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3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发散性问题上逻辑帮不上忙。因为我们的逻辑就认为,这是对的

    这本书的推荐人是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和《第 3 选择》的作者。大家都知道,这个人对人类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他说在他创建自己理论的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两本书,一本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弗兰克尔的那本《活出生命的意义》,还有一本就是这本《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 虽然是史蒂芬・柯维推荐的书,但是这本书的阅读难度要比《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大很多。我们在生活中总能碰到无解的问题。管理公司是不是应该放权?养孩子是应该温柔还是严厉?这些问题似乎都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因为它们是没有正确答案的 “发散性问题”,需要我们跳出当下的思维模式,站在更高的层次去思考。人生本是一场艰难的选择,这本书将给予你一种崭新的视角,帮你唤醒内心的潜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 作者:EF.舒马赫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 年 05 月国际标准书号 ISBN:9787521727555 内容简介意识到自我意识的存在,是人类特有的、区别于动植物的禀赋。只有在运用这项禀赋时,人才处于人的层次 —— 主动和自由的层次,才能收获生命的意义。对自我意识的认知取决于心智模式,在低等、固定、僵硬的心智模式里,人会变得无力、悲惨、逊色。而在一个更高层次、广阔、丰饶的认知世界里,你会发现自己就是整个宇宙,内心会更加强大。EF.舒马赫用哲学性和宗教性的思考,旁征博引地阐明:我们能否追寻更充实的生活,激发内在才智和创造力,做出收获幸福的选择,取决四个认知层次的契合度 —— 如何看自己、看他人、看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看世界。这是一部启发心智成长的著作,指引我们构建理解世界的底层逻辑,让自己成为主体,根据 “内心” 行事并作用于外界,从实际意义上看待人生并达到平衡。作者简介 E.F. 舒马赫是英国知名的经济学者和企业家,曾与凯恩斯和 J.K. 加尔布雷思共事,被称为 “可持续发展的先知”。他提出关于发展中国家技术路径选择的 “中间技术” 思想,在当下仍有着很深刻的现实意义。虽然 1975 年出版的畅销书《小的是美好的》更为人们所知,但《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被舒马赫认为是自己一生重要的成就。在去世前 5 天,他在病床上亲手将此书稿交给她女儿,并告诉她这样一句话:“我的人生之旅皆源于此。”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也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人生

        人生中无意间拿起一本书或许就会改变我们之后的整个人生 你好啊,我是大大用心分享好书,让阅读成就自己这是我在 2021 为你分享的第 45 本书 书名:《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作者:E.F. 舒马赫【英】类别:心智模式丨自我提升丨成长改变 生而为人,是一件多么珍贵而有趣的事情。 这是一本能够唤醒我们休眠状态中珍贵的自我意识,开启人生无限可能性的书籍。 这本书不断地在提醒告诉我们,我们是拥有自我意识独一无二的人,我们有选择权、有创造力、有好奇心,我们有改变自己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权利,我们值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主动性去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们为什么需要一张哲学地图?我们通过他人讲解、书中记载、课本知识对这个世界产生了解,然而这种被灌输的知识和他人的经验是否能够给予我们正确的指引方向?当我们以错误的眼光认识自己、以偏见的态度看待别人,以混乱的方式观察世界,就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果,做出错误的决定。哲学地图代指一个人的心智模式,它决定我们如何思考、行动和生活。我们只有在更广阔丰饶的认知世界里,才能够追寻充实的生活、做出收获幸福的选择。 如何绘制我们的哲学地图?四大存在世界有四大存在,从低到高依次是无机物、植物、动物和人。这其实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只可惜多数人的自我意识并没有苏醒。 两大问题世界上分两种问题,汇聚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而人生是由一连串发散性问题组成的。要想解决发散性问题,则需要我们想办法到更高的思维层次去寻找答案。 两种契合契合指的是认知与存在的符合,两种契合包括 “头脑” 与 “心智” 的契合、“理解的知识” 与 “操纵的知识” 的契合。四个认知认识我们自己正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其他存在认识他人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推己及人。认识别人眼中的自己了解别人能让我们领悟到自己的渺小。认识这个世界了解世界才能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性。 唤醒你的心智,即刻启程,成就更好的自己! 本次的阅读分享就到这里读书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修行关注大大,陪你一起成为了不起的自己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而不完美发展自己的潜力

          这本书是通俗易懂的让人反思自己的一本指南,一本带我们看人生地图上不曾标记地点的地图。十八世纪以来我们追求的机械唯物主义并不是全部,它只能解决第一层次的汇聚型问题,但人生是充满矛盾的发散型问题,它的解决方案不能靠非此即彼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去解决,而是要靠发展自我意识和寻求更高智慧去平衡。书中有好几处让我联想到佛学和心学,想来古老的智慧早就有指引我们方向,但是现代实用主义让我们迷失在物质的世界里太久,我们的心在层层包裹中失去方向,这本书很好的拨开一条缝隙让我有机会去想之前没有想过的问题,有机会在作者标记的地标上一探究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解惑》。舒马赫在书中描述了四种生活状态。最高的水平体现在驾驭自我意识的能力上,也就是说,能意识到自己已经意识到的事物。这一能力是人类特有的禀赋。让学生们背负学习责任的教育方法的确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在自控能力上不断跃上新台阶,这不仅体现为学习成绩的提高,也表现在他们参与了更多的锻炼、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开始有意识地生活等方面。为真实生活设计的、真实知识的地图,上面除了据说是经得起检验、确乎存在的东西,别无他物。哲学地图的绘制者们的首要原则,似乎就是 “如有可疑,就将它排除在外”,或者把它放进博物馆。整合同化的程度、内在一致性的程度、内心力量的大小,与不同层次的存在所拥有的那种 “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尽管容得下宇宙,却让自己局限于最低下的层次,比如自己的生物需求、物质享受或偶然的际遇等等,则难免会 “吸引” 到悲惨的生活。如果人只承认 “为生存而斗争” 和不择手段的 “权力欲”,那么他的 “世界” 就会像托马斯・霍布斯所描述的人生那样,“孤独、贫困、肮脏、野蛮而短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我们与之相契合的那些事实和现象是 “存在” 的,因为我们不能假定自己时时刻刻都能在任何情况下,与任何事物相契合,所以我们不能坚持认为,我们无法接触到的某种事物根本就不存在,只是别人幻想出来的影子而已。伟大导师隐士西奥芬 (1815—1894) 这样解释道:通过运用短的祷文,聚精会神于一件事上,就有必要保持好注意力,并把它引入心中,因为只要心思还在思绪纷至沓来的头脑之中,就无法集中在一件事上。然而当注意力沉入心中,它就会把全部身心的力量都吸引到心里的一个点上。将整个人的生命汇集到一处,这种做法马上便会在心里引起反应,激起一种特殊的感受:会有一股暖意袭来。这种感受起初尚且模糊,随后渐渐变得更强烈、更坚定、更深沉。起初只是温热,随后变得温暖,并且使注意力变得集中。于是这样一来,起初注意力是凭借意志力而留在心里,后来则是凭借其自身的活力留在心里,它给心带来了温暖。这种温暖无须特殊的努力,就能攫住注意力。这两者由此相互扶持,但一定得将这两者分开,因为注意力的涣散会让这股暖意冷却,而暖意的消除会削弱注意力。可以想象的是,没有教会的生活是有可能的,然而没有宗教的生活是不可能的。没有了宗教,也就没有了与比 “日常生活” 更高层次的全面联系,没有了面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没有了那份欣悦和痛苦、感受和满足、精巧或朴拙 —— 不管它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是一本哲学类的书籍,作者舒马赫是英国知名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这本书籍是他一生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第一次阅读感到有点吃力和晦涩,第二次时会备感轻松一些,不可否认,是一本开创性的书籍。作者关于世界的存在、认知领域的宏观框架是学术理论的开创者,我相信当我们能够知行合一的应用作者的理论框架来看待世界,我们生活中许多的问题和痛苦都会消失很大一半。联想到一句经典名言 “我们的大多数的痛苦都是源于我们的无知”,的确,过去的我的很多痛苦都是源于无知。让我们阅读这本书籍并拓展自己的认知,解决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吧。(一)学习哲学到底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第一,它教我们如何思考;哲学的思考,就是从不疑处有疑,这是科学的精神。从怀疑开始,就是不能简单地、现成地接受某种观念或知识。    第二,它教我们热爱智慧;台湾学者傅佩荣教授认为,智慧有两个特征,一是完整,二是根本。有了这两点就能表明你是否是智慧的。    第三,它教我们发现真理;哲学的探寻就是不断地去蔽,让事物的真相如其所是地呈现出来,让生命的实相呈现出来。    第四,它教我们去体验生命。那些抽象的道理对我们生命来讲可能过于枯燥,我们能够体验出来的才是至深的、丰富的、生动的,也才是最重要的。二、重点精华:(一)世界的存在的四大层次是什么?支撑人的潜力无限的核心是什么?—— 自我意识  1. 物质  2. 生命  3. 意识  4. 自我意识    维尔纳・耶格尔 (Werner Jaeger) 曾讲过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类一旦发掘了一项潜力,它就会存在下去。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潜力,也许就能超越以前取得的成就。自我意识的能力是一种无可限量的潜能,而非一成不变的现状。如果人要真正成其为人,就必须亲自开发和 “实现” 这种潜能。只有人类才拥有自我意识。(二)认知领域有哪四种?  1. 认识你自己  2. 认识其他存在  3. 认识他人眼中的我  4. 认识这个世界三、行动计划:(一)认知上:  ️请相信你的潜力无限,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要成为的人,限制我们的是我的狭窄的信念  ️不用担心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格局?就从认知的四个领域提升,你一定会成为大格局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虽然没完全看懂,却也帮我解决了部分问题

              一句话总结:去做!去好好生活!去冲破枷锁,去重新创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信念。从本书中探讨的四大真理中选择方向,研究我们地图上这四大地标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会发现,要看清人的真实历程是怎样的,并不困难。—— 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认识社会和 "传统",接受外界指引,从中寻找短暂的幸福。—— 他的第二项任务,就是消化他所获得的知识,将其过滤,分门别类,去芜存菁。这个过程可以称为 "个性化",他开始自己做主。—— 他的第三项任务,要等到他完成前两项之后才能着手进行,要完成这项任务。他需要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帮助:把自己,自己的好恶,自己先入为主的自我中心都 "看成是死的"。他在这一点上做得多成功,他就会多成功地摆脱外界的指引、摆脱自我的引导。他获得了自由,或者可以说,这时他是由上帝指引。如果他是基督徒,这正是他所希望的。如果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三项任务,我们可以说,"善" 就是帮助我和他人完成这趟解放之旅的东西。我被要求爱人如己,但除非我足够爱自己,并按照前面说的那样,开始这趟旅程,否则我根本无法爱他(除非涉及性爱或情爱)。只要我还像圣保罗所说的那样:"因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做;我所恨恶的,我倒去做",教我如何爱他,帮助他?想要像爱自己、帮助自己那样爱邻人、帮助邻人,我应该做到的是积极、耐心地让我的思想向着崇高的事物,向着超过我的存在层次不断延伸 —— 对我来说,只有那里才是 "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心智模式的跃迁

                解决痛苦与烦恼的方法来自于更高层次的心智和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所谓解惑,就是解感知生活、认知生活中的各种困惑;所谓修炼,就是提升自身的感知和认知水平。这就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收获,细想想这也是人与人的差别所在。比如,进入一个古村,有人看到的是破落,有人看到的是风景;有人看到的是落后,有人看到的是机会… 这就是感知和认知能力的不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而不完美,但我们有发展自己的潜力

                    这本书是通俗易懂的让人反思自己的一本指南,一本带我们看人生地图上不曾标记地点的地图。十八世纪以来我们追求的机械唯物主义并不是全部,它只能解决第一层次的汇聚型问题,但人生是充满矛盾的发散型问题,它的解决方案不能靠非此即彼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去解决,而是要靠发展自我意识和寻求更高智慧去平衡。书中有好几处让我联想到佛学和心学,想来古老的智慧早就有指引我们方向,但是现代实用主义让我们迷失在物质的世界里太久,我们的心在层层包裹中失去方向,这本书很好的拨开一条缝隙让我有机会去想之前没有想过的问题,有机会在作者标记的地标上一探究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第一遍读后感

                      1. 科学固然无法解释所有问题,但千百年的历史已经证明科学是人类认识和解释世界最有效的手段,至少目前是这样。人类尝试过很多方式,宗教,迷信,占星术,唯心论,等等,最终发现,最能持久,最能产生效用,最能广泛的达成共识的,是科学。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因为存在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就认为科学对这些问题是无效的路径呢?我认为不能这么武断。对于无法解释的问题,放弃科学路径而选择其他方式,作者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可是我们始终要保持用思辨的眼光看待问题,看待新观点。2. 两个契合是很好的,只是如同本书持有的观点,如何达到这种契合,作者无法给出方法和路径。这不禁让人想到禅宗,如何达到开悟,各派都没有必然成功的方法。如果你没有达到,只能说你悟性不够。推进到这一步,那么作者除了给出你一个显而易见的论点以外,并没有提供额外的的价值。3. 关于发散性问题,既然提高层次是解决的关键,那么很自然的问题就是层次是怎么分的,我们应该怎么提升层次?第一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如果层次划分各有各的标准,那么提升也就谈不上了。你可以说佛陀是最高层,我可以说任正非是最高层,他可以说巴菲特是最高层。你可以说一切皆空最后都是归于寂静的, 因此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我可以说在商业领袖眼里一切问题都可从容应对,他可以说有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那么到底谁更高,谁更彻底的解决了问题?没有人能回答。既然不能回答,既然你也没法成为佛陀,任正非,巴菲特,那么你的问题还是问题,你也只能用你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至于该往哪个方向去提升层次,可以说你相信谁你就会用谁的方法。没有好不好,只有你信不信。4. 很有价值的是认识的四个象限,这实实在在给了我们一个方法,去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存在的刻板印象和自我蒙蔽。这个工具,未来是会经常用到的。比如,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在他人眼里的样子,就存在很多的自我蒙蔽,或者说自我美化。这是极其值得警惕的一件事情。未来如果有机会,完整的看一遍原书内容,可能以上的观点会有变化,到时再刷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解惑是对成长的感知

                        当你感到疑惑,在思考人生的时候,也许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会痛苦,会难过,如何面对更好的自己,是你自己来解决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需要反复听,细反思才能产生想法。对我来说,书的前半部分都是铺垫,能让我感悟的都在书的后半部分。一是认知的四象限。以往我通常把认知的重点放在对他人的认知上,却很少自我认知(即使有也仅限于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上),其结果是习惯于指责抱怨他人,或轻易给他人下结论,贴标签。书中最打动我的例子是下地狱后最讨厌的人其实是镜子里的自己。最打动我的一个观点是意图和行动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好的意图并不一定导致一个好的行动,行动也未必能完全体现意图。比如教育孩子,意图是让孩子学好,行动却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打骂孩子,孩子体会到的不是爱,而是恨。意图和行动之间产生的误差便是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无怨、无悔” 曾是我的人生信条,读了这本书方顿悟,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我的无怨无悔是否对社会、对他人产生正向效果才是最终目的;二是不能解决聚集性问题的方法去解决发散性问题,也就是不能用固定的方法和逻辑思维去应对复杂体系问题,而是通过提高站位来应对低层次问题。比如一次因教育孙 z 问题与儿媳发生分歧,争论最后也未达成一致,一度心生不快。这本书从根本上解开了我的纠结:争论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而非计较谁赢谁输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应该怎么样真正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解惑

                              困惑的根源最终不在于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而在于我们自身。你的存在层次吸引着你的生活(葛吉夫)。只要认知的对象在认知者的心里,知识就会随之而来(托马斯阿奎那)。用事实所说的话,只有在被人听到并理解之后,才是真实的。有了信念,才能理解。活着,首先就意味着要去解决问题,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往往会带来生存的痛苦。生活要比逻辑更复杂。矛盾需要更高层次的智慧超越。伟大的文学作品所涉及的,就是发散性问题。美德就是自身的报偿。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