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泄露自己的“商业秘密”,真的是个蠢习惯吗?
有人把本书的作者 P. T. 巴纳姆称为 “美国最早的营销之王”,他生于 1810 年,通过经营马戏事业,光是 1850 年的其中 95 场演出,就净赚 535,486 美元。
要知道,那可是 1850 年的 53 万美元 —— 相当于 2019 年的 $15,366,000。
1858 年,巴纳姆在伦敦第一次演讲 “赚钱的艺术”(The Art of Money-Getting),伦敦一家出版社以 6000 美元,买下了这个小册子的版权。
《赚钱的艺术》只有短短几十页,当作休闲读物都能很快看完。可它远不止休闲读物那么简单,它讲的,是赚钱的艺术。
然而讲真,里面的话,我相信大家都听了很多遍,比如说:
切忌选错行
千万别欠债
怀有希望,但不空想
让收入大于支出
……
都是听出茧子的大白话,有没有?可偏偏这些常识,很多时候会被当作老调常谈选择无视。可认真想,其实钱的增加就是简单的数学计算。
以收入大于支出为例。
收入 > 支出,两个相减的盈余,才可能是正的呀。
不是吗?
书里关于赚钱的建议有很多,拿其中的一条我从别人身上学到的不一样的说法来讲吧。
倒数第二条建议,是管住自己的嘴巴:
“有些人有个很蠢的习惯,泄露商业秘密。如果赚到了钱,他们喜欢告诉邻居们是怎么赚到的。这样做不仅没半点好处,还时常要蒙受损失。”
关于这一条,和我学到的不太一样。
记得很早的时候,我在剽悍江湖做社群运营,因为是核心管理,常常有机会发现剽悍一只猫(以下简称 “猫叔”)跟别人分享的时候,会把自己的经验都告诉对方。
我就很好奇,“猫叔,你不怕别人学会了以后照搬吗?”
他说,“不怕。我希望把知识付费的盘子做大。每个人都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我们的整体环境就会越来越好。这样大家都会受益,是一件多赢的事情。”
这让我反思,对于经验,我们是不是真的一定得藏着掖着。
吴军老师在《吴军的谷歌方法论》里写过一封信,题目叫 “教会徒弟,会饿死师父吗?” 就提到了如果师父的格局和见识足够高,气度足够大,这种分享,其实实现多赢的基础上,也会倒逼着我们不断进步,做到更好。
当然,你一定要说这种做法有适用边界我绝对不会反驳。? 我只是想,有些时候,我们做事情不妨考虑考虑更高的维度。
是以为推荐。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财富通识精悍简短的文章合集,基于常识的力量最感动人心,很少有人会这么娓娓道来讲这种关于财富的美德随便讲一些我记录的,不要大嘴巴,慈善要把帮助自助者,不把顾客当傻子,服务至上,打广告要到有成效为止,不投资不熟悉领域,量入为出,选择有兴趣的职业,谨慎而大胆,远离不断失败的人,保持清醒的大脑,戒酒,订报纸(换在现在报纸其实也不落后,也可以换成稀缺信息的圈子),了解人性世界在不断的变化,并将以更快的速度改变,我无比坚信这一点,平民可以为富豪,富豪会下跌为平民,圣人之泽,三世而斩,因为人类从来不长记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