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4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是符号的动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过年必读之书:符号里的中国

      1 过年了不知道选啥书,清单收藏的一概不想读,想读点描写以前历年历代过年的书,除了,又找不出来,那么这本书很应景。2 什么是文化?是那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我们每个人日用饮食,娱乐生活之中,经常出现的,深深存在于每个中国人头脑中的那些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虫鸟兽,神话故事,古圣先贤。有形和无形的我们所认同的一切。3、摘抄金句:1 人是符号的动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2 符号最大的特征是不断演化,符号的演变方式有两种,一种是 “错讹”,一种是 “错位”。3 关于符号的使用场景,作者认为主要有四类,分别是纳福求吉、辟邪禳灾、彰显地位与权力,以及生存与繁衍。4 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动植物被当作吉祥符号,这些符号的吉祥寓意,大多是依靠联想思维而故意形成的 “错讹” 效果。比如蝙蝠。5 中华民族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而形成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只要你接受了中华文化,就融入了中华民族。1 月,除夕之天,春雨淅淅。“寻找就寻见”,“求就给你”。农历新年马上就要来到,愿我们继续寻找属于自己的国度,打完当打的仗,守住所信的道,加油![鸡腿][肌肉][哈哈]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演化是符号的一大特征,或是 “错讹”,或是 “错位”,符号从产生开始便在不断演化。但这种所谓的 “不断演变”,并不是说一刻不停,符号会根据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当它调整到合适的状态,就会体现出长期性和稳定性。也正因为这样,不同符号呈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有的符号快速出现,快速消失,比如许多网络用语;有的符号尽管是上千年前形成的,但至今依然被我们认同。这些被我们认同的符号,会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东西,我们把它叫作 “文化”。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符号里面的中国

          中国有很多文化符号,大家可能知道基本意思,但其由来,可能就了解甚少。作者将传统的文化符号,其由来和发展演变过程,甚至一些是以讹传讹而来,都给大家进行了搜集和整理。文化符号,多代表了广大老百姓一种期望,像三年疫情期间,黄桃罐头走火,也代表即使是谐音,也有推广的需求。多少年以后,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重新认识“符号”

            这本书是用中国常见的符号来解码中华文化,选择看这本书也是因为自己是学品牌营销的,待过华与华,那个著名的 "超级符号",所以对 "符号" 两字也就格外的敏感,不过看这本书的时候有点失望,我以为它会叫一些符号学术意义,结果我把它当成历史故事书,所以看完之后连书评都不想写了。不过今天无意中找到裴鹏程的听书解读版本,瞬间让我有大记启发。卡西尔说 "人是符号的动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事实上人类的文化就是由各种符号组成的复杂系统。文字是符号,国旗是符号,节日也是符号,神灵也是符号,所以符号是浓缩信息的。同时符号也是不断演化,有外来符号本土化,比如龙王降雨,虽然龙是本土符号,但是龙王拟人化却是印度佛教里的,也有以以讹传讹,将错就错的,八仙里的汉钟离,是因为原文 "天下都散汉钟离权",断句出现问题,结果就一直沿用下来了。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动物植物被当成吉祥符号,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形态原因,比如石榴里种子多,就象征 "多子"。还有一个就是著名的 "谐音梗",蝙蝠因为有 "蝠" 与 "福" 谐音,所以就成了吉祥符号。所以,虽然华与华禁止谐音梗,但是从符号的塑造上来说,谐音梗是重要的文化母体。但是对我启发最大的是,我们通常讲到 "符号" 都默认是一个 "图形" 是一个视觉元素,但其实符号的本质是 "约定俗成",如果没有成为 "俗",也就没有受众的共同认知,做品牌不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形成认知。所以华与华说品牌要不始于符号,要不成为符号,那就是要成为 "民俗"" 消费者的风俗 ",如果没有共同认知,那么就没有约定和认同,就是华与华说的没有" 文化契约 "。所以,希望大家也不要再片面地理解" 超级符号 "了,符号的本质不是抽象或者具象,也不是原创还是模仿,本质是" 共同认知 ",是" 约定和认同 ",是" 文化契约 ",这种共同认知越强,契约越牢固,符号就越超级。书中有句话说的非常好:不同符号呈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这些被我们认同的符号,会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东西,我们把它叫作" 文化 "—— 如果加个主语,品牌,那是不是就是" 品牌文化 "。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符号里的中国》

              演化是符号的重要特征,符号的演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 “错讹”,人们有意无意地造成一些错误;一种是 “错位”,一些符号在神圣化、世俗化、本土化过程中发生的演化。符号的使用场景主要有四类:纳福求吉、辟邪禳灾、彰显地位与权力,以及生存与繁衍。本书核心内容:第一、第二部分,分别解释 “错讹” 和 “错位” 在符号生成、演化中怎么发挥作用。第三部分,看符号使用的四大场景,不同场景反映了符号的什么特点。符号是一种共同的文化记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沉淀,凝聚成具有象征意义的诸多符号。了解了这些符号,也就了解了古人的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以及传统文化对今日之影响。演化是符号的一大特征,或是 “错讹”,或是 “错位”,符号从产生开始便在不断演化。但这种所谓的 “不断演变”,并不是说一刻不停,符号会根据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当它调整到合适的状态,就会体现出长期性和稳定性。也正因为这样,不同符号呈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有的符号快速出现,快速消失,比如许多网络用语;有的符号尽管是上千年前形成的,但至今依然被我们认同。这些被我们认同的符号,会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东西,我们把它叫作 “文化”。本书作者赵运涛的博士指导老师李山教授提到,中华民族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而形成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只要你接受了中华文化,就融入了中华民族。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感召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文明一直没有断绝。无论谁来了,都会为其折服,成为 “我们” 的一份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很好玩的一本书呢。读了才知道自己被几千年的文化元素深深影响着。很有意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过,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丰富的故事和精美的插图,而是作者在介绍这些符号时,对符号形成过程、实际功用的分析。其实,理解符号并不是要记住符号背后的故事,而是要把握符号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原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的形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传统文化

                      所有人都可以康康,当做资料书,工具书来用。作者大大是用了真功夫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挺有意思,翻完了记住了几个小故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受中华文化符号的魅力~

                          每一个符号都有一个或多个故事,读起来津津有味,同时能汲取中华文化的营养。有趣,有料,有魅力,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本土神话传说中,往往表现的都是龙鸟共生关系。晋代《拾遗记》曰:“有赤鸟如鹏,以翼覆蛟鱼之上,蛟以尾叩天求雨,鱼吸日之光,冥然则暗如薄蚀矣。” 大鹏鸟用羽翼覆盖在蛟龙和鱼身上,蛟龙摆尾求雨,鱼吸收日之光,就会出现一种昏暗如日蚀的天象。受到佛教影响后,大鹏与龙化为了一种敌对关系。除了小说,古代还有很多类似母题的图画。明代谢肇淛《五杂组》记载,当时流行一种《鸟王啖龙图》,作者说其根据可能是唐代凤追龙的故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彩纷呈

                              好书值得拥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化笔记 01・麒麟 01】|《符号里的中国》:麒麟为仁兽,象征着祥瑞和太平盛世,通常只在圣人出世或国泰民安时出现。它的形象通常是鹿身、牛尾,雄性名为麒,雌性名为麟。麒有独角,麟无角。常被认为是龙的子嗣。麒麟作为具有灵异性的神圣符号。曾被列入四灵之一。《礼记・礼运》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西汉中期卜千秋墓壁画上的四象是双龙、白虎、朱雀和麒麟;两汉之际四灵逐渐尘埃落定,“龙、虎、凤、龟蛇” 胜出,成为定说。麒麟在名著中大家 “习焉不察” 的符号: 《西游记》中,佛祖说:“走兽以麒麟为之长,飞禽以凤凰为之长 “;《三国演义》中,曹丕想当皇帝,时人报 “石邑县凤凰来仪,临淄城麒麟出现,黄龙现于邺郡”;《红楼梦》中将麒麟与小巧玩物联系起来;《封神演义》麒麟成了某个仙人的符号标志,如闻太师的墨麒麟,黄天化的玉麒麟;《汉武帝内传》麒麟成为坐骑;冯梦龙的《笑府》“蝙蝠骑墙” 故事” 麒麟是走兽之长 “。麒麟器物有清五彩凤凰麒麟盘等。另,明代有进献长颈鹿,时人以为是麒麟,绘《瑞应麒麟图》,作马屁文《瑞应麒麟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非常好读的书,一小节一小节的。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目前所有的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符号、图腾、神仙,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后才成为现在的样子的。这其中,有的是无心误传,有的是根据当时社会所需主动调整的。理论上调整了就不一定有原来的功效了,但正所谓心诚则灵,只要绝大部分人都相信了,那他们的后几代人,也会因不知道前人对某个符号表征或意义的修改,从而变得一起相信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就凸显了本书的价值。它让我们知道每个符号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追根溯源,看到他原始的意义和历朝经历了的实际需要到底是什么,从而启示现在。当然,现在的中国相信科学,有些古老的符号或图腾早已变得只存在艺术和历史意义,但他的文化意义,却是实实在在地呐喊着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经过了怎样漫长辉煌灿烂的岁月,一步步走到现在,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悠久,这就是文化自信的坚定基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化符号背后的来源

                                    先从刚看完的《推背图》说起吧,老父亲不止一次和我提起过这本神奇的书,而且也为能够说出其中几句话而夸耀自己博闻,不过我知道他看的仅仅是几张残片,而今天我更加剔除了这本书的神话(虽然我一直也不太相信书有那么神奇,但不知道怎么反驳): 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以及穿凿附会的过程,也就是说他的厉害不在于本身,在于这本书一直活着并被发展和解读。其实从书里,很多类似的东西,很多我们传统的符号也是不断在变化的过程。而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的一些改变神话电影之类,何尝不是一种新的塑造?孙悟空,清明节,端午节等等,这些我们传统的符号,可能现在有人抨击大家瞎改,但可能这才是他们的活力:冰皮月饼,小龙虾粽子等等,何尝不是传统符号的与时俱进?看到它们的来源,或许我们会更加平和的接受对他们的改变,甚至我们才可以让文化符号与时俱进,更向前发展。不说了,我看看要不要买一个排骨粽子然后看看新的神话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选取了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最精粹的、现代人习焉不察的符号,目的是希望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喜欢上传统文化,同时也希望能为和我一样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份了解身边传统文化的 “指南”。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