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民国大师列传・梅贻琦》。一生尽瘁学术,垂五十年,对于国家服务之久,贡献之多,于此可见。其学养毅力,尤足为后生学习楷模。梅贻琦,民国大师,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专家,生于天津,据说其远祖是朱元璋的二女婿,但到了清末早已衰落,梅贻琦父亲中过秀才,母亲张氏是商人后代,没上过学,父母靠经营小店勉强维持一家人温饱。童年到青年的梅贻琦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几位父辈人物与家庭十几口人的清贫生活。年轻的梅贻琦,就读南开学堂并结识校长张伯苓,后成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学成归国历任清华教员、教授、教务长,后出任清华校长。抗战期间清华南迁至西南联大仍履行校长职责。梅贻琦长校清华大学期间,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推行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的集体领导制度,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奠定了清华的校格,让清华迈向与北大比肩的世界顶级学府,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成为清华百年校史上任职最久贡献最大的一任校长,并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服务清华十八年后,在一九四八年改朝换代天翻地覆的历史转折时刻,作为一校之长的梅贻琦,率第二批南京政府抢救的学人,只带一架手提打字机,神情凄怆,默然登机。离开北平后梅贻琦飞往纽约,开始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在美成员会商清华基金保管及运用等事宜。一九五五年梅贻琦由美国飞抵台湾,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新竹台湾清华大学。梅贻琦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清华的基础,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一九六二年,年仅七十三岁的梅贻琦在经历病魔后走了,安葬在台北清华大学校园内的山顶上,墓园取名梅园。他的碑文或许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注解:一生尽瘁学术垂五十年,对于国家服务之久贡献之多于此可见。其学养毅力,尤足为后生学习楷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执鞭清华握重金,兴教致学育人心。战火纷飞护国宝,乱世倾杂助学人。高瞻远瞩奠基础,桃李满园誉星晨。终生俭仆无私利,铮铮铁骨大师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梅贻琦校长是清华校长中,任职最久,也是贡献最大的一任校长。任职期间,梅贻琦不但使清华大学成为在国内与北大并驾齐驱的著名学府,还奠定了清华大学的校格,让清华大学向世界顶级学府迈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北大有蔡元培,清华有梅贻琦

          提到北大,没有人不知道蔡元培。同样提到清华,没有人不知道梅贻琦。纵观清华的整个发展史,梅校长对清华的崛起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接手清华后,并未执行 “校长独裁”,和教授、学生们平起平坐,才得以让自由、民主的风气在清华校园中传承。梅校长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他不争名夺利,知道明哲保身,在与政界打交道的过程中能够进退有余,为清华争取到最大利益。在西南联大成立期间,梅校长也与其他两位校长和睦共处,培养了出了数不清的大师。后来国民党败退台湾,梅校长在台湾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教育理想,成立清华原子研究院,将在大陆清华培养的方法应用于台湾竹园校园中。即使病重在床,也对学校的事物放心不下。梅校长一生不为名利,只愿通过教育事业强国,与北大的蔡校长可谓一教育界的双星。梅园里葬着梅校长的尸骨,碑文上 “一生尽粹学术,垂五十年,对于国家服务之久,贡献之多,于此可见。其学养毅力,尤足为后生学习楷模”,是我等新世纪学子楷模。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