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4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南宋之变:宋金和议始末

    今天又读完了一本很好的书📚📚让我对南宋初年的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在我们的印象之中,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冗官冗军冗税的朝代,有太多让人诟病的历史。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无法去苛责古人;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我们不能对历史做出客观的评判。不过,通过这本书可以管中窥豹,对这段历史有些大致的了解。比如我们熟悉的岳飞大战金兀术,还有小孩子都能吟诵的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这些故事背后的故事,这些历史深层次的隐喻,则可以通过这本书做一个大致的了解。      读这本书当然绕不过『宋高宗』和『秦桧』,他们两位自然是『宋金和议』的倡导者,而秦桧便是这一系列事件的重要推手。这本书按照时间线,梳理了『宋金和议』前的历史事件,为我们勾勒出『临安之变』的大致过程。我们不能对历史进行假设,历史自有其演变的规律。所以,作者也在书的最后留下了疑问,值得我们读者去玩味 ——『宋金和议』到底该如何评价呢?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这本书,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最后,我还是想说,『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对于古人不吹不黑,历史如烟,任人评说吧。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以牺牲自尊为代价,完成了南宋建国

      《临安之变》这本书,时间跨度大约从建炎四年(1130)到绍兴十二年(1142),这十二年,是南宋政权从动荡到定型的关键时期。作者郭瑞祥通过黄天荡之战、岳飞之死、绍兴和议等标志性事件,为我们剖析了南宋政权建构的逻辑。本书一开始,就从我最爱看的黄天荡之战的故事开始讲起。金将完颜宗弼(兀术)率领十万大军,却被南宋将领韩世忠用八千水师困在黄天荡四十余日。这场战役虽然最终宋军败退,但它打破了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让南宋军民看到了希望。然而,胜利的曙光并没有转化为北伐的动力,反而让宋高宗赵构更加坚定了 “安内” 的决心。本书也将赵构的无奈和选择 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南宋初期,内外交困,赵构一方面要应对金军的威胁,另一方面还要防范内部武将的跋扈。他通过 “绍兴体制”,彻底终结了北宋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的传统,将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体制虽然稳定了政局,但也扼杀了政治活力,为后世权臣专权埋下了伏笔。岳飞之死,无疑是书中最令人痛心的部分。这位忠勇的将领,最终却以 “莫须有” 的罪名被处决。作者在书中指出,岳飞之死并非单纯的主和派阴谋,而是赵构为巩固 “绍兴体制” 必须清除的障碍。岳飞的北伐理想与赵构的偏安政策根本对立,这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除了政治和军事,作者还深入探讨了南宋初期的文化震荡。南宋儒生将北宋灭亡归咎于 “礼崩乐坏”,推动文化转向内省与保守,儒学趋于僵化,思想活力衰退。这种文化保守与经济开放并存的矛盾,正是南宋复杂性的缩影。南宋的偏安,既是无奈的选择,也是基于地缘政治的务实考虑。然而,长期的偏安也导致了民族性格的萎缩和政治生态的恶化。很期待这一段罗振宇老师会怎么讲,不过简单计算一下,(1130-1049)/4 约等于 20,要等罗大神讲到这里,估计要到 2027 年底了,哈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功有过,过大于功。

        有功有过,过大于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遗憾中的长成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奇特的王朝,它是继李唐之后统一中原的赵宋王朝的延续,也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南朝。耗死了先于宋朝在北方建立的契丹辽,后来的金,西边的西夏,在与蒙元的几十年拉锯战之后才最终灭亡。南宋也为后来的数百年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事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重新认识南宋,也是我们审视来路,认清现实,踏实前行的必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史最怕的立场坚定的赞扬一方,鞭挞一方。本书的尺度让我很舒服,讲岳飞当然有战场英勇的一面,也有当时和其它将领一样的桀骜的一面,这才应该是真实的岳飞。而秦桧当然是高宗代理人,替皇权背锅,也才会是合理。高宗的积极和议最重要的原因是打不过嘛,后世希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现实中的高宗不愿意那么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南宋初年历史的 "意难平" 的账最终落到了宋高宗和秦桧的头上,昏君奸臣相得益彰,南宋绍兴体制的偏安让南宋政治从一开国便进入了历史垃圾时间然后历史却把时代的主角让给了民间。而一个半世纪后当蒙元骑兵踏破临安城,广州的蒲氏倒戈,南宋民间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但注定走向暗淡辉煌何尝不是另一种 " 意难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可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的草蛇灰线,在宋高宗选择定都临安那一刻即渐次展开。一切变化,自有因果,皆为临安之变。定都临安,标志着朝廷把安全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南,什么国家、社稷、恢复、中兴,在安全面前,都脆弱得不堪一击。定都临安,标志着朝廷失去了收复故土的信念,失去了捭阖天下的雄心,失去了开拓进取的意志,和平成为第一要务,苟全成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临安之变,就是偏安一隅,苟且偷生,“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临安之变,就是收兵权,杀岳飞,重拾偃武修文、守内虚外的祖宗之法,变得外交软弱,内政苛刻。临安之变,就是打压舆论,构建文字狱,强化意识形态,粉饰谀颂之风盛行,朝野奢靡浮华,蝇营狗苟,得过且过,再无开放包容、昂扬向上的社会心态。临安之变,造成国力孱弱,自始至终受到北方政权的威胁,民族自信心遭受空前打击,民族性格变得极为敏感脆弱。临安之变影响深远,表现在诸多方面:影响了民族性格,民族自觉性极大地增强;意识形态趋于保守,儒学逐渐归于一体,文化模式走向稳定、内向,甚至沉滞僵化;开创了 “绍兴体制”,结束了北宋皇帝 “与士大夫治天下” 的政权模式,中国古代政治进入独裁专权时期。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