是多么值得!故而冲锋号一响,银幕上炮火横飞 —— 一批年轻人撂倒了另一批年轻人,一些被怀念的恋人消灭了另一些被怀念的恋人 —— 场内立刻一片欢腾。是嘛,少男少女们花钱买票是为什么来的?开心,兴奋,自由欢叫,激情涌泄。这让我想通了如今的 “追星族”。少年狂热古今无异,给他个偶像他就发烧,终于烧到哪儿去就不好说。比如我们这一代,忽然间就烧进了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 了,造反了,大批判了,电影是没的看了,电影院全关张了,电影统统地有问题了。电影厂也不再神秘,敞开大门,有请各位帮忙造反。有一回去北影看大字报,发现昔日的偶像都成了 “黑帮”,看来看去心里怪怪的。“黄世仁” 和 “穆仁智” 一类倒也罢了,可 “洪常青” 和 “许云峰” 等等怎么回事?一旦弯在台上挨斗,可还是那般大义凛然?明白明白,要把演员和角色择开,但是明白归明白,心里还是怪怪的。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 这话让她无地自容。这话让她独自愁叹。这话让她几十年的苦熬忽然间变成屈辱。她要补偿这罪孽。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儿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 —— 她说过:得跟上时代。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 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 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 ——” 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 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品读生命的感动,感受作品的魅力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与一座废弃古园之间的生命连接,多么深刻,多么富有生命力。即便长大成人,依然记忆犹新。地坛给予了史铁生坚韧的毅力,适应环境,重获新生,收获信仰,也见证了地坛的成长。生命的意义在于极致的雕琢,美好,精致,丰富内心,获得惊喜,每一个人都有雕琢自己生命的权利,匠心独运。地坛的魅力在于它的独到,自在独行,不在意世风的肆虐,也不在意现实环境的雨打风吹,可以看书,可以思考,生命中的一处幽静僻所,生命需要静,才有力量前行,心静,才能获得精彩!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座古园,它是宁静致远的存在,也是洗涤生命的神圣之地,它会在我们生命中给予我们爱自己的动力,也会一直熠熠生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们的精神一隅我记得第一次读《我与地坛》,实际上是初中,具体几年级早已忘记,只是记得当初老师发下几张考卷那么大的纸,上面印有《我与地坛》那一篇文章。我也不懂为何自己至今还保留着这份课堂上的记忆,尽管它们是散碎的,因为老师似乎还说了几句话指导我们阅读我已忘记,当时教室是安静还是吵闹我也记不清,我只是记得强迫自己看完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史铁生,写的东西怎么和鲁迅一样,干干巴巴的,生涩极了。直到上了高中,再读鲁迅,再读史铁生,或是其他伟大的作家才发现:这一字一句,俱是真章,他们应该没想过要让我们感人肺腑,却真真地让我们涕泗横流。逐渐长大,逐渐经历,我们才能发现史铁生们多么杰出。有了他们的精神遗存,才有我们现在的精神文明。再说回本书,史老的文字是极让我佩服的,他的文字质朴纯真,而以我为例,我还是处在那个 “为赋新词强说愁” 的年纪,我不时写些东西,我自知我的文字常常显得矫揉造作,无法免俗,我不知道我有没有机会 “却道天凉好个秋”,但没有或许也是件好事,因为我还保有着更多的少年意气。我现在还达不到史老的境界,甚至或许我永远都达不到,但我仍会继续阅读,继续写字,继续寻找。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能够乐观生活。我想史老就是这样的人,地坛是史老的精神角落,我希望,我们也能找到自己的精神一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