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5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仅是国计民生,更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这本《货币从哪里来》,是几个在一线工作的经济学家写的,内容很扎实,逻辑严谨。以英格兰银行为切入点,扎实的介绍了货币的前世今生和流动风险,深入剖析了商业银行和央行背后的运作机理,非常值得一读。读了这本,再也不用跟着聊天群,市场民科去看各种耸人听闻的消息,人云亦云了。这本把货币的产生,流通,特别是在央行、银行、政府和市场间的流动,讲的清清楚楚。是非常好的一本货币方面的科普书,对很多东西正本清源,比如货币是信用的凝结,而不是商品的凝结。货币的增长,来源于信贷创造,而信贷分配一般是配给制,是银行从风险收益比方面做出的选择。资产价格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如果流入投机市场,引发金融泡沫,流入生产和消费领域,会促进生产和提升消费水平等等。完全不晦涩,非常难得。从货币基础开始探讨,层层递进,即使是普通人,外行和新手,爱好者也看得非常过瘾。非常扎实,清晰,好读,有用的一本书。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货币从哪里来》。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如此简单,以至于让人排斥。当涉及如此重要的事情时,一个更深的奥秘似乎才显得合情合理。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即在借款人的账户上创造了一笔新的存款。”“只要公众对银行的稳健性有信心(这至关重要),银行就可以通过简单地增加借款客户的活期账户金额发放贷款…… 也就是说,银行通过创造货币来发放贷款。” 从银行和账户角度分析货币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凸显了货币的支付功能,并揭示了货币的这一功能是在一系列相互连通的资产负债表系统中,通过账户的增减和移转实现的。大部分货币供应是商业银行创造的电子货币。至于这些以私人银行居多的商业银行是如何创造和分配货币供应的,仍然不被公众和许多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所知,因为大多数教科书并没有涵盖这些内容。前两种货币 —— 现金和准备金 —— 统称为中央银行货币。银行之间的交易既可以在银行之间进行双边结算,也可以通过它们在中央银行的账户 —— 在该账户中持有所谓的中央银行准备金来结算。英格兰银行创造的这些中央银行准备金是电子货币,也是无风险的。然而,与现金不同,公众不能获取或使用中央银行准备金。只有在英格兰银行有账户的 “高街银行” 和商业银行中能够使用这种类型的货币。中央银行准备金被银行用于同业结算和流动性管理。为投向存量资产交易提供资金的信贷,无论是实物资产还是金融资产,都不会对 GDP 产生贡献,反而会导致不可持续的资产通胀。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信贷是否贡献 GDP 一直没有受到任何直接的监督。信贷创造的资金是用于投资生产能力,还是消费交易(后者产生更直接的通胀压力),也没有受到任何监督。巴菲特判断股市的方法:看市值与 GDP 的比值。因为市值与 GDP 的比值,是衡量股市整体规模和相对位置的重要指标。巴菲特认为,当这个比值低于 60% 时,股市处于相对安全边际,一旦市值达到 GDP 的 80% 甚至 100% 以上,疯牛就已经出现。但现在美国股市的这个比值几乎达到 200 %,巴菲特仍然大量的持有。同理,货币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学习货币银行学时,老师介绍了一套非常缜密:货币的印发,是与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基本平衡的。但美国、英国似乎不太相同。        今天英国的大部分货币供应不是由国家、英格兰银行、财政部或皇家铸币局创造的,而是由少数以营利为目的私人公司即通常所说的银行创造。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即在借款人的账户上创造了一笔新的存款。只要公众对银行的稳健性有信心,银行就可以通过简单地增加借款客户的活期账户金额发放贷款,也就是说,银行通过创造货币来发放贷款。银行完全有可能凭空创造货币和信贷。影子银行体系以无数种方式极大地扩展了这一原则…… 回购交易被称为另一种私人创造的货币,是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银行在投放信贷、购买现有资产或提供透支便利时会创造新的存款,一旦客户动用这些资金,它们就转变为存款。这些存款被所有人接受,包括政府接受它被用来纳税。这是信用创造的过程,该过程使银行能够创造货币。银行独立于国家创造新货币的能力造就了现代资本主义,并使其与众不同。正如政治经济学家杰弗里・英厄姆阐述的那样,他延续了约瑟夫・熊彼特的观点:以新创造的银行货币作为货币资本,为生产融资,使资本主义成为一种独特的经济体系。        虽然在之前的许多经济体系中,企业、雇佣劳动和市场交易也小规模存在,但是…… 它们能够形成以发展为主导的生产方式,是因为建立了全新的创造货币的银行系统。货币 —— 作为对未来资源的抽象的、客观的要求 —— 是一种社会和政治产物。因此,货币影响力的决定因素包括:它是什么(账户单位)、由谁发行、发行多少、给谁发行以及发行目的。本书作者提出了颠覆传统认知的观点,即现代经济中货币供应大部分是由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投放创造出来并进行分配的,并指出货币体系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因为银行信贷的发放规模、是用于生产性活动还是投机性目的,都难以得到有效监管。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全面理解货币体系运转、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提高金融监管效力,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信,社会之本、立人之基

        这几天读《老子》,有学者通过分析出土版本和流通版本的比对,提出老子将 "信" 置于仁义礼智之前,而非之后,这种变化乃是儒家对道德经流通版本的干预所致。老子的原始思想重视信用甚于仁义,讲究规则而非一般意义的道德。这真是重要的发现!以信用为锁钥,可以理解本书:货币从哪里来?其实很简单,货币就是源于信用。信用是人与人之间资源交换关系的基本准则。我们必须相信这些货币有信用,体现在账面价值,才会去接受它们。其次,货币最开始是通过银行创造的,银行通过借贷方式创造货币,把存款转化为贷款。这些货币最初主要是用来支付政府税收和银行利息。社会信用崩溃会发生什么?经济危机。比如,2008 年经济危机由 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开始,房贷市场火爆导致房价泡沫,允许低收入和信用不良的人申请贷款,无视巨大的风险。随后,金融机构的贪婪和不负责任,为了追求利润,毫无信用,他们将债券打包成投资组合出售给投资者,不顾风险对整个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 2008 年华尔街金融危机后,美西方资本主义核心国相继陷入金融或债务危机,国家失信 —— 启动多轮量化宽松政策制造过剩流动性,在贫困国家制造了通货膨胀,诱发的 "颜色革命",同时向实体经济国家转嫁了经济危机的代价。次贷危机之后,诱发中国经济进入了产能过剩危机,导致实体经济衰退、债务膨胀、劳资冲突、国家安全、税收改革等问题,至今依然影响深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首先,在信息不完全透明的现实世界中,信贷是由银行进行分配的。决定银行贷款的主要因素并非利率,而是银行对借款人偿还贷款的信心,以及对其他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和偿付能力的信心。其次,尽管资本充足率要求在某些方面有作用,但它并不能,也无法限制货币的创造,也不一定能限制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换句话说,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对于防止信贷过度扩张和资产价格泡沫,大体上是无效的。第三,银行决定了经济中信贷的去向。出于激励机制的原因,银行更倾向于向有抵押品或有资产的客户发放贷款,而非对生产性投资进行贷款。因此,新增资金更可能流向房地产和金融投机,而非小企业和制造业,这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系统论述当代货币

            本书最主要的论点为货币由商业银行而非央行创造,货币有多少其实起决于商业银行发放多少贷款,央行在其中能发挥的影响实则非常有限,结合这一核心论点,再去看央行降息、降准,很多疑惑都豁然开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货币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

              强调银行在货币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是本书的显著特点。前文已述及,这是英国金融体系由若干实行总分行制的大银行主导的结果。不过,在以此为前提展开深入讨论之前,我们必须指出,英国的银行不是我国这种严格分业经营的银行,它们早就是混业经营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不错的一本金融类小书,本书总结:以新创造的银行货币作为货币资本,为生产融资,使资本主义成为一种独特的经济体系。虽然在之前的许多经济体系中,企业、雇佣劳动和市场交易也小规模存在,但是它们能够形成以发展为主导的生产方式,是因为建立了全新的创造货币的银行系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货币如何被创造

                  本质上是由国家决定货币是什么,并为其价值背书,但货币的创造着住要是商业银行。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以内部人视角审视银行金融体系

                    一具体,就深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厘清一个长期存在的误区

                      四位作者中的理查德。沃纳是量化宽松概念的提出者,他们问了个天真的问题 -- 货币从哪里来 -- 却厘清一个长期存在的误区。现代经济中的货币供应,大部分是由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投放创造出来的。银行发放贷款的过程,就是新增货币供应。银广并不需要将储户存款借出,而只需要在放贷的同时,在借款人账户上记一笔存款即可。在部分准备金制度(英国无准备金)制度下,这一过程不断持续,形成货币供给的多倍扩张。商业银行是货币的主要创造者,而能否创造取决于借款人的需求和银行的信心,故货币供应的总闸门在借款人手中,而非银行、更非央行手中。这种货币体系不稳定,因为银行发放的货款不一定用于生产性投入,可能用于购买存量资产等投机行为,故需加强监管。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其根本就是信用,需要统治者的背书。所有的货币都是信用,但并非所有的信用都是货币。只有统治者同意该货币可用来缴税、购买商品和服务,信用才能成为货币。利率是货币之价,也需强认证。当相关银行疏于管理,libor 的其确定竟被部分交易员操纵时,这种基于银行间拆借的低信用基础的交易,终被以国债这种更高信用为抵押的交易取代。深追下去,国债也可能人为操纵,难道最终还是要被以算法为基础的货币取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好,让我对银行体系及货币创造有了新的认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我就是好奇钱是怎么来的

                          一直以为钱是国家创造的,央行发行的。疫情三年给小微企业很多冲击。很多小老板因为做的是外贸单,库存的压力,这边海关封锁出不了货,没办法变现,那边员工的工资资金,没办法周转。而银行的贷款,呵呵… 各种各样的原因,小微企业很难贷款。我是非金融专业人士,但很好奇货币是怎么产生的?完之后给我的感受就是,原来货币主要是由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是信用,国家信用为背书。这取决于投资者或者机构或者个人的贷款意愿,还款能力,资质,还要取决于银行的审批。囫囵吞枣大致浏览了一下,也是很有启发,就是很多专业术语,阅读起来 没那么顺,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信心比黄金值钱

                            1. 准备金率根本限制不了银行放贷,真正决定银行放贷与否的,是银行的信心,如果银行觉得这笔贷款能够回收,他就愿意放贷;如果银行觉得有比较大的坏账风险,它就不会放贷,哪怕贷款利率很高。对于银行而言,稳定高于一切,宁可少赚,决不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让自己承担太大的风险。2. 贷款是银行的资产,对应的贷款人的存款是银行的负债,银行靠利差来盈利。3. 银行喜欢抵押贷款,因为就算贷款人还不上款,银行也可以将抵押物售出来保本。4. 金融危机时,即使国家让银行放贷,银行可能也不愿意这么做,因为经济下行,资产价格走低,制造业企业也无心扩张,小微企业虽然有贷款需求,但是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不愿意给他们贷款。因此,及时国家呼吁大水漫灌,钱也不会平均流下去,还是福者越富,穷者愈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货币即信用的刻度

                              金融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科学方法是认知升级的方式,但在人文领域似乎不如自然领域,具备如此之高可叠加性,反而被颠覆的可证伪性,更应该被关注。在学校中很多知识过于陈旧,当然更不符合现实。货币的认知起点,似乎要从信用说起,而信贷创造货币又是认知过程的重要环节。本书,是以英国为视角的,里面很多内容还需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进一步对比学习。当然,本书就是一本 “必读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于理解货币是如何创造的有了新的认知

                                1. 作者虽然是英国人,但英国和我国都是总分行形式,研究结果适用性也很强。2. 之前一直认为国家出于对铸币税的渴望,原动力就是多印钱,但实际上银行在借方、贷方对敲几个数字就 OK 了。3. 原来很关注国家准备金率,其实对银行根本不会形成约束,电子清算系统在每天营业结束后对支付进行多边抵消,银行只需很少的准备金就能满足支付的需求。4. 银行不是用存款发放贷款,而是用贷款创造存款。5. 银行因激励政策、风险等原因更倾向于非 GDP 交易,即涌向有抵押资产的放贷。所贷钱款又去购买已有资产,从而拉高价格,资产升值,造成通胀。6.GDP 交易是银行普遍不 “待见” 的,全球的制造业企业的确很难,想为 GDP 做贡献,苦于无法拿到利率友好的贷款。国家再怎么 “引流”,银行主观上也是趋利避害。7. 对不可能三角(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主权货币政策)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小白读这本书还是有点吃力,但是很多内容都会刷新你的认知。建议有一定基础的再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货币从哪里来

                                    毫无疑问,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等作为常规的流通媒介,通常被认为是钱币或货币,其数量由中央当局监管,或至少被认为受到这样的监管,还存在着其他形式的交易媒介,它们偶尔或永久地承担货币职责…… 很显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些货币替代品的任何增加或减少,都会与真正货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产生完全相同的影响。因此,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这些替代品应该被算作货币。—— 哈耶克 (1931)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