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这是我今年读过的最震撼我心的一本书
原本以为这里面的是一个个没有联系的讲述精神疾病的故事,但读到后来才发现,故事之间都被一个主线所串联起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对精神疾病、存在意义的话题、对苦难总是情有独钟,总爱听这类型的访谈或书籍,直到自己也被确诊了,且是场伴随终身的战斗。也许是对精神疾病有基础了解的缘故,更可能的是作者就是写得太有触动了,我不带评判地完全地浸没在每个故事里,难以忘怀。划线、笔记备注显得如此无力,因为情感的张力在难以言传的节奏中展现开来。只恨这本书没有外文翻译版本,没法推荐给我的其他读友。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精神病患者的距離。這本書看完了好多天,都不知道該如何下筆寫讀後感。書裡呈現的是醫生和患者的視角,對個案家屬的描寫就比較少。所以看完所有故事後對患者有深深的同情,也知道這個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不友善或者敵視。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精神病患者的發病機制也是拜社會,家庭所培育出來的。最近看台灣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更多的看到社會大眾對精神病患者的不解和恐懼,因恐懼而產生的敵意刺激著精神病患者的神經在應激反應下做出更慘烈的後果,不論是自殺還是殺人都深深的傷害了家庭和社會的感情,導致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容忍程度越來越低。這在各個國家都是處理得不好的事情。精神病患者和謝飛宇弒母案都是社會逼迫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所以生病的不僅僅是社會下的個體,而是整個社會風氣。我相信經歷過這些慘痛經驗的洗禮,我們這一輩父母在培育子女上會有相對的覺醒能力!能夠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到底是培育他成為獨立自主,身心健康的人還是精神病 or 殺人犯的搖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疯人说~读后虽然书的封面上说是根据真实经历改变的,但是我毫不怀疑这是小说,因为结构太明显了。看到最后,齐素去世,我掉泪了。我在想,其实,每个人都有痛苦的时刻,当痛苦承受不了,就会失去理智,变成普通人眼中的病人。不由得想到人性善恶。我曾经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但是看到小说里那些所谓的网民,对谢必残忍的讨伐,我真的怀疑,人性恶的一面,到底有多深?真庆幸自己能活到现在,没有被生活中的所谓痛苦所击倒,而是还站着。曾经上过一堂课,说的是 A 和 —A。让写下自己的 5 个优点,及它们的反义词。我先写下的是善良,反义词是邪恶。当老师说,A 和 —A,都是我身上具有的品质时,我泪如雨下。我什么时候邪恶了?可是,真的没有有意无意的伤害过别人的心吗?我不敢承认。可我知道,肯定有过的。哪怕是本意善意,但是结果却相反。所以,我不过也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普通人,而已。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虽然已经读完,但是仍然期待上架,毕竟爱得到啊如果在精卫中心,你显得太正常,那一定会被当做疯子在读了这本书 7 个故事后,发现当我以临床病理来看待每一个患者时,就如面对黑暗而荒芜的深渊,而深渊也正凝视着我,吞噬着我。书中尊重和温情的精卫中心医生和护工们,有别于我在现实中见到的大多数精卫中心工作人员的样子,现实中我遇到的大多数精卫中心工作人员都是疲惫而戒备的,冷冰冰带着不耐烦的语气,让每一个走过的人都不想再去第二次,而书中更多让人觉得这里是庇护所,是唯一他们心身得到救赎的地方,甚至不愿意离开。书中有一个故事给了我力量 —— 是一名叫于美娟的躁狂症患者,刚开始护工小栗子已经被她逼的每天 YY 辞职一千遍,奇怪的是于美娟就像一条鲶鱼一样搅动了病房一池静水,慢慢的小栗子变成了嘴上抱怨,心里却超级享受这一份被需要的热闹欢喜,尤其是出院前一晚的那一句 “于美娟,向着光,冲” 给了我无限的力量,我竟然对同样在被窝里的自己说了一句 —— 向着光,冲!如果世界上有什么可以让我甘愿为你去死,那一定是爱。书中讲到一例特别的双重人格案例,因为对妈妈的爱,主人格自愿牺牲自己,滋养副人格继续陪伴母亲,书中一句 “你要带替我给妈妈幸福”,让我想到了现实中很多父母站在自己的价值评判角度,他们忽略了为人父母应该有无条件的爱,而不是优秀就爱,不优秀就抛弃。请尊重每个生命虽然来自于母体,但归属个体自由的权力,避免孩子养成讨好性人格来适应原生家庭生活和氛围,用尽余生所有的时间来治愈童年的伤痛,希望有更多准父母或已为人父母的人能早一点看到这个故事故事讲过半本后,开始有悬而未决的结尾,总让人时时想起猜想《红色恐怖症》里落落在系统脱敏治疗后期,在诊疗室门口突然看到的红颜料,可能是催眠师布置的,做这件事的风格很配催眠师的风格《强迫症》里淑芬跳楼和遗书,猜想是裘非策划的,裘非在前面的故事里本是个温良的孩子,但在看完淑芬的故事后,让我不寒而栗。就像有人说的老实人的恶,就像藏在米饭里的鱼刺。凝视深渊时间久了,深渊会与凝视者签订契约连日的秋雨,窗外一片雨雾,买回来大把绣球准备宅在家里读完最近出差都看了一半一半的书,好舒服连日奔波、工作遇到危机,从慌乱到平静,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与自己讲和,遇到困难时,想想当初憧憬时的美好,挺一下就好了手里刚冲好的咖啡,不也是先苦后回甘的呀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是好看的。前半部分克制,后半部分放肆。前面埋下的伏线,后来回收得还挺到位。特别是讲齐素的那两章,一气呵成地看完了。刚开始是激动的心颤抖的手,酣畅淋漓地追着剧情,悬着一颗心了解完了其他章节主人公之间的接点。跟看悬疑或者推理小说似的,肾上腺素都有点飙起来了,很是过瘾。(就是主角光环有点断崖式闪耀了)看到穆戈和齐素对手戏的阶段,和最最后齐素的信,又很难过… 情绪被撩拨到忽悲忽喜了。然而太有煽动性的东西总是让人不得不警惕。想讨论的议题其实挺宏大的,值得思考的细节很多,也挺哲学挺深刻的。就是有点不真实。还有点矫情。虽然但是。这书还是有点意思有点震撼的。合上书,容我缓一缓。—————“如果决定了,就不要露出破绽,真正勇敢的人,不会大声报告勇敢。” 当然还有其他好多,那些个被我划了线的戳中我的话。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你本可以,不必经历最初,打开《疯人说》是因为推荐里写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现实版精神病案例书。带着好奇,翻开第一篇真故:整个人就沉了进去。整本书,一共 17 个故事,但每一个都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真 故 1 】如果你是个妈妈,你的内心深处是否还是会有期待: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当这样的压力强加到孩子身上,愚笨的孩子 A 终于分裂出一个聪明阳光的人格 B,来满足父母的期待。然后,孩子 A 作为主人格退居到副人格的位置;但妈妈并没有停止收手,反而变本加厉,而孩子 A 为了满足妈妈的期待,选择彻底的消失。因为,妈妈更喜欢聪明、阳光的 B,即使那个孩子是她的亲生儿子精神分裂出来的。所以,如果你是那位妈妈,你会选择真正的那个愚笨、阴暗的孩子?还是选择只要是聪明、阳光就行的人格?
【 真 故 2 】如果,你家里有个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他不是记忆遗忘,而是闹得家里鸡飞狗跳。他会胡乱抓粪便藏在枕头里,你愿意把她留在你家吗?他哭闹时,会直接抓起粪便往嘴里塞,导致窒息的可能,你会愿意用手掏出他嘴里的粪便、甚至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吗?如果精神病院愿意接收这样的患者,我想大部分的家庭会选择把他送进精神病院。如果,精神病院认为患者已经康复,拒绝接收你家里的老人。他们或许也会考虑,为了一家人的幸福,把她送进疗养院。然而,我们经常发现:医院 / 精神病院附近,就有一个疗养院。疗养院不是心善,而是好赚钱。当你家有个闹得鸡飞狗跳的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双倍的价格你也愿意砸给他们。孝顺的子女对外说:我每个月花几个 W,供养着我家这老头子呢。这句话刺耳得就像在说:你看我花钱花得多孝顺!【 真 故 3 】如果,你在小学 / 初高中时,遭遇过校园霸凌,并因此留下阴影,慢慢走上看心理医生的路。而施暴者,依旧校园时的强势辉煌,走上投资人的成功道路,甚至早已遗忘自己曾经作的恶。住在精神病院的你,会崩溃吗?因为一次伤害 / 霸凌,你在敏感的边缘挣扎。你的内心在呐喊:我宁愿做个愚蠢又快乐的商人,但现在的我,为什么敏感而又小心翼翼的生活?因为,暴力是一瞬间的事,但承受暴力却是漫长的。因为,伤害是一瞬间的事,但承受伤害也是漫长的。有人说:杀不死你的,必将使你更加强大。但没人安慰你说:你本可以,不必经历!这本书的真故,离得很远,因为正常的我们,只会认定他们是精神病人;但每一篇又离我们很近,因为每个故事仿佛都在映射我们自己。就像作者说:我在精神病院当医生,其实病人比我更正常。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执念深、执拗强、迫使自己凝望过深渊的人,深渊也在回望着你,趁你不被偷偷开了条缝隙把你强拉下去,然后你就到下了精神病的世界,精神病有两大类要么没有情绪,要么情绪被无限放大。本文最让我泪目的是那个并没有精神病的男孩,男孩从小就父母双亡,小时还得了小儿麻痹症,影响了腿部神经,直到长大了一条腿也是跛的,因父母双亡寄养在亲戚家里,但亲戚并没有善待他,时常破口大骂、拳脚相加,收留他也只为了作为扶养人夺取他已死父母的遗产,可偏偏造物主善待了他,给了他天生能强烈感知快乐的属性(脑部快乐的神经异常活跃),世人喝了多少酒拼了命找寻的快乐,他或许只需看到一只好看的蝴蝶,就会暗自发笑,可偏偏这次笑容出现在同学自杀的第二天,他的这一笑直接被认定为居心叵测,在发达的 21 世纪他被网爆了,查出了他的身世,原来父亲是个杀人狂,杀了好几个孩童,母亲因心里崩溃选择自杀… 键盘侠认为自己就如福尔摩斯般抓到了真相,如耶稣附体般怀揣着济世救人的血液就要迸发了,他有杀人狂的基因,他天生就是要杀人的,那同学的死肯定跟他有关系,舆论频频爆出,所有人都成为了施暴者、递刀者,从此他的生命被黑暗吞噬,第一年高考路上被堵,没去考试,直到第三年才考上一所普普通通的大学,本以为这个社会正在慢慢遗忘一些事情,却在一次学校马拉松运动会上出现了踩踏事故,因一人摔倒而造成的集体性踩踏事件,有视频记录了经过,摔倒男孩边上有一个跛脚的身影也在赛场上,男孩摔倒时跛脚男孩的手正靠近的这个男孩,有人认出了他指着视频看,就是他,那个跛脚,那个杀人犯的儿子,他又伸出了恶意之手推搡了一个人。摔倒男孩的话语也从不小心摔倒的,他只是来扶我,变成了我好像被人推了一下才摔的。网爆又将他拉进了深渊,从来没有放过他,他怎么拼命的开心依旧没有放过他,最终他从当初那自杀男孩所跃下的高楼处一跃而下,他用行为告诉世人,是你们杀了我,即使我比普通人更容易获得快乐,更容易感知美好,我还是没能逃脱你们的悠悠之口和指指点点,但我跳下去的那一刻还是快乐的,我将追随我心目中的蝴蝶,我将不再接受任何审判。这个社会最可怕的是什么?可怕的人是不是都有被黑暗侵袭过的人生?被黑暗侵袭过的人生就无法再去体会共情了吗?是不是人人都是潜藏的精神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究竟是人得了病,还是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病着的太好了,这只是一本小说,这是我看完的第一感触。可它又不可能只是一本小说。看到最后能感觉到作者的情绪到了顶峰,把前期每一篇沉淀下来的、没有处理的、隐藏起来的都写了出来。作为一个尚且只能算触摸到关于人的边缘的学习者,很不幸的,我和作者抱着相似的信念。我会说我是秉持着对人的无限好奇只身投入到心理学的怀抱里,我曾认真思考过这背后的心底动因,那就是我在寻找一个自虐的过程 —— 我想知道究竟在 “人” 这方面,我能承载多少的黑暗与苦痛?我曾自我打趣,实在不行了就跑呗。而现在我只希望永远保留逃跑的勇气。如果可以,我想会对所有朋友发出警醒:对什么好奇都不要对人感到好奇,美好的有多美好,深处的黑暗就有多黑暗。书里最后写到:‘当我们与恶共情,就抛弃了善的立场。’可这句话本身就是在与恶共情。因为越是深入,我们越不能将人筛分出来,当善恶不再清晰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渡过这般对世界的怀疑?书里所有的故事里,最让我心如刀割的还是双重人格那篇,想来我们实在是因为需要被他人爱着而杀害了太多的自己。满足了吗?也许吧。关于人的深渊我还仍充满好奇,我想这只是因为我还没看到深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想圈出一个角落2023 年读完的第三本书,个人阅读体验娱乐性很强,作者文字渲染能力棒,部分故事强烈共鸣。 “承认自己不被喜欢也没关系”,真的好难。“你的父母怎么养育你,你也会怎样养育你的孩子”,这个观点让单身的我惊慌不已。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有啥障碍,并不想去确认,也没有往某某症状去靠的想法,我告诉自己我只是情绪起伏非常大,并不擅长表达,个别时候还会被情绪控制,但这些,对别人的影响很小,只有我,深陷其中。 《快乐王子和痛苦王子》那篇,人们愤怒的原因抓的太精准了,网上汹涌而来的 “观点”,一潮接一潮,有几个人关心 “真实”。我关心的只是我表达的观点是否独到,角度是否刁钻,转发量有多少。我在生活 / 工作中平平淡淡碌碌无为,却透过一方显示屏对 “另一个人” 指指点点,标榜自己是什么 “独立人格”。所以,到底,谁病了? 有些症状,因为我们需要才出现;一旦剥除表象,我该如何直面 “我不想要的那个我”。跟自己和解,短短五个字,真正需要自洽的人就是需要比别人花更多时间来尝试原谅自己,且无果。 想圈出一个角落,好好安置我的情绪,然后,我可以好好的,做我自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