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你们名字
我想名是可能解开中国传统文化密码的钥匙之一。《道德经》开篇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古代命名是个极其神圣的事情,此书专讲如此庄严慎重的事情。从主观视角,万物于有名才算是存在了,而在这之前人们都只能指指点点。远从三代开始的夏商周,名号从何而来,为什么一定是这个字不是其他,代表着什么?要传递什么?春秋战国诸侯国名,而后的秦汉隋唐至宋元明清。每一个被称为国号的命名中都深含文化渊源,而被我们所忽视。更有流传国外记录于书的中国名字更是喜闻乐见。如 秦变体 china,支那,东方的丝国赛里斯,出自易经的震旦,多民族下的 Cathay,还有名美去画的桃花石。每一个名字的流传又是世界文化交流的印记。名号代表主张,主张要正当性。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而我们上古先民的智慧和文化脉络传承也蕴涵在这些文化密码中。 对此熟视无睹,没有去探术本身的文化烙印,就会被带偏,此处想到国学,现在来看前些年国学热潮正好就满足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焦虑。国学这个概念里面除了祖传文化精髓外,几乎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甚至包治百病了。我们以前大学时候专门请来的所谓国学老师,故意把眉毛画的跟老子一样,圆眉且吊。现在回想起来如神棍一般,似乎不穿一个太极丝绸装,不仙风道骨就不足以讲神秘莫测的国学内容。朋友聊起易经八卦也是神神叨叨恨不得下跪了。我妈说起中医来就可以秒杀全宇宙,癌症治愈哪都你们听剩下的。这必然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读和穿凿附会。 无线的拔高传统文化,仔细想来大可不必,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人要变得狭隘很容易,要包容很难!其实大概多看几本学术主流古籍注译版本相互参照着读马上就知道那些东西,先民固然有智慧,也就是对于世界不确定的一个解释系统,然后每个时代有当时的限制,那也只是表达出那时候他们对世界朴素的描述和联想。 说这个的意思是我们看到的书,听到的言论,并不一定就是所谓正确的,正确是个相对的概念。因为现在书能出版,卖钱才是正确,至于是否真是正确起码不在第一考虑范围。换言之,智商税总是要被收的,只是在什么程度上,之前宋鸿兵写的货币战争其实都在胡言乱语但是我还是买了全套,并且深信不疑!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说文化密码,对于古代的理解是基于现在而言,但忽视了当时的环境和语言体系,怎么样才能有比较接地气的历史观,就是多了解当时人的生活状况。熊逸老师的,熊逸书院,讲透资治通鉴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举个例子,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我的理解是,孔子说诗很重要。这没错,其实我们还是低估了这句话的严重性,彼时诗是各诸侯国贵族之间的通行用语。并且在外交上要表达什么以诗赋之,相当于黑话切口。如果不会,那就要闹国际笑话了,此为不学诗,无以言。 拨开迷雾,广阔涉猎和去魅存真的好书必不可少,作者带着思辫不谄媚的文风和我们一起去探寻历史传承中的蛛丝马迹或许是我们更需要的。对了此书还是一个特别牛的吹水神器,你跟人讲相对论,人家不一定听懂。但是说说我们老祖宗的名号由来,听得人就多了。 历史学不是过去学而是未来学,我们了解过去也许可以更心平气和的去跟这个世界谈谈。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为什么名正才能言顺?没有比改朝换代更强的经验了为什么名正才能言顺?
这个问题,由皇帝来解释最有说服力了。你想啊,家长给孩子起名字,都要把字典翻几遍,开国之君给国家取国号,当然更慎重。所以国号怎么起,是一门学问。
本书作者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胡阿祥教授,他基于大量的文献研究,把国号背后的故事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
1. 最 “接地气” 的国号 —— 商周
所谓的接地气,其实是因为它们都来自所在的地名。比如商人的祖先曾经被封到 “商” 这个地方,后来在这建立了国家,就自然而然地把 “商” 作为国号。国号 “周” 也是同样的道理,周朝的祖先曾经生活在陕西渭河流域的 “周原”,后来建立国家后,也就把 “周” 作为国号。
2. 最 “心机” 的国号 —— 魏
曹操为了得到 “魏” 这个称号,动了不少心思,非常有 “心机”。你可能会问,曹操为啥钟情 “魏” 呢?这是因为,当时有一句谶语叫 “代汉者当涂高”,即取代汉朝的是当涂高。当涂高指的是挡在路上的高大建筑物。古代皇宫大门上都有一座高耸的城楼,叫 “魏阙”,简称 “魏”,曹操觉得这和当涂高的含义不谋而合,于是主动要求汉献帝封他做 “魏公”,显示自己是天命所归。
3. 最 “要求上进” 的国号 —— 晋
“晋” 字,有 “高升” 的意思,听上去特别上进。其实它的来源,也和 “代汉者当涂高” 的谶语有关。当时汉朝还留了一个尾巴,也就是蜀汉政权,司马昭认为魏国并没有真正地取代汉朝,这个任务应该由司马家族来完成。于是司马昭要求受封晋国公,后来他儿子司马炎也就用 “晋” 当了国号。
4. 最 “没文化” 的国号 —— 隋
其他帝王取国号都要有好含义,可 “隋” 的含义却一点都不好,这就是它 “没文化” 的地方了。怎么回事呢?杨坚的爵位是 “随国公”,但杨坚认为 “随” 字有个走之底,意思是走走停停,不吉利。所以就把国号改成了 “隋”。但后世的人反而嘲笑杨坚不学无术 ——“隋” 字本意是祭祀神灵的肉,其实含义更不吉利。
5. 最普通的国号 —— 唐宋
唐朝和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但他们的国号来源,相比之下就很普通,没有那么多故事。李渊在称帝以前,曾经被隋朝封为 “唐国公”,后来就用 “唐” 当国号。宋朝的创立者赵匡胤虽然没有获得过封号,但他曾经在宋州担任节度使,所以他即位以后就把国号定为 “宋”。
6. 最 “省事” 的国号 —— 各种小国
和其他大国相比,历史上很多小国的国号就取得省事多了,直接 “抄袭” 之前王朝的国号就行。比如,汉朝灭亡后,中国历史上还出现过好几个国号叫 “汉” 的政权,而且建立者一般都姓刘。再比如,唐朝灭亡以后,又出现过两个叫 “唐” 的政权,而且建立者都姓李。你猜到了吧,其实这些小国,都是想借之前的王朝抬高自己的身价。
7. 最 “有文化” 的国号 —— 元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国号来自汉族人的《周易》中的 “大哉乾元”。你可能很奇怪,为啥蒙古人要用汉人的典籍取国号?原因就在于《周易》是儒家的重要经典,用它来起国号,就等于宣告蒙古人认同汉人的儒家文化,这样有利于树立新王朝的正当性。
8. 最 “虔诚” 的国号 —— 明
我们都知道,白莲教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明朝的国号其实也来自 “白莲教”。白莲教的核心教义是 “明王” 即将出世,“明王” 就是佛教中的阿弥陀佛,他救民于水火。所以,元末红巾军领袖韩山童就自称明王,朱元璋曾经参加过红巾军,他把国号定为 “大明”,就是顺应这种信仰。
9. 含义最丰富的国号 —— 清
清朝的含义很丰富,有人认为这是满语,因为在满语中 “大清” 指的是 “勇士”,所以清朝也就是 “勇士之国”。还有人认为是顺应 “五德终始说”,即每个朝代都对应金木水火土五种德性中的一种,朝代更替对应的是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比如,明朝对应的是火德,连皇帝都姓 “朱”,是火的颜色。“清” 是三点水旁,对应水德。所以用 “清” 当国号,是因为 “水” 能灭 “火”,大清打败大明。
10. 总述一下,不管国号的来源是啥,都是为了塑造朝代的正当性,让人们一看到这个国号,就觉得这个新王朝的建立是正当的,自己以后就是这个王朝的子民。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