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8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三国时代,东吴老孙竟也是主角

    孙权最大的不幸就是活得时间太长了。昔日曾经同甘共苦打天下的周瑜、吕蒙、鲁肃,对手曹操、刘备、诸葛亮,就连曹丕、曹丕的儿子曹叡都死了,孙权还活着。而且眼睁睁看着被自己寄予希望的太子孙登在三十三年壮年去世。东吴政权在孙权去世后,一蹶不振。但在魏蜀吴三国鼎立中,吴是坚持到了最后的。最后,篡夺了魏政权的晋,灭吴一统天下。但晋朝后来被匈奴消灭,逃到江南的晋朝皇族后裔在吴国故地重建了东晋王朝。之后,整个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四个汉族王朝都在建业建国。吴的遗产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三国演义》一共一百二十回,一百一十九回写到蜀国灭亡,一百二十回吴国灭亡,好像吴国的存在就是为了突然被灭亡的。实际上从黄巾之乱到三国最后的吴国灭亡,一共九十六年,蜀灭亡后,吴国和魏晋还对峙了十七年,《三国演义》里却一带而过。可惜的是,关于三国时代,我们从《三国演义》了解最多,当然也正是《三国演义》,才让那个时代在后人印象里无比深刻。《三国演义》是以蜀为正统,贬抑曹魏政权,至于孙吴政权,更是完全被忽视的小配角。所谓正统,是说皇位继承的合理性。那个时代,想做皇帝的人们,还在争先恐后地抢秦始皇留下的那枚皇帝印章。整个汉朝四百年,始皇帝留下的印章还发挥着至尊无尚的作用。本书不是替吴国翻案,只是从历史的角度,相对客观描述三国时期的历史。大框架主要聊了三个方面:一、三国的正统性。关于正统性,魏和蜀都有自己的坚持,都坚持标榜自己正儿八经从汉继承而来。曹操抹不开面子并没有称帝,曹丕演了一出大剧,让汉献帝禅位给他,还说汉是尧的后代,他们老曹家是舜的后代。所以,正统性虽然实质上是从枪杆子里打出来的,但具体细节上,还是得玩些小把戏。这正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优良传统。刘备标榜的正统性,完全就只是因为他姓刘。刘备在称帝这个事情上,表现的比曹操着急多了。他听说曹丕称帝后,民间有个谣言,或者也有可能就是他自己制造了一个谣言,说汉献帝被曹丕杀了。于是刘备赶紧称帝,生怕谣言被识破。汉献帝还好好活着他不好当皇帝。孙权最实在,一没有汉献帝,二不姓刘,他也不着急乱称皇帝,听说了曹丕和刘备相继称帝,他还在韬光养晦。当时吴是向魏称臣的,所以被曹丕册封为吴王。按理说他应该用魏国的年号,但实际上,孙权对外用魏国的黄初年号,在国内还悄悄用着汉末的建安年号。作者说孙权的举动才令人感怀,我倒是觉得可能也是嫌麻烦,毕竟一直都是汉的年号,那个时代也没有电脑一键键入能修改系统,反正自己也根不红苗不正的不着急当皇帝。孙权是在刘备称帝八年以后才称帝的,那时候刘备都死了。当然,宣称正统也不是说着玩的,是有使命的。比如蜀和魏,那是绝决不能交朋友的,因为一个天下不能有二主,交了对方这个朋友,就相当于否定了自己的正统性。不能闹着玩。这也是刘备死后,蜀国不能偏安天府之国的原因。必须北伐!死也得北伐!况且,刘备的蜀汉政权,基本都是外来户,他们是在黄巾乱世中凑在一起的。这也就说到了本书聊的第二个方面:三国的实力。看惯了《三国演义》,大家都觉得刘备手下人才济济,实际上真实的三国实力对比,曹魏基本上完全碾压蜀和吴合起来。论地盘长江以北基本上都是魏国的,吴国相当于今天的江南和华南,蜀国相当于在今天的西南。论人口三国后期蜀国大概有不到 100 万,吴国有 230 万,魏国有 440 万。在人多力量大的年代,实力一目了然。论军队魏国搞的是中央集权,军队隶属于国家,实力杠杠的。吴国孙权父子属于外来政权和本地豪族合作,表面上中央集权实际上和军阀共治,但吴的权利一直集中在孙家势力,即便后期孙权去世以后,皇族内乱也几乎没受其他豪族大的影响。蜀国的军队,完全是浪子英雄们的流窜武装集团,战斗力差还不接地气,和魏、吴完全没法比。再论人才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何况魏国的领土本身就是历代人才汇聚的地方。吴国也有一流的人才,比如周瑜陆逊鲁肃,但勇猛欠缺。至于蜀国,刘关张实际上比诸葛亮大了有近 20 岁,而且蜀国的君臣来源太散,刘备和诸葛亮在世还能镇住场子,他俩一去世,那叫一个乱,简直是连环报复性谋杀。关于第三个方面,三国归晋。作者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角度,无非就是,无论是蜀还是吴,其根源、其发展,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后劲难续。蜀国死在了正统性执念,吴国最后到了等死的状态。自然归晋。这本书澄清了很多被《三国演义》扭曲了的正史,当然作者还是尽量陈述事实,观点的部分其实更多留给了读者来决断。对于我们习惯了《演义》营造的三国史观看来,足够耳目一新了!书中还有个追根溯源式的陈述很有意思,说吴和蜀的领地,在石器时代恰是河姆渡和三星堆文化发源地,回看我们前面解读的《从城市国家到中华》,书中有一个观点说战国七雄,正是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过来的。还有对比了曹魏搞的屯田和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包括起初的集中力量和后期的积极性丧失。诸如此类的观点,很有意思。作者还强调了一个对国际关系也非常有意义的观点:纵观中国历史,分裂的时代不是南北对抗,就是群雄乱立,只有三国是个三分天下、三帝鼎立的局面。正如两个人不能成为社会,三个人才是起码的社会单位,三国的关系可以成为国际。三国之间明争暗斗,比两国关系更复杂,但又没有群雄乱立的纷纭,可以视为国际关系的雏形。我给我的这篇读书笔记起了个名号:三国时代,东吴老孙竟也是主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原本心目中刀光剑影、尔虞我诈的三国时代变得更加鲜活、生动、立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人无再少年:另一种视角下的三国博弈

        本书,比较突出的一个地方是:从孙吴这个陌生的角度,尤其是孙权本人的思考和决策,解释了我们熟知的三国历史,给我们补足了另外一种角度下三方博弈的全景。


        作者不求梳理所有的时间脉络,而是通过关键的几个时间点,和关键的几个事件,同时,借助「时间」这个长程的因素来剖析人物,力图清晰说明三国博弈参与者的心态、思虑、无奈、执念,以及走错一步无可挽回的真切感喟。另外,还参考小说《三国演义》里对应的故事设计,一一对比,为我们呈现一种熟悉里的陌生感。如此处理,很讨巧,因为三国故事,中日两国读者,都很熟悉,属于共同的默认知识。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特别提到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刘备称帝" 之后三方的心态:刘备着急了,孙权失望了,曹丕既愤怒又得意,因为孙权主动表示臣服。
        三国演义,正统设置在蜀汉,因此,曹丕称帝后,刘备紧接着也称帝,我们也没觉得不妥。而当时刘备的心态,很值得玩味,曾经试图以 "汉中王" 的名号,希望能够重复高祖故事,而事急从权,也抛弃了维护汉室正统的合法性大旗,直接自己来。曹丕愤怒到不出他的意料,孙权的心态则是认为刘备撒谎,现在终于露出真面目了。
        这个小小举动,在刘备心里,或许是早晚的事,但恰恰是这个举动,让孙权对其失望了,接下来,因为荆州问题而迭生事端,孙刘联盟之间的裂隙,开始滋长。
        同时,益州本地实力派,刘备也没有及时安抚笼络,反而粗暴地直接晾到了一边。自此,蜀汉也不可能得到益州本地士人的衷心支持。要知道,诸葛亮北伐,在后方掣肘的始终是这拨人,而且,最终开城迎接钟会邓艾的,也是这拨人。
        之后的三方博弈,不论是魏,还是吴,都竭力通过益州本地势力,来左右蜀汉的内政外交,尤其孙权方面,在这个方向的工作,做得最成功。比如,跟李严,雍闿,私下多有往来。
        可以说,称帝的时间,刘备没把握好,是一大失策,这成为后主时代蜀汉国政的一大短板,也正因此,鲁肃殁后,孙权真正开始着手荆州问题;孙权,看待刘备的角度和眼光,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因为道德合法性而来的仰视,变成刘备称帝后的怀疑和提防。简言之,孙权更加取现实主义的态度。
        孙权并非没有野心,只是条件一直没有准备好。境内越人反抗,内政还没有处理清楚。受封吴王之后,很快,相机而变,竟然建元「黄武」,明摆着是把自己当皇帝了,而且,这个年号,是从魏的「黄初」和蜀的「章武」,各取一个字,得来的。不知,那二位正式登基的,心里怎么想。
        吴蜀之间趋向和平,诸葛亮北伐之前,孙权就派人北上辽东,拉拢公孙家,筹划南北西三面夹攻魏国,紧接着,孙权与蜀国及时签订互不侵犯协定,而且,大大方方跟蜀国商量,怎么瓜分魏国,都商定了战后秩序了。孙仲谋思虑,不可谓不深远。
        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在我们这些事后之人和事外之人 来看,不理解怎么会有这样的错误?而实际上,他们的人生机遇,决定于 时间 和 位置,时间变了人老了,自身的位置变了,心态就会变化,心态变化,动作就会走形,也就是所谓的 "昏招"。
        弭平黄巾之乱,那个时候,不论曹操,还是刘备,想必都还没有称王称霸君临天下的想法,只是随着 时间变化,实力一天天增长,国家威权不再,再加上 "将军白头、美人迟暮",时间紧赶着,岁月不饶人,自然起了觊觎名器之心,也就顾不得以前信誓旦旦说过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大话。
        一纸空文犹自弃,美好约言不足提。
        但使能有万年时,何苦匆匆急称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看他人的视角

          日本人对三国时代的研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对金老师正统的表述不认同!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话孙权(书评)

              《三国演义》受皇权正统论的影响,以颂扬刘备和诸葛亮为主,曹操刻画成反面人物,孙权则完全弱化了,没有显著特征。与史实多有不符,本书作者通过参考众多资料,深入研究,相对真实的还原了那段历史。同时,由于作者日本韩国混血身份,把三国置于亚洲范畴,视角独特。 书中涉猎广,考证细,不仅详尽描画了三国的形成,重大战役和衰败过程,还对当时的文化,宗教,科学,医学,外交也作了阐述,在增长知识面的同时,很有身临乱世之感。既生瑜,何生亮 在人物刻画方面,孙权的形象非常丰满,其谋略,战术以及大将风范称得上枭雄,真正与之匹敌的曹操和诸葛亮相继过世后,孙权有无人争雄的落寞感。曹操文才武略,通围棋,音乐,诗词则开了魏晋先河,堪称奇才,而且他的子孙也不乏人才之辈。曹操与孙权可谓惺惺相惜,曹与孙四次交锋,竟未见过孙权。建安十八年,孙权与曹操对峙,写信:春水方至,公宜速去。曹操大笑:孙仲谋不欺我也,果然退兵。是年曹操 59 岁,孙权 32 岁。读到这段,不禁感慨棋逢对手,是为知己。曹操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晚年曹操失曹冲,悲痛感伤。孙权痛失孙登,曾意气风发,经世阔达转而消沉倔强。真英雄,苦短。平江南,筑城邦在孙策平江南的基础上,孙权不断扩大和巩固江南,贡献较大。比如海域的探索,多次出海邻国,联合辽东,是最早重视海上战略的记载。再如治国,南京从建石头城到建都,吴吸收众多名士,学习魏屯田,为后来西晋偏安一隅,南朝六朝古都打下坚实基础。要知当时的扬州和交州,山越作为外患,困扰孙权多年,早年南下的汉人反而是少数民族,但经过开发,扬州长江以南四个郡至十个郡,到孙权称帝时,外患已解除。三是民心,蜀后期人心惶惶,归顺魏后,竟无人铭记蜀,说自取灭亡不为过。而吴在投降后,陆机的《辩亡论》,代表不少名士对吴国的哀惜怀念,并以己为吴人自豪。吴灭了,遗产在。善谋略,因势利以实力而言,魏占九州,吴占两州半,蜀占益州,若不联蜀,吴和蜀早已灭亡。可以说吴的战略至关重要,影响三国鼎立的进程。赤壁之战吴与蜀联合,在关羽攻樊城,吴向魏称臣,诸葛亮北伐期间吴蜀二次联合。总体而言,吴的策略还是因势利导,果断又不失精明,当然这与战略家鲁肃的努力分不开,若不是周瑜早死,刘备取不了益州,恐怕三足鼎立的局面也难促成。书中认为鲁肃早于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的构想,难能可贵。234 年吴蜀同盟,孙权竟然把对魏的领地刮分策略写进同盟,可见当时胸有成竹。无奈,魏明帝确实不输祖父曹操,对吴蜀两面对战,腹背受敌,满宠建议放弃合肥迎吴军,明帝不许,一面向西线援军,一面让司马懿只守不击,直到诸葛亮病死,才出兵追击,最后北伐失败。 成大事,忍得住 称帝方面孙权在忍字下功夫。为巩固政权,防范兄弟曹植等人,曹丕在曹操过世不久便急称帝,同年,刘备在益州也赶忙称帝,刘备曾问他人对于称帝看法,吴使者就表示大失所望,被僭越篡权不去讨伐而是效仿,易失人心。相反,孙权向曹丕称臣,极尽忍者之能,满足曹丕的无理要求,部下不禁泪涕。八年后,孙权趁诸葛亮北伐时称帝,诸葛亮不得已承认两帝共治。一方面在正统性上取得理解,一方面顺理成章,老百姓也接受。三人比较,孙权伺机而动,更高一筹。陈群在蜀攻荆州期间,曾力荐曹丕起兵吴,曹丕听信浩周错失灭吴良机。之后,逼孙登不成曹丕对吴宣战,又错过联吴良机。这当中少不了孙权忍的功夫。能阔达,善待才值得一提的是孙权好说笑的个性,三国时期流行竹林七贤清淡之风,他也时常辩论,常与臣子名士谈笑嘲笑辩论,风气开明,多位出使吴国的蜀臣与孙权建立了亲密个人关系,如邓芝,伊籍。相较伐山越的残忍,孙权对降将很宽容尊重。当时颖川名士遍天下,彼此联系。孙权对魏的降将于禁,浩周很尊重,与魏合作期间二人得以返魏。反之,曹丕却觉得于禁作为老将,不该投降,将于禁讫降图刻在曹操陵墓墙壁,要于禁朝拜,残酷之余也丢了人心。 总之,三国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历史,影响较大,这只是截取书中一景,相比较而言,刘备得荆州,取益州还是有不少运气成分,得益于鲁肃,张松,马超,曹操也间接帮忙。刘备虽有鸿福志,战绩平平,如丧家犬多次投奔,几次逃脱却抛弃妻与子,荆州不还,入益州又出尔反尔,令人不齿。书中对董卓,袁绍,刘表,马超,刘璋,关羽也不吝笔墨,很精彩。三国名臣更是数不胜数,魏有陈群,宠德,刘晔,吴有吕蒙,张温,薛综,蜀有刘巴,许靖,秦宓等,其中冯熙颖川名士,为吴所用,魏多次劝投,左右为难,最后自杀。宠德对战关羽,誓死不屈。魏老臣旬彧因不满曹操称王,被赐死,可歌可泣,值得钦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三国给我们的启发

                全书除了历史主线故事外,还有人物内部关系的剖析,也不乏外交、文化、宗教等更大视角的思考,对中国读者来说很有启发,有必要用新的观点对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国历史进行重新审视的意义所在。日本、中国、朝鲜和韩国这三个世界上交流历史最长,至今仍然在使用汉字等许多方面保持着文化共通性的国家,却不能跨出合作的第一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大多数人都把这归结于十九世纪以来的甲午战争、中日战争以及日本对台湾、朝鲜的殖民统治等一系列发生在三国间的不幸历史。但是,问题的根源并不是我们想象得这么浅薄。这也是这本书最核心的看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三国志的世界

                  相比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本书有大量篇幅用于描写三国时代的宗教和文化生活以及魏蜀吴和周边国家的国际关系。如果想了解三国时代的风土人情,本书值得一读。如果只想看波澜壮阔的英雄故事,本书的内容则略显乏味和琐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三足鼎立 中西方

                    魏、蜀、吴三国,金文京教授说,只要魏采取守势,即使吴蜀联手进攻,魏自保不是问题;而只要吴蜀结盟,魏也无机可趁。这个判断,我认为是对的。三足鼎立本来是个很稳定的结构,却只维持了几十年就垮掉了,其根本原因在于吴蜀两国的联盟出了问题。亨利八世在位期间,神圣罗马帝国、法国和英国,三国之中英国最弱,亨利八世的策略就很清晰,他说:“我倒向哪一边,哪一边就要占优势。” 而刘备和诸葛亮,显然并没有如此清晰的战略目标。— 顾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新理解三国

                      重新理解三国时期,之前都是浅浅的了解了下。读完本书,感觉发现了一个新大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讲谈社出品必属精品

                        继续顾衡老师的好书书单。作者金文京教授是韩裔日籍,由他讲述中国的三国文化,视角独特。前半部是主讲三国志,顺带比较三国演义,觉得演义就是说书,【各位客官,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时间事件都是从前到后,其实真正的历史,各州各诸侯之间都在发展变化和博弈。后半部是讲后汉到魏晋的宗教、外交、诗文、书法等等细节,一直讲到近现代的中日韩越。整体读下来,感觉就像顾老师讲的,讲谈社出品,必属精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看,考据扎实,内容生动有趣,可以作为专业书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104(总654)

                            《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一是将三国历史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进行比较,剖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和真伪;二是将三国历史置于古今东亚世界中进行解读,分析和比较中、日、韩相关历史文化的相互影响、交融和异同;三是本书虽然是以文学研究家的身份撰述的普及性三国历史,但是著者是以史学的、学术性的、严谨的态度进行撰写的,可以说是一部以史籍原典和考古资料为依据而追求真实的三国历史的严肃著作。《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一是将三国历史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进行比较,剖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和真伪;二是将三国历史置于古今东亚世界中进行解读,分析和比较中、日、韩相关历史文化的相互影响、交融和异同;三是本书虽然是以文学研究家的身份撰述的普及性三国历史,但是著者是以史学的、学术性的、严谨的态度进行撰写的,可以说是一部以史籍原典和考古资料为依据而追求真实的三国历史的严肃著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角度不同,新颖,有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没看出什么特别的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日本人的视角看三国,有趣且较客观

                                    转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