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任何人,在写作的时候只想着自己的性别,都是致命的。只做纯粹的男人或纯粹的女人都是致命的,必须要做男性化的女人或女性化的男人。女性写作,但凡强调任何委屈,即便是一笔带过;或者要为某一个事业去辩护,即便是带着正义感;或者有意识地用女人的身份说话,无论是在什么方面,都是致命的。而我所说的致命,可不是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因为带着那种有意识的偏见所写的任何作品,都是注定要死亡的。它无法得到任何营养。才华横溢且颇有影响、强大有力且技法娴熟,这样的印象可能只会持续一两天,黄昏降临时,它必将枯萎;它无法在其他人的头脑中生长。“近百年来,伟大诗歌的姓氏是什么?柯勒律治、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兰德、济慈、丁尼生、勃朗宁、阿诺德、莫里斯、罗塞蒂、斯温伯恩 —— 这里,我们不再一一列举。所有这些人之中,除了济慈、勃朗宁、罗塞蒂之外,其余都在大学里受过教育,而在此三者中,济慈死得过早,在风华正茂时死去,他是唯一一个家境不富裕的。我这样说可能会显得有些残忍,也会让人难过:然而真正的事实就是如此。英格兰的一个穷孩子就像雅典奴隶的儿子一样,没有机会得到解放,从而进入一种思想自由之中,正是这种自由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她要说的不是房间,也不是钱,而是自由,这是伍尔夫一贯鲜明的观点。说一个人心智的自由,仰仗于物质基础,没钱,你不要跟我讲这些。五百英镑意味着什么呢?财务自由,你就可以不为钱,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你可以有闲的时间去工作,去写作,去创造。那么能上锁的房间呢?它代表着空间自由,我要获得独立思考的余地,就这么一间房子,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它是属于我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物质基础与现实世界

        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原著如此,想要讲述的道理并不难懂,但很多句子的逻辑不是太容易理解,读起来有些吃力,原本平铺直叙即可清晰表达的观点,总是绕来绕去,感觉有可能是因为:1)大量的隐喻;2)过于省略的指代(也可能是翻译的问题);3)意识流;4)作为读者无法亲身体会的时代背景。不过主题很明确,论述很严谨,作为女性主义的代表作,伍尔夫的论述不带戾气,始终如她所述说的,平静、自由,非常难能可贵。主要论述过程:1)第一章,找寻 “女性和小说” 的演讲素材时遇到各种限制和障碍,引出女性被歧视以及女性没有经济支配自由的问题,由于没有支配自由,也就没有动力去获取财富,当然在那之前社会环境对于女性赚取物质财富也不友好,绝大部分女性也因此没有从其母辈获得物质的传承;2)第二章,找寻素材时发现,有大量关于女性的书籍,作者基本都是男性,所描写的女性特征刻板极端,她揭示了这种现象的根源:男性通过贬低女性来获取优越感。并进一步论证了金钱对于个人自由的重要性,因为她有继承自姑妈的每年 500 英镑,她可以不用憎恨、不用奉承任何男人,并且畅想了 100 年后,当女性不被保护时,女性可以从事任何职业的情形(认同她的观点,事实上,被保护,就等同于歧视);3)第三章,进一步发现,很少有女性作品以及女性成就,因为女性被社会习俗规训、被男性控制没有独立空间、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没有闯荡世界的物质基础、不被允许从事创作。引申出什么样的思想状态最有利于创作作品:思想里没有障碍,也没有未被消化的陌生事物。即自由的思想;4)第四章,分析了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作家作品,讲述这些作品中存在一些不自然的局促感。除了受限于男性制定的规则无法自由表达的作品风格外,也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带着愤怒的对男性的敌意。这都源于女性缺少教育的机会和探索的条件、社会规则是由男性制定以及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批评。这也是伍尔夫为什么建议女性从小说创作开始,因为小说不像诗歌受到的限制那么多;5)第五章,虚构了一个女作者以及她的小说,在未受过专业训练的前提下,打破了传统,不仅是故事情节的行进方式,还讲述了同性恋的话题,虽然在写作技巧上还存在很大的进改进空间,但这位作者不再受女性身份限制,脱离了女性与男性的关系,将焦点落在女性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上,对男性没有愤怒、没有奉承,达到了自由思想的境界。也引出了伍尔夫认为的,男性和女性,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需要在对方身上汲取创造力和生命力;6)第六章,以伍尔夫的身份,向读者总结观点,提出 “雌雄同体” 的观点,男性和女性并非对立,而是需要相互滋养、相互融合,平静、自由地开放心灵、发挥创造。同时,陈述了女性已经有机会去面对现实的挑战,而且也必须积极主动去和现实建立联系,发挥女性独有的创造力,并再次重申了物质的重要性。读的过程中,想到生育问题对女性独立产生的障碍,觉得是个无解的问题,女性总归会受到比男性更大的困扰和影响,但如果不生育,人类种族也将不复存在,想到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只有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通过人造子宫以及完善的社会抚养体系来解决吧。另外最近非常烦躁,和书中提到的 500 英镑和自己的房间也有关联:1)长期的负自由现金流以及迟迟不见起色的收益,等同于没有 500 英镑;2)亲密关系的消耗,等同于没有自己的房间。可见伍尔夫提到的两个条件,并非仅适用于女性,适用于所有有相似问题的人。这也让我想到看到伍尔夫畅想未来每个人都有 500 英镑和我们自己的房间时,提到的 “我在谈论的是共同的生活,也就是真是的生活,而不是那种我们作为个体所过着的狭隘的、互不相干的生活”,心里看笑了,想着伍尔夫的论述,还怪严谨的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间自己的房间》书中主要讲的是女性作家应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难道女性不应该吗?难道男性不应该吗?难道孩子不应该吗?如此一推发现每一个独立的人,都应该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依照书里的解释,房间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意思,还有独立之意,那么想要独立首先要做的肯定是经济独立,也许经济独立放到以前可以说是天方夜谭,不过也就是这几年,女性的经济独立已经是人人皆知的共识了。因为只有经济独立,生存可以自己保障,那么想要自己做一些事情,至少物质这一块儿可以不用再考虑。有些时候,很多的事情,钱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我们再说写作,独立的房间,可以给予充分的思考,无丝竹之乱耳,无白丁之往来,一旦精神独立,那么触及灵魂的机会也就更多了,那么写出好的作品的机会也就多了。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间自己的房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当一位改行的英专生再次遇见Virginia Woolf

            我对 Virginia Woolf 是有情景记忆的,虽然是碎片的,模糊的,但十年前当我还是个英专生的时候,这个名字让我印象深刻,我也记得当时给我留下搞不懂印象的意识流。可当改行到心理后,真想感叹一句有缘终会相遇,曾经不知道到底在心底何处落下的印记,也会随着体验的积累看见个中关联。Woolf 在写属于自己的意识流,写那些自觉,从自觉中找到力量,也给予女性力量。100 多年后,已经有很多女性受到了教育,有了自己的一间房子,莎士比亚的妹妹已经在一些女性身上活了过来,但并不意味着本质的改变,这个时代对女性的剥削和压制变得更加隐性,更不易被觉察,所以感谢 Woolf 从 100 多年前就在提醒她的女同胞,要去体验去感受去思考,看我们到底被性别限制了哪里,看见才有打破的可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如果伍尔夫只是一个女性意识上的引领者,想必不会有这么多分歧。可问题是在对作品的点评上,一个女性的权威当然会影响其他的女性。很显然能看出伍尔夫对群体的钟爱和偏颇,爱宁静而恨流露出来的不满,哪怕它们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简爱不是女性书写的小说,能否被允许走得更加崎岖?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