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0
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爱看日本电影的你,别错过这本书

    ️ 即便是资深日影粉,也未必知道野上照代是谁,的确,场记出身的她,由于不是电影 “台前人”,注定很难被人记住,可作为日本电影界的活化石,她又是影迷不可忽略的存在。
     
    ️ 黑泽明在自传《蛤蟆的油》前言中写道:“野上照代…… 是我的左膀右臂。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她也自始至终不辞辛劳地给予我关怀。” 作为黑泽明的搭档,从场记到御用制片人,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缘分,不是谁都能有。
     
    ️ 更为让人惊讶的是,不止黑泽明,野上照代还跟伊丹十三、山田洋次等多位日本电影圈内人士都是朋友,纵观野上照代一生,她的从业史几乎就是半部日本电影史,说她是日本影坛乃至世界影坛名副其实的殿堂级前辈,实至名归。
     
    ️ 这本《蜥蜴的尾巴:我的私藏电影往事》,是野上照代 80 岁关头的作品,按她自己的说法,她觉得自己一介凡人,并没有资格留下这本书,但想起老师伊丹万作教导,加上编辑等的多方游说,野上照代的想法发生了转变:
     
    ? “我想到那些共同度过黄金岁月(再也回不去的黄金岁月!)的朋友,如今尚在人世的已是寥寥无几。这让我改变了心意:在我们这些存活者行将就木之前,留下记录或许是件重要的事情。正因为,所谓历史,是从具体的日常生活积累而来。正因为,唯有在具体性中,才能找到真实。”
     
    ️ 本书一共五章,前半部分是访谈,后半部分是随笔,野上照代用自己平实、亲切、低回、细腻且不乏幽默感的叙述,将自己的记忆娓娓道来,记录下一个时代辉煌的同时,也让读者窥探到了日本老一代电影人的生死悲欢。将这些故事一一写下来,是野上照代关于历史的责任感,也是一种蜥蜴断尾才能逃走的决心与快意。
     
    ️ 这世上配得上叫作 “电影人” 的人本就不多,像野上照代这样 93 岁高龄,个人史交织着时代史的人物更是难得,有生之年能看见这本《蜥蜴的尾巴:我的私藏电影往事》,当感庆幸。
     
    爱看日本电影的你,别错过这本书,《蜥蜴的尾巴:我的私藏电影往事》,推荐你读。

      2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百合新春

      月,获山梨文学电影奖,并将井伏鳟二的亲笔信函捐赠给山梨文学馆。3 月,《母亲》简体中文版(东方出版社)发行。3 月 27 日,获颁 “一根钉子” 精神奖(财团法人一根钉子奖励会,表彰电影幕后人员的贡献)。4 月,《等云到》繁体中文版(漫游者文化)发行。《文学界》8 月号刊载《井伏老师的信》。平成二十六年(2014)1 月《再一次等云到》(草思社)出版。10 月担任京都国际电影节三船奖评审(得奖者是役所广司)。参演蔡明亮导演的《秋日》。平成二十七年(2015)2 月 11 日,获颁 “第 69 届每日电影竞赛” 特别奖。发表感言:“身处于环境那么好的(黑泽明电影拍摄)现场,可惜却没有好好学习(当时未察觉它的价值)。”5 月 31 日,合著作品《树海的迷宫:黑泽明〈德尔苏・乌扎拉〉电影全记录(1971—1975)》(以当时担任电影导演特助的野上照代与瓦西里耶夫之拍摄日志为蓝本的著作,小学馆)出版,另两位作者为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笹井隆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传奇

        作者野上照代本身是个传奇,父亲在日本宣扬共产主义思想而受到被捕、没有好工作,家庭贫困、父母早亡。以粉丝身份给伊丹万作写信,因此获得赏识而进入电影圈,成为黑泽明重要的助手参与了黑泽除《白痴》之外所有影片的创作。成年后渐渐理解父亲,创作了回忆父亲的小说获得日本文学大奖,被山田洋次改编成了电影《母亲》。本书作为她的私人记忆记录了日本电影、文学黄金时代那些让我们现在 “仰视才见” 的名字作为人的有趣的一面,特别是以她的角度回忆了黑泽明一部部电影创作时境况,最后部分也涉及到了一些华语影人。老太太说的率真、生动。一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评原著《蜥蜴的尾巴》

          新生是否为复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断尾

            第七年,至于是昭和十八年(1943)的几月看的,我已经完全不记得了。戏院呢,根据我不甚可靠的模糊记忆,好像是位于三轩茶屋(东京世田谷区)一家叫作什么 “东京俱乐部” 的戏院。那时您是住在高圆寺(东京杉并区),三轩茶屋说起来还真的很远呢。野上 是家父野上岩牵来的缘分。家父那时触犯到《治安维持法》,在看守所进进出出了好一阵子。就是俗称的 “踢皮球”。家父是在昭和十三年(1938)被关进看守所的,所以应该是在那之前的昭和十二年(1937)吧。印象中,家父从书架上方堆得满满的杂志堆里,翻开一本叫作 “Diamond” 的经济杂志(现在还在发行),好像是绿色封面吧,然后指着一篇小小的电影评论说:“这个很有趣哦。” 一会儿 “印象中”、一会儿 “好像” 真是很不好意思,可我究竟是怎么跑去三轩茶屋的呢?当时您知道伊丹万作,或者原著作者志贺直哉的名字吗?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