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3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民国大师列传:蔡元培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938 本(211)#《民国大师列传:蔡元培》🚢蔡元培 17 岁中秀才,22 岁中举人,24 岁中进士,27 岁成为翰林院编修。他是具有翰林身份、在清末主动投身反清革命活动的著名人物之一,他也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曾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把北大这所当时军阀盘踞下的衙门式旧学堂,改造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不仅如此,蔡元培还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从他开始,中国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体制。他注重人格塑造,多次强调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蔡家世代经商,蔡元培在十八岁之前,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家乡。最初,他也跟自己的同代人一样,接受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蔡元培出色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使得他渐渐的改变了思想观念,从而也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蔡元培十一岁时,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关于父亲去世,蔡元培自述中曾记录:“父亲去世后,家中并没有积蓄。我的大哥仅十三岁,我十一岁,我的三弟九岁。亲友中有提议集款以充遗孤教养费者,我母亲力辞之。父亲平日待友厚,友之借贷者不必有券,但去世后,诸友皆自动来还,说是良心上不能负好人。母亲凭借这些还款,又把首饰售去了,很节俭地度日,我们弟兄始能生存。我父亲的好友章叔翰先生挽联说:“若有几许精神,持己接人,都要到极好处。”🚢1895 年 10 月,蔡元培为了支持主战派,开始跟翰林院中的一些有志之士一起商量,由他亲笔给朝廷写了奏章,大意是敌情变化难以预测,要大家齐心协力想出妙计来消除对方的挑衅,才能保国土和人民安全。他还告诫朝廷不应该依靠求和这种方式,如果打不过就求和的话,国家将一蹶不振。蔡元培也引用了兵法里 “善败不亡” 的名言,意思是只有善于应对败局者才不会灭亡,鼓励清政府要保持清醒,从失败里面吸取教训,再去努力找到转败为胜的方法。🚢1901 年,34 岁的蔡元培经人介绍,到南洋公学担任特班教习。南洋公学是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由清末官员盛宣怀在 1896 年创建于上海。蔡元培的教学思路广阔,致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才能。他不仅教导学生关于民权和爱国的思想,还鼓励他们放眼世界,不要局限自己。🚢为了等到一个发动革命起义的好时机,蔡元培一直在聚集力量,他在参加暗杀团的同时,还参与了发起光复会的活动。早在 1903 年,黄兴和陈天华就在长沙组建了华兴会,同时让蔡元培在长江下游配合,积蓄革命力量。1904 年,蔡元培和他们在上海见面,决定在 11 月 16 日举行起义。为了配合长沙的起义,蔡元培和陶成章等浙江革命党人共同商量决定以华兴会为榜样成立光复会,由蔡元培担任会长。由于蔡元培在当地的声望很高,光复会吸引了许多革命志士和知识分子共同参与,光复会迅速壮大起来。🚢1916 年 12 月 26 日,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就任后的蔡元培先是对北大做了一个调查分析。他认为北大需要改善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科目乱杂;二是风气颓坏。要想改变这些现状,必须要把北大改造为学术机关。1917 年 1 月 9 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将 “抱定宗旨” 置于首位。明确求学目的及办学宗旨,望学子们以身作则,匡正流俗,为天下人之道德楷模。勉励学子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实为良好社会风气之必要。极富针对性,有着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为了说服陈独秀,蔡元培开始频繁地拜访他。有多频繁呢,根据孟邹的回忆说:“当时蔡先生每天都要来,有时候来得很早大家都没起床,他就跟茶房说不要叫醒,自己拿个小板凳坐在门口等待。” 蔡元培的坚持与执着打动了陈独秀,最终陈独秀点头答应。当然,作为条件,蔡元培表示《新青年》可在北大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他是北大校长。这是他最被我们熟知的身份,但实际上他 72 岁的生命中只有 11 年是奉献给北大的,从 48 岁到 59 岁。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家他在这段时间对国家的贡献是最大的,这种贡献不仅是对教育的改革,比如,他提倡美育教育,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实施美育教育。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施男女同校的改革等。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保护进步学者,帮助的知名人物可以列一份长长的清单,比如,赏识想留在北大工作的毛泽东,马上让图书馆馆长李大钊给毛泽东在校内找了一份可以半工半读的工作 "北大图书馆助理馆员"。又比如,支持胡适到北大任教,帮助还未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的胡适伪造学历等等。其他被他赏识或帮助过的人还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梁漱溟、徐悲鸿、李四光等。因此,这段生命中的七分之一时光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成为多数人对他的印象,但实际上他还是革命家,而为了革命也做过很多疯狂的事情。他的革命活动主要是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大概覆盖其 36 岁到 48 岁的 14 年。给我们感觉他作为校长,整个人应该是循循善诱、尊尊教诲的和蔼可亲的,但在革命中以及之前他其实也是一个狠角色,了解这样的角色不免让我们对其有更立体且大跌眼镜的感觉。蔡元培在母亲去世前,他想起自己的叔叔割下手臂的肉给祖母熬药,祖母康复一事。便也狠心割肉救母。蔡元培也有样学样,割下左臂上的一小片肉,放在药罐里面和药一起煎,然后给母亲服用,希望母亲的病情快点好起来。但事不如人愿,第二年母亲就去世了,在弥留之际三弟又割了一片臂肉同样这样做,希望能奏效,但最终还是没能留住母亲。鉴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起义一次次遭遇失败,他转型为主张暗杀的激进革命家,加入军国民教育会组织的暗杀团,并锁定暗杀目标 —— 慈禧太后。同团的还有陈独秀、章士钊等人,在此期间他对暗杀不仅有自己的想法进行了大量研究,也与陈独秀建立了友谊,为后续北大邀请陈独秀任教提供了基础。蔡元培认为:暗杀需要自制方便、秘密、快速而且容易伪装隐蔽的武器,根据这些想法,他决心自制化学毒药。据陈独秀回忆,他也参加了上海暗杀团,在上海学习暗杀手段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陈独秀几乎天天与蔡元培在实验室里学习制造炸药,两人常常聚谈,相处亲密、融洽。蔡元培的多面本质上都是都是为了救国,只是方式略有差别。他意识到教育救国的重要性后,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让思想走在最前沿武装头脑改变中国教育的局面,唤醒更多青年志士。蔡元培采用的也是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学习成长路径,最初引发思考的是国内游历。蔡元培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一边在外地游历,一边记录下自己的经历。有句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一年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全国最早的沿海经商口岸他先是到了宁波、上海,然后乘船沿着长江向西,游览了南京、镇江、扬州和靖江县。他还经过了香港,到达广州,观赏华南名胜,跟同乡朋友饮酒作诗,度过了愉快的时光。这趟旅行不仅令他领略了美景,也大大拓宽了眼界,还初步领略到了西方的近代文明和洋务新政的新鲜气息,在潜移默化中也改变了他因为受传统教育而形成的一些固有观念。之后是出国求学和考察,我让 AI 帮忙总结了一下,发现他所去之处不仅多,而且在北大任职期间还外出考察,提升教育水平。曾经多次出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地方:1. 德国:1907 年,蔡元培前往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期间研究了哲学、文学、文明史、人类学、实验心理学等。2. 法国:1913 年,蔡元培再次赴法国从事学术研究。3. 日本:1900 年代初期,蔡元培曾短暂访问日本。4. 比利时、英国、意大利、苏联:1920 年年底,蔡元培被北京大学派遣去欧洲考察。5. 美国:1933 年,蔡元培访问了美国。这些出国经历对蔡元培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在其成长中,其学习刻苦的程度也是我们一般人达不到的 —— 现在在莱比锡大学的档案资料室,还保留着蔡元培当时在学校里听课的资料 —— 资料显示他当时学习过的课程达到了四十多门,其中涉及到心理学、哲学、文学、文明史、人类学等广泛领域;只要课程之间的时间不冲突,蔡元培都积极参加,抓紧每分每秒来努力学习,认真程度也远远超过了一般人。他定位明确,把学习的目的定在汲取知识、开阔视野上,因而他自称是 “游学” 而不是 “留学”。去德国 “游学” 这年他已经 40 岁了,怕年龄太大不被录取,特写成 35 岁。从经历看,他不算学习天才,两次科考都以失败告终,但很爱钻研琢磨,研究出了 “怪八股” 的不一般的写作方式。后来自学日语 “发明了一种自己觉得很有效的学习语言的方法:直接就尝试翻译日文著作,边译边学边融会贯通。” 能看懂但不会说,但也达到了拓展学习的渠道的目的。在生活上,迷信一点的话,他可能是有克妻体质,但他尊重对方,相亲相爱。除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第一任妻子外,剩下两人都通过征婚启事提出自己的要求,想法非常先进:择偶的标准:一是女方不需要缠小脚;二是要识字;三是强调一夫一妻制,自己不会再纳小妾;四是如果自己先死的话,女方可以再嫁;第五是如果婚后性格不合,可以离婚。第一任妻子王昭相伴 11 年病逝,后通过 “择偶的标准” 经人介绍结识了第二任妻子黄仲玉,19 年婚姻黄仲玉因病离世时蔡元培 54 岁。面对大家的热情张罗,再次写下择偶标准:蔡元培又提出了三个择偶的条件:一是在思想上要有相当的认识,二是年龄要大一些,三是要熟悉英文,在工作上可以作为他的助手。娶到了第三任妻子周峻,婚姻持续到蔡元培离世,约 17 年。三段婚姻一共持续了 47 年,育有 7 个子女都培养成了优秀人才。就此,对于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印象我想经过这本书《民国大师列传・蔡元培》生动了不少。用新式教育制度为中国教育打基础的他,一辈子也都在学习成长,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国家。一辈子也就是长期,谈到长期主义,我写过一本书《长期主义者的 101 个基本》,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购买支持我呀。【购买方式】微信搜索 “朱笋笋” 视频号,点击橱窗即可直接支持作者本人购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书感受

        用了 2 小时读完这本书,感受颇深。美育的第一人,也是今天刚知道的。以后还是要多读书,才能打开自己的视野。伟人的一生浓缩成一本书,我用了 2 个小时读完,觉得一遍不足以深刻,懂得,还需要在读一遍。今年立个小目标,每读一本书写一段感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觉醒年代而想到读蔡先生的传记

          无他,深切缅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般般

            一般般,大致讲解了蔡元培的一生,但不够深入,对于蔡的思想,人格等细节描述较少,可以当故事书来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美育代宗教第一次是在圆桌派里提到蔡先生的时候听到的

              近代敬佩的两位。蔡先生,周总理。两位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先生大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伟大的教育家

                  蔡元培清末民国伟大的教育家。致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蔡先生生于清末,且在朝为官,但思想开放,一生都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并传至国内实践,建立新体系,一生遭遇多重困难,矢志不移,让北大成为最高学府,让教育焕发新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像记的流水账一样,没一点文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蔡校长的教育理念如今一去不复还了

                        蔡校长家学渊源深厚,继任北大校长后,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才有了北大今天的样子。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不拘一格地聘用教授,让北大成为有真正大师的学府,这是蔡校长的用人之道。蔡校长的就职演讲至今听来仍然振聋发聩。“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这是如今多少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写照,也是多少大学培养学生的方式。如果蔡校长看到如今之局面,想必也会痛心疾首吧。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