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7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只有河南

    《只有河南 - 戏剧幻城》的主题剧场讲的就是 “粮食” 问题,“民以食为天”,50 年前北京人见面的问候语还是 “吃了吗?”,1980 年以后出生的人很难有饥饿的记忆,流行的是减肥和 “轻断食”。作者刘震云(1958 年),他应该是想写他童年的饥饿,可他很鸡贼的往前写 1942 年的大饥荒,这场灾难是由 1942 年的旱灾和 1943 年的蝗灾造成的,救援不力和雪上加霜是因战争的混乱、交通网络的破坏,以及日军征用商船而加剧。本书篇幅不长,内容也因为冯导的电影《一九四二》广为传播,但作者身为河南文联主席书写的角度还是有问题,没有展现饥荒前日军对洛阳和郑州的大轰炸,38 年国民党掘开黄河大提,造成大面积粮食被淹,而蝗灾也是由此造成,今年乌克兰蝗灾就是因为 2 年前卡霍夫大坝的炸毁,这场灾难造成河南 300 万人的死亡,还有 300 万的难民。作者控诉果党的救灾不利和贪腐当然是正确的,河南地区国民党军队的溃败,书中被地方人民缴械的正是国民党的队伍,民间流传的 “水旱蝗汤” 的灾难根由的,汤就是国民党汤恩伯嫡系部队,本书还曲笔写日本给灾民发粮,就凸显作者对 “暴政 “的仇恨,日本侵略造成中国人民死伤 3500 万人,这才是这场灾难最大的原因。而全书只字不提在河南地区主要的共产党领导的杭日斗争,也正因为国民党政府和日本人的暴政,才造就共产党太行、太岳、冀鲁豫、豫皖苏、豫鄂边及豫西六大抗日根据地,到 1945 年八路军和新四军控制了河南 76% 的国土。经过 80 多年,看今天加沙被饿死的儿童,没见这些知识分子发声,反而跟随美以的口径,认为在加沙的种族灭绝是因为哈马斯的裹挟,那么日本蘑菇蛋下的冤魂也是罪有应得了。这本书我很早就看过,今天翻出来也是发觉作者的《故乡天下黄花》系列都下架了,我不意外,也更能体会小崔的抑郁了。2025 年 #306

      3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阅读完这部小说,感慨颇深。作者通过独立书店的经营者、读者以及各种文化人物的交往,勾勒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境况和人们的精神追求。他们在传统价值观和现代思潮之间摇摆不定,力图寻找一种导向,这种探求精神追求的态度让人深思。在小说中,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以及时代的变迁。每个人物在故事中都有自己的命运和故事,展现了个体在宏大历史浪潮中的微妙关系。通过这些故事,我对于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温故一九四二》是部优秀之作,通过对当时时代的描写,让人深切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风貌。阅读完这部小说,我对于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时代和文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历史中发现的作家。

        当年在了解抗战历史时无意中在衍生阅读中的只有这样一位作家写过一本小书讲述河南饥荒的原因。就去读了,才知道冯小刚的电影《手机》都是他的作品改编的,于是开启了刘震云的阅读。《温故 1942》是刘震云聚焦 1942 年河南大饥荒的纪实文学作品,核心思想在于揭露灾难背后的人性褶皱与社会肌理。书中以 “灾荒 = 自然灾难 + 人祸” 为切入点,通过幸存者口述、历史档案与文学想象的交织,撕开战争背景下国民政府的腐败麻木、官僚体系的低效推诿,以及饥荒中民众为生存展现的挣扎与异化。作者以冷峻笔触追问:当粮食成为权力博弈的筹码,当生存需求突破道德底线,个体命运与时代巨轮如何碰撞出血色真相?写作上,作品采用 “非虚构 + 复调叙事” 手法,在历史考据与个体记忆间搭建对话空间,既具史料的沉重质感,又以文学性消解纪实的冰冷。大量留白与反讽贯穿始终,如将 “吃树皮” 与 “官场宴饮” 并置,以荒诞对比叩击体制之弊,最终升华为对历史遗忘的警示 —— 温故的本质,是让苦难成为照见现实的镜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同情而不是平等

          精英阶层对百姓疾苦的理解,是来自儒家士子道德层面的自我追求,带着俯视的视角,是高级智慧对低等生物的同情,而不是生命意义上的平等,百姓只是政府的私产。美国记者不懂中国,所以就一直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弄明白为什么。如果做一个类比,建国之初美国政府与白人的关系,就是国民政府与官僚和资本的关系,都是政府利益的代言人;美国政府与黑人的关系,就是国民政府与百姓的关系,只有个人层面的同情,没有社会层面的平等。老百姓在饿死的同时,世界上在发生着其它的大事,全世界的历史都一样,记录着人类的大事,都忘却了芸芸众生的生死。大多数人的一辈子,都不会需要做出改变人类历史走向的抉择,但是都会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所以小人物的经历更能打动我,更具有生活的参考性。也许只有物质丰富到全人类共享任然有余,小人物生存的无奈和悲哀,才有可能彻底解决。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历过黑暗的人才会珍惜光明。

            电影《1942》是我二三年观影最佳,看完后愣是没走出来,足足硬控我一周,时隔一年阅读刘震云《温故 1942》小说仍是不由发怵、震撼、痛心……1942 年因为旱灾加上蝗虫,河南老百姓开始了逃荒,一路向西,所到之处就像蝗虫飞过的地方一样,顷刻间变得荒芜、灰白,吃草根、树皮、杂草、干柴、因为饥荒和求生的欲望,最后就成了人吃人、狗吃人、父卖女、夫卖妻、易子而食的、易妻而食的…… 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正是《蒿里行》的:“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天旱颗粒无收是导火索,蝗虫是推手,而关键是当时蒋介石正政府的不作为,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将重心放在军事上,只有在战场上打倒日本军队才能维护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书中有这么一段对话耐人寻味。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找到军长蒋鼎文说:“‘看在今年饥荒这么严重能不能减去今年的军供’,而蒋鼎文的回答是:‘如果两个人要同时饿死的话,饿死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如果当兵的都饿死了,我们就会亡国’”。个人的身家性命在国家利益面前连沙粒都算不上,而时代的一粒沙子落到市井小明身上,就如同一座座大山,压的喘不过气。当作家、导演把事实通过艺术的方式呈现给观众,第一感是灾民丑陋,反映人心恶,消极。野狗恢复了狼的本性,人也恢复了狼的本性。当世界上在无什么可吃的时候,人就会像狗一样去吃人。艺术让人冷静深思,反思今天拥有的一切来之不易,毕竟地球这个大村子截至今天为止还有十亿人每天吃不饱饭。或许只有刻意感知才能意识到空气、水、食物是上帝对我们的馈赠。或许只有此刻和正在经历炮火的另一角落对比才能在岁月静好的今天或得幸福。让我留有疑惑的是:为什么遇到饥荒、战乱、老百姓便选择逃?小说给的答案是:唯一留在心中的信心,便是他们自己心中对前方未来的希望,也许能好一些,也许熬过这一站就好了,这是中国人的哲学。生活的复杂、生存的艰辛、生命的沉重,往往是在最困难的时刻,你会看见人性的美在最耀眼的闪亮着,环境越是残酷,人的身体被打倒在地上的时候,人的精神意志就越发的高大。

              转发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令人唏嘘而又容易忘记的民国三十一年

              《温故一九四二》是一本类似于调研报告的小说,之前没读过这样的书。读过之后有几大感慨:历史总是被筛选和被遗忘的。一方面,即便在 2023 年的今天,斯大林,丘吉尔,宋美龄等人物依旧广为世人知,他们生平事迹甚至还时常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是在没读过本书之前,我只听父辈说过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根本不知道民国时期河南大饥荒的存在。另外,虽然人民才是最终的灾难和成功的承受者和付出者,虽然人民不易!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才是民国时期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民国历史基本与他们无缘,民国的历史只漫步在富丽堂皇的大厅。世界上有很多 "令人费解" 的事情,可能是有内在逻辑的。诸如:极少数喝着热咖啡衣着干净的人却决定了绝大多数人忍饥挨饿、衣衫褴褛人的命运;在村里当过二十四年支书却没有置下一座像样房子的花爪舅舅会被村里人嘲笑;在一九四三年的河南灾区,狗却比人舒服,这里是狗的世界(一直没明白,为啥狗可以吃人,而当时的人却没有吃狗呢)。一些颠覆认知的 "金句"。关于领袖:无论喝什么,吃什么,只要能把国家治理好,就是一个民族英雄和历史伟人。关于沟通:是侍从在梦中,还是丞相在梦中?关于信心:前方也许能好一些,也许熬过这一站就好了。关于民族希望:在那个时代,一个不会揭竿而起只会在亲人间相互蚕食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希望的。关于帮忙:所谓帮忙,是因为这些帮忙起了作用,不起作用的帮忙只会给我们增加由希望再到失望的一个新的折磨过程。关于儿童:儿童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政府的晴雨表。虽然不全认同作者的观点,但是本书仍不失为我提供一种不同的观察历史的视角,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温故1942》

                看过电影,深有感触,水深火热中的底层人民,再读小说,加深一层,灾难重重下的悲惨故事,重读剧本,再温经典,吾辈先祖何等凄苦…… 卧槽侵略者惊愕当政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富足的今天很难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平来之不易,纵观人类历史,战争与和平一直在交织,但愿和平年代更久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纪实的悲剧和戏剧黑色幽默的荒诞深深冲击着我。饿,饥饿,原来饥饿是这样,原来这时候才懂得什么叫民以食为天,原来干旱和蝗灾并不是最可怕的灾难,最可怕的在人心,在政治,在斗争。人生存最基础的东西,居然成了最奢侈的需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不知道他们有多饿,书里的文字应该不及他们苦难的万分之一吧。珍惜啊,珍惜粮食,珍惜现在的温饱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民国三十一年

                          第二遍看本书,电影就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了。这次看到河南旱灾年表,让人震撼的是这次 1942 年的灾难,也只有一个字,旱。人命是多么不值钱,人性是多么真实。在大灾面前,人如同蚂蚁一样,闭眼的那一刻,可能都不知道有没有意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九四二

                            刘震云的作品,每一部描写的都让人有种身临其境!故事勾起了历史回忆!读一九四二每个章节都想起电影片段!可以说对原著解读深刻!总是听老一辈讲到吃树皮,大逃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温故一九四二》

                              好消息是,又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电影的剧本,看完很触目惊心,作品既没有电影中那些具体的难民人物,也没有饥荒、轰炸机、野狗、日本军官的军刀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尸体。但是文字里,充满 “饥饿感” 死亡这个 “主角”,是原著的背景,活着的、不同地位的人,才是作者刘震云思考的细节。是的,它不能算是小说,但对于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它是一部以小见大、警世怒问的 “小说”。正是因为原著对人性客观、全面的探讨态度,才决定了冯小刚会被 “一九四二” 这段苦难历史打动,并能和来自朝野的各种磨难作战,胜利后却不骄躁也不激进。   电影中呈现的蒋介石委员长、《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蒋鼎文将军、李培基主席、神父、日军、灾民等人物,为了更好地让观众理解,只向我们展现了一面。这些人的某一面,在天灾人祸下,不是给我们以愤怒厌恶,就是给我们以同情悲伤。而刘震云结合史实和采访所写下的人物,会让你愤怒到一半就感到惭愧,刚要下结论却又看到转折点。“寥寥中原,赤地千里,河南饿死三百万人之多。…… 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玲(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丘吉尔感冒。…… 五十年之后,我们知道当年有丘吉尔、甘地、仪态万方的宋美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 ,有谁知道我的故乡还因为旱灾丝国三百万人呢?…… 三百万是三百万人自己的事。…… 是小节而不是大局,是芝麻而不是西瓜。当时世界最重要的部分是白宫、唐宁街十号、克林姆林宫、希特勒的地下掩体指挥部、日本东京,中国最重要的部分是重庆黄山官邸。这些富丽堂皇地方中的衣着干净、可以喝咖啡洗热水澡的少数人,将注定要决定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命运。没有千千万万这些普通的肮脏的中国百姓,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反革命历史都是白扯。他们是最终的灾难和成功的承受者和付出者。但历史历来与他们无缘,历史只漫步在富丽堂皇的大厅。”“人也恢复了狼的本性。当世界上再无什么可吃的时候,人就像狗一样会去吃人。白说,在此之前,他从未看到过任何人为了吃肉而杀死另一个人,这次河南之行,使他大开眼界,从此相信人吃人在世界上确有其事。如果人肉是从死人身上取下的倒可以理解,反正狗吃是吃,人吃也是吃;但情况往往是活人吃活人,亲人吃亲人,人自我凶残到什么程度?白见到,一个母亲把她两岁的孩子煮吃了;一个父亲为了自己活命,把他两个孩子勒死然后将肉煮吃了。一个八岁的男孩,逃荒路上死了爹娘,碰到汤恩伯的部队,部队硬要一家农民收容弃儿。后来这个孩子不见了。经调查,在那家农户的茅屋旁边的大坛子里,发现了这孩子的骨头;骨头上的肉,被啃得干干净净。还有易子而食的,易妻而食的。—— 写到这里,我觉得这些人不去当土匪,不去合伙谋杀,不去组成三 k 党,不去成立恐怖组织,实在辜负了他们吃人吃亲人吃孩子的勇气。从这点出发,我对地主分子范克俭舅舅气愤叙述的一帮没有逃荒的灾民揭竿而起,占据他家小楼,招兵买马,整日杀猪宰羊的情形,感到由衷地欢欣和敬佩。一个不会揭竿而起只会在亲人间相互残食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希望的。虽然这些土匪,被人用浸油的高粱杆给烧死了。他们的领头人叫毋得安。这是民族的脊梁和希望。”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小的时候见过讨米的。灾难不容易,如今能吃饱,得感谢袁爷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那些苦难的场景,在脑海里面闪现,只留下鸡皮疙瘩的难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震撼人心,在饥饿面前,人性经不起考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稀缺爆发出的两极分化

                                      人心,人性,像水一样滋养着一切,也会毁灭一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怎么说了?没事别看,吃饭别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读完《1942》这部作品,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部作品以 1942 年河南大饥荒为背景,生动描绘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书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灾难深重的年代,亲眼目睹了饥荒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饥饿的驱使下,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逃荒之路。他们的遭遇让我深感同情,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作品不仅展现了饥荒的残酷,更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在灾难面前,人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这种精神力量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了在困境中坚持与希望的重要性。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