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9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杜绝洗脑,拨云见日。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特别适合现在看:能让我们在现在的舆论混乱中 “拨云见日”,了解 “群体” 是怎么降智和犯错的。这本书,是很多伟人的最爱。虽然带一点点过时的男权思想和居高临下,但是瑕不掩瑜。我给大家摘抄几句话,大家可以知道它的风格:1. 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 —— 这些都是公众集会上的演说家惯用的论说技巧。2. 群体不善推理,却又急于行动。群体只会干两种事 —— 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群体的权力令人生畏,然而有身份团体的权力更让人害怕。3. 单独一个人必须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 —— 法律上或者道德上。但是,群体则不然,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责任,群体就是道德,群体就是法律,群体的行为自然是合理的。4.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5.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6. 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诱惑,也很容易抵制。但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7. 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充耳不闻… 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8. 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一切时代的宗教书和各种法典,总是诉诸简单的断言。号召人们起来捍卫某项政治事业的政客,利用广告手段推销产品的商人,全都深知断言的价值。9. 群体精神最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服从。他们如此甘愿听从别人的意志,以至于只要有人自称是它们的主人,他们就会本能地听命于他。10. 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被愚蠢的洪流淹没。对群体来说,也许最不合理的才是最合理的选择。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任谁都会与时俱进

      这本《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总结起来就是:群体是有共同目的的人的集合,群体智力低下,盲目而极端,保守又善变,充满原始的暴力和嗜血的欲望。这些观点我是基本赞同的,有很多例子可以支持这一点,外国有十字军东征、中世纪的宗教狂热,中国有义和团,有几十年间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和阶级迫害,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不过,当作者将观点推而广之,得出群众是不可靠的、民族性格是固定不变的、民主是不靠谱的、制度不分好坏等片面、冬烘、似是而非的结论时,我就难以苟同了。因为是一百多年前的作品了,以现在的标准来要求作者,确实是严苛了点。但作者的写作手法,确实是比较简单粗暴。首先,群体的概念不统一,先是有共同目的的人的集合,而后又不时变为群众和民族。一些结论是在概念的变换甚至是偷换的前提下得出的。其次,论证方式不是对实例的分析和综合,而是先给出结论,再举出例子以支持其结论,但是例子往往是孤立和断章取义的。最后,始终用非常肯定的语气作出结论和判断,并不断地重复,以此冲击读者的大脑,迫使其接受。因而,这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而是鼓吹和宣传一种观念的手册,所用的手法正是作者在书中所说的,要想让群众接受一种观点,必须要直接、简明,并且要断言和重复。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群体

        群体心理如何形成?三个成因:第一, 责任感的消失。在群体中,你无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粉丝聚众去某大学给偶像过生日,不对事件做评判。组织者,参与者是谁?最终只会有个符号性的称谓,只知道必定有个组织者,却无人可以为结果负责,这便是群体心理形成的特征了。我就算再喜欢一个人,也绝不敢一个人站在大马路上喊 “XX!你是最棒的!!我爱你!!!” 要是一百人呢?一千人呢?一万人??额…… 我可能还是不敢,可能我这辈子都没有做粉丝的命了吧…… 第二, 人传人现象。双 11 多少人倒在了消费主义的裙下(包括我),望着一堆暂时用不上的东西,你苦笑道:“又让马云刘强东给忽悠了。算了,反正被忽悠的也不是我一个。” 双十一买东西,真的是因为便宜吗?或许第一年你能 “沾点便宜”,都这么多年了,卫生纸中圈越来愈大,袜子越来越薄,还没教会我们怎么做人吗?但,看看身边的人买的如火如荼,你又再次拿起了手机,徜徉在数学与返券的知识海洋中。突然翻到服装鞋帽板块,迅速拨打了母上大人的电话:“你是不是想买双鞋来着?有个 600 返 300 的……” 第三, 容易被暗示。这里的暗示与 PUA 有些相似。区别在于长期存在于某个心理群体中,个人很容易被带入一种失去个人人格意识的状态,而对暗示者惟命是从。具体的表现是:“我是谁不重要。我是 XX 的谁才是最重要的。” 你会容易听到这样的言论:“姐妹们,XX 只剩下我们了。”“XX 要是完了,我们也完了。” 似乎命运已被完全捆绑。我不建议用 “脑残 “去形容他们,因为他们是无意识的,他们单纯的这么认为。你去跟他们谈理性,你或许才是真正的” 脑残 “。不要刻意强调”XX 必糊 “,那只会成为暗示者的帮手。你只需要跟他们说:” 你们的哥哥很努力,只要努力,路人的眼光是雪亮的,他就不会糊。“不要与被暗示者正面为敌,因为我们对被催眠的人能爆发出的力量一无所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是否容易受到群体心理学的影响?

          重点整理 1. 人群聚状态下人们的心理状态值得关注:个体处在群聚时,仅仅由于人数的原因,会获得一种势不可挡的心理感受,从而敢于放纵自己的本能。这种本能在单独一人的时候是受到抑制的。群体是匿名的,因此是免责的。个体的责任感在此完全缺席传染性。传染性可以决定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特质,也决定了它们的倾向。传染性如此之强,以至于个体极其容易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这与人的本性大相径庭,若不是因为成了集体中的一员,人不可能会这样做暗示性。暗示性十分重要,它决定了个体在群聚状态下表现得与独处状态下截然相反,而传染性不过是这种暗示性的效应而已 2. 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情感;提供给他们的意见、想法或者信仰,他们要么照单全收,要么全盘拒绝,不是视之为绝对真理,就是当作绝对谬论。于是,群体的信仰总是在暗示作用下被决定,而不是经由理性思考孕育而成 3. 群体的确总是无意识的,但这种无意识本身,也许正是群体拥有力量的秘密之一 4. 个体意识消失,思想与情感被引向某一确定的方向,是正在形成的群体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这并不总是需要有很多个体在同一时刻出现在同一地点。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体可以在某些时刻,在某些激烈的情感(比如重大国民事件)的影响下,获得心理群体的特征 5. 自我意识的丧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情感和思想在暗示和传染的作用下趋于共同的方向,以及把所受到的暗示立刻转化为行动的倾向,这些就是群体中的个体所具有的主要特点。他不再是他自己,他成为一个不受自我意志支配的木偶 6. 群体的特点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
          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
          群体情感的夸张与简单化
          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
          群体的道德 / 社会习俗 7. 群体不进行推理,而是对观念进行全盘的接受或拒绝;他们受不了任何讨论、辩驳,而施加于他们身上的暗示作用则彻底地侵占了他们的理解力,并且有立刻转化为行动的倾向 8. 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传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传道、授业、解惑

            1、《乌合之众 —— 大众心理研究》从客观角度看,书中的观点不是用来吐槽的,是让读者知晓,群体出现的无意识无理智无智商,偏执,狂热,英雄主义,献身精神,… 这些是无法改变的状态。如果你不能利用这些,那么你只能是群体狂热的一员,或者是群体革命的对象,选择中间路线几乎没有可能。2、正是这些状态形成趋势和拐点书写着历史,创造着文明,即便群体狂热行动带来巨大破坏力,时间沉淀的依然是进步。2、对于历史上诸多疑难的不可思议的问题,该书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不用说法国大革命攻占巴士底狱以及雅各宾之间群起激愤的大屠杀,不用说义和团运动的刀枪不入与十一国宣战,不用说文革红卫兵为革命事业打砸抢… 群体狂热,无意识,无理性,偏执,大无畏,不怕牺牲,勇于献身… 这种巨大破坏性改变了历史塑造当下,并在合适的时候继续延续。3、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 + 个人独立思考,或许可以给群体无理性打上一些理智的补丁,众人中的每个人独立思考以及社会公共常识,或许可以得出一致的答案形成趋势化解群体灾难和破坏性。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还真有人读啊😂

              小朋友读一读也就算了,算是对群体心理学的启蒙。成年人不能说不知道这些东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乌合之众

                被虐成狗我也乐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历史多,距离现在较远,读起来不太容易记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乌合之众

                    1. 置身于群体会让人降智,人们会主动放弃按寻常方式思考。2. 群体会把情绪放大,无论这情绪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它既可以高尚的牺牲也可以卑劣到骨子里。3. 群体很容易受到暗示的鼓舞。4. 想打动群体,就需要用语言说出最简单直白的断言和生动的画面。5. 群体不向往自由,他们只希望被奴役,只要你敢就能成为他们的主子。6. 种族作为群体典型的存在方式,其根基在于由于时间的流逝,种群的文明和精神的统一。如拉丁人和盎格鲁 - 撒克逊人的对比。当种族衰退时,其群体利益不再重要,人们会寻求个人利益。7. 国王奴役人们靠的不是武力,而是人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乌合之众书评及扩展

                      对大众心里学的研究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缺陷心里,《这是真的吗》这本书的副标题很有意思,叫 “如何避免成为乌合之众”。曾经有一本大畅销书叫《乌合之众》,就是告诉我们人在群体中容易犯头脑发热的错误。那本书只是列举出了一些现象,但怎么能够具备深刻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减少自己成为乌合之众的风险,它却没有多讲。《这是真的吗》这本书把这件事讲得很清楚。 这本书的英文副标题是 Critical Thinking For Sociologists(社会学家的批判性思维),所以读这本书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叫作学会使用批判性思维,第二个好处是可以了解社会学家到底是做什么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的学习能力其实更重要避免成为乌合之众,樊登讲的也挺不错从他的视角及理解再加得到的时间会体会的更深刻,学习一下前人的思想,让自己的思想变成思变挺好哈哈😃所以两本书一起推荐一下记录一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群体之定义:从普通意义上说,群体这个词指的是任意个体的聚集,不管他们属于什么国籍、职业或性别,也不管他们因为什么缘故而聚集在一起。心理群体 — 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而且只在这些情况下,一群聚集的人会表现出一些全新的特点,截然有别于构成这群人的个体所具有的特点。他们的个体意识消失了,群体中每个人的思想感情都倾向同一个方向。集体心理由此形成,尽管短暂易变,但具有鲜明的特征。这种集体性于是成为了(若找不到更确切的表达,我姑且称之为)有组织的群体,或者叫作心理群体,亦未尝不可。它形成一种独特的存在,服从于群体精神统一性的法则。心理群体是可以进行分类的,而当我们着手进行这样的分类时,我们会发现,一个异质性的群体,即由不同成分构成的群体,与一个同质性的群体,即由基本相似的成分(派别、身份团体、阶级)构成的群体,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而在这些共同特征之外,它们还会表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使二者有所区别。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体,然而,从情感以及这些情感引发的行为来看,群体可以比个体表现得更好或者更差,这要看当时的情况。一切都取决于群体所受到的暗示是何种性质。群体的特征: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情感的夸张与简单化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群体的道德 — 虽然说群体常常放任自己低劣的本性,但他们也不时会成为崇高道德行为的典范。可以将这些领袖划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类。一类人精力充沛、意志坚强,但不够持久;另一类人比前者罕见得多,他们拥有既坚强又持久的意志力。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传染通过断言、重复和传染,着力赋予所传播的观念以巨大威力,这将使这些观念最终获得一种叫作 “名望” 的神秘力量。名望的产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成功永远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个人只要成功了,一个观念只要被接受了,就能因此而免于质疑。成功是名望的重要基础,其证据就是,名望几乎总是随着成功的消失而失去。昨夜还被拥戴的英雄,一旦遭遇失败,第二天就会迎来人群的嘘声。曾经的名望越大,群众的反应就越激烈。跌落神坛的英雄变成了同类,群众就会向这个曾令自己俯首帖耳的昔日权威进行报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群体心理学:三个臭皮匠不见得胜过一个诸葛亮!

                          勒庞这本书有着明确的意义,引发了群体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它被写于 100 多年前,在 100 多年后的今天依然经典。什么是群体?有共同目的的一群人。群体的特征是什么?作者强调地特别多的就是,群体智商往往低于个体智商。处于群体中的个体,会自认为不必负责而胆大妄为。群体中的个体容易激动,偏激而暴怒也是群体的常态。所以,乌合之众诞生,偏离目标而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乌合之众》

                            不可否认,勒庞在 1895 年出版《乌合之众》是会在当时带来轰动性影响的。他的理论甚至在现在还发挥着一定的影响,比如动员的三个手段:断言、重复、传染。这三个方法在今天依然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广告行业。但同样地,勒庞在书中的部分观点有着时代的局限性,比如在种族、性别、意识形态上的偏见。这是时代或者环境影响下无法避免的。因此我觉得勒庞在书中的描述,我们需要辩证地去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尤其,勒庞在书中借用了非常多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实例,这点在阅读的过程中也非常需要注意。另外,我对他在书中重复说的群体下状态的愚蠢、情绪化、毫无理性也是存疑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众心理学研究

                              这本书,还是大名鼎鼎。好像是第二次看了,第一次已经忘了什么时候看的,说明当时并没有感到振奋的观点。这次看,已经是不一样了。对书的理解不一样,还是有很大触动的。我从来不喜欢就书的内容进行直接讨论,这与我对书的理解有关,应该是观其大概而已。不求甚解,快速阅读,就其中某些能影响我的地方已经算是很厉害的书了。当然,书不因我的评价发生任何改变,我认为,每本书都只是提供一个让我深度思考的角度而已,对于这个世界,不存在一本可以解释万物的书。但,这正是我的追求。就像爱因斯坦追求宇宙的大统一理论,我也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这个世界的真理,世界的本质,世界的规律。很明显,这是个非常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也许奋斗终生,也无法求得答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乌合之众》

                                本书是篇研究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类书籍,书中阐述了个体及群体的心理特征以及相关的表现,如果是个体,他有自己的个性化的特征,可是融入群体后,个体特征会被群体淹没,思想也会被群体思想所取代。如果不是很喜欢研究类的心理学读物,不是很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的非常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众的意见态度总会被记录。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