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森林文化,一个新的分类
想当年央视 10 台的百家讲坛,阎崇年先生的明亡清兴 60 年,是我跟儿子的最爱,当时跟儿子一起听了两三遍呢。再回来说这本书,阎老将咱中国的文化,盖括分为五个部分: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其中的 “森林文化”、“森林帝国” 这个提法不可谓不创新,也确实颇具可取之处,这可以算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句古话的森林版本诠释。” 但伴随着的,有不少疑惑,我就在此稍提一二。其一,我国林区并不只东北一处。如果以 “森林文化” 概括之,那西南、江南为代表的,温带阔叶林带、亚热带、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等地域,也应该能称之为森林文化 经济类型似乎有不太兼容之处。这些南方林区,在此书中,主要被归为了 “农耕文化” 和 “高原文化”。诚然,东南林区有着深厚的农耕传统,西南林区接近汉藏彝走廊,也深受其文化影响。但就像书中论述的,东北先民也 “定居”,有 “农耕” 成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其他林区的经济活动中,也毫无疑问有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的渔猎(野味、果、药、材、竹木制品等竹林经济,山间河湖及高原湖泊的鱼获等)成分。所以个人认为,这些地域世居族群的生产生活、势力兴替(如成汉、南诏、大理)等经济文化现象,不宜简单归纳为 “农耕文化” 或 “高原文化”。其二,西北也不只有草原。文中多次提及 “西北草原文化”。这里的西北,应该是为了与 “东北森林文化” 对举之便,但若以大兴安岭为界,对中国版图(即使是以目前现有版图)来看,似乎还是偏东了。另一方面,如果按本书指出的 “五中文化…… 各有其地理、生产和生活特征” 的观点,西北应当属于另一个更具鲜明的 “地理、生产和生活特征” 的文化类型 —— 我暂时称其为 “西北绿洲文化”。相应的,将原本 “西北草原文化” 的称谓改为 “北方草原文化” 应该更为准确。哈哈,瞎扯一通,莫怪。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