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报表看企业

    “现在支付的对外投资现金流出量,一定由未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来补偿。” 本书先解读财务报表,然后由报表看战略、经营资产管理、效益与质量、价值、成本决定机制、财务状况质量、风险、前景,最后用综合案例分析收束全文。有种财报、公式、数字活过来的错觉,令我耳目一新(可能是孤陋寡闻久了)。其中,最意外的是从报表反推企业战略,将形而上的战略化为接地气的市场反馈。被致读者和前言阻拦日久,还好没错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财务报表分析

      本书是与《财务报表分析(第 6 版・立体化数字教材版)》相配套的学习指导书,内容包括对教材知识点的回顾、补充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教材中引例与案例讨论的分析提示,还补充了新的案例,可以极大改进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效果,提高学生实际分析报表的能力。本书在主教材基础上,按照战略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框架、企业发展战略分析、企业引资战略分析、企业集团债务融资管理与货币资金管理分析、营运资本管理分析、经营非流动资产管理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比率分析、资产减值与企业风险分析、行业特征与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整体分析 12 个专题,全面展示了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综合运用,并结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案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本书旨在提升广大学生分析财务报表的综合能力,是一本提升和检验学习效果的必备教材。资产 = 负债 + 股东权益尽管人力资源已经在概念上属于无形资产了,但人力资源在报表里还是没有作为资产入账。这就是说,资产负债表里的资产,仅仅是企业全部资源的一部分,是那些可以用货币表现的资源。按照现在的主流分类,资产分成两类:一类叫流动资产,另一类叫非流动资产。这是第一个要牢记的。第二个要牢记的是:流动资产有三个支柱,分别是货币资金、债权和存货;非流动资产也有三个支柱,分别是长期投资类、固定资产类和无形资产类。也就是说,资产可以分成两大类、六小类。把利润表的基本关系写成:收入 - 费用 = 利润这个基本关系通俗易懂:我们把所有对利润的增加有贡献的项目都称为收入,把所有对利润的减少有贡献的项目都称为费用。现金流量表主要反映的是货币资金的分类增减变化情况,也就是收支情况。下面看看分类。我国现在的现金流量表将现金流量归为三类活动:一是经营活动;二是投资活动;三是筹资活动。我们可以把资产负债表概括为底子,即企业的家底;把利润表概括为面子,即企业有没有面子看利润表;把现金流量表概括为日子,即企业日子过得怎么样要看现金流量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其他的各种报表(如股东权益变动表或者将来可能出现的新报表),都是对资产负债表某一个项目或某一组项目的展开说明。在合并报表的编制过程中,母公司与其控制的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已被剔除。因此,合并报表中的数据一定是企业集团与集团外的经济主体发生的业务,即合并报表反映的都是集团与不受本公司控制的其他经济主体发生的业务。企业用的是固定资产原值,不是净值。因此,计算固定资产周转率一定要用原值。如果母公司对子公司是 100% 控股,子公司的利润全部属于母公司,母公司利润全部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也就是股东),从而企业集团的净利润全部是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但当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不是 100%,比如只有 80% 时,子公司的利润还全部归属于母公司吗?这时就只有 80% 是母公司的。那么子公司 80% 的净利润加上母公司所有的净利润就是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剩下的子公司净利润的 20% 就叫作少数股东损益,也就是子公司的非控制性股东的损益。核心利润 = 毛利 - 四项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 - 利息费用)- 税金及附加收入和收益是有区别的,收入往往指的是总额,而收益往往指净值。费用是指使利润减少的因素或项目。必须注意的是,企业利润的核心既不是营业利润,也不是利润总额,更不是净利润,而是核心利润。因此,对利润实现过程的分析应从核心利润的实现过程入手。为什么核心利润要产生更多的经营现金净流入量呢?因为经营现金净流入量有很多用途,要分红、补偿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支付利息等。如果有利润无现金,意味着企业的利润只是数字,而不是可以支配的资产!所以说经营现金净流入量是检验核心利润质量的试金石。关于股东权益或者净资产的传统估价方法,最常见的有两种(1)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净资产评估价 = 资产评估价 - 负债评估价完全忽略了大量的表外资源。盈利能力越强、历史越悠久、表外资源越丰富的企业,净资产被低估的可能性越大。(2)收益法是考虑了账外价值的评估方法。把未来企业股东权益能够提供的价值折合成现在(折现)的价值,作为企业股权的价值。对于有较强盈利能力的企业,收益法能更好地反映其价值。但是,收益法的可操作性较差。成本法既然忽略了大量的表外资源,就只能适用于表外资源较少或者表外资源虽然丰富但不能为企业的盈利做出贡献的企业;收益法既然考虑了表内和表外的资源整合,考虑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就适用于盈利能力较强、发展状况较好的企业。企业的资本结构要考虑三个结构:股东权益 + 贷款 + 人力资本。对资本成本的表述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任何资本都有成本(机会成本);不同来源的资本,其成本不同;加权平均成本最低的就是最佳资本结构。如果商业性负债尤其是预收款项规模较大,由于此款项里包含了毛利,因此企业的实际负债被夸大了。预收款项越多、毛利率越高的企业,由此引起的高负债率越不可怕。可怕的是资产金融性负债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对于财务报表的讲解与一般的财务报表书籍不同,作者不仅向读者揭示了财务报表的内容与与分析方法,同时作者也依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了财务报表的 “八看”,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到财务报表中各项数据与企业发展的真实关系,也为读者提供了一套通过财务报表解码企业发展的工具,值得推荐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从管理的视角出发,以作者独创的 “八看” 分析框架为路径,从战略、经营资产管理与竞争力、效益和质量、价值、成本决定机制、财务状况质量、风险及前景等方面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透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局外人看企业的脚手架

            张老师将财会定义为这个时代的通识课,如何让没有财会基础的同学也能看懂财报,分析一家企业的经营情况,帮助我们识别雷区,剔除噪音干扰,独立思考做决策。财务报表每一个科目都有其具体的含义和对应实际经营中的动作,没有基础的话读起来着实很枯燥、抓瞎。本书的作者从无到有带着我们填写一遍从股东入资、到产生经营动作,资产负债表是如何变动的,一下子就把理解的难度降了很多。三张表本身就是非常结构化了,张老师在这个基础上再次提炼出了经营性资产、投资性资产、核心利润、核心利润获现率,用更高维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的经营能力与竞争力。本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硬知识,还有看问题的方式:抓住核心点,进行分类,分类对了就会看到完全不一样的结果。1. 资产是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资源,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资源就属于资产;2. 流动资产的三支柱,一个经营周期可以转化为货币资金 a. 货币资金:说通俗一点就是钱(包含被质押、冻结、限定专项用途)b. 债权:凡是涉及应收和预付的都归于一类(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款项融资、其他应收、预付款);c. 存货:原材料、燃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等;3. 非流动资产的三支柱,一般一年以上可转化为货币资金 a. 长期投资类: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b. 固定资产类: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清理、投资性房地产;c. 无形资产类:包括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商誉等;4. 资产按照对利润的贡献方式分成经营资产和投资资产 a. 经营资产是指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有关的资产,一般包括五项:货币资金、债权、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b. 投资资产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所形成的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c. 货币资金具有双重属性,既可以是经营类、也可以是投资类;5. 企业经营资产和投资资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企业可以分成经营主导型、投资主导型以及经营与投资并重型;6. 判断一个企业的资产结构属于哪个类型,要以母公司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由于在合并报表的编制过程中控制性投资已经被分解或者还原为子公司的经营资产,合并资产负债表一般会是经营资产占主体;7. 股东权益分类 a. 股东入资:实收资本、上市公司的股本、资本公积增加;b. 利润积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c. 非利润性资产增值:交易性金融资产即使没有对外进行交易,其增值也属于利润;8. 企业的底子、面子、日子,对应着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9. 三张报表之间的关系:核心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是对股东权益中利润积累部分相关内容的展开说明,现金流量表是对资产负债表的第一项,货币资金在年度内的变化进行的说明;10. 企业有利润并不一定有现金流,利润表的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现金流量表的确认基础是现金收付制;11. 杜邦分析体系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主导,依靠与净资产收益率有关的诸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关联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负债率),适用于对单一的以提供产品或服务为主要经营内容的企业;12. 重要的表外资源 a. 股权结构或者股东带来的资源,它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根本方向;b. 市场资源,一定是先有企业的产品市场,才有企业可以去的资本市场;c. 组织与流程资源:管理团队、文化、品牌;13. 在决定企业发展前景和方向的关键性因素中,相比于资产的规模与结构,资源的来源结构(即负债与股东权益的结构)更具有全局性和决定性作用;14. 企业负债和股东权益的主要部分可以分成四类:经营性负债、金融性负债、股东入资和留存利润(企业发展的四大动力)a. 经营性负债:通过经营性的活动产生的负债,包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与合同负债,实质是对商业信用的引入和利用;b. 金融性负债:企业通过各种债务融资渠道所产生的负债,需要进行还本付息,短期负债、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利息、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长期应付款;c. 股东入资:股本(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股权结构、公司治理、核心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d. 留存利润:留存利润的规模既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取决于企业的股利或者分配政策;15.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量要解决简单再生产问题,然后要补偿折旧,补偿无形资产摊销,支付利息,还要分红,所以资本性支出一般不能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量来解决,要通过融资来另行安排;16. 货币资金要在保证自身周转不中断的条件下做最恰当、资金额最低的安排,因为货币资金没有太大的增值幅度,只有让货币资金流转起来增值能力才会更强;17. 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竞争力必然会转变为两个内容:一个是获得利润表中的核心利润,另一个就是产生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18. 核心利润 =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税金及附加 - 销售费用 - 管理费用 - 研发费用 - 利息费用 19. 利润表中的第一行营业总收入,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既包括产品或者劳务的经营,也包括与管理、决策有关的对利润有直接影响的信息(如资产减值损失等),还包括通常不被视为营业活动的投资活动产生的投资收益以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等,会导致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存在较大不可比性;20. 分层次认识利润表 a. 毛利,即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反映产品的初始盈利能力;b. 核心利润,可用来分析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利润;c. 营业利润,包括非传统经营活动的利润,包括反映政府补贴的其他收益、投资收益和资产处置收益;d. 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利润总额与营业利润之间的差异在于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利润总额减去企业所得税费用就是净利润;21. 营业利润分析方法:三支柱与两减值 a. 三支柱:核心利润、其他收益(政府补贴)、杂项收益(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b. 两减值:资产减值、信用减值;22.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是最虚的利润,仅仅因为股票价格上涨就有了利润;23. 我们通常说的企业资不抵债,是指企业的累计亏损已经超过股东入资的整体规模,而使股东权益变为负数的状态;24. 大多数情况下,利润是因对外交易而产生的,没有交易就谈不上利润;25. 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误差,对于个人来说就是巨大的财富。将某些环节稍微改进一下,也许就会产生很多利润;26. 合并报表的特征 a. 合并报表所代表的企业并不存在:合并报表所反映的主体是会计意义上的主体;b. 不能作为针对集团内个别企业的决策依据:和谁做交易就要看谁的报表,不能看着合并报表做决策;c. 常规的比率分析经常会失去意义:合并报表是以报表为基础编制的,许多周转率指标已经失去了意义;27. 主要的财务比率 a. 毛利率:是毛利(即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与营业收入的比率;b. 核心利润率:核心利润(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税金及附加 - 销售费用 - 管理费用 - 研发费用 - 利息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反映企业产品经营的盈利能力;c. 净资产收益率:也叫股东权益报酬率,净利润与平均资产的比率,反映企业净资产的盈利能力;d. 存货周转率:在一定经营周期内,营业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率;在周转一次有毛利的情况下,周转速度越快,企业盈利能力越强;e.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核心是上下游关系管理;f. 资产负债率:负债与资产总额的比率(与权益乘数相关),监控风险与放大收益(一般高于 70% 风险会很大);g. 核心利润获现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核心利润的比率;28. 与特定对象比,即使不是同行业,也永远会有意义。比较两个企业之间的财务比率差异,至少可以看出两个企业之间彼此相关方面的差异;

              转发
              评论