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8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阅读完这部小说,感慨颇深。作者通过独立书店的经营者、读者以及各种文化人物的交往,勾勒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境况和人们的精神追求。他们在传统价值观和现代思潮之间摇摆不定,力图寻找一种导向,这种探求精神追求的态度让人深思。在小说中,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以及时代的变迁。每个人物在故事中都有自己的命运和故事,展现了个体在宏大历史浪潮中的微妙关系。通过这些故事,我对于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温故一九四二》是部优秀之作,通过对当时时代的描写,让人深切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风貌。阅读完这部小说,我对于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时代和文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同情而不是平等

      精英阶层对百姓疾苦的理解,是来自儒家士子道德层面的自我追求,带着俯视的视角,是高级智慧对低等生物的同情,而不是生命意义上的平等,百姓只是政府的私产。美国记者不懂中国,所以就一直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弄明白为什么。如果做一个类比,建国之初美国政府与白人的关系,就是国民政府与官僚和资本的关系,都是政府利益的代言人;美国政府与黑人的关系,就是国民政府与百姓的关系,只有个人层面的同情,没有社会层面的平等。老百姓在饿死的同时,世界上在发生着其它的大事,全世界的历史都一样,记录着人类的大事,都忘却了芸芸众生的生死。大多数人的一辈子,都不会需要做出改变人类历史走向的抉择,但是都会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所以小人物的经历更能打动我,更具有生活的参考性。也许只有物质丰富到全人类共享任然有余,小人物生存的无奈和悲哀,才有可能彻底解决。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令人唏嘘而又容易忘记的民国三十一年

        《温故一九四二》是一本类似于调研报告的小说,之前没读过这样的书。读过之后有几大感慨:历史总是被筛选和被遗忘的。一方面,即便在 2023 年的今天,斯大林,丘吉尔,宋美龄等人物依旧广为世人知,他们生平事迹甚至还时常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是在没读过本书之前,我只听父辈说过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根本不知道民国时期河南大饥荒的存在。另外,虽然人民才是最终的灾难和成功的承受者和付出者,虽然人民不易!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才是民国时期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民国历史基本与他们无缘,民国的历史只漫步在富丽堂皇的大厅。世界上有很多 "令人费解" 的事情,可能是有内在逻辑的。诸如:极少数喝着热咖啡衣着干净的人却决定了绝大多数人忍饥挨饿、衣衫褴褛人的命运;在村里当过二十四年支书却没有置下一座像样房子的花爪舅舅会被村里人嘲笑;在一九四三年的河南灾区,狗却比人舒服,这里是狗的世界(一直没明白,为啥狗可以吃人,而当时的人却没有吃狗呢)。一些颠覆认知的 "金句"。关于领袖:无论喝什么,吃什么,只要能把国家治理好,就是一个民族英雄和历史伟人。关于沟通:是侍从在梦中,还是丞相在梦中?关于信心:前方也许能好一些,也许熬过这一站就好了。关于民族希望:在那个时代,一个不会揭竿而起只会在亲人间相互蚕食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希望的。关于帮忙:所谓帮忙,是因为这些帮忙起了作用,不起作用的帮忙只会给我们增加由希望再到失望的一个新的折磨过程。关于儿童:儿童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政府的晴雨表。虽然不全认同作者的观点,但是本书仍不失为我提供一种不同的观察历史的视角,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纪实的悲剧和戏剧黑色幽默的荒诞深深冲击着我。饿,饥饿,原来饥饿是这样,原来这时候才懂得什么叫民以食为天,原来干旱和蝗灾并不是最可怕的灾难,最可怕的在人心,在政治,在斗争。人生存最基础的东西,居然成了最奢侈的需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历史,正视历史

            中国历史上饿死的人很多,之前读卢跃刚《大国寡民》讲述了 60 年代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了三千万人。今天读《一九四二》又饿死了三百万人。而且,除去自然灾害因素,其中很大部分都是人为因素。最让我震惊的是文章最后的几张中国历史上饿死的时间表,震惊于居然中国历史上饿死了那么多人。想想现在很少有饿死人,袁隆平先生的功德有多大。珍惜现在!节约粮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不知道他们有多饿,书里的文字应该不及他们苦难的万分之一吧。珍惜啊,珍惜粮食,珍惜现在的温饱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民国三十一年

                第二遍看本书,电影就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了。这次看到河南旱灾年表,让人震撼的是这次 1942 年的灾难,也只有一个字,旱。人命是多么不值钱,人性是多么真实。在大灾面前,人如同蚂蚁一样,闭眼的那一刻,可能都不知道有没有意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九四二

                  刘震云的作品,每一部描写的都让人有种身临其境!故事勾起了历史回忆!读一九四二每个章节都想起电影片段!可以说对原著解读深刻!总是听老一辈讲到吃树皮,大逃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温故一九四二》

                    好消息是,又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电影的剧本,看完很触目惊心,作品既没有电影中那些具体的难民人物,也没有饥荒、轰炸机、野狗、日本军官的军刀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尸体。但是文字里,充满 “饥饿感” 死亡这个 “主角”,是原著的背景,活着的、不同地位的人,才是作者刘震云思考的细节。是的,它不能算是小说,但对于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它是一部以小见大、警世怒问的 “小说”。正是因为原著对人性客观、全面的探讨态度,才决定了冯小刚会被 “一九四二” 这段苦难历史打动,并能和来自朝野的各种磨难作战,胜利后却不骄躁也不激进。   电影中呈现的蒋介石委员长、《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蒋鼎文将军、李培基主席、神父、日军、灾民等人物,为了更好地让观众理解,只向我们展现了一面。这些人的某一面,在天灾人祸下,不是给我们以愤怒厌恶,就是给我们以同情悲伤。而刘震云结合史实和采访所写下的人物,会让你愤怒到一半就感到惭愧,刚要下结论却又看到转折点。“寥寥中原,赤地千里,河南饿死三百万人之多。…… 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玲(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丘吉尔感冒。…… 五十年之后,我们知道当年有丘吉尔、甘地、仪态万方的宋美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 ,有谁知道我的故乡还因为旱灾丝国三百万人呢?…… 三百万是三百万人自己的事。…… 是小节而不是大局,是芝麻而不是西瓜。当时世界最重要的部分是白宫、唐宁街十号、克林姆林宫、希特勒的地下掩体指挥部、日本东京,中国最重要的部分是重庆黄山官邸。这些富丽堂皇地方中的衣着干净、可以喝咖啡洗热水澡的少数人,将注定要决定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命运。没有千千万万这些普通的肮脏的中国百姓,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反革命历史都是白扯。他们是最终的灾难和成功的承受者和付出者。但历史历来与他们无缘,历史只漫步在富丽堂皇的大厅。”“人也恢复了狼的本性。当世界上再无什么可吃的时候,人就像狗一样会去吃人。白说,在此之前,他从未看到过任何人为了吃肉而杀死另一个人,这次河南之行,使他大开眼界,从此相信人吃人在世界上确有其事。如果人肉是从死人身上取下的倒可以理解,反正狗吃是吃,人吃也是吃;但情况往往是活人吃活人,亲人吃亲人,人自我凶残到什么程度?白见到,一个母亲把她两岁的孩子煮吃了;一个父亲为了自己活命,把他两个孩子勒死然后将肉煮吃了。一个八岁的男孩,逃荒路上死了爹娘,碰到汤恩伯的部队,部队硬要一家农民收容弃儿。后来这个孩子不见了。经调查,在那家农户的茅屋旁边的大坛子里,发现了这孩子的骨头;骨头上的肉,被啃得干干净净。还有易子而食的,易妻而食的。—— 写到这里,我觉得这些人不去当土匪,不去合伙谋杀,不去组成三 k 党,不去成立恐怖组织,实在辜负了他们吃人吃亲人吃孩子的勇气。从这点出发,我对地主分子范克俭舅舅气愤叙述的一帮没有逃荒的灾民揭竿而起,占据他家小楼,招兵买马,整日杀猪宰羊的情形,感到由衷地欢欣和敬佩。一个不会揭竿而起只会在亲人间相互残食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希望的。虽然这些土匪,被人用浸油的高粱杆给烧死了。他们的领头人叫毋得安。这是民族的脊梁和希望。”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根据历史看电影 效果更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但这些世界的轴心我将远离,我要蓬头垢面地回到赤野千里、遍地饿殍的河南灾区。这不能说明别的,只能说明我从一九四二年起,就注定是这些慌乱下贱的灾民的后裔。最后一个问题是,朋友在为我壮行时,花钱买了两只猪蹄,匆忙之中,他竟忘记拔下盘中猪蹄的蹄甲;我吃了带蹄甲的猪蹄,就匆匆上路;可见双方是多么大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温故一九四二》我觉得是本好书,不仅仅写了我们民族的苦难,也写出了大人物的 “无奈”。时代的一粒微尘,落在那一个普通人的身上都是座大山。三百万,人食人,天灾人祸,不谈时事谈命时。电影不好说精彩,但是剧本确实精彩。我们民族生命中的不屈,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中庸,我们民族文明中的星火。活着,真累,可是仍要活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电影剧本 5 分,小说 4 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部调查体小说附一电影剧本,1942 年,中原大地罕见大旱,波及三千万人口,三百万生命因此殒命,既是天灾,也有人祸。读罢小说事实的记录,再感剧本画面的呈现,描述的是旱灾的惨状,刻画的是人性的考验,折射的是民族的命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只有河南

                                我不敢直视你的眼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讽刺得很过瘾

                                  写实作品,刘老师的文字真是爱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非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是幸福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民族的灾难,一个政党的自私,一个独裁者的嘴脸。电影看过了三遍,再看剧本,依旧震撼,依旧让人难以释怀,大半个世纪之前我们的祖父辈经历的这场深重的灾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极具讽刺

                                        如题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