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大学的创新者窘境
克里斯坦森是哈佛商学院教授,以 “颠覆性创新” 理论闻名全球,其代表作《创新者的窘境》曾重塑企业战略思维;艾林则长期担任杨百翰大学爱达荷分校校长,兼具学术洞察与高校管理经验。两位作者虽非传统教育学者,却以管理学案例剖析的犀利视角,揭示了高等教育行业潜藏的危机与可能的破局之道。书中核心论点源自克里斯坦森的经典理论:行业主导者因过度满足 “显性需求” 而陷入僵化,最终被低成本的 “破坏性创新者” 颠覆。高等教育行业看似例外,实则暗藏相同逻辑。大学通过效仿哈佛等名校模式(如长聘教授制、竞技体育、四年学制等)追求 “更大更好”,导致运营成本飙升,但学生和家庭的实际需求已悄然转向灵活学制、技能导向和低成本教育。这种供需错位使多数高校陷入 “同质化竞争” 的财务泥潭,而人工智能、企业培训等新兴教育形态正悄然蚕食传统市场。克里斯坦森与艾林指出,大学困境的根源在于其组织基因:排名内卷迫使高校追逐名校标准,而削减成本的阻力来自固化的决策机制与文化惯性。例如,美国许多二线大学因缺乏哈佛的捐赠基金,却效仿其昂贵模式,最终导致财务脆弱性加剧。这一分析精准呼应了当前全球高校的共性难题 —— 如何在成本与价值之间重构平衡。而在 2025 年 5 月 22 日也发生了关于哈佛的事件,特朗普政府以 “纵容反犹主义” 为由,突然撤销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的资格,要求 6800 名在读留学生转学或离境。尽管加州联邦法院紧急叫停该政策,该事件仍暴露了高等教育对外部政治干预的极度脆弱。这一事件与《大学的窘境与革新》的预言不谋而合。书中强调,大学依赖国际学生的学费收入(哈佛国际生占比 27%)和科研贡献,但政策变动可能瞬间瓦解其财务模型。特朗普政府的行动不仅威胁哈佛的运营,更凸显了大学在应对突发风险时的被动 —— 正如书中所言,高校内部缺乏对 “灰犀牛” 式危机的严肃讨论,而外部破坏性力量(如政治打压、技术变革)可能加速行业洗牌。此外,事件折射出大学 “潜需” 未被满足的痛点:当政策不确定性加剧,学生可能转向更灵活、低成本的教育提供者(如跨国在线课程或区域性高校),这恰是书中预言的 “破坏性创新” 的萌芽。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本书及其作者知识背景的学科交叉性,增加了它的趣味,扩大了它的受众:它可以属于高等教育这个分类 —— 它很适合高校教师和学生读,特别适合在高校中担任一定管理职责的校长、院长们去读 —— 然而绝不要认为它只适合教育研究工作者读。实话说,虽然本书的两位作者并没有接受过教育研究的规范训练,但高等教育研究不会遗漏这本书作为重要参考。它也很适合对管理创新这个主题感兴趣的读者,整本书相当大的篇幅就是两个大型的、生动的管理创新案例,作为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研讨案例会很好用,定会引发学生精彩而深入的讨论和学习。它也适合任何希望家里的孩子接受更合适的高等教育的家长们阅读,让大学生的家人们对大学价值看得更透彻,知道大学中的哪些东西值得期待,哪些则必须 “避坑”。若你是真心在意母校事业发展的大学校友,读这本书能让你成为最有价值的大学理事会成员,担当母校的诤友贤助。如果你是大学的捐赠支持者,本书作为指南,能提示你如何把钱用在更合适的地方,物超所值。至于高年级的中学生及其指导教师们,则很值得花时间就这本书中的 “大问题(big question)” 展开批判性对话,毕竟,孩子 18 岁之后的人生道路并不该全由分数决定,也不必在选择的过程中体验大同小异的无奈。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剖开了高等教育系统中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 “病灶”。作者用 “创新者的窘境” 理论揭示:当大学沉迷于 “更大更好” 的扩张逻辑时,反而会陷入成本攀升、需求错位的恶性循环。书中提到,多数高校盲目模仿名校模式,导致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而真正需要的人才培养却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 —— 这让我联想到去年某 985 高校爆出的新闻:该校投入千万建设的 “人工智能实验室”,最终因课程设置与产业脱节,学生连基础的 Python 编程能力都未达标,实验室沦为摆设。中国大学教育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我们确实面临严峻挑战:行政化思维导致教学改革停滞,某省属高校的课程表十年未变,教授们仍在用二十年前的教案讲授互联网基础;另一方面,机遇也真实存在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共建的 “5G 通信订单班”,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 “抢空”,这种产教融合模式证明,当教育真正对接产业痛点时,完全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书中强调的 “教育不等同于教学,课程不等同于课堂”,在浙江大学的 “求是科创班” 得到印证:这个跨学科项目打破院系壁垒,学生上午在实验室做量子计算实验,下午就去阿里巴巴参与电商算法优化,这种 “边做边学” 的模式,恰恰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边界。基于这些现实,我认为中国教育革新需要三个突破:首先是评价体系的重构,不能再以论文数量论英雄。就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最近试点的 “产业贡献度评估”,将教师带领学生解决矿山修复、新能源材料研发等实际问题纳入考核,这种导向才能让学术回归服务社会的本质。其次是资源分配的革命,参考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 “双元制”,把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青岛科技大学与海尔集团共建的 “智能家电创新中心”,学生直接参与冰箱智能温控系统研发,毕业设计就是产品迭代方案,这种 “学用一体” 的模式值得推广。最后是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借鉴 MIT 的微证书制度,让在职人员能像 “拼乐高” 一样组合不同高校的课程模块。疫情期间,清华大学 “雨课堂” 平台推出的 “智能制造 30 天速成班”,正是这种灵活教育模式的成功尝试。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教育革新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唤醒每个教育参与者内心的变革勇气。。也许中国高等教育的破局之道是: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让教育真正扎根中国大地,生长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生命力。当然基于我浅薄的对于教育的认知,也仅仅只能想到这些,教育的一切是关于人的,我们一定要从制度流程中跳出来,用一个人的热情去点燃另外一个人的热情,也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