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光影魔术与文字迷宫的大胆结合,一封写给侦探小说与电影艺术的情书。

内容简介

鬼才导演大柳登志藏的新片正式开机。这是一部侦探题材的电影,在剧本故事没有结局的情况下,剧组工作人员与演员都只能按照导演的调度参与拍摄。可就在电影主体段落摄制完成之际,大柳突然神秘失踪。侦探故事的结局是什么样的,真相只有导演本人知道。

无可奈何之下,剧组成员只好从拍完的场景中推理,谁才是应该呈现在大银幕上的真凶。为了增加自己的戏份,每个演员都争先恐后地甘为“凶手”,绞尽脑汁地编写“作案”剧本,一时间行凶方式千奇百怪,犯罪动机五花八门。大柳导演所谓“骗过所有人”的真实结局,似乎无人在意了……

这部《侦探电影》究竟将如何杀青?

目录

  • 版权信息
  • 预告篇
  • 第一章 开拍
  • 第二章 拍摄中止
  • 第三章 善后处理
  • 第四章 主管会议
  • 第五章 凶手太多了
  • 第六章 完成剧本
  • 第七章 再次开拍
  • 第八章 杀青?
  • 《幕后花絮of侦探电影》
  • 后记
  • 文春文库版的后记及补遗
  • 电影引用索引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猜测结局的侦探电影(微泄底)

    我孙子武丸老师的作品,引进中文版的比较少。除了简体中文版的《杀戮之病》,笔者就读过繁体版的《弥勒之掌》,其他应该还有几本则没有读过。新星此次 “捞” 了我孙子武丸老师首次出版于 1990 年 —— 也是出道第二年的早期作品,可以看作是一个陆续引进我孙子武丸老师作品的信号吗?也未可知。本书《侦探电影》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勉强算是 “案中案” 的形式,但整体简单,并不复杂。悬念设置方面,也比较单薄,几乎也只有与 “案中案” 相关的两个悬念。第一案是导演在电影未完结之际,为何消失?第二案则是电影的结局究竟是什么?第一案中几乎没有与之相关的推理和诡计,有几处伏笔还算是巧妙。第二案中,围绕谜题的一众 “伪解答” 都比较平庸 —— 也许也不算是 “伪解答”,可能只是情节需要。导演失踪后,每个演员都希望自己饰演的是凶手,因为凶手角色至关重要,甚至有时候能盖过主角侦探的光环。因此众人围绕着自己是凶手的假设,猜测并提出了各种版本的结局。这些情节,有点类似推理作品的创作过程,只不过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从谜题和解谜,变成了猜测谜题本身。让读者站在创作者、作者的视角,去 “穷举” 可能存在的诡计。第二案的诡计,也同时是全书的核心诡计,就是作者在开篇就借书中人物之口,讨论过不少篇幅的 ——“叙诡”。这在今天看来已不觉新鲜,但考虑到成书的时间,还算满意。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讨论 “叙诡” 时,提到了不少类似 “叙诡” 手法的电影,例如《丽人劫》《圣洛伦佐之夜》《谍海军魂》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叙诡” 的作品有很多,单说 “近年来” 读过的包含 “叙诡” 的作品,其中多是和人物身份相关,例如《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网内人》等。至于和时间线相关的 “叙诡” 作品,则相对少些,例如伊坂幸太郎《白兔》中的非核心 “叙诡”、青柳碧人《很久很久以前,在某一个地方……》中的短篇《鹤的反倒叙》等。至于影视作品中,和时间线相关的 “叙诡”,当初最折磨笔者的是诺导的《记忆碎片》。当然如果抛开时间线不谈,记忆最深刻的 “叙诡” 还要属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与类似 “叙诡” 手法的电影相比,笔者其实更喜欢那些能把观众连带着剧中角色,同时骗到的电影,例如《非常嫌疑犯》等。作者在开篇的讨论中,还提到了 “诡计枯竭论”:「推理界哪还有什么新诡计啊。就算有什么变化,也是换汤不换药。」看来在几十年前,“诡计枯竭论” 就已经很盛行了。那又如何?作者可能也想证明,即使如此,精彩的推理小说作品依然层出不穷。就像拿着考试大纲复习,仍然很难考取满分一样,就算拿着诡计讲义,就敢蔑视所有推理新作吗?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有趣的小书,虽然谜底不算复杂,但是还是被摆了一道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新星出版社

      成立于1989年,新星以精品立社。旗下拥有“午夜文库”“幻象文库”两条重点产品线,是国内推理和科幻文学出版的领先平台。同时,策划推出了《重新发现社会》《传家》《失控》等一批非虚构类精品图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星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强大的作者、译者队伍。目前已经签约海内外作家、学者数百人,国际上近90%的推理小说大师均落户新星。新星拥有专业的翻译、编辑和设计团队,不懈努力,为读者持续推出图书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