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3.9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结构化思维让工作方案通过更容易

    层形结构和列形结构,让表述更清晰、更具有逻辑性。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应用用结构化思维,触碰问题本质!

      提案没有通过,原因不在数据和 PPT,它们只是浮在表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观点用便于理解的方式表述出来,而且要具体而明确,有清晰的逻辑。同时,建议要能兼顾各方利益、展示出提案所能达成的效果。最后再选择一个合适的沟通方式,你的提案才更容易通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叫结构化说服更合适#每天解读一本书

        一句话总结 “结构化思考在工作说服中的具体应用”。


        本书实际上是关于如何把结构化思考用在说服决策者的工具书,硬要和极简扯上关系的话,本书这么多步骤感觉也有些牵强。
        之所以说是工具书,因为它的目的导向非常明确 —“打动决策者”,全书从始至终的讨论重点都围绕这一目标出发,定义要解决的问题,做出核心假设,分析论证是否成立,合理的呈现,整个流程中反复都在提及的是这么做对于方案通过有什么好处。
        不过本书的出发点还是非常正的,说服的前提是大量的后台工作,它只是帮助你重新梳理了一条更高效的工作流程,并提供了更符合人性的展示方式。
        你的工作中只要有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内容,它就是一本非常好的参考,可以帮助你尽可能提高说服决策者的可能。一是这项工作必须直接面对决策者,二是要能主导一段时间的信息流。哪怕你只是递一份简报过去,但只要这个简报是主要决策人定期阅读的,也能有效。
        甚至我觉得其中的逻辑在互联网界也适用。
        以下是我的解读。
        一、我的收获 — 说服的高级形式
        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启发来自于第五章「思考的逻辑引导沟通对象得出你的结论」,它让我明白了「说服」的高级形式是什么样的,让别人自己得出结论。
        面对杂乱无章的信息,我们每个人都有排序和分类的本能冲动,因为它是我们认知的底层功能 (和《学习树》的内容刚好契合),如果没有任何引导,人们就会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分类,每个人理解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也就是误解的开始。
        而把本书的内容整合起来看,说服就是用每个人关注的点为他们提供一个事先准备好的事件,合理的呈现信息,让其自己得出方案是正确的结论。
        就像小学的数学题 “水池既在灌水又在放水,多久能放完”,当你因为分数而开始思考多久能放完时,就会接受这个不合理的设定了。
        让对方零解读就是最好的沟通,因为解读就是误读的开始。
        二、本书概述
        总的来说本书就三个部分,明确决策需求,结构化分析、合理化呈现,虽然呈现它用的是故事化,实际上其具体案例与场景都没有真正故事化的条件。同时要说明一下,这三个部分并不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相互有所穿插。
        一是明确决策需求。这一步从我们接到某个问题或者要提出一个方案开始,最终决策者是谁,他或者他们有什么具体的期待吗?对这件事的了解程度如何?有没有利益冲突等等。这些都将决定我们最终呈现时内容的编排,对了解情况的人,大段陈诉背景资料就是在消磨对方的耐心,浪费自己的机会;对重视财务指标的人谈美好的愿景和人才储备也是空话。
        二是迭代论证假设。当明确需求后,我们就要提出自己的核心建议「做 X,实现 Y」,然后开始整合数据论证是否能达到效果,这里 X Y 都只是占位符,如果假设被推翻,就更换新的假设论证,当得出合理的结论后就要开始准备着手最终成果。特别要强调 Y 的内容最好不要超过三个,如果面对群体决策以主导者的偏好设置就行了。
        三是合理化呈现。这里的合理化有两个方面,既要符合决策者的状态,对不了解情况或者本来反对的人,不能直接抛出结论,要用「背景趋势风险核心建议详细论述」的方式呈现,引导他认识到结论的重要性;对了解情况的人则要简明扼要「核心建议关键做法 A关键做法 B」。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当你的方案已经通过,被要求向相应几个部门的管理者阐述的时候,最好重新按照不同部门组合内容,这样既方便他们关注自己的业务,也有利于信息的传达。
        三、其他有意思的点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具体,还提供了很多我觉得有启发的观点,就稍微总结一下。
        一是每一步思考都要记录。当我们分析时因为从核心建议出发,要将它时刻都放在眼前,而以后的每个分析步骤我们都要记录下来,无论论证是否成立都会是宝贵的资源,特别是成立的时候,因为随着针对的对象不同,内容补充会有调整,有了这些准备,就不需要经常返工。
        二是不要说「套话」。所谓「套话」就是「充分发挥」这一类的词,它们就像没有分类的东西,是误解的源头,一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的人理解是要打卡管理,有的人认为是要多发奖金,还有的完全不当一回事。作者的观点是,对于方案提出者,说这种话的本质就是不敢承担责任,换句话说,你要是不想承担责任可以参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看来书籍的理念和知识也需要与时俱进,因为新时代出现了新工具

          我相信这本书在刚出来的时候,肯定也非常的火爆,因为这里面的框架新思维还是非常有必要认真学习一下的,只不过在现在这个时代,像脑图等一系列新型的思维工具出来之后,瞬间替代掉了之前所有传统的工作与思维方式,不得不说工具才是解放人类生产力的一大利器,但是回过头来,当手无寸铁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之下,我们还是要不断地在平时去刻意练习自己的框架性思维能力,这个在工作当中非常的实用。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