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辛亥革命前后
马英九最近要回乡祭祖,而且带领岛上的年轻人参访辛亥革命之路,岛上的国民党确实应该反省,早就忘记了初心,去拜谒中山陵应该感到惭愧。本书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作(2011),全书从孙中山 1893 年满怀热情上书李鸿章改革开始记述,直到 18 年后辛亥革命完成,清廷退位。作者是著名近代史的专家,梳理资料严整,中国和世界都处于三千年之未有大变局之中,回顾百年前的革命,也能为我们普通百姓今天的处境和遇到问题如何决断,有借鉴意义。 从孙中山等革命义士,不顾身家性命,为之奋头,不能不说很多事是命运使然,本书作者还有些纠结辛亥革命的阶级性和当年反清的民族性,这些就有些欠缺,现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民族的事,而且我们不想输出革命,阶级等意识形态也逐渐弱化。目前清末明初的资料越来越丰富,改朝换代,外因是火种,关键还是内因,孙中山只是面旗帜,后期的军阀割据还是实力问题,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也是经济和军力问题,至于清廷的和平退位,中国传统的天命观还是让上层精英敬畏的,对比俄法的皇室的下场,东方要文明的多。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拆解百年棋局历史材料无限丰富,任何观点都能找到相应的史料证据,如何取舍,与其说是历史本然的呈现,不如说是作者价值观的体现。另一方面,任何历史规律的破解,前提是测量的真实、准确,可历史该如何测量呢?它的测量工具的偏差是多大?历史的前行,往往是人们心理推动的结果,但心理过程是不可逆的。我们很难推测前人做出决断的真实原因,因为解释的可能无穷多。这就像一个不修边幅的人突然穿了一件新衣服,既有可能是他主观决定追逐时尚,也有可能是身边人施加压力的结果,甚至有可能是无意为之,那么哪个才是真相?杨天石教授在这本《帝制的终结》中,严守中立,耐心地去分析历史事件的各方面因素,努力展现出革命爆发的复杂背景与条件,行文优雅且恪守中立,展现了史家应有的平淡与客观,不以个人偏好来替代理性,其中犀利与睿智处,对于图热闹的读者们来说,有许多值得细细品味才能领会的地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