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提升辨别逻辑谬误的能力
这本《有毒的逻辑》阅读起来其实并不轻松。逻辑学本身就是一门需要深度思考和推理的学科,而这本书所揭示的逻辑错误,又往往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容易犯下的。读它,有时就像不断被戳中痛点,令人反思。在争吵和演讲中,逻辑错误尤为常见。然而,大多数人在争吵时,情感往往占据了上风。他们争辩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发泄而非说服。通过言语攻击,让对方闭嘴,并从中获得快感。这是因为人的天性倾向于主观,而未经训练的大脑更容易选择阻力最小的道路 —— 即几乎不运用理性思考。因此,在争吵中,逻辑往往被抛诸脑后。演讲则更多是为了煽情和引起共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演讲者会极尽所能地诉诸情感和怜悯,用极端的例子触动听众最感性的部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选举演讲或慈善基金会的捐助会上,这种手法尤为常见。在群体中,人们往往失去了理性和善恶的判断,被感性所主宰。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本书的适用性可能并不高。因为生活中,我们很少会锱铢必较地去计较逻辑。在网络上,更是充斥着大量只想发泄情绪的 “键盘侠”。与这些人讲道理,最终往往会演变成争吵,而争吵,又与理性无关。然而作为一本工具书,对于辩论选手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在辩论场上,捕捉对方的逻辑漏洞并一击必中,是每位辩手都渴望掌握的技能。但要在激烈的言辞交锋中做到这一点,需要拥有足够严密的逻辑系统。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J・古拉认为,清晰严谨的思考是一门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技术。他将复杂的逻辑术语简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日常生活中的逻辑滥用现象,并通过大量实例训练读者获得清晰严谨思考的能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 一句话总结:警惕商业世界和技术传播中的 “感性陷阱”,将批判性思维升级为你的底层商业操作系统🌟 初见惊艳 1. 人们往往不会将内心的本意宣之于口,而说出的话通常别有深意 → 学会 “听弦外之音”,才能少走弯路 2. 不能作为很好的聆听者。人们会有选择地听,并且常常只听自己想听的内容 → IP 内容不能 “自嗨”。你要时刻提醒自己,观众(客户)只关注 “对我有什么用” 3. 行动必须要有理性。正是由于理性的含糊不清,感性诉求才变得危险 → 商业决策的风险控制,永远基于理性。当你感觉 “这个项目很靠谱” 时,停下来,反向推演其理性基础是否完整🔧 管理实操 4. 永远记得找出什么是底线,或者探明隐藏的事项 → “谈判技巧”,不是 “听表面的承诺”,而是 “找底线”—— 任何 “有说服力的话” 背后,都有隐藏的条件 5. 感觉很重要,但人不能只依赖感觉行事 → 做商业化一定要依赖可验证的 “数据思维”📈 增长启发 6. 受众会记住讨巧的标语口号,而不去质疑标语口号本身的意义 → IP 传播的真相。你的技术再复杂,也需要一个穿透力强的 Slogan。但对内,管理者必须清晰口号背后的 “行动框架” 和 “价值兑现路径” 7. 证据只支持特定的问题,而不是一些相关的问题 → 证据必须是精准、可被验证的最小颗粒度🧱 思维重构 8. 不要把意见、态度、个人偏见、推测、个人保证或无支撑的一概而论与真凭实据混淆 → 别把 “个人偏见” 当成 “真理” 9. 当提到权威时,不要自动承认权威,除非他 / 它的资格与所讨论的问题有关 → 如果一个 “权威” 不是你领域的专家,他的话再有说服力,也别信 10. 确保证据是完整的,而不是有选择性的 → 尤别只选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要让证据 “说话”📎 推荐结语 3 个可立即应用的建议: 1. 查 “权威的资格” 2. 找 “隐藏的底线” 3. 练 “聆听的能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