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民国大师梅贻琦的一生经历、成就、于历史之意义。

内容简介

梅贻琦是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并任校长。

本书从梅贻琦先生的成长经历出发,叙述了这位杰出教育家的求学、任教以及在动荡岁月中执着教育的艰难历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南开岁月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水木清华
  • 清华学系制度大改革
  • 国学研究院的兴衰
  • 两大支柱的倒塌
  • 公开对决
  • 逐鹿清华园
  • 最大的赢家
  • 临危受命
  • 重返清华园
  • 新时代的开启
  • 当头一棒
  • 国难家愁
  • 群星闪耀
  • 黄金时代
  • 波折
  • 通专之辩
  • 学风与师缘
  • 五洲震荡风雷激
  • 严谨的梅先生
  • 没有人愿意倒“梅”
  • 黑云压城城欲摧
  • 南渡自应思往事
  • 跑警报
  • 迁校叙永
  • 烽火中的西南联大
  • 艰危岁月
  • 定胜糕
  • 联大解散
  • 北归一梦原知短
  • 如此匆匆更可悲
  • 大事因缘
  • 新竹建校
  • “酒圣”梅贻琦
  • 最后岁月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民国大师列传・梅贻琦》。一生尽瘁学术,垂五十年,对于国家服务之久,贡献之多,于此可见。其学养毅力,尤足为后生学习楷模。梅贻琦,民国大师,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专家,生于天津,据说其远祖是朱元璋的二女婿,但到了清末早已衰落,梅贻琦父亲中过秀才,母亲张氏是商人后代,没上过学,父母靠经营小店勉强维持一家人温饱。童年到青年的梅贻琦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几位父辈人物与家庭十几口人的清贫生活。年轻的梅贻琦,就读南开学堂并结识校长张伯苓,后成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学成归国历任清华教员、教授、教务长,后出任清华校长。抗战期间清华南迁至西南联大仍履行校长职责。梅贻琦长校清华大学期间,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推行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的集体领导制度,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奠定了清华的校格,让清华迈向与北大比肩的世界顶级学府,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成为清华百年校史上任职最久贡献最大的一任校长,并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服务清华十八年后,在一九四八年改朝换代天翻地覆的历史转折时刻,作为一校之长的梅贻琦,率第二批南京政府抢救的学人,只带一架手提打字机,神情凄怆,默然登机。离开北平后梅贻琦飞往纽约,开始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在美成员会商清华基金保管及运用等事宜。一九五五年梅贻琦由美国飞抵台湾,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新竹台湾清华大学。梅贻琦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清华的基础,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一九六二年,年仅七十三岁的梅贻琦在经历病魔后走了,安葬在台北清华大学校园内的山顶上,墓园取名梅园。他的碑文或许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注解:一生尽瘁学术垂五十年,对于国家服务之久贡献之多于此可见。其学养毅力,尤足为后生学习楷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执鞭清华握重金,兴教致学育人心。战火纷飞护国宝,乱世倾杂助学人。高瞻远瞩奠基础,桃李满园誉星晨。终生俭仆无私利,铮铮铁骨大师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梅贻琦校长是清华校长中,任职最久,也是贡献最大的一任校长。任职期间,梅贻琦不但使清华大学成为在国内与北大并驾齐驱的著名学府,还奠定了清华大学的校格,让清华大学向世界顶级学府迈进。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博集天卷

        公司成立于2011年,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策划出版了许多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拥有毕淑敏、蔡康永、大冰、郭敬明、高晓松、黄永玉、素黑、桐华、俞敏洪、袁腾飞、张嘉佳、张德芬、张小娴(排名不分先后)等作者以及彼得·巴菲特、马克·李维、威尔·鲍温和《秘密》作者朗达·拜恩等最优秀的作者团队,引领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潮流。中南博集天卷目前在一般竞争领域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