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7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了解一群潜藏在深圳混吃等死的农民工,打开新世界大门

    前一阵用了十多个小时,一个字一个字读完这本《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很震撼,仿佛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你可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潜伏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场的农民工,大多数是 90 后甚至也有 00 后,他们学历低、没有工作技能、不够吃苦耐劳,他们有的被黑中介和黑工厂坑,有的被骗或偷去手机、身份证等,总之悲惨的遭遇使得他们越来越麻木和自我放纵:干一天玩三天,睡大街、不洗澡、混吃等死,还有很多三和青年不会沾染偷盗、酗酒、赌博,最后沦为行尸走肉…… 调查显示,很多三和青年不是一来到深圳就成为三和一员的,他们都经历过艰难往事,刚来深圳的时候对工作和生活也都有一丝希望,但他们面对成为劳动权益被侵害的问题(如工价被压低、劳动时间延长、劳动保障降低等)时,缺乏有效自我保护的他们用 "混吃等死" 的方式来 "抗争",避免被剥削和克扣。不得不说,这背后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现代社会,每个成年人都很难离得开手机吧。三和青年用手机可不是联络感情、学习成长,他们大多在用手机来消磨时间、完成工资结算。我在这本书里看到的非常可怕的内容,三和青年不仅卖手机还卖微信号,微信号只能卖出一两百元钱,卖的前提是删除全部好友,且要绑定自己的手机号,可以猜想是非正常用途,比如赌博、诈骗等等。我在公众号 "一本黑" 和 "终结诈骗" 中看到了很多黑灰产用这种微信号做违法的事情,这背后有一条很长的利益链。也就是说,他们即便知道自己的微信号被用来坑做坏事坑害许多无辜的人们,还是会为了这一两百块钱,斩掉一切社会关系。同样是触碰法律底线,还有更可怕的,就是三和青年去承接做法人业务、然后被骗丢失身份证。做法人风险很大,对方可能借用你的身份信息、照片和指纹开数家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做一些欺骗政府的事儿,而最终责任和风险都由做法人的人承担。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被骗丢失身份证,身份证丢失一些省份的身份证暂时不能在深圳补办,所以那部分三和青年连临时工都没法做,只能选择日结,甚至也无法住宿或泡网吧,只能睡大街,如果自己又不选择逃离三和,加上理想消失殆尽,彻底没有学习欲望,对生活品质也没有任何追求,则更有可能完全躺平。比如这本书第五章里提到了一个被骗丢失身份证的 "受害青年",后来输入身份信息后名下就注册 18 家公司,每家注册资本都是 500 万,这 18 家只要有一家违法的事情,他也就彻底完了。深圳市 2019 年的最低工资标准是每月 2200 元,但按照三和青年 "干一天玩三天" 和 150 元收入标准来计算,他们每个月收入只有 1200 元。所以书中描述他们的现在,吃挂逼面(最简单、价格最低的一种面)、喝挂逼水(价格极低的某瓶装水,500 毫升装 1 元,2 升装 2.5 元)、睡大街,穷困潦倒,他们的出路似乎更依赖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当然,城市社区改造以及底层社会生态链断裂,也会迫使他们离开。边缘、底层、地下经济、灰色交易…… 三和青年群体的出现背后凝结了经济社会制度、城市管理模式、代价文化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本由社会学博士田丰和 "躬身入局" 体验三和生活的林凯玄完成的 20 多万字的研究笔记,为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也许你觉得他们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但说不定看完你会有很多意外收获。翻翻看吧!

      2
      2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直白原样般的描述,也是突破

      一个群体,又算不上彻底的群体。就是历史进展中的一个小点,出现了,不知何时又会消失了。李笑来的 “活在当下,就是困在永恒的当下,活在当下,就是困在永恒的当下,活在当下,就是困在永恒的当下。这话重复三遍,一丝恐惧袭上心头,你还说要活在当下吗?” 三和青年,可怕的活在当下。香帅的 “未来是 K 型分化社会,看你是向上分化,还是向下分化”。融入三和青年的圈子,你是向哪边分化呢?人活着,有的环境,真的不能去适应,一旦适应了再想突破就几乎无望;有的生活,真的不能去活在当下,一旦活在当下,就完了。直击真实,作者是真勇者。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岂不怀归,何以归?

        🌀老一代民工追寻 “叶落归根”,新一代民工不愿归去。再深挖一层:不愿归去家乡的三和青年,想 “归去” 哪里?他们又能够 “归去” 哪里?🌀没有一片雪花能造成雪崩,但所有的雪花累积起来,形成一个又一个雪球,当雪球们无情地从高空击来,“广西酒鬼” 扛不住了,他躲进虚幻里麻痹自己。三和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漩涡,把他们牢牢束缚在这块土地上,难以自拔。其实人是很容易被影响的,三和青年们并不都是完全不想要挣脱,他们当然也知道自己这样颓废下去会毁掉自己,但是想要赚钱就必须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周围的人都颓废,你自己突然努力了,很快就会变成异类,被打压、被洗脑,像鲁迅笔下的阿 Q 一样开始精神胜利:“老子不打工是因为不愿意被黑厂剥削”,从而心安理得地把梦想调整成彩票中大奖,“离开三和” 的宏图大志慢慢就成了镜花水月。🌀但是仅仅把三和青年们的人生归结为 “不努力”,当然是非常简单粗暴的,就像是鲁迅写阿 Q 也不仅仅是为了批判这些流氓无产者。这代年轻人跟他们的上两代相比,社会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农村教育资源稀缺,城市房价高不可攀,密集劳动型产业面临升级,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网络娱乐麻醉便利快捷…… 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结果:奋斗很难,放弃却很容易。🌀不少人对三和大神的 “挂逼” 生存状态嗤之以鼻 —— 三和的日结源源不断,食宿也很便宜,明明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过得很滋润,这样都能 “挂逼” 的人,是得有多懒啊?网络上也随处可见类似的言论:“送外卖不好吗?又自由,工资还高。”“随便找份工作也不至于饿肚子啊!”“咸鱼还知道蹦跶一下再下锅,你难道不如一条鱼?” 三和大神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活一天算一天的生活态度与麻木的精神状态。他们彻底放弃了改善人生的想法,甘愿成为一具混吃等死的躯壳。🌀三和大神之所以活得如此颓废,懒惰只是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希望。从希望到绝望,从奋力挣扎到彻底躺平,从来不是一瞬间的事。三和大神也曾努力过,也曾拥有憧憬与梦想。他们带着成家立业的美好愿望奔赴三和,但他们的梦想,被现实无情地打碎了。🌀岂不怀归,何以归?像 “三和大神” 这样的人真的还有希望和出路吗?有,但很难。首先要 “自我觉醒”,毕竟,我们无论如何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但是如何 “自我觉醒”,如何让这些人看到需要争取未来且能争取到,从家庭环境,农村教育环境,社会工作环境,对企业的强制监管以及我们所有人都能一视同仁,而不是鄙视他们:你就是这样的人!我认为,这条路真的很长很长。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金的年华,挂逼的岁月

          田丰和林凯玄的这本《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看完了。特别的震撼,脑子嗡嗡直响。三和青年、三和大神。初看字面的意思,会觉得这应该是一帮神气的、洋溢着活力的青年。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这是一帮不思进取、做一天工休三天的无志青年。他们存活的依托除了日结工作之外,就是吃挂逼面、喝挂逼大水、抽挂逼烟、穿挂逼衣服、露宿 “海新大酒店”,以及使用各种廉价的商品。为了所谓的自由,这挂逼的人生也是过得自得其乐、自愿沉沦。作者以白描的文笔记录了三和青年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况,以及娱乐项目。字字珠玑、针针见血。有时叹息、有时愤怒、有时惧怕。最初来到大城市,都怀揣着明晃晃的梦想和憧憬。无奈被现实一次次打压,融入了这个足以摧毁人意志力的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太深了,最可怕的莫过于,我们渐渐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书里的配图都是黑白的,不知作者是否为了保护被拍摄者的隐私,亦或是这种黑白给人的感觉更加震撼。大城市给予了每一个人巨大的包容力,但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在被包容的这一块地方奋力拼搏,才可能有机会见到更多被包容的地方。我在想,三和青年们能忍受这么低水平的生存质量,若是有规划地进行储蓄和工作,是不是很快就能离开这个地方呢?但也许对于他们来说,这种随心所欲、不受控制的生活,更加值得一过呢?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生活的支配权,三和挂逼生活自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有选择,尽量再试试,这种工作、挂逼、工作、挂逼的深渊方式,会把人摧毁的。而生命只有一次,浪费了就真的续不了。

            转发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失去不可怕,怕的是自我方式

            生活不会顺风顺水,但它也不会放下任何一个努力向上的人。三和会让人们下意识的选择与最落魄的人作比较,从而形成一种默认的文化属性,只要还有一点点资本,就绝不努力工作。在三和青年的心里,他们可能有想要改变现状的想法,他们却认为不过是天方夜谭,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没文化、没能力,总感觉外界对他们不公平,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想付出代价,努力上进,打磨能力。取代他们一夜暴富的机会却是彩票与赌博,这种寄托改变命运的方式与希望,只能加速他们的困境。我不禁想,到底是环境改变了人们自我方式的念想,还是人们塑造了生活的假象?也许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现状选择容忍,对关系产生抗拒,对未来心生迷茫,这也许是一个人开始堕落的迹象。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城市化底层社调

              书很一般,对比一下《巴黎伦敦落魄记》高下立判。作者太居高临下,而且没有从某个人深入描写,只是平铺直叙的新闻稿。非虚构类写作要向西方学习,从细节场景的描写,如同纪录片,旁白越少越好,通过镜头的剪辑,让读者自己给出结论。三和的现状,是农民进城,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只是现在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生活状况比资本主义初期提高很多了,随着两极分化的加剧,三和大神的衰老,更多问题都会慢慢呈现。只有依靠社会主义才能救他们,大量没有积蓄,赌博或家庭破碎的劳动者,当他们进入老年,将面临更悲催的生活。由于个人生活经历各有不同,到老年无家可归,经济危机后中年流浪,此类在西方国家比比皆是,只有高福利高税收才能解决,北欧的单一民族小国高收入人群甘愿高税收,支付社会福利,而美国流浪者就成为城市顽疾。

                1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因为自己生活在深圳,所以对这部写深圳三和青年的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读了一遍,作者通过观察叙事的方式描写了三和青年的生活状态,通过对几个有典型代表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状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三和青年未来的路,和如何解决留下了一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我的思考是三和青年根本上是因为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影响,包括思维上的固化,不去想、也不想,如何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不过随着现在社会教育程度的提高,三和青年或许在不远的未来会逐步消失。回头想想三和青年,活在当下的生活状态,每天只需要想着解决一日三餐即可,对比生活在各种压力下的大多数人群,他们的精神上是不是更加的美好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活在当下,就是困在永恒的当下

                  最近一段时间在整理几年前看过的书,又翻到了这本《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两年后再度翻一下这本书,不觉联想到了最近一个很火很有意思的词:躺平。 三和的现状,就是农民大量进城后,如何在城中站稳脚跟的挣扎奋斗史。就如同清末民初的上海黄包车夫,码头工人有点类似,但是又有所不同。每一个所谓的三和青年都曾与他人一样,怀揣梦想和憧憬来到大城市寻找机遇,希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然而现实无情地打碎了他们的梦想,在缺少必要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权力资本的情况下,他们即便竭尽所能地卖力工作,也只能游走在城市边缘地带,稍微懈怠和懒惰都会让他们轻易滑落到社会底层,并逐渐与主流社会产生断裂。香帅老师曾说过这句话:“未来是 K 型分化社会,看你是向上分化,还是向下分化”。分化,就是改变。向好来说,就是不断充实自我,努力向上,抓住任何可能之机遇。反之,就是变得松懈,变得佛系,变得对一切慢慢地不在乎。通常来说,身处困境的人事物,要么会触底反弹,摆脱困境,要么就会渐渐陷入坍缩,越来越糟。再次看了这本书以后,对于三和青年能够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下持续的活着且适应 。与其说这是 “困境”,不如说这是 “困局”,在这种低能量的状态下,他们是如何年复一年地维持着生活的?人活着,有的环境,真的不能去适应,一旦适应了再想突破就几乎无望;有的生活,真的不能去活在当下,一旦活在当下,就完了。本书两位作者,无资金支援的非正式研究团队,为了搞清三和青年真实的生活状态,其中一人只身来到深圳,用六个月的时间完全融入他们的生活,游荡在三和的大街小巷,睡大街成了三和青年中的一员,取得了研究的一手资料,这才有了这本细节丰富的难得的社会学著作,可以说本书来之非常不易。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田园将芜胡不归?

                    如果你不了解三和大神的话,这本书是个很好的起点。


                    但是如果你对这个人群有所了解的话,这本书对你的帮助很少。
                    我是个很喜欢观察亚文化的人,对于三和大神的现象,从 15 年爆出来后,就一直有关注,包括看了各个国家拍的纪录片。
                    《岂不怀归》这本书,说实话,它在研究深度上可以说是浮皮潦草,表现出来的信息和日本 NHK 拍的纪录片没啥区别,相当于再一次发明了轮子。而且纪录片有画面,文字又天然有劣势。
                    我就说个最基本的。书中提到了给三和大神供应低价服装的,是两位老太太,这相当于所有三和大神的衣食父母,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位。但是作者在文中只提到了这两个人的外号,连她们真名都不知道。而且对于人物的调查和刻画也非常表面,两个人背后的信息,作者只挖掘到了 “日常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 这一层,对于她们在三和之前更远、更深层的信息,一无所知。说句实话,有些信息真的不需要你话多大力气,需要采访对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就能拿到吧?
                    还有一点,那就是作者对于三和大神的总结,还是停留在对于个性的 judge 上。作者在书中无时无刻在用 “懒惰”“颓废”“自我麻痹” 之类的词汇,去形容三和大神的生活状态。我不能说这些是错的,事实上三和大神被爆出来之后,这些就是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我想说的是,作者作为一个可以在一线观察三和大神的人,还是没有深入去想想这背后的问题,还是可惜了这次调查的机会。
                    其实作者在记录三和青年的过程中,有一些思考还是很有意思的,但是他太执着于对个体的记录了(而且记录也没啥深度),没有找到更多的材料去论述自己的一些抽象观念。
                    我斗胆发挥一下,假设我是这本书的作者,我可能会关心以下的问题:
                    1. 三和青年之所以能够 “工作一天玩三天”,本质上是因为三和是一个 “物价洼地”。那为什么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中心,会出现这样一个价格洼地?
                    2. 我们之前认为,贫民窟、城中村是城市化的必要一步,是进城人口的落脚点,那为什么三和没有成为一个 “踏板”,反而成为了一张 “网”,把所有人困在里面?
                    3. 到底有哪些人成功离开了 “三和”,他们又是靠什么样的方法?
                    4. 三和地区和别的贫民窟有一个很大不同,那就是它不是一个封闭的场所,反而是和外部密切联系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说到底这本书还是充满了遗憾。一群被中国社会持续关注的人,一次可以贴身采访的机会,作者花了半年的时间,居然连三和大神会聊什么,都没有一点一滴的纪录。

                      5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三和大神」的「三和僵局」

                      本書讓我想起蔡鈺老師在「批判性思維 15 講」專欄當中的第 8 講「用批判性思維審視思考框架」,課中便提及「三和大神」的存在,以及提供了打破「三和僵局」的第一步。這本書還有一個副標題:“三和青年調查”。很多人可能聽說過 “三和” 這個詞,它來自深圳龍華區的一個叫 “三和人力市場” 的地方。而三和青年就是一群在 “三和人力市場” 附近遊蕩的年輕人,他們無家可歸或者自我放逐,工作一天玩三天,吃廉價的食物,往往睡大街和網吧或者住極便宜的床位,十天半個月不洗澡、不換衣服。本書作者有兩位,一位是中國社科院博士田豐,另一位是他的碩士研究生林凱玄,這師生二人組成了一個無資金支援的非正式研究團隊,為了搞清三和青年真實的生活狀態,學生林凱玄來到深圳,用六個月的時間完全融入他們的生活,遊蕩在三和的大街小巷,睡大街成了三和青年中的一員,取得了研究的一手資料,這才有了這本細節豐富的難得的社會學著作,可以說本書來之非常不易。通常來說,身處困境的人事物要麼會觸底反彈,擺脫困境,要麼就會漸漸陷入坍縮,越來越糟。但是看了這本書以後,會驚訝於三和青年的生活竟然能夠持續地糟糕著。與其說這是 “困境”,不如說這是 “困局”,在這種低能量的狀態下,他們是如何年復一年地維持著生活的?本書將揭開三和大神的神秘面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我在三和 我能保证我不是三和青年吗?

                        在三和文化下生存的三和青年群体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每一个三和青年都曾与他人一样,怀揣梦想和憧憬来到大城市寻找机遇,希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然而现实无情地打碎了他们的梦想。在缺少必要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权力资本的情况下,他们即便竭尽所能地卖力工作,也只能游走在城市边缘地带,稍微懈怠和懒惰都会让他们轻易滑落到社会底层,并逐渐与主流社会产生断裂。其背后的原因,从小处讲是三和特有的文化环境和三和人力市场日结工作带来的客观后果;从大处讲,离不开中国社会最近一二十年的新变化,以及社会转型期,一些政策的不充分、不到位。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天道下,有人咬牙,有人茫然

                          这是一本强烈推荐、又不想让人看到的书,因为面对现实是痛苦的。每一个物种都有生存的权利,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得靠自己的努力博取生存的机会,为了寻找食物那是使出浑身解数,我们人类现在虽然站到了生物链顶峰,可发展本质上还是为了解决温饱,有欲望就有前进的动力,所以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生物根上来讲,最危险的境地是刚刚活得下去。解决温饱不是那么难,可再要有点更高的追求承受的压力不是一个量级,那么就是一个极端危险的处境,很难有奋争的动力,“三和大神” 就是这种境况的产物,死不了,也就那样了。我自己是在底层浸泡过的,也近距离接触过不少顶峰的人,这是两种可以说 “求生欲” 最强的群体,贫穷的人容易理解,仅仅是穷怕了就能激发出无穷尽的潜能;而顶层的人高处不胜寒,生来就在高强度的资源中,每天耳濡目染的是人精中的人精,压力自然不会小,虽然两种圈层相差如天地,但相似的正是忧患意识,就连我自己,融入骨髓的理念也是 “孤臣孽子” 式的孜孜以求。可有多少人就是如 “三和大神” 一样的行尸走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

                            每逢我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 就想起这句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一个志气太过高昂、太过自信、人生观非常正面的人其实都有一点傻,他会变得对世界的看法很单向、单调,对人生的看法也很单一,就是只从正面看问题。他从来不知道世界的复杂,人生的阴暗。” 恕我浅薄的认知被刷新三和青年的出现,是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过程中处于产业链底端,备受国际资本剥削形成廉价工厂的仍在延续的负面后果之一。往小处说,是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在青年代际人群身上的显现,且社会发展的滞后还会存在下去。倘若每个人都有意愿且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又会有多少人在花样年华里去三和 “混吃等死”?所以,教育是为数不多的社会能够帮助人们选择人生的最重要手段,也是一劳永逸解决三和青年问题的关键所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原来这才是三和青年

                              三和青年是什么呢?他们为什么会存在呢?又将要去什么地方呢?抱着这样的好奇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但是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更像是一种放弃,放弃了生活的一切,深深吓退了自己想要体验一手三和青年的生活,看完之后才深刻明白,这才是三和青年。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多些包容,少点judge

                                有人嘲笑房奴,可通胀让有房贷的人感到幸福有人说中国缺民主,可中国 8 亿人脱贫创造了奇迹在感慨三和青年的遭遇的时候,也不禁自问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标准为他人是否幸福做判定吗?我们可以去干涉他人的选择吗?或许多一些包容,少一点 judge,然后慢慢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果你每天能挣到 32 美元,你能用水龙头喝水,用汽车代步,用煤气灶做饭,吃有营养的食物。全球来看,你的生活水平超过了 60 亿人。而你需要非常努力,才能不误解这 60 亿人的生活状态。三和青年是一群在夹缝中生存的人,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互联网把过度美化的生活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不肯像父辈一样在工厂做一颗螺丝钉。城市化为他们提供了干一天玩三天的可能,他们不愿回老家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农村,他们聚集在城市的边缘,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三和青年是一群在困境中生存的人。他们的追求很简单,不受剥削克扣的工作、安稳美好的生活,但社会没有为他们铺好提升的道路。他们没有技能,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他们不知道如何获得技能,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三和青年的困境,也是中国一代人的困境。在经济一路狂奔的另一面,社会的发展和建设还没有跟上。消费主义盛行,但人们不知道钱从哪里来(有同样困惑的同学建议阅读香帅老师的《钱从哪里来》)。结果是中国仿佛有两部分:投胎能力优秀的人感受到的是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另一群人穿上制服,变成无名的外卖员、环卫工、流水线工人。如果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值得拥有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做的第一步就是让他们被看见。这就是我翻开这本书的理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难道我不想家吗?——“躺平的代价”

                                    这本书很不错,调查得很具体。一、实际上一直都对三和青年存有好奇,因为偶然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过关于三和大神、赌狗发的帖子,帖子内容一般就是在某处挂着。当时觉得楼主为了吸引眼球夸大了自己颓废的状态,觉得他们的生活状态也让人难以理解,甚至潜意识里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这些人的父母如果了解到他们现在的工作、生活状态会多么的失望和难过。看到这本书我发现,是我太浅薄了,我以自己的视角去评判别人 —— 这是不应当的。三和青年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选择自己的生活,他们实际上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在为新的青年农民工一代发声。这是政府和社会无法逃避的。作者认为三和青年之所以成为三和青年是因为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教育缺乏的缘故,我倒隐隐有种感觉,三和青年之所以成为三和青年是一是因为经济、社会的进步,正是物质的丰富让他们得以实现 “工作一天,玩三天”,若在人们只能每日工作才能添饱肚子的过去,三和大神是不可能存在的。第二点恰恰是因为教育、交流、网络的发达,正是这种发达,让三和青年了解黑中介、剥削、压迫,让他们具有了反抗的意识。虽然他们的挂逼生活更是懒惰的表现,可是挂逼生活不也是一种反抗心理的体现么?他们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人生、对社会的状态以及种种其他都存有很大的困惑的。二、这本书写得很好,因为这个题材很难写,三和大神虽然有很多的故事传奇,但是写出来的书如何读起来不会太猎奇却又能精准描绘出三和的状态则很难。但是这本书做得很好,他没有太夸张,也不会上纲上线的进行评判和批判,更多的是客观的描述。三、我觉得三和青年的问题不仅是三和青年的问题,而是当下青年一个普遍的问题 —— 这就是人生的无意义感。我总是感觉,我们的社会存在把人工具化的倾向。实际上,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被工具化的,所以每个人都喜欢向别人倾诉、表达自己的观点,渴望被别人、被社会理解;渴望在这个社会有一席之地,被他人认可。可是无论是快递员、售货员、售票员还是任何一个员,都越来越被脸谱化和工具化,我们用具体的行业标准、道德标准去评判他们的工作,它们仿佛为标准而生,而不是为自己而生。三和青年沉溺于三和,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三和给了他归属感和自由感,他在其中可以不被道德裹挟,不被标准评判。越来越高的德道标准、职业标准会给青年带给更多的心理压力、生活压力,会催生更多的三和大神。—— 如果我们愿意沉下心来思考,我们会发现,三和青年只不过是比较极端的做法,我们大多数的青年其实都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无奈。没有自己的梦想、追求,对生活的没有热情,以熬的心态做自己的工作的人,不都是某种程度上的三和青年么?—— 日复一日枯燥的没有创造性的工作,没有规划的人生,得过且过的一天一年。是啊,如果选择彻头彻尾地躺平,结局只能这样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很大,看得很沉重,因为它写实,在描述我们不了解的某个群体他们的真实生活,它会让我们看到一个除了我们自己以为不同的生活状态,真实且赤裸,对某个人群真实生存状况的调查也是一种躬身入局的态度。没想到的是在深圳这样一座充满希望的城市还存在着书中描写的一群三和青年,他们有自己的小圈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发展模式,折射出这个社会的亚文化,借由这本书我们才有机会关注到了这群人,但是我们又能怎样帮助这群人呢?亦或是他们真的需要我们的帮助吗?又或者他们是不是觉得他们选择这样的生活便是当下最自如的选择呢?这些问号对于我们看书的人来说也许是问号,但是对于书中的三和青年也许是他们生活的答案,最起码在他们选择那种生活状态的当下应该对于他们来说是找到一种关于生活的答案。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

                                        在三和文化下生存的三和青年群体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每一个三和青年都曾与他人一样,怀揣梦想和憧憬来到大城市寻找机遇,希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然而现实无情地打碎了他们的梦想。在缺少必要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权力资本的情况下,他们即便竭尽所能地卖力工作,也只能游走在城市边缘地带,稍微懈怠和懒惰都会让他们轻易滑落到社会底层,并逐渐与主流社会产生断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透过它,看到另一个面目

                                          当我们这群享受着社会发展红利的人,在未了解此书所描绘的现象时,是无法想象到我们如今蒸蒸日上发展的社会还会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他们有些人会因为几乎快要维持不下去生活时,自我嘲讽为三和大神或三和大仙。这群青年,在刚来到三和时,和我们大家一样,都是怀抱着理想抱负,想要在一个新的地方闯出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但这里的环境以及生活周边的条件,使得他们遭遇各种不幸,受骗、遭抢、压榨,正当利益也很难维护,就这样一步步地论为了三和青年。他们是社会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滞后的体现,他们的过去也更多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亲密关系的滋养。“留城无望,回村无意” 是三和青年们面临的两难困境,最终只得依托城中村的特殊环境,实现三和式生存。其中印象深刻的一个案例是一个三和青年因为不想忍受在家乡被公示的黑点,而选择继续一直待在了三和,即便家里还有一个年迈的老母亲。他也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悉心照顾被人遗弃的病危的老狗,老狗好转后,没有将它卖给其他人,而是送给了愿意养狗的女性。而他也一直有着想要归家的心。“岂不怀归” 即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三和青年的一种出路,同时也是部分三和青年想要做出的选择,只是他们有一些自己目前无法接受原因而没有回家。一个社会的发展,不仅要看到那些眼前可见的经济增长,也要看到不同阶层的生活现状,他们是否因为社会总体地向前发展而变得更好。当发生了这一切的现象后,又如何从跟本上去解决它,需要这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转发
                                            3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